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4 渐修渐悟不是佛陀传承的思想宗旨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4

  《渐修渐悟不是佛陀传承的思想宗旨》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做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五祖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智慧作一偈颂,看看是否觉悟了。

  大家听说了下来互相传告,我们不用净心去作偈,因为神秀是首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教授师是讲经,教给大家知识文化的师父。)我们作不来,再作也不如神秀教授师。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箴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大家说,我们上面学问最高的、修行最好的就是神秀大师,他做偈颂当了第六代祖师,我们依止他就够了,不用辛苦的去做偈了。

  这段文也说明了人们的依赖性。学佛不能学依赖。

  成佛是一个一个成的。迷失方向就像迷途的羔羊,领头羊走错路了,一群羊都跟着走错。众生喜欢依赖,前面怎么走我就怎么走。成佛可不是这样,成佛需要独立的思考和思维才能成就。

  禅是什么?是净虑。净是什么?是离开烦恼妄想的思虑。人们的依赖心是,佛是佛,我是众生,我们就靠佛帮我们成佛吧。有这种思想永远不会觉悟的,也不会成佛。

  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呢?每个人都有觉性,你不能拿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有的人说佛加持我成佛,那都是谎言。外道的思想都是这样。佛能加持你成佛吗?那不可能。

  在思想上怎么去加持呢?用语言能开导你,佛不可能把你的思想变成佛。

  后来的念佛就是人们的依赖了,人们依赖持咒念佛,依赖佛的加持力,依靠外力去超度自己,这个思想见解与佛法是不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为什么还要度众生呢?

  怎么度呢?那要把众生变成佛,那就不需要度了。

  地藏菩萨说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地藏菩萨能把地狱的众生变成佛,变成极乐世界的人民,那地狱就空了。

  为什么要个度呢?这个度不是替代,度是教育,开导、引导、指导,这叫度。只有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人们认为弘扬佛法,佛法就是弘扬,实际上只有人才能弘扬佛法,不是佛法弘扬人。明白道理才能开显智慧,经典教义放在那里你没领悟还是没作用。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明白!别人明白了,和你自己悟出的道理是不一样的。

  这段文大众说了,神秀大师是我们的上座,是教授师,他明白了,我们就依靠他就行了,所以人们不觉悟就在这里,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后面文里指示出来神秀大师没有彻悟,没有明白顿教的意义。

  我们学佛的人只是依赖于佛,依赖古来的大德,不去研究法的对与错,说的什么道理都不考虑,见到法就用,结果用错了。学佛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依法不依人”。

  释迦牟尼佛讲了那么多法,让你依法,不让你依人。依赖于人那就错了。法要识别,要择法,不是只依赖法,要看这个法究竟不究竟。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究竟的道理我们接受,不究竟的道理参考一下,所以说了那么多法都是给人说的。真正的真理你明白了,那是佛法;你心里面不契悟不明白还不是佛法。

  【神秀思维。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

  神秀想,五祖大师分配下来的功课,大家都不去作偈,我是他们的教授师,若不呈偈给和尚,如何知道我心中的见解深浅呢?别人都不做,我不做说不过去。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可见神秀大师也是德高望重的,他想做偈不是为求祖位,是让五祖鉴别一下他的见解对错和深浅,如果为了祖师位那和凡夫一样。如果不做偈五祖大师也没法给他鉴别,他心里面疑惑该做不该做。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五祖弘忍大师法堂前,有个过道,墙上面准备请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图还有五祖血脉图。卢珍是个画师。为什么画血脉图呢?现在人们不知道这个血脉图,也不知道学佛从哪学起?

  释迦牟尼佛传承的法脉,从迦叶尊者到达摩祖师到六祖这是血脉传承,画的是这个图,学修要从血脉的根源学起。人们以为有宗派就有祖师,有名望就是高僧,都能学。但是不能离开这个祖脉,离开这个祖脉思想那就不是正法了。

  三大语系佛教,藏语系、巴利语系、汉语系佛教,传承最直接的,没有改变原样的是南传佛教,称小乘佛教。藏语系改变最大,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大部分的思想和仪规还是传承了印度的婆罗门教和西藏笨教的内容;汉传佛教从唐朝六祖以后一直保留了正脉的传承思想,而近代又回到唐朝以前的以本土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佛教形式。

  要从正法的血脉上学习,不从血脉上学习就找不到这个思想,没有祖师的血脉传承思想,人们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佛教的正法。

  血脉的思想传承称为正法眼藏。现在人找不到祖师,找不到血脉,所以他的思想不一样了,各有差别。现在有些佛教思想和正法思想不一样,佛教的思想是有传承的,过去的寺院都有祖师殿,五祖大师画的血脉图,从释迦牟尼佛到迦叶尊者二十八代达摩祖师,一直到惠可僧璨道信弘忍祖师,让大家不要离开这个主脉。

  为什么供祖师呢?就是不要离开这个思想去学习去修行,离开这个,就不一定去了哪个知见或外道的思想了。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神秀几次想拿出偈颂,因为自己没有彻悟,确定不了。为什么要保任呢?保任是确定。把正法思想拿准确了,才能有正确的思维。但他没有保任,没有真正彻悟,所以心中疑惑。去五祖大师堂前来回四天犹豫不定,不敢把偈颂呈给五祖弘忍大师。

  【秀乃思维。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神秀最后琢磨,不给五祖大师直接呈偈了,干脆写到房廊底下,如果弘忍大师看了说好,就出来礼拜说是自己作的,如果说不好,就算了,这么多年在山中修行枉受人礼拜做教授师了。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到了晚上三更天,神秀不让人知道,在五祖大师南廊墙壁上写上了自己的偈颂。

  论议当中说:神秀作偈时未免得失萦心,呈偈时又复犹疑恍惚,可知他尚未得见自性;因为有心有虑是有为法,即他的所修所证仍然未到无为境界,早已与自性距离了十万八千里了。他犹豫不定不敢直截了当去呈偈,证明他没见性。

  【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维。五祖明日见即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神秀大师作的什么偈呢?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是千古绝唱的修行方法!表示我们身体就像菩提树一样,严持戒律身不毁犯,心如明镜一样,妙明真性就像镜子一样,要经常拂拭,不要使尘埃妄想蒙蔽镜子的光明,时时要勤拂拭不要惹尘埃,这是修行的方法。

  就像我们打坐坐在那里,妄念出来删掉,让心时时保持像明镜一样。删掉妄想尘劳,留下来的是我们的觉照。

  他写完偈悄悄回到房里,众人不知。心想,如果五祖大师说作的好那我与法有缘,若是不好,自是我迷。业障深重不得法。圣意难测呀,他也不知道究竟是作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一直心神不安到天亮。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把卢珍唤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

  实际五祖早已知道神秀大师没有见性,没有入门,

  第二天一早,本来叫卢供奉准备画血脉图,看到神秀大师作的偈诵。

  说你不用画了,劳烦你那么远来。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五祖大师说把偈颂留下吧,有好的偈颂,就不用画变相图了。

  如果人们要按照此偈去修行能不堕三恶道,能依这个偈颂去做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欢善哉。】

  五祖为什么说神秀没有见性,反而说这个偈颂非常好呢?这个偈颂在方法上非常好,可是没有真正表达出佛所说的顿悟法真实要义。

  按这个偈修行不堕三恶道,依这个偈颂修行,不能深入顿悟法,这只是过程。

  论议当中说了:本体界的自性是无相的。一落有相,即已离了自性,佛法指的是自性,是无相的,一落到有相当中就离开自性了。即已是幻有的现象界。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法是见性!不是见相。相是我们每天所见的所迷执的,佛法指的是见我们的本觉性,离开相,就是这个差异。

  五祖还未见到神秀的偈,就知道他不见自性。为什么呢?上面五祖处分时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上阵亦须现成立见,思量即不中用。」

  五祖说过了,真正见性之人当下就出来了,还在思量当中肯定没见性。

  思量拟议的人都不得见自性,何况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拟呈不得,更何况有心在深浅善恶功过得失上打转,如何还能见得自性?所以五祖不必看偈而知道他不见自性了。

  当五祖见到神秀的偈后,引出两句话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神秀写的是无相偈还是有相偈呢?

  五祖见他功夫未离有相,所以举引经文来论定此偈是不见自性的,所以连那“未免有相的血脉”两个都不要画了,这也是五祖亲切的表示,『要着眼在无相上」才能得见自性!五祖大师是真正让人明白无相。

  那么,五祖说的「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颂此偈即得见性」等语又作何解呢?凡是不能从顿宗直指进入的人,可以依此偈渐修!故曰渐宗说,神秀之偈自有其可贵可用处;若更约悟后渐修说,此偈亦自有其保任的丰功。

  五祖大师感叹门人当中根基浅的人依赖心重,都依赖神秀大师帮他们呢,所以这种根基的人还是渐修渐悟吧。依神秀大师的偈颂去修行,还有个行可修,有个路可走,真正宣说顿悟法根本理解不了,所以就赞叹神秀的偈颂“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即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到了晚上三更天,五祖大师叫神秀入堂,问神秀这个偈颂是不是你作的,神秀大师说就是自己作的,不是妄求祖位,愿和尚慈悲看看有没有智慧。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五祖大师直接说了,你作的这个偈,没有见性只是个门外汉,没有入门。真正的见性不是思量。五祖大师说了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如果用这样的思想去寻找无上的菩提那是不可能的。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你不能离开觉性,在觉性之外的相上摸索,那永远没有个菩提。

  那本性在哪呢?本性就是我们的行为举动,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念念自见。而我们现在是念念它见,我们的本觉念念都在妄想当中,念念在我执当中,正好偏差了,不能自见本心,所以生生灭灭。念念自见了,他就是本心不生不灭。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五祖说得明明白白。菩提在哪?菩提在本觉自性上,不在你的妄想分别上,神秀作的偈颂还在他的我执分别上!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五祖大师说你再去好好想一想作个偈,如果真正入了门就付你衣法传你为第六祖。

  神秀回去几天也做不出来,神情恍惚,因为什么呢?还是自己不知道觉性在哪,用自己的思量分别去体会佛法,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论议当中说了:见性是自己内证的事。当自己内心自证得「已不落于善恶功过得失等等对待的分别心」,若不知在自己内心上自证自见,而外求佛法,着有着空,那就等于缘木求鱼。

  现在我们修行的人每天嘴上说念佛,念到哪了?念到外面了,念到名号去外求了。大德们在论议当中说了,这是缘木求鱼,树上找鱼了,找鱼到水里面去找,他去树上找鱼,不可能。

  佛法指念佛念在哪?是念到本心。

  我们的心千差万别,念念不断的是妄想思维,你把念念不断的妄想思维停下来,还有个原本的知觉在呢,念到这里了才是念到佛了,这是真正的念佛。

  人们为什么学不到佛法呢?他外求了,他以为佛在外面呢,每天在呼唤,呼唤佛来帮他觉悟。

  五祖对神秀又加一番开示,直指自本心自本性,去一两日思惟,是教他思惟自性、实现自性、亲证自性去,不是去思惟怎样作偈。神秀在自性方面的领悟实证上,终于不曾吐露得,这就似乎使五祖失望了。虽然如此说,神秀亦饫闻饱参已久,现又更得五祖此番明示,纵或顿机一时不逮,终不失为楞伽宗的继承人啊!

  五祖让神秀回去一两日思维,不是让他想着作偈诵,是让他内观自本性,神秀大师总在他的我执思维上,我执思维是外面的,往外想,所以距离这个很远,也就是让五祖失望,不能传承法脉。

  后来神秀也是一代宗师,因为他的地位之高,是五祖门下的首座。

  终究最后还是没有明白佛传承的顿教法门,后来被南宗惠能祖师的顿悟法取缔了。

  神秀大师不是没修行,不是没有去悟,是没有找到觉性的中心点,没有找在本觉上,是找到本觉出来的思维相上了,没有会到五祖真正顿悟见性的要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