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1 六祖大师的开宗明义和得法经过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1

  《六祖大师的开宗明义和得法经过》

  现在我们讲《六祖坛经》第一品 行由品。

  行由品记述了六祖大师学法,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传承,和弘法的经过。

  我们看正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这个时候六祖大师在宝林寺,也就是在广东韶州南华山。当时有韦刺史这些政府的官员们,进山请六祖大师到城中的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示说法。

  六祖大师升座,当时的官僚,也就是政府的官员有三十余人,还有儒宗学士,就是儒家的学士文人们也有三十多人,僧尼道俗一共一千多人同时顶礼六祖大师,请六祖大师开显佛法的要义。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洲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六祖大师介绍自己的生平事迹 。

  六祖大师的父亲原在范阳为官,后来遗牵降职到岭南做了百姓,早亡,剩下孤儿寡母,生活艰苦没有着落,以卖柴砍柴为生。过去广东岭南属于边远的地方,当官的贬了官发配或是苛刑到岭南边远的地方。那是过去,现在的广东是经济发展的地区。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答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

  有一天,有个客商买他的柴火,让他送到客店来,惠能把柴送去拿了钱,一出门听见有一人诵经,一听到经文说的道理,心里面豁然开朗。就问了:“你诵的是什么经?”客人说是《金刚经》。又问了:“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客商说了:“从蕲州(现在的湖北黄梅县)东禅寺那里学来的。”

  【其寺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说有个五祖--释迦牟尼佛血脉传承的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经常在那里听法的人、修行的人有一千多人。我到那个地方礼拜以后听到《金刚经》所以读诵。大师说:如果大家经常持诵《金刚经》,就能见性,直接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与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慧能听说以后,认为非常有缘,就想着去黄梅五祖大师那里。正好有一个客商也是学佛的,听说他要去湖北学法,供养了十两银子,教他往黄梅参礼五祖。

  六祖大师心里面非常着急,听到《金刚经》佛法的真谛,非常想去学法,所以辞别老母,没有三十余天便赶到了黄梅。从广东到湖北非常远,几千公里,那会儿是走路。

  这个讲述,讲的就是慧能朝礼五祖大师的过程。

  在这之前,六祖大师开演最上乘法,说了一段: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六祖大师为什么称大家为善知识呢?

  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

  佛教的理念在哪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因为每个人都有本觉,只是被自己的妄执和无明妄想掩盖了。听六祖大师说法的人虽然没有悟道,也称为善知识,因为在座的将来都要成佛,都具有觉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就是顿悟法,就是佛陀的宗旨。

  佛陀的宗旨和修行与其它的宗教思想不一样,和其它的学派也不同。不同在于—菩提自性是本来清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皆有的觉性,每个人都本有的知觉是清净的。

  我们看待事物,认识世界是用什么认识呢?是用自己的心去认识呢。这个心就是我们的本觉,只不过我们凡夫迷了这个心。加上妄执,妄想我执,把我们本来清净的觉性迷到我执上了。

  所以成佛的道理,不是外求的。

  有的人一直不明白。听人说念阿弥陀佛就不能念别的佛,不能夹杂了,因为这样不专一。就像交朋友谈恋爱一样,我和这个人谈恋爱就不能再和另外一个人谈恋爱了,若再谈第二位就不真心了。他把这个做法用在学佛上了。念阿弥陀佛再念其它的佛,好像就不诚心了,这是对佛教的错误理解。

  佛教的思想是自性本净。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行?为什么还要学呢?就因为我们认自己的执着和妄想为真了。

  这个道理明白不过来,我们才到处去求、去找呢,找一个菩提,找一尊佛来帮助我们。

  六祖大师一开讲就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就因为我们的妄执变成妄心了,把清净心变成妄心我执心了。可是不能离开这颗心去成佛啊!

  你放下你的妄执,就是‘佛\’。这就是佛教的本质思想,也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我们从这句话回到印度的佛教时期。

  释迦牟尼成佛前学习了印度的六派九十六种哲学。印度是宗教的国家,婆罗门族都是信婆罗门教,就是印度教,都是宗教弟子。婆罗门教,它的起源是崇拜太阳为神。太阳能给世界光明,以太阳神为崇拜的起始宗教。佛教后来的发展,像托钵乞食,日中一食树下一坐,都是来自这些头陀苦行,起源于婆罗门教的修行形式。皈依佛陀的弟子大部分都是婆罗门教过来的。

  婆罗门神最多,以自然界的树木山河,一切行为,一切的神话确立为多神的崇拜。后来的佛教发展就融合了婆罗门教的思想,向外祈祷了。因为他们是向外的,向外的追求还没有离开因果相。

  可是你不可能求外面的神,而不用去种地,就能得到粮食。天上就能掉下馅饼来吃,这是不可能的。这是违背因果现实的。所以佛教的思想就确立到不向外求。

  佛的意义是什么?佛就指的是自性,就是觉悟自性,做觉悟的人。

  怎么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觉悟的表现是什么?智慧。我们凡夫迷,迷到妄执上就没有智慧。所以抛开我执,抛开妄想,让本觉显现就有智慧了,佛的定义就确立在这个觉悟的自性上!

  如果学佛的人把佛当成神去求,就和婆罗门教一样了。认为佛能给我们一切,他就外求了!用这种思想学修的就是外道的宗教,不是佛教。

  佛教来中国也一样融合了中国的民俗思想,可是始终传承不变的是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心宗,从达摩到六祖,一直传承的是向内觉悟的思想。

  所以六祖大师开讲之前,第一句话就是: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个心就是佛,即心是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