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杀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仁慈的德性,以扩展个人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为一般动物,也和人类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种疾病,我们将有病动物的血肉,送进自己的肠胃,不怕病菌传染吗?就算是健康的动物吧,但动物被捕杀时,其内心的恐惧,愤怒,怨恨,悲哀与痛苦的情绪,往往令其细胞产生毒素;人们将含有大量毒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到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会产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况动物被杀死后,体内胞细组织,立即开始腐败,细菌亦不断成长,再经过由屠场送往冰库,冷藏,储存,运送,销售,购买,烹饪,进食,一连串的操作过程,肉类不断腐败所产生的细菌,也就更多,更毒。专家们将其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个星期就引起癌肿。所以素食,的确可以减少由肉类传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类毒素,所引生的各种奇难杂症。
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很多出家修行的人,为甚么会被恶疾绵缠的原因,因为出家修行的人,今生虽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杀生,不食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由于宿生恶业所追,怎得不病?除了戒杀放生,实行素食,加以诚心忏悔,以谋消除宿业之外,别无他图。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不知忏悔,不肯戒杀放生以赎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营养,而杀害生物,滋补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们抚心自问,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万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万次进食中,究竟杀害了多少生物,实在无法统计。古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请各位想一想,屠场里堆积动物的尸体,与战场上人类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别呢?
由于食肉的人太多,肉商为了供应市场需要,不得不扩建屠场,增加屠工,大量杀戮生物。由于杀生共业所感,致使我们的世界,不止充满杀机,而且杀气腾腾,天灾人祸,随时降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杀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希望阻止战争,可是仅仅距离二十年,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人数,远远超越第一次大战。现在,世界各地,又战火蔓延,万一不幸,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必毁灭人类前途。因此,我们戒杀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于为个人的健康问题了,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前途与幸福著想,就应该戒杀放生,实行素食,以扩展爱心,以停止杀业,以避免战争,取消浩劫,导人类于永久性的和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
世间物各有主,不应该不问自取,甚而少至一针一线,一花一草,一枝笔、一张纸,不与而取,都犯了偷盗之罪。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会作贼,盗取他人的财物呢?其实,偷盗并不限于明抢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当的手段,贪求非份的财物,以及欺骗奸诈,强夺巧取,走私漏税,盗取公物,欺世盗名等不道德的行为。此外,如果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侵损别人的权益;或利用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赠送礼物;或欺压良善,夺取他人晋升的机会,甚至为了贪求方便,侵占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时的坏习惯,令对方付出宝贵的时间,都是属于偷盗的一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在创业过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了偷盗之罪而不自觉;小则令别人遭受损失,大则引起社会纠纷,甚或导至战争。因此,佛特别制不偷盗戒。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不但立身处世,要做到“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不苟取不义之财,还要乐善好施,奉献自己所有,扶危济困,福利群生,实行布施,以除悭贪。
(三)不邪淫而礼节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佛言:淫欲是生死根本,我们欲想超出生死轮回,一定要断淫。楞严经教导修行的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连断性亦无,始可进修佛道。所以佛制出家弟子,要绝对戒淫,不可涉及男女私情。即使是在家学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得恣情纵欲,不得见色起心,不得强暴非礼,不得乱伦邪行,不得涉足舞场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制造纠纷,导演家庭悲剧。特别是三宝弟子,更要崇尚礼节,行为端庄,思想纯正,实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触佛教的道德教育,自小就养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良好习惯,将来长大成人,立足社会,必然不会受社会色情风气的影响,而成为浊世的清流,不致沉沦欲海,无法自拔。所以身为家长,无论是为了家庭幸福,或是为了下一代,都应该受持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而诚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维系公关的主要桥梁,亦是毁灭人类前途的导火线,所以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佛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语戒,教导我们说话要诚实,报导要正确,不可以因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不可以因嗔恨对方,而粗言恶语,破口大骂;不可以因妒忌别人,而挑拨离间,妄言中伤;不可以因取悦于人而花言巧语,欺骗奸诈;特别是修行人,更加不可以,未得圣人之道而言已经得,未证圣果而言已经证,希望对方尊敬供养自己,以满足个人的私欲。当知妄语之罪,自毁信誉,破坏公关,导人迷信,死必堕落地狱,罪毕转生为人,还要常受诽谤,语虽诚实,人不信受种种恶报,非戒除不可。
(五)不饮酒而正智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损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丧德败行。四分律说: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饮酒可能引生各种疾病,损害身体,讲究卫生,珍惜前途的人,都自动戒酒,何况佛弟子?佛在世时有一出家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龙,被称为降龙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呕吐大作,醉卧在地,饱受虫蚁欺负。又有一比丘,因醉酒丧智,头脑不清,看见邻家园子里有一母鸡,便捉来杀食,及邻家主妇,跑来追问时,不止否认,还借酒行凶,奸淫人妇;因为饮酒,杀盗淫妄之罪都犯了,因此,佛制凡是佛弟子,不得饮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东西,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凶。
据上可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行为,亦是做人的根本。特别是人的质素,先天就充满了贪嗔痴种种心理毛病,加以外界物质的诱惑与刺激,很容易策动身口七支,作杀盗淫妄等恶业,自害害人,甚至破坏社会秩序与治安,给人间带来很多人为的灾害与祸患。因此,佛制五戒,要弟子们严格遵守;五戒受持清净,然后可以进行求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萨戒。如果人皆实行不杀生,仁慈爱物,就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杜绝社会上种种残杀,谋杀,暗杀,奸杀种种罪恶行为。如果人皆实行不偷盗,重义轻利,就可以保障他人财产的安全;减少社会上明抢暗偷,持械打劫等罪恶案件发生。如果人皆实行不邪淫,尚节守礼,就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家庭幸福;取消社会上非-礼强-奸,乱-伦丧德种种败行。如果人皆实行不妄语,诚实可靠,就可以保障自他的信誉与权益,维护社会正常公关;止息人间妄言绮语,挑拨离间,以及是非口舌之争。如果人皆实行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就可以保障自他行为的安全;保持正常操作,不致醉酒闯祸,或醉酒驾驶,以导致种种意外发生。
受持五戒的功德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幸福,抑或为了净化社会,保障一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应该在皈依三宝后,进一步发心求受五戒,在严谨受持五戒的过程中,认真改往修来,使自己在生活与工作方面,不断改善自己,提升自己,朝向智慧的觉道迈进,一方面净化自己的身心,令三业清净,福慧增长以自利;一方面净化社会,取消罪恶,令社会安定繁荣以利他。在佛说贤者五福经中说:自己不杀生,又能劝导他人不杀生,来生必得长寿的果报;自己不偷盗,又能善说法要,令闻法的人,改变偷盗的行为,来生必得富饶,拥有无量财宝的福德;自己断淫,又能教人断淫,或劝人尚节守礼不邪淫,来生必然相貌端正,庄严无比;若能自己不妄语,又能说服他人,止息妄语,敬信三宝,来生必得善名远播,人所称赞的福报;自己不饮酒,正智明了,又能说法利生,教人不饮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来生必然聪明大智,人所敬信。我们欲想长寿,大富,端庄美丽,知名度高,又想聪明才智过人,真的要发心受持五戒。何况持戒,诸佛称赞,善神守护,功德不可思议。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严持不妄语戒。有一天出外乞食,看见一个难产妇人,生命危在旦夕,大悲心生,自言:我自从皈依如来,即严持不妄语戒,若然清净,愿以此功德,令此难产妇人,顺利生产。言毕,婴儿立即出世,毋子平安。又过去年印度迦湿弥罗国,有一毒龙为患,当时住在毗罗寺的五百大阿罗汉,共同入定,亦不能驱逐此恶龙。后来,有一游方僧人至,闻毒龙为患,特别前往毒龙处,弹指说:“请远离此地”,毒龙闻言,即自动离开。五百阿罗汉问僧人入何定,可以驱逐毒龙!僧人答: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只是一向严持佛戒,即使是轻微小罪,亦不触犯,所以能令毒龙害怕,自动离开。由此证明,持戒功德,远胜神通;即使是只能受持一戒,清净不犯,其功德亦不可思议。因为五戒,有少分戒,多分戒,与满分戒的不同。但受一或二戒,名少分戒;若受三或四戒,名多分戒;全受五戒名满分戒。所以皈依,一定要同时昄依三宝,不可分割;求戒,是可以求受满分戒,也可以选择求受少分戒、或求受多分戒的。无论是少分、多分、或满分,但能受持不犯,功德一样不可思议。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崇慈法师:无论是功德还是罪业,都是“一砖一瓦”积累起来的
- 静波法师:以布德为弃履
- 净界法师: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 净界法师:怎么把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念佛的功德
- 净界法师: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仁德上人:功德智慧是自己明心见性不着相
- 梦参法师:受了三皈五戒后需要注意什么?
- 梦参法师:护持佛法功德无量,人人都能弘扬佛法
- 正如法师:修忍辱消灭嗔恨 以免火烧功德林
- 如瑞法师:中秋时节,感念月光菩萨的功德
- 净界法师:修习观音菩萨法门会产生什么效果功德?
- 憨山大师:佛设五戒以不杀戒为第一
- 界诠法师:学佛者受三皈依后要从受持五戒开始
- 智藏法师:什么是功德?功德在法身中并不在修福
- 明海法师:什么是五戒?佛为在家弟子制定的行为规范
- 净界法师:所有功德中智慧很重要
- 梦参法师:佛的“德相”是什么?就是无量功德之相
- 静波法师:理性皈依得种种功德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