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学生的眼睛反观自己
藉学生的眼睛反观自己
证严上人
一切作为不能离开我们的心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假使这个大环境能够祥和,个人的生活就能安定、有保障,家庭也才能幸福。所以不能让社会「生病」,不能让它出问题;当然这不能光靠一个人的力量,需要大家一起完成。
各位老师桃李满天下,这个社会的好坏,跟你们应有密切关联,要让这个社会祥和,得仰仗你们负起神圣的教育责任。为人师表,观念非常重要,假使老师们的观念正确,身教言教合一,所讲的话才能直入学生的心坎里;假使老师的观念不正确、言行不一,学生们就不会听老师的话,因而失去了教育的功能。
记得我曾挂单于花莲的慈善寺,慈善寺后面有条铁路,寺里面有位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当时才小学二年级,有一天,小女孩要上学,跟我们挥手说再见后,她的小手顺势一比,说:「你们看!我的老师走在铁轨上,好好笑哦!平常他叫我们不要走铁轨,他自己却走在铁轨上面。」听到小女孩的话,我非常震憾,那时候,心中就立下一个念头,我走路,要小心!我讲话,要小心!我的一切作为不能离开我的心;讲话、行动要一致。
推行教育,要先自我警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警惕自己,行为就会很端正;行为端正,说的话才能深入人心,这是很重要的原则。为人师表如果行为不当,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只得不到尊重,而且会被轻视。
言行举止,照顾好自己的气质
曾有一次,有些老师和我聊天,我看到大家的衣着,有华丽的、有素雅的、还有暴露的..。老师是为人师表,衣着行止实在要留意。在座各位老师,有很多是委员, 穿着多么端庄素雅、多么美好自然!这件「柔和忍辱衣」一穿上身:第一、让人一见,心生敬重。
第二、会警惕自觉:「要端庄,要照顾好自己的气质」,为照顾好气质,当然就要注意讲话了,行动也不能不注意。穿起这件衣服,时时留心注意,久了成习惯,习惯就成自然啊!只要能够训练自己由习惯而自然,即可提升自我气质,让人一看就起恭敬心。
国中与高中的孩子,正是爱漂亮的年纪,男生又喜欢恶作剧,加上青春期的心态较为浮动,假使老师的穿著比较大胆、新潮,这些学生都会以「邪目」注视,男生易起心动邪念,女生则会学老师「怎么打扮才会漂亮」,男、女生都因为老师的身行而心念浮动,如此学生不能专心在学习上,老师当然无法把教育的理念灌输给孩子们。
如果老师衣着端庄,让学生们心无二念,学生才能用平常心与敬重心来看待老师。
童心纯真如白纸,老师要谨慎下笔
我们要运用智慧,吸收现代教育的理念,以提供社会新的、良好的教育方式,若能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理念不断追求、不断吸收,如此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新教育,才不致用填鸭的方式,让学生觉得呆板无趣。所以,真正用心的教育家,会不断的接触新观念,吸收新的资讯,用以不断培育社会的精英。
孩子的本性纯真,他们的人生就像一张白纸;曾有孩子写信给我,说:「师公,我知道您天天做好事,您到底累不累呀?我相信您是不累的,因为有这样一句话:甘愿做,欢喜受。」这位小朋友把我说的话又拿回来鼓励我--这是我所说出去的话,老师吸收了,教育学生,而学生又拿来鼓励我。所以,为人师表,话说出去,若没有好好实行,可能也会被孩子拿来反驳说:「你不是说『甘愿做,欢喜受』,为什么还喊苦叫累?」如果这样,就自相矛盾了。
总而言之,学生是可以塑造的,只要老师心念端正,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良善的教育下,孩子们将来都会成为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主人翁。
我一再强调,社会是我们大家的,社会祥和,人人的家庭才会幸福,有幸福的家庭,人生才有意义,因此,为了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为了家家的幸福、社会的祥和,我们大家都要有责任心、使命感。尤其当老师的责任更重大,身为老师,除了做好自己,还要把学生教好。
有一位台南的委员,三个孩子在纽西兰读小学,回来后跟妈妈说:「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原来他们在学校玩耍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撞破了一扇玻璃门,在场有台湾的小孩,就说:「现在没有人看到,我们赶快跑!」但打破玻璃的当地小孩就说:「我不能跑啊!我要在这里等校工来,这是我打坏的,我要负起责任,看需要赔多少钱?请他修理好,我再跟我爸爸拿钱。」台湾的小孩说:「你好傻哦!人家没有看到,你反而要在这里等人来抓!」当地的小孩就说:「要回去,你自己回去,我要在这里等,这是责任。」
各位,这就是外国人对孩子们从小所培养出来负责任的态度,而我们呢?经常给予小孩的教育是:「如果出了事情,当有人问起时,就说不知道就好了。不知道就没事啦!」这是一般中国人的观念,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敢做敢当」,平常就要守规矩,万一做错,就要认错,进而负起责任,这是从小就该开始培养的观念。
视学生如己子,用「心」教育
每年暑假,都有许多大专学生到慈济医院当志工,他们在服务病患的过程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经验和感动,因为志工的爱心和病苦的众生相,启发了这些年轻人潜藏的良知本性。他们反观自己平日生活对父母长辈的态度,都深觉歉疚、忏悔,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今后要好好体会父母的心意,做个孝顺的儿女。由于这些大专生所吐露的心声,我们更确定人的良知良能,是绝对可以被教育、被启发的。
希望来参加慈济教师联谊会的诸位老师,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但都能有一个共同的慈济心-一心一志。「一心」指的是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佛的清净大爱,即是对普天下众生的大爱,他把普天下的稚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期盼大家也能把你们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若看作自己的孩子,就会用「心」来教育他;若要教育好学生,就会先自我反省、鞭策,会留心自我的行动、自我的品格气质、自我的一切。
藉学生的眼睛来反观自己
所谓修行指的是律己,能以戒自律,即能成就道业。希望你们「藉学生的眼睛来反观自己」,你们的学生很多,不管是在校内或校外,不管是晨昏或假日,可以说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周遭随时有学生们睁大着眼,观看你们的一举一动。所以,不要认为下课后就可以松懈,回到家就可以随便。
除了一心之外,要全体一志。所谓「一志」,就是全力投入慈济济贫教富的志业;贫困的人需要物质帮助,对于已有富裕物质的众生,若能再给予精神、心灵的充足,将使他更快乐。「慈」是辅导富有的人,给予他快乐;「济」就是布施贫困的人,拔除他们的痛苦。
期待各位老师一心一志,以济贫教富做为我们的人生志业,并肩携手为现在的社会问题多用心,大家彼此鞭策,我借着你们来约束我自己,你们就藉学生来约束你们自己,若能如此「上下雕塑」,社会的祥和必定指日可待。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