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做、欢喜受
甘愿做、欢喜受
证严上人
用心教育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多么潇遥自在、多 么洒脱啊!在我还没出家之前,看到这句话时,心里好 向往!觉得一个人多么自在,心无罣碍、心无负担,这是多么好的生活!但是,事与愿违,还没出家之前有这种心愿和期待,出家之后为了弘愿,却走入红尘滚滚的群众中。精舍里,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来来去去,在人生道上,我们好像没有孤单过。
有人问我:「师父,你好辛苦,会不会疲倦?」我毫无考虑就回答:「会啊!怎么不会!我也是人呀!」不过,心中却是一点儿也不疲倦。因为每一个时刻,心里都
很欢喜,这种甘愿、欢喜就像重新充电一样,哪怕身体已经很疲倦了,心里只要觉得很甘愿、很欢喜,身体疲倦就会很快的消失,就如黑暗与光明一样,光明照在黑暗的地方,黑暗马上就消除。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生命也是一分一秒的消逝,我们的身体不断在新陈代谢,不断在老化,有的人赞美人家时,会说:「你都不会老!」其实,人的身体都有生老病死,心理有生住异灭,在念头不断的转变下,我们的生理形态也不断的在老化。
况且生命无常,何时会有什么事,我们都不知道。所以,要将生命自我规画到老的时刻,真的很难。
时间过得很快,慈济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的时间,到底有多久?才一万零九百五十几天。若不要以年算,改以日算,或是再短一点,以秒来算,一天八万六千四百
秒。一、二、三、四,光是这么说,四秒就已经消失了。诸位,人生就是如此短暂,生命有时像一条漫长的路,有时又像短暂的光,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把握。
从「心」出发
有一位参加寻根的老师,在心得分享的时候,说他教书已经三十二年了,但是,回忆前三十年的教学,自己好像不是当老师,真正教书的日子是在这两年。因为,在接触慈济后,他才真正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懂得应该要给学生什么?由于他变得很用心,所以,师生之间很贴切,这种感情,让他恍然觉悟,原来教师的使命这么有价值!他惋惜的说,虽然教了三十二年书,但只有这两年真正有感受。
还有一位老师,以前觉得教书是「上班」,星期一到了就去学校,学生来了,就站在黑板前,念一念课本,念完再问学生:「听懂了吗?」「有!」「好!下课了!」每天都是这样,他只要看到孩子在吵,就很烦恼,想到要上班,就很累,每天以很烦恼和疲累的心态教学,因此,他教得很痛苦,也没有什么成效。
后来走入慈济,加入慈济教师联谊会,开始使用静思语教学,这才有了心得。他学着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妈妈的爱心来看待学生,用菩萨的智慧来 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心念一转后,开始很关心学生。
有一次,考试快到了,他想到学生很用功读书,就拿锅炉到学校煮豆花、粉圆,有时煮红豆汤,做得冰冰凉凉的,然后叫学生们:「来!大家太辛苦了,来吃吃点心,喝点凉的。」学生们都很欢喜,很感恩老师,和老师处得很贴心。这一段红豆汤的感情,让我好感动。记得小学时,我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是这样,我曾经去老师家喝红豆汤,师生的感情很自然地拉近了,而且非常贴切。
我常对孩子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是老师如果没有父母心,要孩子把你当成父母,怎么可能?所以,我们要先用父母心来关爱学校里的孩子,他们内心受到感动,就会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也会句句深入他们的心,孩子们就会很乖巧,绝对不敢调皮。能这样真心的付出,一定会有欢喜的回报。
老师也在「度众生」
我出家后要去受戒,到戒场时要上戒坛,三人一坛,戒师很威严地坐在坛上,戒子来到他们面前时,戒师一定会问:「你为什么要出家?」戒子们的回答都一致:「为了要度尽普天下的众生。」大家都发这种愿。那要怎么「度」呢?众生懵懂、迷茫,因此,我们要用心追求道理,从心得中去教化众生。
例如常常有人会问我:「师父,我有烦恼----。」我就苦口婆心,慢慢的开导他们。而老师也一样,也是在度化众生,老师度化的学生,有如一张白纸,还没有沾到脏,还没有烦恼,这张白纸在老师面前,他生命中诗篇的好或不好?会写下怎样的生命之歌?就要看老师如何引导?是否有多用心指导了。
错误的教育心态
老师的责任很重,如果以「当老师是铁饭碗」、「生活可以有保障」的心,敷衍的过日子,这样实在「不够师格」。应该要抱着「为教育而生活」的心念来施教。如果当老师没有发挥教育的良能,那么活在世间又有什么用呢?人生最重要的观念,是生命要有所用,而且要用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很调皮!如果老师很生气的说:「不是我不教好他,是他不学好。」那就太可怜了。不只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教育的悲哀;不只是教育的悲哀,还是未来社会的悲哀。因为,我们都期望下一代的孩子好,大家的努力都是为了下一代,若不好好教别人的孩子,那么将来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会安全吗?是不是会草木皆兵、四面楚歌呢?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爱自己的孩子,就要赶快为未来的教育多用心。
现在整个的社会环境,使老师和学生形成对立的心态,这种对立,不只是单方面,而是双方面的,恶性循环不已。不过,能转成恶的,同样也能转回善,一个轮子能
正转,也能倒转。以前的教育工作很神圣,对孩子的启蒙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是不是也可以呢?
体会人生后的转变
有一位企业家说:「师父,我的两个儿子,前几天一个来慈济参加青少年营,一个参加儿童精进班,回去之后,都变乖了!国中的那个儿子,本来很调皮、很叛逆、
很反弹,但是来这里的第三天晚上,他打电话回家说:『爸爸!我很有福耶!』我听得楞住了,由于从来不曾听他说过『我很有福』,所以觉得好感动,谢谢!」
来这里能知道感恩,当然是因为青少年营五天四夜,生活在慈济三十年所开拓下来的人文大环境中,辅导爸爸、妈妈,及慈青、护专学生们慈济精神的力行投入,呈
现出整个大环境的爱很真、很诚,启开了孩子心灵良善的本性,让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进而懂得感恩。
慈青(慈济大专青年)志工们,在慈济医院服务时,或是居家关怀、探访监狱,我要他们用心去看每一个人生舞台的脚本,将那些用血或泪编写出来的生命之歌,当成「课本」。以这种教材来教育,他们怎会不震撼、不感恩呢?所以,我常常听到这些年轻人在说「感恩」,也悟到过去是懵懵懂懂的过去,现在应该要多懂事一点。
用心教育
老师们,教学的道理不在深,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懂、能体会,所以,我们要用心教育。孩子会变坏既然是教育的问题,若好好教育他们,孩子也会变乖啊!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扮好自己的角色,把社会人心都净化,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家庭都很祥和。
- 上一篇:教育要在大爱的环境中成长
- 下一篇: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功夫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