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文句卷第六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六
释正论品
正论者。正名为圣。圣有二种。一世圣。二出世圣。论名核实。一核事实。二核理实。此品是先王旧法世世相传。先王传力尊相。力尊相传于信相。信相又传其子。其子又传于后世。世世正圣世世善实。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论品。王行此法法律相应。阴阳以之调。日月以之顺。百谷以之丰。万民以之乐。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即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亦是为人悉檀立名名正论品。王用此法外敌不敢谋。内奸不敢惊。妖星不敢现。恶虹不敢行。暴风不敢动。疾雨不敢零。是则祸乱不作灾害不生。亦是对治悉檀立名名正论品。此之世善本金光明。从金光明出此正论。善用此正论。天宫天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增长。天心为之倍乐。天之法味为之倍更深远。即是先王之至德要道。亦是第一义悉檀立名名正论品也。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经感通冥圣。天王佐助善政兴隆。文为二。一长行说事本。二偈颂说正论。长行中对告地神说昔尊相。如文。偈有八十二行。文为四。初二行半集众。次三行半发问。次一行结问开答。后七十五行梵天答。即说正论也。集众文为三。初一行是佛叙尊相欲为天子。说先王本法。次一行佛叙尊相诫听。次半行明说论处所。次四王发四问。一问云何呼人为天。二问非天所生而名天子。三问处王宫殿何故名天。四问以人法治世那得名天。次一行成前起后。可见(云云)。问既有四。答亦为四。一答天护其入胎。虽是人子而称天子。三十三天各分己德。虽是于人而称为天。虽处人宫殿用天律治世。虽是人主而称为天。虽是人法治世。令众生行善多生天上。以因中说果故称为天。从汝今虽以下是梵答。文为二。初十行半略答。后六十四行半广答。略中有四。初一行半许答。次因集业故一行略举昔因今果答其问王义。次五行举三义答其问天义。次三行举三义重答问王义。答天举三义者。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以护胎故称为天子。答第二问也。以分德故有其天德。故称为天。答第一问也。神力所加修善遮恶。后必生天。因中说果故称为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为天问也。答半名为天三义竟。从半名人王已下答有三义故称半为王。一名执乐者。乐由于王。王执此乐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老者击壤小骑竹马。谁不归德。故执乐者名王。二者遮恶为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流。草不折伤民无疾疠者。谁不归德。故遮恶名王。三父母者。诲示祸福导语善恶。制礼作乐而民知禁。谁不归德。故父母名之为王。能为民下作父母。故诸天护之名为天子。以遮恶不起诸天分德名之为天。以执乐故因中说果复名为天。非但半名人王义成。半名为天三义亦显。从若有恶事下三十九行三句广明非法不得名天不得名王。六义俱失。三十三天各生嗔恨。是天不护。不护故非天子。是诸天王各相谓言。是天不分德。不分德故不得名天。舍远善法增长恶法。则无天因。宁得因中说果叹人为天也。生大愁苦者。无执乐义。疾疫流遍无遮恶义。纵恶不顾善无父母义(云云)。从当正治罪下二十四行三句更广说六义。当正治罪即父母义。诸天护持即天子义。以灭恶法即魁脍义。魁脍名典军。遮制恶鬼。鬼畏典军不敢乱行也。修习善法即执乐义。应各为说即示因果义。诸天即分德义。还以六义消文。皆可寻(云云)。此中应明观义。自思之(云云)。问金光明是正论本。其意云何。天者即法性金也。法性作依止故言天护。分德者即光也。报身与法性冥。即是分德也。神力所加者即明也(云云)。又父母者即金也。法性为父母故。遮恶即光也。执乐即明也。以此为本故能正论尔。如半名人王半名为天。为世间正论。半名出世间正论。本末相关。即此意也。
释善集品
此转轮王集众善法如海导师。善海无涯六度则摄。六度又广。二度略摄。谓檀与智。提如意殊舍四大地。满中珍宝以用布施。即集檀行也。合掌而立请宝冥尊者。宣扬显说是金光明。即集智行也。檀智既然。余法亦尔。从行得名故称善集品也。此六度不同是世界悉檀集善也。修于五度是为人集善也。修于智度是对治集善也。皆波罗蜜是第一义集善也。从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此品是第二人王弘经。上明世间正见感动天地。此明出世正见感动贤圣(云云)。文为二。初对告地神。二以偈说。偈有六十四行半。分为二。初四行通明因地行檀。次六十行半别名善集施财施法。别为六。一六行半明事本。二十一行半明圣王请法。三十九行半明尊者宣扬。四十行半明轮王行施。五二行结会古今。六十行半引因果以证以劝。悉如文。就此品论金光明者。善集波罗蜜金也。集般若光也。集五度明也。就宝冥论者。在一窟中金也。面如满月光也。读诵如是经明也。就二人作者在窟中金也。许为王说光也。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宝明也。
释鬼神品
鬼字训归。又云畏也。报多怖畏如阿修罗(云云)。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此品通列一切天龙江海日月诸神。上已天题品竟无容再出。虽通列诸道。而鬼神文多。从多故以之题品。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龙鬼神天灵地祇咸皆发誓溥遍弘宣以劝流通。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中先举事别次圆供养。事别者。佛从慈悲中起受供养者盖应佛也。佛从如中起觉智智与如合者报佛也。一切法悉是诸佛行处者法佛也。作如此解者三佛历别。若修事之供养。供养亦别也。圆供养者劝听经。听经是法之供养。诸供养中最为第一。第一供养者供养一切佛。能说文字是应佛。能诠是报佛。所诠是法佛。能敬文字即敬三佛。亦是敬三世佛。诸佛从此生。故供养文字即供养一切诸佛(云云)。又别时重闻更记之。长行举四愿欲而作一劝。若欲知佛行处。行处者即如如境法佛也。欲知者。知是如如智报佛也。能听此经。此经即文字。文字即应佛也。能听者随顺佛教即法供养。法供养即妙供养也。听经能生觉智。觉智生故即是佛受供养也。听经一事具诸愿欲。秪圆一事具别诸事也。偈有一百二行半。分为六。一从若欲供养下十一行颂上长行秪能听经即是举圆妙以劝修。二从随所至处下三行半举听经即能禳灾以劝修。三从于说法处下六行举听经致灵瑞以劝修。四从威德相貌下五行半举秪听经有威力以劝修。五从大梵天王下四十九行半举听经能致天龙鬼神以劝修。六从于诸众生下二十七行举秪听经能令国土安乐以劝修(云云)。蛊道者。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虔伽陀。汉言善品。主蛊毒也。摩醯首罗余经翻为大自在。灌顶经翻为威灵帝。摩尼跋陀翻为威伏行。富那跋陀翻为集至成。金毗罗翻为威如王。宾头卢伽翻为立不动。车钵罗婆翻为忍得脱。昙摩跋罗翻为学帝王。摩竭婆罗翻为除曲心。绣利蜜多翻为有功勋。勒那翅奢翻为调和平。剑摩舍帝翻为伏众根。奢罗蜜帝翻为独处快。醯摩跋陀翻应舍主。萨多琦梨翻大力天。波利罗睺翻勇猛进。毗摩质多翻为高远。睒摩利子翻英雄德。波诃梨子翻威武盛。佉罗骞驮翻吼如雷。鸠罗擅提翻战无敌。脱因者脱业障也。脱果者脱报障也。度诸有者脱烦恼障也。
释授记品
有四种授记。今是二种(云云)。授者与也。记者记成道事也。此中授三大士一万诸天当来成佛事。故言授记。亦名授莂。亦名授决。授劫国数量名为莂。审实不虚名为决。从佛所与名为授。从其所得名为受。此中从佛所与故言授记。此是流通中第四意。举昔行经之因。方成圆极之果。证弘护不虚以劝流通也。文为二。一与记。二疑记。与记为二。一与三大士记。二与十千天记。与三大士记又二。一同缘者集。二正与记。世界转名净幢者。应论四句。此中是其一也。十千记又二。一闻经生解。二正与记(云云)。从尔时道场下是第二疑记。又二。一疑问二佛答。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菩提极果积行方克。忉利暂下无久听之劳。不闻往昔有难思之行。行浅记深。是故疑惑。如余菩萨者。六度菩萨引锥指地无非舍身命处。戒忍禅智满三僧祇。若通教菩萨从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从空入假动逾尘劫。若别教菩萨直行一行。动经无量阿僧祇劫。况复遍行众行。量不可数尚不获记。少时闻经而得斯决。时众咸疑。故树神发问也。佛答为二。一举现行。二举远缘。现行者。舍天宫乐故来听经。闻三大士获菩提记。我昔本誓与其法食。三事和合故与其记也。此意证成鬼神品初以妙供养供养三世诸佛。及欲得知诸佛行处。决定至心听此妙典。虽有此旨未见其人。今此十千即其人也。闻记当果果必有因。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心无垢累起般若身。犹如虚空。起于法身一心中听三德圆成。复有无量功德。说不可尽。此不得记。记与谁乎。证听功德意在于此。以随相修指今现行。行随实相而修也。有妙善根指于远缘也。违缘实相而种善根也。从亦以过去下是举远缘答也。文为二。一略二广。此中少文是略。除病流水两品是广答也。
释除病品
广答远缘。由医王救疾故言除病品。通取后流水品。文为五。一缘本。二远缘。三近缘。四结缘。五会缘。从佛告树神下明缘本。如文。从像法中下明远缘。远缘为六。一明父。二生子。三国人遇病。四其子请。五父为说。六知已遍治。子请为三。一见人过病。二思惟。三正问。问为四。初一偈问四大增损。二问饮食犯触。三问治病医方。四问病动时节。身火不灭者。食饱热病惭息。食消热复更生。故言身火不灭也。水过肺病者。水多则损肺。即是痰病也。父医还答四问。初六行答四大增损。二一行半答饮食犯触。三二行答病动时节。四八行半答治病方。就六行中分二。初一行是佛叙父医欲答尔。次五行正答时节。时节有二。一俗法四时。谓春夏秋冬。冬为岁末春为岁始。而初言夏者。或可趣作此言。或可答问正是于夏。三三而说者。一时三月。谓孟仲季。四时即十二月也。若依佛说法。一岁三时。谓冬春夏。夏为岁末冬为岁始。何故尔。为破诸弟子着常。为开安居迦提月。故没秋时尔。佛法三时亦是三三说也。若二二说足满六时者。依俗法四时。时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阴阳二月。一时唯有阴阳二月。合成六时。正月二月是木王时。四月五月是火王时。七月八月是金王时。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时。腊月三月是阳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阴土寄王。欲论本月亦二二说。若论土寄王亦二二说。故言足满六时也。若依佛法解二二说者。佛法有三时。时有四月。各有初分后分。后腊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时。从二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二月春后分。从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时初分。从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后分。从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时初分。从十月十六至腊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后分。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也。又云。正月三月是阳月。二月四月是阴月。五月七月是阳月。六月八月是阴月。九月十一月是阳月。十月腊月是阴月。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三三本摄依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摄后两月悉属春分。四月为夏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夏分。七月为秋本月。摄后两月悉属秋分。十月为冬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冬分。三三本摄也。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时木于中王。土寄三月摄属春时。四月五月正是夏时火于中王。土寄六月摄属夏时。七月八月正是秋时金于中王。土寄九月摄属秋时。十月十一月正是冬时水于中王。土寄腊月摄属冬时。土寄四季正时为本。各三月并摄于土。故言三三本摄主摄于客。客是土也。依佛法言三三本摄者。本时各三月。既废秋时。以秋之三月各配入三时。时则四月。论本则三。论摄则一。故言三三本摄也。问四时各有三月。此是四三本摄。何谓三三本摄。答三为一数。以三而数故言三三为本尔。随是时节消息者。时如上说。或四或三或二或摄等种种不同。随时以意消息斟酌去取。若依佛法。无秋时。而言秋时发病。此云何释。从八月半已还随俗名秋。而夏时摄。八月下半以去随俗名秋。冬时摄。随时消息者。二法之间而斟酌也。代谢增损者。春动肝病此可治。春动脾病此难治。夏动心病此可治。夏动肺病此难治。夏末冬初于秋分中动肺病此可治。若动肝病此难治。冬动肾病此可治。若动心病此则难治。论四时增损大略如此。问四时皆动病。何故去秋时。解此为二。一为破保常。秋时万物结实。人计为常为乐。为破此着故去秋时。佛为弟子保常心多故也。二者为开后安居立迦提月。安居本名坐夏。八月半内已还若是秋时。便是坐秋。为此义故。故废秋时尔。从有善医师下一行半答犯触。犯触有六。一多坐。二多眠。此二多致痰。宜多行猗散之。三多行。四多猗。五多语生风病。宜多眠治之。六多淫生一切病。即等分病也。若火少痰多。若火多即热壮。若风多吹火成热病。若风多吹痰成冷病。三事若等无病。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若菜和蜜令不结男。猪膏煎白鹭肉令人癞。若患热而饮酒。食小麦生牛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痰而食甜肥碱酸。令人[口*束]鼻多汁。又[病-丙+帶]痢也。六大者是六腑。大肠小肠胆胃三焦两膀胱也。从多风病者下二行答病起时节。四月五月是风生时。六月七月是风起时。八月九月是风灭时。六月七月是热生时。八月九月是热起时。十月至正月是热灭时。八月九月等分生时。十月十一月是等分起时。十二月正月是等分灭时。十月至正月是痰生时。二月三月是痰起时。四月至七月是痰灭时。痰是水病肺也。夏日动风者。夏日毛孔开通。外风得入内风动也。热病秋动者。毛孔闭塞。热伏于内不得行故成病。等分冬动者。春时动水肺病不差。至夏复动风风病不差。至秋复动热热病不差。至冬俱动一切病故也。二月三月是痰起损肺肺病动也。从有风病者下八行半答治病方。文为三。初二行半未病前以药防。次二行明正以药治。后四行病退以药补风病夏服肥腻碱酸热食者。夏月毛孔开通。具以肥腻润塞之。令风不得入。碱酢性热能消水。令体坚实治于风虚。热食流汗引风令出。又治虚冷风不得进。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热也。等分冬服甜酢等除风也。肺病服肥腻塞毛孔。令水不得入。热能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饱食发肺病。食既多则肠胃盈满。故发肺也。食消发热者。如食沃润则热病伏。食消无润热病起也。消已虚疏风气入体。故发风也。风疏补酥腻。碱除风。甜除热。肺带风水。宜吐也。此中消文出嗔谛三藏疏中。从善女天下是第六知已遍治。文为二。一病轻闻说即差。二病重服药方除(云云)。观心者。三毒等分是内病也。数息不净慈心因缘是法药。宜闻法药得悟者。信行人病差也。作观研心得悟者。法行人病差也。眼是春时。舌是夏时。鼻是秋时。耳是冬时。身是四季。摄属诸时。妙好五欲增贪病。粗恶五欲损贪病。妙好五欲损嗔病。粗恶五欲增嗔病。平平五欲增痴病。违顺五欲损痴病。总三种五欲增觉观病。偏动三种五欲损觉观病。是为增损之相也。犯触者。违情犯嗔顺情犯贪。不违不顺犯痴。总三犯觉观。慢时即发嗔。求须时即发贪。僻解时即发痴。放逸时即发觉观。慈心治嗔。不净治贪。因缘治痴。数息治觉观(云云)
释流水品
文云。一能流水。二能与水。与水者与安乐水也。一世安乐。二出世安乐。世安乐者。如象负水济彼枯鱼是也。出世安乐者。如发誓言。于未来世当施法食与菩提记是也。流水者。流除苦恼水也。一果报苦恼。二业因苦恼。流除果报苦恼。如治诸病人救彼渴鱼是也。流除业因苦恼者。授三归说十二因缘。赞佛十号是也。请父求方欲成流水之义。从王借象欲成与水之义。既有二能。那单以流水题品。文中既彰与水之义。题品须安流水之名。不烦于文二义双显。出经者之巧为若此也。长者者。如法华疏中十种长者义也。字者持水之子故言子也。此文是断疑中第三结缘之近由。近由又二。一弄引二正近由。弄引又二。一行恩布德。二国人称美。并如文。近由又三。一明眷属。二见鱼之缘。三正救鱼。如文。从未来之世当施法食下是第四正结缘。又为四。一发誓愿。二思惟说法。三正说法。四鱼改报生天酬恩供养。就鱼报恩文为四。一鱼改报生天。二天酬恩而下地。三王见光问瑞。四长者征教而定答。如文。报恩有二义。一事二理。事者真珠四边报水饮食因缘十号等四种泽也。理者准涅槃文云。施食令他得命表常。令他得乐是故得涅槃。令他得悟是故成自在我。如法求财是故得净。用四十千报常乐我净之恩也。第五结会古今者。昔佛疑鱼数树神定判十千。今神疑行浅记深。佛为说妙因缘。今昔相关是故结会也。
释舍身品
舍义甚多。财位寿命。独以身当名耶。此从正要得名。受者须身余则非要。施者正舍身余旁舍尔。故言舍身品。文为四。一问二答三众得益四结成。问者上闻大士治病救鱼实为旷济。小人小虫得二世益。时众愿闻亡身殒命感深契极之事。行苦而果乐可得闻耶。是故请问。佛答为二。一叙缘起。二正明舍身。缘起为十。一地塔涌。二大众生疑。三佛起礼。四树神问礼。五佛答礼。六命阿难取。七阿难述骨状。八命示大众。九奉命取示。十佛劝众礼。皆如文。从过去有王下是正舍身。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为四。一明本眷属。二舍身方便。三正舍身。四舍后悲恋。就本眷属为五。一明本眷属。摩诃罗陀此翻大无罪。文殊问经云。罗陀翻为中。摩诃波那罗或云此翻大度(未详)摩诃提婆此言大天。摩诃萨埵此翻大心。二游行。三各述相。四见产虎。五各陈观见。从作是念言我今舍身时已到矣下是舍身方便。方便为二。初述观解。二起誓愿。愿行相扶。适产七日者。见虎子头上有七点。知已七日。出山海经也。又云。七日眼开。又七日不食必死。虎儿垂死知是七日。或云。鬼神示悟。如树神数鱼。正舍身为二。一舍身。二感动天地。舍身后眷属愁苦。先两兄愁恼各说偈共向舍所。次父母愁苦。偈九十三行为三。初二行通明昔行。次别颂长行。三结会。初如文。我念宿命下别颂长行。四行颂上本眷属。上有述相陈观。今不颂。余皆颂。从时胜大士下二行颂上舍身方便不颂发誓。从即上高山下颂上正舍身感动也。从是时二兄下颂上舍身后眷属愁苦。从是时王子下颂上父母愁苦。从佛告树神下第三结会。结会为三。一结会人。二结会塔。三结会誓愿。说是经时下大众所益也。树神是名礼塔下第四是结问意。
释赞佛品
此品从能所得名。能赞是三番菩萨。所赞是一佛世尊。能所合标故言赞佛品。私谓三番菩萨是能赞。一佛是所赞。一佛是能赞。三番是所赞。三番是当佛。一佛是现佛。通而为言。皆是能赞皆是佛。故言赞佛品。次第者。因前十七品故有今品。何者。序品叙大体。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穷源极边。寿量品极果冥深合广能起大用。忏品劝菩萨。若欲修学当如忏品灭恶赞品生善空品导成。四王至散脂誓愿流通。说请者之功德。正论至善集明说者之功德。鬼神至流水说听者之功德。舍身明行者之功德。如是等利益出现世者。皆是如来大体大智大用金光明力。既善始令终。初中后竟。故诸菩萨等以赞赞佛称扬教及教主。故言赞佛品。此文为二。一经家叙陈列赞众。从此至彼金宝盖刹施三业供养。投地是身。同声是口。口身共畅意业也。二正说偈。合六十五行半。文为三。一二十行诸菩萨说。二十七行信相说。三二十八行半树神说(云云)。私谓其文有四。前三是能赞。后一是所赞。所赞又是能赞。能赞又是所赞。故文云。佛从三昧起。以微如音而赞叹言。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是言。岂非所赞赞能赞。其文既明不须惑也。又是印成三番菩萨赞教。从序品已来快说如来果地大体大智大用菩萨修因也。上文有佛礼舍利。即果身礼因身也。今文有佛赞大忏大赞能请能说能听能行。皆是快说也。当知快说是果赞因菩萨也。即果口赞因口其义孱然。果意赞因意。任运例成也(云云)。问佛何处入定。此云从三昧起。答初将说经。佛游甚深法性。今说将竟故从三昧起。此经首尾皆在法性中说。其文甚明。若作入法性者。法性自在。四佛五佛同处各处。共见异见四来四去。一住一在随人所睹。皆无障碍也。观心者。诸菩萨三业赞佛。三业事可解。三观心者。观身不得身身空但有名字。名字无量。或舍身名檀。乃至身空名智慧。六度十度八万尘沙法门。名字即空。说空不定空。假非定假。非空非有即显中道。三观宛然事理六法皆悉具足。若无观慧事亦不成。例如三衣六物。若解其意三六俱成。若不解者。非但无六三亦不成。观心亦尔。若得理观六观六成。若不得意。既无理观事观亦不成。无六亦无三此之谓也。此大好甚广云云。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