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白云禅师讲故事
  • 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 白云禅师著述 云何安身立命? 安身,如何定位自己,将依于所扮演的角色,而安份地把现前所扮演的任何一个角色,尽心尽力的诠释,表现出规规矩矩的模样来;...[阅读全文]

  • 修养即是调适

    修养即是调适 白云禅师著述 众所周知: 有耕耘,才有收获。 但是,于知的领域中,往往是畏于耕耘,乐于收获;就像是日常生活,任谁都乐于较好的生活,住于享受之中...[阅读全文]

  • 待己待人

    待己待人 白云禅师著述 世俗的说法,是: 损人利己、一说不应该,一说情有可原。 利人损己、一说烂好人,一说仁慈贤圣。 损人损己、无异是莫明其妙。 利人利己、...[阅读全文]

  • 佛法哲学概论

    佛法哲学概论 白云老禅师著作 第一章 缘 起 佛教的法典很繁复,佛陀的思想更深广,为了教外学者,远离「迷信」的障碍,今以哲学的方式,来介绍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和...[阅读全文]

  • 劳力之辨

    劳力之辨 白云禅师著述 劳力,乃是疲惫于劳动,消耗体力的一种行为;就像是引擎消耗能源,无论是油能、火能、水能、电能,以及核能、光能、风能等;唯一不同的是人的...[阅读全文]

  • 达摩

    达摩 白云禅师著述 达摩一词,在梵语中的意义,最简明的说法,应该是:行持于轨范者。即所谓: 如法轨持,遵行不逾。 能持自相,轨生深解, 因此,达摩的法义,乃...[阅读全文]

  • 佛法补白

    白云禅师著述 佛法,肯定地说,就是从无明中发现问题,于住世中从事出离的修养。 所谓无明,就是迷惑而不觉,又叫做烦恼。 烦恼即菩提,学佛行者就是如何从烦恼中发...[阅读全文]

  • 般若之辨

    般若之辨 白云禅师著述 般若,是了生脱死的依皈,是转迷成觉的基因;是从相对的觉知,入达绝对的圆觉至极之境。 般若,依于知识与经验为构成因素,展现于适时、适地...[阅读全文]

  • 慈悲的培养

    慈悲的培养 白云禅师著述 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当然,最好是帮助他人得到利益。 因此,先从不要一味的计较上下手,进而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前所拥有的。或...[阅读全文]

  • 分别与认识

    分别与认识 白云禅师著述 是非,善恶,美丑,在在都是分别;不舍于自我的意识,抓住的是相对的世间法;好像不能推勫,却也不能肯定。 对错,良莠,好恶,在在全赖认...[阅读全文]

  • 把握情识的作用

    把握情识的作用 白云禅师著述 身、口、意,是人造作之本,造作的原动力,是自我的情识作用;情识缘起于欲,欲缘起于贪,贪的内容,不外财、色、名、食、睡。 情识的...[阅读全文]

  • 独处随缘

    独处随缘 白云禅师著述 独处不是孤立,是为了有更多的时空,将身口意投入修养;使得自己不至沦于智慧的贫穷,做一个同于凡俗的出世行者。 孤立是消沉的意识型态,往...[阅读全文]

  • 忏悔之道

    忏悔之道 白云禅师著述 梵语忏摩,意谓:包容与宽恕的要求。 心地观经说: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忏悔有三种方法: ①作法向佛前披陈过犯。 ...[阅读全文]

  • 参学之道

    参学之道 白云禅师著述 行者参学,不可以依赖之心亲近善知识;往往,多少行者把善知识当做佛学辞典,甚至字典;但求一问一答,得解字义或名相,殊不知求学典藉,应自...[阅读全文]

  • 僧伽的落实 僧伽的落实

    僧伽的落实 白云禅师著述 这是个承继历史从事延续使命者人的世界。 有创造,有改革,有奋斗。 有善恶,有是非,有对错。 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 [阅读全文]

  • 二众修学的差异

    二众修学的差异 白云禅师著述 佛弟子,有出家与在家二众;其修学的旨趣和内容亦有不同 出家,具天人师身份;于修学,不仅要自度,更须度他。 在家,乃教中外护;于...[阅读全文]

  • 不要眼高手低

    不要眼高手低 白云禅师著述 时代的进步,一切归之于实力的推展;实力的推展,仰赖个己才能的发挥;于是,避免不了高低起落的现象。 因此,民谣中有了要拚才会赢的警...[阅读全文]

  • 慈悲喜舍的要领

    慈悲喜舍的要领 白云禅师著述 众生要慈悲,行者须喜舍。 欲大慈大悲,得受苦受难。 修学菩萨行道,当习菩萨心性;基于菩萨的成就,首在没有自我,意念中但有无量无...[阅读全文]

  • 中阴身的认识

    中阴身的认识 白云禅师著述 中阴身,顾名思义,是已舍报,未往生之前,于此中间,有一业识待因缘而趣向轮回之道的无形体者,即是中阴身;或者说,就是此身业报暂时告...[阅读全文]

  • 错的知解

    错的知解 白云禅师著述 烦恼即菩提,是因为烦恼中蕴藏有菩提;学佛行者,于修养的工夫,便是能从烦恼中发现菩提;这是正知正见。 有人口不择言,竟说: 菩提即烦恼...[阅读全文]

  • 个性与修养

    个性与修养 白云禅师著述 个性,是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而形成的一些习惯之性。 修养,是现世中于感性和理性经过调适的一些成果。 人人少不了有个性,却不一定有修养...[阅读全文]

  • 三学之识

    三学之识 白云禅师著述 学戒,为了防止过犯。 学定,为了面对散乱。 学慧,为了避免愚痴。 如何学戒呢? 从闻见中认知贪欲的危害,不可犯,必须持戒。 如何学定...[阅读全文]

  • 切勿欺师灭祖

    切勿欺师灭祖 白云禅师著述 欺,以负、辱相向,轻慢之心过也! 灭,以毁、残破坏,横蛮之行过也! 学佛之人,学戒唯求不犯,学定唯求不乱,学慧唯求不愚;是为住心...[阅读全文]

  • 不要开庙店

    不要开庙店 白云禅师著述 神道之属,以香火鼎盛表示神明威灵,可以有求必应;现前庙堂林立,无不香火鼎盛,热闹非凡,似乎每人都能有求必应。 如果,因此而使某些野...[阅读全文]

  • 闭关的知见

    闭关的知见 白云禅师著述 在中国的佛教丛林生活里,对于十夏以上的禅行者,或者说是静思的修行者,往往享有独处潜修的方便;也就是所谓的苦行,或者称作头陀行。通常...[阅读全文]

  • 事相与意境

    事相与意境 白云禅师著述 事相:情识的分别。 意境:理性的认识。 譬如: 你为什么痛哭? 他打我! 第三者以为:为什么打他? 旁观者发现:为什么被打? 这些...[阅读全文]

  • 功德效益

    功德效益 白云禅师著述 功是能,造作者是,属于付出者。 德是所,饶益者是,属于收入者。 能与所相应,功德成为一种力量。 能所不调和,功德成为一种累赘。 功德...[阅读全文]

  • 众生我与菩萨我

    众生我与菩萨我 白云禅师著述 众生我,随业因,顺缘境,循业感常住世间而迁流不息。 菩萨我,藉道因,识缘境,循愿力出离世间而慈悲行道。 业感,乃众生轮回六道的...[阅读全文]

  • 八关斋戒法之释

    八关斋戒法之释 白云禅师著述 不杀生,在培养慈悲心;不是吃素,更不是持斋。 不杀生,为学佛者戒;学佛不是吃素,也不是持斋。 在家学佛,不论何种皈戒,都要不杀...[阅读全文]

  • 多看、多听、多问

    多看、多听、多问 白云禅师著述 学佛之道,以如理而知,如法而行,以达解行圆融的境地。 如何得解?如何修行?当以三多为解行。 多看:于见识中搜集资料;或经典,...[阅读全文]

  • 僧伽

    僧伽 白云禅师著述 僧伽一词,在梵语中叫做和或者是众;凡比丘三人以上,即称之为僧伽。有所谓: 多比丘,聚一处。 多比丘,众和合。 因此,僧伽的法义,乃是以多...[阅读全文]

  • 佛陀-老禅师的话

    佛陀 白云禅师著述 佛陀一词,在梵语中的意义,最简明的说法,应该是:觉悟的智者。即所谓: 觉烦恼不害,可以转变成道; 智事理不惑,可以彻底分明。 因此,佛陀...[阅读全文]

  • 什么是正常人?

    什么是佛法? 白云禅师著述 佛法,就是分辨世间的相对,了解相对的纷扰;于中予以突破,不为纷扰而迷惑,精进修养而出离;直到入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胜境界,才算...[阅读全文]

  • 禅林釆风录

    禅林釆风录 白云老禅师著作 临济宗风 缘起 宋代有「人天眼目」六卷,皆依古德尊宿称提次举者;集五宗杂录等网罗成卷,其内容不外唐宋全盛时期,各家旨归与趣向,乃...[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