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奘精神 第1节:前言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 他来自东方, 他从丝路而来; 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 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1)
退,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心境; 它是玄奘人生经验的体现,也是内在修为和外在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 退,并非畏缩不前,而是继续奋斗的开始; 凡大德者,总是能不动...[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2)
在他们眼里,玄奘已不仅仅是一个得道高僧,更是我大唐气象的煌煌象征--只有在我大唐,才能出这般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只有我大唐之人,才能完成这万里取经的旷世之举!...[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3)
父亲,前面过不去了!房遗爱从人群中挤到房玄龄跟前,这位与他父亲一般惧内的房家二公子带来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坏消息是,玄奘的马队被数万百姓堵在西郊,别说进城,...[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4)
把握和创造机会是任何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唐太宗深知,一切个人偏好都要服从政治需要,所以他在《慎所好》中就曾明确指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5)
这四个字连起来就是说,玄奘曾经出去过,但又自己跑了回来,当时是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再来看坐镇清闲:这里的坐镇,当然不是说玄奘像唐太宗那般坐镇洛阳筹划攻略辽东...[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6)
因此,为了避免恐陷物议,玄奘选择了退,选择了故不临对,选择了独自冥想。 我们知道,僧人在思考和冥想的时候往往会念颂佛经,念经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成了他们...[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高手过招,随机而变: 大象无形,未见面便拆招,靠得是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 柳暗花明,就是要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拒绝不是对立,更非仇恨...[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9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2)
后来长孙皇后病重,太子承乾提出扩大僧尼道士人数,以求佛祖保佑。皇后却说: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皇后尚且...[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0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3)
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唐太宗问得厉害,玄...[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1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4)
第一,他不屑于在皇帝和众大臣面前絮絮叨叨的讲述一路上发生的事情,觉得没必要; 第二,他很清楚跟皇帝谈话的技巧,知道第一次见面该说什么,要如何说; 从心理学来...[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2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5)
同样一部作品,在君王和学者眼中的有着不同的价值--在玄奘眼里,《大唐西域记》是十几年心血的整理;而在唐太宗眼里,他看重的是整个西域的战略价值,甚至是更加遥远的...[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3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6)
玄奘的意思是,我从小学习佛经佛法,从来没有接触过儒家理论和经世治国的方法,陛下现在让我还俗,就好比把在河流中行驶的船只搬到陆地上来当车马使用,不仅无法起到作...[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4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7)
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 意思是说,法师你一个人都能够到如此遥远荒芜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军保护,对您来说就跟动一动脚趾那么容易,...[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5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1)
是人改变命运,还是命运改变人? 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抉择,但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碰壁,但碰壁却能让人更加清醒...[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6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2)
魏晋风度,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这当中就包括了品人一说。所谓品人,就是从一个人的外谈吐形举止气度上来鉴别其品性和前途,这个风气随着门阀制度的延续保留到...[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7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3)
就在玄奘集结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准备向大唐政府申请出国求学的前夕,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春天,长安庄严寺高僧慧因病逝,大臣萧瑀向朝廷建议任命玄奘为...[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8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4)
第二,跟随难民来到河西的玄奘身无长物,他可以在逗留凉州期间讲经说法,靠布施补充物资,为西行做好物质准备; 第三,凉州离西域不远,风俗接近,还能从城中往来河西...[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19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5)
玄奘没有当面拒绝李大亮的要求,但是在他内心,作为一名虔诚的佛家弟子,他坚信这只不过是佛祖对自己前往印度取经的决心和信念的一次考验,只要坚持,佛祖就一定会保佑...[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0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6)
人要倒霉起来,喝凉水都能塞住牙缝,玄奘唯一的交通工具,马,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死了,再加上天寒地冻大雪封路,玄奘只好在瓜州逗留了一个多月。等待是最痛苦的事情,在...[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1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7)
事已至此,玄奘再无退路,只好告诉李昌自己没有听从李大亮的劝告返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只为前往西天求法。这等于是向李昌摊牌: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往回走,你看着办...[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2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1)
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助,玄奘也是普通人,也有害怕和动摇的时候,但他没有别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每个人都会左右为难,只有信念和执着才能让你从困境中突围...[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3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2)
首先,玄奘迫切需要一个向导,石盘陀是胡人,应该要比当地的汉人更加熟悉西边的道路,而且相比汉人,胡人的胆子更大,也更吃得起苦;其次,石盘陀刚刚受戒成了居士,本...[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4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3)
老胡人听完后顿时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他还是没有答应和玄奘一起西行,很可能是觉得虽然自己对这条路很熟悉,但年纪毕竟大了,不想再次冒险,所以对玄奘说: 师必去,...[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5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4)
渡河葫芦河后,由于天气寒冷,赶了一晚上路的玄奘又喜又累,便找了个背风的地方摊开被褥躺下休息,石槃陀也在离玄奘五十多步的地方铺开被褥睡了。 直到这一刻,尽管困...[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6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5)
从葫芦河畔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可以看到,石槃陀的形象与《西游记》中孙悟空颇为神似:在整个唐僧取经的故事中,孙悟空曾经多次负气离开取经队伍跑回花果山去逍遥快活,...[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7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6)
汉唐两代武风浓厚,尤其重视射术,对那些镇守边关的将士来说,射箭杀人已经算不上专业技能,几乎成了必须熟练掌握的本能。所以这一前一后两枝箭不是没有射准,而是在警...[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8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7)
事实很可能是这样的:五烽扼守官道,商人旅客从河西往来西域都必须经过这里,边关苦寒,当兵的生活艰难薪俸又少,商人们为了方便行路、或是让守军提供一定的保护,就一...[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29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8)
王祥不但热爱家乡敦煌,要为家乡招揽人才,而且胆子也很大,私放偷渡者不说,还把边关秘道告诉了他,如果这件事被发觉追究起来,他就是玄奘的同谋。从尽忠职守的角度来...[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0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1)
到底是为生存而归,还是为信仰而行? 日光从身后射来,让他感到温暖和踏实--不抛弃信念,不放弃希望,这就是他所想的全部; 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1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2)
千里之资,一朝斯罄。 行走沙漠,水比食物更重要,水就是生命,没有水,就等于断送了生机。现在,玄奘不但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补充水源,又损失了仅有的一些水,他会...[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2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3)
玄奘努力睁开眼睛,但是长时间的疲劳和脱水让他的体力近乎枯竭,他只能躺在原地睡了一会儿。熟睡中,玄奘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长数丈的大神挥舞着长戟质问自己为什么...[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3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4)
唐代对西域还有另一种称呼,叫做三十六佛国,可见当时大多数西域国家都信仰佛教,对僧人都非常重视,不管是从中原来的还是从西方来的高僧大德,当地的国王都会想方设法...[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4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5)
在高昌停留了十几天后,玄奘就向麴文泰辞行。麴文泰当然不会轻易放玄奘离开,就提出了希望他留在高昌国的要求。玄奘的回答干脆利落: 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 ...[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5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6)
能够当上高昌国的国王,能够对伊吾国呼来唤去称霸一方,麹文泰当然不是易与之辈,他见玄奘开始反击,便见招拆招,开始从弘扬佛法的角度来说话: 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6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7)
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成功也许很近,近到你只需再坚持一步。 结拜成异姓兄弟后,麹文泰还对玄奘提出了一个要求,与其说是要求,不如看成是他对玄奘...[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7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1)
有人说,只有到达终点才是快乐的,也有人说,旅途也能让人充满收获--在玄奘眼中,生命就像是一道漫长的风景,结局和过程同样美丽;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勿须畏惧那些...[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8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2)
玄奘来到的时候,石塔和泉水都还在,更加奇妙的是,这处阿父师泉会随着求人的人数多少而改变水量--如果人多,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水洼;如果人少,也就只剩下一个小...[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39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3)
渡过孔雀河后,马队继续西行,经过几百里的坦途,又来到了另一个重要的西域国家--龟兹(今新疆库车)。 龟兹,又称丘慈、邱兹、丘兹,是西域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辖境...[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0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4)
从高昌到阿耆尼,再到龟兹,不论国家大[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1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5)
在处理了那些心怀不轨的贵族大臣后,因为不用担心王弟秽乱后宫,国王就邀请王弟住进了王宫,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王弟搬出了王宫,原因是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更加奇特的事...[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2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6)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一个人的态度一旦发生转变,便不会再畏惧那些貌似强大的对手: 《婆沙》、《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3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7)
所谓一子定胜负,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木叉毱多也许在当时就已经预感到了战局的不可挽回。 两军对垒,气势是关键,谁能掌握战场的主动,谁就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4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1)
智者,因势利导也!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人能够单枪匹马闯天下; 实力决定一切,一个好的外援能够让你省去很多麻烦,良好的外部环境才是事半功倍的保障; 要善于把...[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5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2)
危急关头,领袖的作用是无穷的,他能够维持整个团队的秩序稳定,哪怕只是表面上的。 玄奘的冷静使得马队没有产生混乱,但是每个人心里都在忐忑--是继续死撑,还是拔腿...[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6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3)
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望之淼然,无待激风而洪波数丈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7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4)
冷兵器时代,不论多么强大的游牧民族,一个最基本的生存原理就是逐水草而居,突厥可汗也不例外。叶护可汗到哪里,西突厥的重心就会跟着移动,而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有固...[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8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5)
不知道是狩猎收获颇丰,还是礼物起了作用,或者觉得高昌国离西突厥那么远,麹文泰还不忘让这位僧人带礼物来敬献给自己很有面子,叶护可汗收下礼物后,对玄奘非常客气,...[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49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6)
飒秣建国是一个国力强[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0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7)
然而事不凑巧,就在玄奘到来之前,旦度的妻子,也就是麹文泰的妹妹贺敦公主刚刚去世,旦度也有病在身。当玄奘把麹文泰的信交给他的时候,旦度悲从中来,痛哭不止,可见...[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1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1)
第 八 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 不要为重重困难而气馁,不要为茫然无助而倦怠, 追求真理之路往往孤独,勇气、决心、信念,是你最好的战友; 精诚所至,金石...[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2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2)
其一,当时的贵霜王朝在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的统治下国势强大,一度扩张到葱岭以东,西域各国不得不纷纷派遣人质以示友好,是整个西域的潜在威胁; 其二,从政治上看,...[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3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3)
现在,洛阳寺里的僧人见玄奘是从质子故国而来,觉得这是上天赐予洛阳寺的机缘,认为只有玄奘才能帮助他们打开宝藏重修寺庙,所以才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玄奘。 ...[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4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4)
第54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4) 也就是说,国王十分看重这块佛顶骨,为了避免它被掠夺抢走,就从国中找了八个有声望的豪族名人来共同看护,发给每人手一...[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5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5)
贼者人也,今为礼佛,虽猛兽盈街,奘犹不惧,况擅越之辈是人乎。 意思是:贼也是人啊,我今天来是为了参拜佛影,就算满山遍野都是猛兽我都不会害怕,何况你们几个小贼...[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6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6)
随着佛教的传播,犍陀罗艺术越过北方葱岭进入西域,再由西域传到中原,进而影响北魏的佛教艺术(北魏时建造的云冈大佛就带有鲜明的健陀逻风格);随后又经由朝鲜传入日...[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7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7)
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辩正论。 意思是跟这些只会跟着国王起哄而不是真正追求佛法大义的糊涂人没什么好辩论的。说完,如意大师就去世了。世亲法师成名后,...[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8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1)
第 九 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 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 可在玄奘看来,信念和理想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为了信念,他愿意在钢刀下化灭...[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这些都是发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达迦湿弥罗的时候,虽然当地的佛教已不如当年那般兴盛,但依旧保留着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编写集结的完整佛经。这一点对玄奘来说非常...[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0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3)
性力派同时是印度教三大派别之一,主要崇拜时母,难近母和吉祥天女。玄奘到达印度时,正好是这个教派比较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教派的众多祭祀仪式中,人牲是最为残忍,也...[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1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4)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信徒们其实最愿意看到玄奘拼命求饶,跪倒在他们身前不断叩头念经,痛哭流涕的请求宽恕,就像当初那伙两千多人的突厥强盗一样,太过顺从的对手会让犯...[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2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5)
信徒们纷纷放下手中刀棍,首领连忙抓来一人,指着兀自端坐不动的玄奘问道: 沙门从何处来?名字何等? 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僧人来历不凡,身份很不一般。那名同伴...[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3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6)
人类文明大多是依河流而生,大地是母亲,大河就是母亲的乳汁--恒河和亚穆纳河是印度北方最重要的两条河流,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古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4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1)
第 十 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 条件越好,关注越多,责任和压力就越大, 物质上优待对玄奘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没有压力才是最大的压力, 高度的自律性和强烈的求知...[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5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2)
从距离上看,那烂陀寺就在离摩揭陀国王舍城不远的地方,相比玄奘之前走过的千山万水,这点路程简直是微不足道,甚至一天之内就能赶到。然而从进入摩揭陀国到前往那烂陀...[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6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3)
也许,玄奘已经感觉到了仅凭他的力量和那烂陀寺也难改变佛教在印度的命运;也许,他的本意只是学习,但是现在,他觉得自己不能坐视那些珍贵的佛典因为印度佛教的衰落而...[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7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4)
此时的玄奘也非常奇怪,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妥,也不便去问戒贤法师为何要痛哭,只是十分平静的坐在那里,静观其变。戒贤法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坐在一...[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8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5)
那烂陀寺并非单独一座寺庙,而是由一组寺庙组成的寺庙群。在漫长的岁月里,先后有六代帝王先后在此迎建寺院,不过那烂陀寺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最高学府,不只是因...[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69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6)
三、教学态度开放。这一点在介绍那烂陀寺的时候也曾提到过,整个那烂陀寺不仅有数千名僧人,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求学和游历者。这些居士和外道有的是慕名而来真心求学,...[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0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7)
万众瞩目之下,戒贤法师开始讲述《瑜伽师地论》。谁知授课开始不久,戒贤法师刚刚讲到序篇时,就有人在人群外面放声痛哭,之后又放声大笑,引来全场侧目。 戒贤法师觉...[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1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1)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 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是顶...[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2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2)
戒日王与戒贤法师关系密切,在立场上也更倾向于大乘学说,否则也不会专门为那烂陀寺建造一座价值不菲的铜塔,于是就觉得这些小乘信徒有些不知天高地厚。那些小乘僧人见...[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3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3)
玄奘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公然挑衅的外道,于是把他叫进了那烂陀寺,还是要跟他辩--在玄奘眼里,侮辱那烂陀寺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还请来了戒贤法师和其它高僧为这次辩论作证...[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4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4)
说完这些,伐阇罗就走了,玄奘也开始着手准备各项回国事宜。由于玄奘学问大、品行好、声望高,而且为那烂陀寺立下大功,所以当他要回国的消息传开后,那烂陀寺的僧人们...[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5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5)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6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6)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第二天一早,戒日王又派使者迎接玄奘和鸠摩罗王前往自己的行宫,并向玄奘索要那部专门用来应付...[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7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7)
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 就是说,如果有人能从这当中找到一处站不住脚的破绽,我玄奘就献上自己的脑袋。类似的赌注,顺世外道用过一次,一千多年前的...[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8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1)
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职业为生存,事业为追求, 有的人为生存放弃理想,有的人为理想朝不保夕, 很少有人能像玄奘一样将...[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79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2)
丝绸南路平坦宽阔,事异时移,如今的玄奘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战战兢兢都不敢在白天上路的偷渡僧人,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沿途闪躲多走许多弯路,更不必担心取水时被人一箭射死...[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80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3)
经过九年的准备,唐太宗于贞观十三年(也就是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在南印度游学期间)召麴文泰入朝。也许是看到了大唐对西域的野心,也许是害怕唐太宗的惩罚,麹文泰找了个...[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81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职业是手段,事业是追求;对玄奘而言,他的职业是一名僧人,他的事业则是取得真经、弘法苍生,把职业和事业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人生...[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82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5)
玄奘所处的时代,中原地区的佛经大多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的梵本,而是中亚和西域各种语言翻译过来的胡本。也就是说,这些佛经是先从梵本翻译成胡本,再从胡本翻译成汉本...[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83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6)
其次,由于玄奘主持翻译的佛经与梵文原本在内容和意思上最为接近,所以人们往往把玄奘版佛经当作原本来看待,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译经实为护经,翻译实为传承。 经过两个...[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84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7)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历和听说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范围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塔吉克...[阅读全文]
-
玄奘精神 第85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8)
在之前的讲述中我们曾提到,玄奘在那烂陀寺附近游历时见到过一座鸽子庙,在鸽子庙的东面有一座塔,就叫大雁塔。也许是大雁塔奇特的造型给玄奘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许是...[阅读全文]
-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玄奘留学印度15年(629-644年),旅途往返两年,先后共计17年,行程5万多里,历经西域、中亚和南亚大小110个国家(多为城邦小国)所闻所履28国,...[阅读全文]
-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 玄奘赴印取经留学,与今日海归学人不同,往返皆取道于陆路。是一个陆归学僧。他于645年3月回到长安,带回大小乘佛经520夹,657部经论,入住弘...[阅读全文]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
- [佛经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贫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贫穷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