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怨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怨

  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要求人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乐天知命,悠然自得。然而,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是安定舒适、快乐幸福,还是躁动不安、烦恼丛生,取决于你的心,取决于你的态度。

  有一首无名氏的散曲,写知足者的安然生活,十分令人神往,让人很感动:

  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

  像这首散曲所描述的心境,又怎能不悠闲自在呢?安于本分,安于拥有,因而使自己一身轻松、无拘无束、洒脱自在、避免是非,在人生中享受快乐与尊严。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是情真意切的延续。“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了沉复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著名的贤人,叫做介子推。他曾经和晋文公长期流亡国外,吃了不少苦。然而,晋文公继位后奖励贤臣良士,介子推却没有得到赏赐。

  母亲怕他的心里有所不满和怨恨,惹来麻烦,就问他:“孩子啊,君主没有给你论功行赏,你是不是不高兴呀?”

  介子推却很平静地回答:“母亲,千金是重利,官爵是尊位,这些都不适合孩儿的性子。追求功名,向往富贵,不是我的为人之道。我宁愿到那山村乡野里,躬耕自给自足,也不愿战战兢兢地吃君主的俸禄。”

  母亲不由地笑道:“孩儿的为人,当娘的怎么会不知道。你这样见利让利、闻名让名,不与世抵触,好得很啊!”

  母子便离开了朝都,到绵山里安了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园生活,一边劳作,一边观赏着大自然的风起云涌、荷色菊香的美好景致,终日里显出淡雅、娴静的样子,乐不思金。

  佛为什么说看轻身外物?因为名、利、权、钱,只要你心里有一分它,你就要抛掉一分的快乐自在。人生在世争名夺利,忙忙碌碌地钻营追索,却忽略了生命赐予我们的一切美好。对功名利禄看轻看淡一些,你就会发现,其实世间还有很多美好的景致。

  孔子教授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72个特别出众,而在72人中又有一个最杰出的,他就是颜回。

  颜回虽然出类拔萃,却宁愿为民,不愿做官。孔子就问颜回:“颜回啊,你家境贫寒,身份卑微,为什么不愿意外出为官呢?”

  颜回摇头笑道:“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50亩地,就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10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要勤于躬耕,足够穿衣吃饭之用;家有琴,一阵轻快的轮指,弹出了自己熟悉的曲调,足以自娱;我学老师之道,做个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乐。放着有吃、有穿、有娱乐的日子不去享用,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的美景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岂不是太没意思了吗?”

  孔子很受感动:“颜回的愿望,实在太好了!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这样的话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也是我的一点收获。”

  正所谓“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颜回有这样的性情,使得他能安贫乐道。颜回的情操得到了孔子的推崇,孔子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扰。

  后来,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唉!这是老天要断绝我啊!这是老天要断绝我啊!”可见孔子多么看重这个学生。

  颜回高尚的情操和知足常乐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处世的榜样:知足者不以争名斗利来拖累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洒脱、轻松、愉快地生活。

  一个人穿得朴素整洁,何必艳光照人?吃得三餐饱腹,何须山珍海味?住得防风避雨,天伦得以团圆,何须高楼大厦?行得健步如飞,何须鲜车驽马?内心不宁静的人总喜欢向外攀缘,盲目地追求名利财色,而且“这山望过那山高”,比来比去始终没完没了。如果能将这攀缘的心收回来,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静。

  当你安了心、定了性,找到自己的本真,你就会找到快乐和幸福。你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孩童时代,想象一下那时拥有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如果你想不起来,那就看看孩子们快乐的笑容吧,感受一下那份纯真,或许你会有所体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