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

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

  《楞严经》上说:“情多的人往下堕落,想多的人往上超升。”生在凡尘俗世中,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整日活在自我折磨和自我摧残中,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酿成了痛苦不堪的悲剧。《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以导执情。”情执是一种理性的迷失,必须通过疏导,才能找回原来的自我。这种疏导可以是自己的开悟,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开导,但主要还在于自己。

  其实,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是源自于情执。情就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执就是执著,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追求不舍。因而佛说:“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李商隐有诗云:“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执著于情的人,总是看不透、放不下,剪不断、理还乱,纵然是曾经深深地被情所伤,在某个时刻、某个角落,那伤口依然会隐隐作痛。执著于情的人,一生为情所困,总是在痴痴地追忆探寻着前尘旧梦。正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一旦陷入感情的旋涡,就会为情所困,为情所累,为情所伤。

  面对爱情,凡人总是舍不掉、放不下、看不开,因而就有了许多无端的苦恼,即佛家所说的“情执”。

  很久以前有一个苦命的女人,结婚没多久,丈夫就匆匆离世了。这个女人悲切地来找一位老禅师,以期寻求一丝慰藉。老禅师对妇人说:“我很同情你的不幸遭遇,很难过你失去了丈夫,但这是一切众生都必须要走的路,不要太伤心,懂得了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快乐就会从你眼前的不幸中升起。”

  然而,这位悲切的妇人仍然没有停止哭泣,并且不停地扯着自己的头发。老禅师接着说:“你听我说,你总是想着你丈夫的死是没有用的,不要一直想着它。现在你不妨洒泪如雨,但必须记住,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正如其他所有事情一样。如果你不停地想着它,你只能继续受折磨,继续痛苦下去。我活这么大岁数了,我的经验就是不要将每一件事都挂在心上!”

  听了这番话,妇人慢慢舒缓了悲痛之情,道谢后转身回家去了。她按照传统方式守丧,但是没有再过度哀伤和绝望。依照老禅师的建议,她不仅在德行见地上大大增长,而且在精神修行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曾有位禅师说:“人至佛是圣情执,人至地狱是凡情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舍心,亦无无取舍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所谓“有情无佛性”,意思是说因为有情执、有分别、有取舍,所以就没有佛性;所谓“无情有佛性”,意思是说因为无情执、无分别、无取舍,所以就有佛性。因此,我们要看清万事万物无常与非真的本质,不要把每一件事都记挂在心中,更不要太过执著、念念不忘。

  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和心爱的女孩约定了结婚的日期。可是到了那一天,女孩却嫁给了别人。

  年轻人为此深受打击,郁郁寡欢,最终一病不起。家人到处求医问药,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正当家人准备为他料理身后事的时候,来了一个云游僧人。这位僧人得知情况后,决定点化一下年轻人。僧人来到年轻人床前,从怀里掏出一面镜子叫他看。

  年轻人看到了漫无边际的大沙漠,一名女子遇害了,一丝不挂地躺在沙漠中。路过一个人,看了一眼,摇了摇头便走了;又路过一个人,将自己的衣服脱下,盖在了女尸身上,然后走了;再路过一个人,走过去,挖了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掩埋了。

  正当年轻人疑惑时,画面忽然切换,他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孩正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年轻人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说:“看到那具沙漠中的女尸了吗?她就是你爱的女孩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为她披过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是为了还你一个人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的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他就是女孩现在的丈夫。”

  年轻人恍然大悟,从床上坐起来,不久病就好了。

  情执,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苦于不得解脱。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凡人六根不清净的私欲。按照佛家的观点来讲,欲望本是原罪,人身只不过是一个空空的躯壳而已,所以,根本就没有情欲可言。

  人生在世,情执是苦恼的原因,何苦这样折磨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情执越淡泊,智慧就越增加。众生皆有佛性,放下情执,就会走上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摆脱情执,就能重获自由,赢得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