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真聪明容易,假糊涂难得

真聪明容易,假糊涂难得

  北宋年间,吕端被太宗皇帝擢升为当朝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生性淡泊名利的吕端并不以为意,北宋开国元勋赵普称赞他说:“吾观吕公奏事,得佳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真台辅之器也!”后人也有诗赞曰:“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当时,和吕端同朝为官的还有名望很大的寇准,此人虽然办事果断、才能俱佳,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得到皇帝的器重,当上了位高权重的宰相,寇准的心中会不平衡,倘若一时气闷耍起脾气来,那么朝政一定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圣旨,让正担任参知政事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且两人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太宗批准了他的要求,同时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

  后来有一天,太宗又对文武百官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宰相处理,然后再呈报给我。”但是吕端处理国家重大事情的时候总是同寇准一起商量,从不独断专制。一段时间之后,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而他的这种主动让权的行为,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极了。

  还有一次,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皇帝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换成了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看似职位没有升降之分,但手中掌握的实际权力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惟清认为这一切都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他就趁吕端有病在家休养,没有上朝的机会,去太宗面前告了吕端一个恶状。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吕端耳中,但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去皇帝面前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也没有心怀怨恨地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他的这种不与他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世人说是“糊涂到家了”。

  吕端的“小事糊涂”还表现在他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上的“糊涂”。虽然他备受皇帝的宠信,又坐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位,但是他为官清廉,从来没有做过贪污受贿的事情,就是为官时应得的那份俸禄他也常常拿出一些接济别人。以至于他百年之后,家中儿女因生活困窘,而没钱结婚,无奈之下竟拿房产抵押给别人。当朝的真宗皇帝知道此事后,异常感动,就从皇家国库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吕端家的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加赏了他后人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这样一贫如洗的宰相,在世人的眼中又怎么不“糊涂”呢?

  吕端虽然在小事上糊涂,不爱计较个人得失,也不与他人交恶,凡事淡然处之,但是面对国家大事时,他却比任何人都精明睿智,高瞻远瞩。

  太宗时,党项族人李继迁曾归顺北宋,后来叛宋,逃到西北部边境上,并屡次对北宋进行骚扰。不过,在一次与宋军的激烈交战中,他只顾与宋军打斗,无暇保护好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成了宋军的俘虏。很快,这个消息报到朝廷后,太宗就想处死这个老妇人,以示对叛逆的惩罚。当时寇准正担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副使,皇帝单独召见了他,跟他秘密商量此事,准备在西北边境上大张旗鼓地把李继迁的母亲杀掉,以惩戒那些与朝廷作对的人。

  商议结束之后,寇准走出来,正巧经过宰相的办公地被吕端看到了,吕端心想可能是皇帝和寇准商议大事,于是就喊住想要脱身的寇准说:“寇大人,本国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没必要知道。但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乃一朝宰相,你应该告诉我。”

  其实,这件事情虽然称不上是军国大事,但寇准还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吕端说:“这件事情如此处理恐怕有些不妥,请你暂缓处理,我马上去觐见皇上。”

  于是,吕端就来到皇帝面前,诚恳地说:“陛下,想当年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抓住了高祖刘邦的父母,并想要把他们在阵前用锅煮了,可刘邦却说如果你一定要煮,那么分我一杯肉汤喝吧。像刘邦这样做大事的人尚且不会顾虑到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蛮夷叛乱之人呢?陛下今日杀了那老妇人,明日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倘若捉不住,那只能结下更深的仇怨,反而更坚定了他的反叛之心。请陛下三思!”

  太宗皇帝深思后,觉得吕端说得很有道理,就问道:“那你说朕现在要怎么办?”

  吕端说:“陛下,不如派人在延州(陕西延安)妥善安置李继迁的老母,对他实行攻心战,虽不一定能因此招降,但他母亲总还在我们的手里。”

  太宗听后,连连称是,并说道:“吕宰相,今日多亏有你,否则几乎误了国家大事。”

  后来,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继迁则在攻打吐蕃的时候中箭身亡,他的儿子归顺了宋朝。这些都是吕端“大事不糊涂”、高瞻远瞩收到的好效果。

  绝顶聪明的人,不会假意装糊涂和愚钝,而是巧妙地把自身聪明的锋芒隐藏起来,进而貌似糊涂,这种为人处世的境界和修养是很难得的。李白曾吟出“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千古佳句,亦在告诉世人,一切功名利禄的得失计较都是虚妄的,不如转而学学“糊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