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人贵自立,自立是生存的根本

人贵自立,自立是生存的根本

  有一天,滕文公问孟子说:“我们滕国是一个处在像齐、楚这样大国中间的小国,你说我们是投靠齐国好呢?还是投靠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谋划这个事情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如果非要我建议,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城池,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坚守,百姓宁死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滕文工脸带惧色地说:“齐国要修筑薛城,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从前,太王居住邠地时,狄人常侵犯那里,他便选择迁移到岐山下去居住。不是他愿意选择在那里居住,而是迫不得已罢了。倘若君主能够施行善政,那后代子孙中必将有称王于天下之人。君子创立基业,是为了后世子孙可以继承下去。至于能否成功,那就由天决定了。您怎样对付齐国呢?只有努力推行善政罢了。”

  虽然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滕文公依然很担心,他说:“滕国是个弹丸之地的小国,虽竭力去侍奉大国,却还是不能免除威胁,如何是好啊?”

  孟子回答说:“从前,太王居住邠地时,狄人常侵犯那里。太王就把自己珍藏的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但还是不能免遭侵犯;又把自己的好狗良马送给狄人,也不能免遭侵犯;接着他又把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能免遭侵犯。无计可施之下,他只得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最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曾听说:君子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害人。众位又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我要离开这里了。’于是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到了岐山下居住。此时,邠地的人都说:‘他是个仁人,不能失去啊。’于是,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也有人说:‘土地是世世代代应该守护的,不是能自作主张的,拼了命也不能舍弃它。’大王,您就从这两种办法中选择吧。”

  个人事、国家事、天下事的原则是一样的,只有自强自立,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一个人自强自立,才能有所成就,一个国家自强自立,才能不被他国欺辱,傲然挺立在世界之林。所以自强自立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生存的王道。

  刘荫枢是陕西韩城人,清康熙十五年进士,曾被授河南兰阳知县。此人做官清廉,为人正直,一心一意为百姓和国家着想,他曾经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这样写道:“廉吏必节俭。迩来居官竞尚侈靡,不特车马、衣服、饮食、器用,僣制逾等;抑且交结、奔走、餽送、夤缘,弃如泥沙,用如流水。俸不给则贷于人,玷官箴,伤国体。请敕申斥,以厉廉戒贪。”又说道:“京师放债,六七当十;半年不偿,即行转票,以子为母。数年之间,累万盈千。是朝廷职官,竟为债主厮养。乞敕严立科条,照实贷银数三分起息。”

  刘荫枢告老还乡之后,就想着用自己一生的积蓄给乡亲们建一座桥,但是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子女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对刘荫枢说:“父亲,您做了一辈子的清官,我们没有从您那里沾得半点光,如今好不容易您返归故里,却一心只想着百姓,而对我们却一点儿也不照顾。”

  子女们的话就像刀子一样扎着刘荫枢的心,他非常难过,然而他难过的不是自己没给子女留下家产,而是自己虽清白为官,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于是,他依然不顾家人的反对,拿出全部积蓄,历时五年,修建了一座大桥,并取名“毓秀桥”。大桥建好之后,他对子女们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建这座桥,就是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应该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去创造。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说完这句话不久,他为了彻底消除子女们依赖父母的心理,就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刘荫枢的行为让他的子女们很受触动,而且以他的话为座右铭,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刘荫枢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靠自己才能有所作为,自立自强是事情取得成功的关键。历史上就有很多人因为不懂得自立自强,最后导致丧身误国,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这样一个人。

  不可否认李煜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写的诗词缠绵悱恻、华丽工整,备受人们的推崇,但是作为一代帝王,他无疑是失败的。国家大事他不管,带兵打仗他又不行,就连被赵匡胤攻破城池后,自杀的勇气都没有,最后只能屈辱地做了俘虏。

  假如李煜当初能够自立自强、专心治国,那么最后的下场就不是被毒酒赐死了,或许会有一番大的作为。当然这样不知自立自强的人不止李煜一人,还有吴越王钱鏐的孙子钱椒,他本来也是自立为王,但是一看到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后,建立了国家,他便想要投诚拥护,心中想的是自己这样做,自己的后代子孙不是诸侯,也是地方大员。

  一个君主不知自立自强,那么他的国家必将遭受灾难,百姓也必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人不知自立自强,那么他也必将一事无成,永远痛苦地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只有自立自强,才是真正生活的王道。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