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往生男居士九
叶祥林
叶祥林,法名志宗。壮年喜冶游,后忽悔悟,痛改前非,皈依无锡南禅寺比丘。为人慈善,乐于施舍。旋长斋念佛,专修净土。行住坐卧,持名不辍。六十三岁,感微疾,不欲就医,唯愿往生。于是年三月二十日起佛七,上午念地藏经,下午持圣号,夜课弥陀经,恭持洪名,忏悔夙业,回向极乐。二十六日,嘱家人为之揩身换衣。近黄昏时,对家属说:‘我明日中午往生。’次日,持珠念佛如故。迨中午十二时,闭目合掌,安然坐化。
李孝渊
李孝渊,李西原之子。天资敏悟。幼年随父亲近夏莲居,受其教诲,善根夙植,迥异常人。肄业北京大学时,即受菩萨戒,长斋念佛。孝渊悲愿深切,贡噶呼图克图于北京启建和平息灾法会,发心赞护,不遗余力。解放前,伪北平行辕权要,欲涸中南海取鱼。孝渊奔走呼号,为众生请命,不畏强暴,终阴成议。嗣以身膺肺疾,久治不瘥,家业耗尽,而病终不起。夏老悯之,率侍者黄正明等数人,亲往视疾。见其病垂危殆,性情暴躁,面容凶恶。虽对其开示,不愿听闻。唯言:‘修行无功,青年早死,以身谤法,不通忏悔,必堕恶趣。’喋喋不休。夏老呵之曰:‘汝素师我,今我以衰老之身,来视汝疾,何不听教!’孝渊始敛声不语。乃为开演曰:‘此一念心,不可称量,不可思议,具无边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心之妙谛。’并晓以‘诚心忏悔,专心持念,决可往生。’孝渊闻教,心得开解,颜色顿转,容光焕发。起坐合掌,虔诚忏悔。随即闭目念佛。夏老亦领众助念。约二小时,孝渊忽开目曰:‘佛来迎我矣!叔祖早已往生,亦随佛来迎。佛告我仅能生极乐边地耳。’夏老笑曰:‘边地,何瑕之有?我现欲往而未能也。’
陈少庭
陈少庭,名继璋,湖南永州人。随父宦游江南。未几父卒,设米肆于镇江。继以营业亏折,乃由友人介络至南京充探员职,经二十余载。少庭灵根夙具,秉性慈祥,恶衣粗食,安贫守志,数十年如一日。一九一七年,四十一岁,得王一亭介绍,充上海妇孺救济会探员。该机关纯属慈善性质,颇合素志。忠于职守,历二十五年,未尝误事,为同侪所钦佩。一九三四年,朝礼五台,诣古南台,得见弥清老和尚,遂皈依焉。弥公赐名满成。少庭感五台灵异,发心永护此山。返沪后,约净友十人,共施净资,长年供养。一九四二年四月,至上海法藏寺,请兴慈法师为授五戒。每日持名一万,回向西方。年六十六,七月初三日,忽患痢疾。继又肝风发作,手足拘挛,口鼻歪斜,言语謇涩,饮食不便。二十二日午后,忽转心气病。至四时许,含笑呼其妻曰:‘文殊菩萨来矣!’其妻颇为惊讶,意谓多日不言,何忽以语,乃顺口答曰:‘好极!文殊来迎,福报胜矣!’答未竟,少庭复曰:‘阿弥陀佛亦来矣!可速至海潮寺,延道安师等来助念。’言已,朗念洪名一声,即不复语。至十一时,气喘甚急,遍探其身,各处俱冷,惟顶与心部甚暖。少庭生前曾向净友述及身后归宿,愿至五台为僧。道安师知其事,当为开示曰:‘汝一生为五台护法,功德虽大,无非有漏之因。如不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仍未免业识茫茫,随业受报。际此紧要关头,亟宜速定主张,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再一差迟,悔无及矣!’言已,再探,则心部渐冷。至十二时,气喘平复。道安恐其神识昏昧,即就其耳畔高声朗念圣号,助其西归。甫一刻钟,即安祥而逝。复探之,则唯顶尚暖。文殊先至,弥陀次临,逝后顶门犹热,往生必矣!
蔡宝忠
蔡宝忠,苏州人,世居城内学士街。早年在上海五金店为职工,后回苏州任某善堂职员。虽家境清寒,而能安贫乐道,为人诚朴,宅心仁厚。幼即茹素,长好诵经。皈依三宝,一心念佛。尤喜礼诵华严,日诵数卷,列为常课。凡遇莲社启建华严法会时,辄发心参加。且为领众,唱念如法,恭敬逾恒。文革前,曾赴天平无隐庵出家,依慧海和尚为师,绍承衣钵。不久,以环境不许,及家人劝阻,未能满愿,仍返初服。后以其子下放苏北大丰农场安家落户,随子生活。虽以七旬高龄,仍喜参加劳动。平居不废修持,念诵如恒。往生半年前,曾感微疾。往生之日,正念分明,闻空中音乐之声,急唤家人云:‘空中音乐美妙,尔等闻否?’家人启户出听,果闻空中乐声铿锵。迨返室,则宝忠已入寂矣。
徐老翁
徐老翁,居士徐祖耀之父,家住宁波竺家巷廿二号。祖耀在上海交通大学执教。翁皈依印光大师,笃修净土。终日披海青,独处佛堂,一心念佛。往生前,示微疾,其女问曰:‘真有往生这回事否?’翁答说:‘你等著看罢。’言竟,趺坐念佛如故。少顷,不闻佛声。视之,已坐化矣。逝后,异香满室。其二子一女,目睹瑞相,亦长斋念佛,均不婚嫁。
邵慧安
邵慧安,原名治安。始信奉外道,后阅‘印光法师嘉言录’,方深信三宝,皈依印公,一心向佛,勤修净土。某年,以乘车不慎,失足伤气,精神日衰。经百余日,病势略瘥。是年古历九月二十四日,所居邑内张公殿住持自逊和尚荼毗,步往观礼,并参加念佛,精神如故。归途因感受风寒,卧病不起。由是念佛益笃,志求往生。至十月十二日,自知时至,因命家人助念。至夜初鼓,问家人云:‘此时何时?’家人妄云:‘漏将尽矣!’慧安谓:‘决于今夜丑时西去。’言已,复念佛。至丑刻,复云:‘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自逊法师亦来迎接,吾去矣!’旋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三声,吉祥而逝。面貌如生,四肢柔软。逾八小时后,探之,身体冷尽,顶温犹存。□□
陈立均
陈立均,浙江天台人,陈复初居士之第四子,家世奉佛,立均童年患痨瘵。一夕,家人咸就寝,忽闻立均惊呼:‘吓煞!吓煞!’家人趋榻前,见其额汗涔涔,状极惊恐。问其故,立均曰:‘有数人持棒执索,欲捆我去。’其母知是鬼道境界发现,因告之曰:‘菩萨能救汝,汝应速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立均闻言,即恳切称念大士圣号,家人在旁,为之助念。未几,即喜曰:‘彼等都去矣!我可不怕了!’仍继续持念圣号。忽谓家人曰:‘观世音菩萨来矣!菩萨放光照我,并对我说,带我去。’其母勉之曰:‘你跟菩萨去到极乐世界就好。’相与念圣号不辍。良久,立均声渐低,遂化去。时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年仅十五岁。
焦勋建
焦勋建,上海焦雨亭之次子。一九五○年往生,年甫十三,瑞祥相昭著,堪称希有。勋建幼极聪慧,但身弱多病。六岁时,有僧过其门,顾谓其母曰:‘汝次子生肖属牛者,乃普陀坐关僧转世。闭关三载而寂,依妄入胎,为汝之子。’其母即令皈依,法名培鑫。因宿植深厚,髫龄即知念佛,每日临卧、必持圣号不辍。居恒劝母布施。母给与糖果之费,不妄支用,积聚成数,辄以捐舍。及年九岁,日见瘦削,就医检验,谓是大腿坐骨受伤,势成骨痨。经医治,卧床三年始愈。医为策万全,嘱施接骨手术,以免复发。乃住中美医院,预事调摄。勋建住院时,遇同室病人需行手术者,劝勿胆怯,应一心念阿弥陀佛名号,痛苦自减。当为其施行手术时,先一日,剃发沐浴,剪爪漱口。诸事毕,坚请摄影,并索笔题诗。家人未许,谓摄影毋亟亟,题诗亦可俟之异日。勋建忽正容曰:‘现吾身内外均发亮透明。可怜尔等血肉蒙心,即佛菩萨现在目前,亦未能识耳。’复对镜曰:‘吾两耳,日来更大如菩萨矣!’家人斥其妄,则笑而不言。其母适患病在家,勋建日以为念,曰:‘母病如何?明日能来否?我已于金刚经内题字,现不许看,过二日送与母阅可也。’盖勋建住院时,其母曾以金刚经一册置其枕边。翌日,为施手术毕,人亦清醒。无何,猝起变化,施救无效。延至七时,溘然长逝。家人进视,面含笑容,翌日大殓,顶门犹温。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