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5卷。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汉译为其略本,一千五百颂。异译本有3种: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详情]
《解深密经》译文【唐 玄奘译】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这个结论是普遍成立的,一般人的认识和认识的对象之间也没有差别,其认识对象同样是认识活动之显现和结果,可是一般人正因为无法看清认识活动的实际情况,他们不能如实理解自己认知结构中的这种微妙关系,因而错误地把认识对象与认知活动割裂开来,把前者从认识活动的统一整体中分离出去,而看成是不依赖人的意识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弥勒菩萨!你应该弄清楚这一点,这就是日常思维中普遍发生的错觉,因为这一根本的错觉,人们无论在认识中还是生活中就会颠倒行事;对我所讲的道理,他们也用日常思维结构去作颠倒的理解。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根据什么标准说菩萨一直修行观照思维呢?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从不间断地、有意识地去思维心识所变现的对象,那么,这就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行观照思维了。
弥勒又问:世尊!根据什么标准说菩萨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从不间断地、有意识地使思维活动持续着,那么,这就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了。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您说在改变精神结构的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能使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结构融合起来,我现在想知道,究竟根据什么标准,我们可以说两种思维结构已经融合了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在进行观照思维时,他思维的对象已经与他的思维活动达成完全的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两种思维结构已经圆满地融合起来了。
弥勒接着问:世尊!什么叫做修行精神活动的对象?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在修行状态中,作为修行人观照思维之对象的,就是修行精神活动的对象。
弥勒接着问:世尊!什么叫做不问断的思维活动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当心识在思维修行精神活动变现的对象,而这一心识自身又成为心念相续的思维活动之对象时,这个心识就成为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其间没有中断和停顿。
弥勒又问:世尊!什么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把「精神活动之境界完全是其主观心识的显现」这一道理透切地体会了,通过长期持续的修行生活,他就能摆脱认识过程中的任何二元对立,他就做到认识活动与对象的完全同一,这就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或者,在把握对象与思维活动的同一后,进一步体会对象的真实本性,使精神活动能与存在的真实本性相契合,与真理相契合,这也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从修行层次上看,观照思维又有哪些形态上的差别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从修行层次上看,观照思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其一是二般的观照思维」,其二是「企图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其三是「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
弥勒接着问:什么叫做「一般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这就是说,当此种观照思维进行认识时,它的观察和分析都是比较表面化和一般化的,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它是一个人在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初期所拥有的思维状态。
弥勒接着问:什么叫做「企图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修行人在分析、研究精神活动境界时,由这样一个想法引导着,即:要把一切未能很好理解的东西理解透彻了,这个想法于是引导修行人透过事物的表层,深入对象的内部,运用智能对存在的各方面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这就叫做「企图把一切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
弥勒又问:什么叫做「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当修行人对存在的各方面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观察之后,他就会产生这样一个观念,即:我要亲身实现那终极的生命自由,我要让存在的真实本性明明白白地向我敞开,在此观念引导下,修行人就运用智慧对先前透彻领会过的一切进行最滦层次的把握,以便使精神结构完全透入存在的底蕴,与存在的真实本性相契合,这就叫做「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从修行层次上来说,心念相续的思维又有哪些类型上的差别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根据修行精神活动「不间断状态」的功能持续程度,可以把这种思维分成三种,也可以分成八种。所谓三种,这是与上面所说观照思维的修行层次相适应的,即是说,心念相续的思维在层次上有一般的、比较深入的以及最深层次的这三个类别:至于分成八种,那是特别考虑了具体修行生活中的程序性,这就是说,从最初有分析思维有喜悦感受的修行阶段到最后既没有思想活动又并非没有思想活动的阶段,每一步修行程序上都有一种心念相绩的思维状态与之相适应。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思维方法分成四个形态,即在菩萨予众生乐、拔众生苦、忧其得救、无爱无憎这四种广大深厚的情怀里,各自都有心念相续的思维功能存在着,这最后一个分类,是特别着眼菩萨利济一切生命的独特修行生活而划分的。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你曾经说过,有些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和观照思维能力是根据教法而来的,有些则不根据教法而来,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依据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什么叫做「不依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一分类的原因是这样的:不同的人,他们接受佛教教法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们接受教法后,开始修行的情况就更不相同。如果修行人根据自己先前所接受所研究的教法,推究其意义,这样反复思索之后,即能获得心念相绩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功能,这就叫做「依据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绩和观照思维」。另外一些修行人不是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研究教法,而是通过师父的传授,从师父所传授的一些观念、一些方法中引发出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修行精神功能。举例说来,有些修行人在其老师的指导下,持久地观察肿胀糜烂的尸体,或者观察存在现象变动不居的特性,或者观察生命活动遭受邪恶情绪之逼迫、身心俱不自由的状况,或者观察一切存在现象里都没有主宰实体「自我」的存在,或者观察没有扰乱没有变动的安宁安乐境界等等,诸如此类。这样,在精神活动持久地努力和关注之后,也会开发出两种修行精神结构来,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功能能结构就叫做「不依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概括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两种途径间的差别:那些依靠自己研究教法从而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修行人,他们事实上依靠自己的理性,我认为这类修行人理性极发达、智慧极高明:那些通过耳提面命、师弟相承从而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修行人,他们事实上依靠自己的信仰、信念,他们虽然也藉信念而学有所得,但他们的智慧和德性都比较一般。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以个别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有以众多教法的集合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那么,什么叫做「研究个别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什么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一分类的依据是这样的:虽然很多修行人都通过自己对教法的勤勉研究而学有所得,可是有些人好「精」,有些人好「博」,这样在引发修行精神结构的方式上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拿一部经典中「契经」部分的某一教法,或者其它部分中的某一个教法,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之而改造自己的思维结构,这就叫做「研究个别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如果一个人拿一部经典中「契经」部分的教法乃至整个一部经典中的教法作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种种分类研究,思索它们哪些是敍述修行生活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渐趋事物本性过程的,哪些是进入真理前一刹那的:哪些是敍述觉悟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敍述圆满自由状态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同由凡俗的流转的生命向净化的、自由的生命进行转变的修行过程不相违背的,哪些是趋向觉悟趋向完满自由的,哪些是进入最高觉悟及圆满自由的前一刹那的,等等,认为所思考的教法集合体是对无穷无尽的良善法则之表现,这就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以较少量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有以较大量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您还说过有以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世尊!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少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什么叫做「大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什么叫做「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把一部经典中的「契经」部分或者其它部分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教法总体,来有意识地思考这个总体,从而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少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修行人把所接受所研究的一部经典中所有各个部分的教法聚为一个整体,对之进行思考、研究,而不是仅仅研究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样来引发修行精神结构,这就叫做「大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修行人能把佛陀那无穷无尽的教法、无穷无尽的教法语言以及包涵在这些教法语言中关于存在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作为一个综合而成的整体,来有意识地研究这个整体,以便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菩萨在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修行过程中,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才可说菩萨以总体教法作为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是成功了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具备了五个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菩萨改变日常思维、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努力成功了。第一个条件是,菩萨在修行精神活动的每一刹那,都能把深层心识中染污性的心理潜势力消除掉或者予以净化:第二个条件是,菩萨不再有各种虚妄错误的心理欲念,他的一切观念里都不再有实体执着:第三个条件是,由于把握了事物的本性,菩萨就在生命中开发出认识一切事物的智慧:第四个条件是,对于为成就最高觉悟及为济度众生而作的一切事业,都没有了分别、计较和执着:第五个条件是,为了成就与真理相应的真正生命,菩萨已能把促成生命转化、净化的一切良善和智慧的心理潜能积累起来不致失落。如果上述五个条件都能满足,那么,就可以说,菩萨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努力成功了。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这个以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到底到了什么样的修行阶位,才可以说菩萨真正把握了它们;到底到了什么样的修行阶位,才可以说菩萨圆满实现了它们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菩萨从漫长而艰难的准备性修行阶段跃入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把握到存在本性,内心中生起欢庆无限的喜悦感,他第一次毫无隔碍地亲身体会到真理,所以我说,在这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菩萨才真正把握了修行精神结构:从菩萨修行的第三阶位开始,由于涌现出体认存在各方面属性的真实智能,更由于这些智能完全通过改变精神结构、从生命中直接开发出来,所以我说,从菩萨修行的第三阶位开始,菩萨即已圆满地实现了日常精神结构的转化,圆满地开拓出了生命中相应于真理的崭新的思维功能。善男子!那些刚刚迈入修行历程的菩萨,也应有意地去这样做,他的成就虽然还不值得称叹,但也不应懈怠废弃。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以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作为表现形式的修行精神活动,在什么状态下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在什么状态下没有粗浅思维、只有细致思维?在什么状态下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在修行精神活动状态下,如果以教法作为研究对象,在观察它们时伴随着明显的心理感受,这种状态下的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对于研究对象虽然没有明显的心理感受,但却有一种极为细微的、与智慧相融合的感受,这种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没有粗浅思维但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如果以教法作为研究对象,而在进行思考时,下再杂有任何与主观意志相伴随的心理感受,这种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
再者,善男子!你要知道,修行精神的活动状态,除了从有无感受活动去判别其层次高低外,还可以从思维的粗细程度去判别之,这就是说,如果在修行精神活动中,有粗浅的推理活动,这就叫做「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只有细致的推理活动存在着,这就叫做「没有粗浅思维只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把存在的真实本性如实地作为研究对象,因而突破了一切推理活动,这就叫做「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什么叫做「心念停顿」?什么叫做「心念跃起」?什么叫做「心念中容平等」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三种情况的确是修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在我们努力培养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时,如果心思高扬,始终无法专注于思维对象,或者修行人担心会发生「心思高扬无法专注于思维对象」的情况,这时,将精神活动有意地集中到那些令人厌恶的事物之上,并且使这一心理趋向保持稳定、连续,这就叫做[心念停顿」:如果精神产生疲倦感,无力沉浸于思维对象,或者修行人担心会发生这种情况时,将精神活动有意地集中到那些令人喜爱的事物之上,并且使这一心理趋向保持稳定连续,这就叫做[心念跃起」:如果修行人的修行精神活动被各种邪恶的心理情绪干扰着,这时修行人就应把精神趋向有意地超越到具体功用之上,使心理活动有意地随环境迁变而变化,而不去强行地控制情绪,这就叫做[平等中容]。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那些努力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菩萨们能认识存在的现象,也能认识存在的本质。那么,修行人究竟怎样才能认识存在之现象,怎样才能认识存在之本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修行人是从五个方面来认识存在的现象的:一、他们认识现象的名称;二、他们认识陈述现象的命题:三、他们认识名称和命题以之为基础的语言文字:四、他们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五、他们认识事物的共性。什么叫做名称?这就是在或染污或净化的一切存在现象里,通过感觉知觉赋予事物一定的形状和特质,然后假借语言称谓这个形状、特质。什么叫做命题?就是把各种名称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聚拢到一起,造成一个句子,因而有所判断有所陈述,染污、净化等各种意义即通过命题而发生。什么叫做语言文字?它指的是名称和判断依据的语言符号。什么叫做对特殊性的认识?这是指以名称、概念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对名称概念所陈述的事物特质有所认识。什么叫做对事物共性的认识?这是指以一个命题、判断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认识一事物与它事物共有的特性与共性。以上五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构成关于存在现象的知识。
善男子!修行人是通过对事物十个方面的研究,来体认存在的本质或本性的。第一个方面,是把生命现象进行详细的分类,分类的目的是要把生命现象各方面的特性呈现出来:第二个方面,是如实理解事物的本性,这是指完全按照事物本来所是的样子去认识事物:第三个方面是指对感觉、知觉及认识活动主观方面进行研究;第四个方面是指对感觉知觉及认识活动中的对象方面进行研究:第五个方面是指对自然界的研究:第六个方面是指对各种资生方式的研究:第七个方面是指对各种错误认识的研究,这里所谓的错误认识,不仅指那些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认识,而且指各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心理倾向;第八个方面是指对正确思维方法的研究,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是与真理相应的思维方法:第九个方面是指对染污生命的研究:第十个方面是指对净化生命的研究。
善男子!现在我们要对以上十个方面作一个更详细的讨论。什么叫做通过分类显示事物各方面的特性呢?例如,构成有情生命的五种成分聚集体、六种引发感知觉的物质载体及精神载体以及六种感知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等等,都属于这里所谓的[分类」。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