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5卷。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汉译为其略本,一千五百颂。异译本有3种: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详情]
《解深密经》译文【唐 玄奘译】
当时佛陀回答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这里说的是三种能认知之心识,即根据听闻教法而来的能认知之心识,根据思考教法而来的能认知之心识,以及根据修行所激发的能认知之心识。我是根据认识活动过程的真实本性作出这一陈说的。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那些研究存在现象和存在本性的菩萨,为驱除实体执着而辛勤、刻苦的修行,那么,究竟有哪些种类的实体观念最难消除呢?如何才能够消除它们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有十个种类的实体观念最为执着、顽固,通过体会「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这一道理就能够消除它们。这十种实体观念及相应的克制方法如下:第一,对于语言文字的执着,通过体会「一切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这一道理就可消除此种执着;第二,对产生、保持、变化、消亡这生命活动四阶段相续转变的实体执着,通过体会「任何认知对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运动、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无终无始」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着:第三,由于对生命中主观方面的研究,就产生对身体的执着以及自我观念的骄矜,通过体会「身体现象中没有实体存在」、「生命内部没有主宰自我的存在」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着:第四,由于对认识活动中客观方面的研究,就有对财产的执着,通过体会「一切外界现象均无实体存在」的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着;第五,由于生命向外界环境的摄取,这就有了种种资生工具,从物质的供给一直到男侍女婢的奉承都在「资生工具」之列,于是引起对财产、家资、家庭地位的执着,由于世俗生活的成功,还更可引发内心中的自得、自足感,通过体会「身内身外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存在价值」、「世俗生命从根本上说来是没有存在价值」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着:第六,对无穷大的宇宙之执着,通过体会「空间没有实体存在」这一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着;第七,对修行生活中安宁安乐的精神境界之执着,通过体会「精神活动有生有灭、变动不居」这一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着:第八,对种种教法中包涵的理念、道理进行执着,通过体会「一切存在归根结底没有实体」、「一无所有的非存在自身也不存在」、「没有实体的生命现象之一切活动终归没有实体存在」以及「圆满安乐的生命实态排斥任何世俗存在性」等道理就可以消除这些执着;第九,由于对净化了的生命自由状态之认识,就产生对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动的自由生命境界之执着,通过体会「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动的自由生命境界本质上排斥任何世俗存在性」就可以消除此种执着:第十,为了消除各种错误的实体观念,在运思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能消除各种错误观念的「实体不存在」这一教法道理之上,于是又引起对「实体不存在」这一教法道理的执着,通过体会「实体不存在的这一观念也不存在」就可消除此种执着。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当修行人在努力消除以上所列十种实体观念时,他究竟是在消除什么呢?他究竟从什么样的实体观念中解脱出来而实现生命自由?
佛陀回答说:消除以上所列十种实体观念时,事实上是在消除修行精神活动所变现的产物。修行人从束缚生命、染污生命本性的实体观念中解脱出来,举凡能染污生命、束缚生命的事物都在修行精神所清除之列。
善男子!有一个问题需要在此提醒,我说通过体会某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来消除某种实体执着,这并非是说对某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之领会不能同时消除其它各种实体执着,只是说,体会一种「不存在」的道理对于消除某一实体观念显得格外有力量而已。这正好比我们在有关流转生命过程的学理中所碰到的情形一样,举例说来,[对真理的愚昧无知」这一现象并非不能引发出「生命产生」乃至于「生命衰老死亡」等等诸多流转环节,但是,「对真理的愚昧无知」对于引发出「各种生存行为」这一环节特别有力量,它是后者最接近的条件,所以我说由「对真理的愚昧无知」就引发出「各种生存行为」来。上述道理正与此类似。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在「般若」中阐述过各种各样的「实体不存在」的道理,那么,对于「实体不存在」这一道理,总体上说应说怎样把握呢?我觉得,如果修行人能透视「实体不存在」的深奥道理,那么他就绝不至于因此犯错误,不会因为他对这一道理的特别研究而在心理上滋生可怕的骄气,我看到许多研究「般若」教法的人最后都可悲地陷入此种境地。
当时佛陀赞叹弥勒菩萨说:好呀,这个问题提得太切中时弊了。善男子!你现在能向佛请教这样深奥的问题,你事实上已经完全领会了「无实体存在」的教法真谛,你的提问旨在帮助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修行人,让他们不至因对「无实体存在」这一教法的误解而陷入更大的痛苦烦恼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善男子!我坦诚地告诉你们:如果菩萨对于「无实体存在」在学理上有错误,那也就把整个的成佛教法都给败坏了,因此你要一心静听,我现在就对以前的「般若」教法作一个总结,换句话说,我现在就将对各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之总体作一个概述。
善男子!如果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和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这两类存在样态中,或者在这两类样态的诸多变形、诸多表现形式中,能够完全不执着意识处处计较处处虚构的实体观念,并且在不执着实体观念的同时,也根本不发生不执着实体的想法,这就是成佛教法对「实体不存在」的理念之根本理解。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这里所说的两种修行精神之思维方法,包括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它们究竟能包容、涵盖哪些种类奇妙的精神锻炼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曾经说过,无穷无尽的修行人,就有无穷无尽的精神锻炼方法,你应当懂得,我这里所谈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是揭示修行精神的基本思维结构,因此,它们能包容、涵盖、统摄其它任何精神锻炼方法,那无穷无尽、千奇百怪的修行方法无非修行精神基本结构的变形和表现形式。
弥勒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这里所说以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作为其表征的修行精神结构,究竟以什么作为产生它的条件呢?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人能够严格地遵守正确的生活方式,他在接受佛教教法之后又能勤勉不懈地进行研究和思考,这样引发出来的正确见识就是引发修行精神结构的重要条件。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培养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方法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佛陀说:善男子!消除了邪恶情绪的净化心识以及与真理相契合的智慧就是两种修行思维直接引发的结果。其次,一切修行人,包括要求放弃生命活动的修行人,以同情利济其它生命的修行人,追求最高觉悟的修行人,他们所获得的生命状态的美德和善行,诸如人格上的提高、人生事业的发达等等,这些也都是修行精神活动的产物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 培养两种思维能力的修行方法,在其现实活动里究竟有什么功效呢?
佛陀说:善男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具体的践修能把生命从两种沉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活动,就是修行生活的功效。哪两种事物能束缚生命的自由进化能力呢?其一是认知活动中的实体观念,其二是沉积在深层生命结构中的心理潜势力。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五样事情能够拖累生命,使其不能自由从事于向上的发达和进化。您说的这五样事情,哪些能阻碍心念相续思维方法的培养?哪些能阴碍观照思维的方法的培养?哪些能同时阻碍两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顾恋身家性命、顾恋经济财产,这两样事对培养心念相续的思维极有妨害:在听到真理教法之后不能从心理上真诚地激发出欢喜愉悦的感受,这种情况对培养观照思维极有妨害:喜欢住在热闹的地方,或者是听到一点教法之后就心满意足了,这两种情况能同时妨碍践修两种思维方法,为什么呢?由于他喜欢人烟稠密、喧喧攘攘的闹市,他根本就不可能痛下决心要去改变自己的精神活动:由于他浅尝辄止,稍有所得,即很自足,他就不可能沿着净化生命的正确道路彻底地走下去。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五种心理状态对修行人认识能力的开发极有妨害,它们把生命活动的心识本性给障蔽了。现在,我想知道,这五种心理状态,哪些能妨害践修心念相续的思维,哪些能妨害践修观照思维?哪些既能妨害践修前者、又能妨害践修后者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精神在各种认识对象上晃来荡去,事后又对先前的作为不断地感到后悔,这种心理状态对于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很不利;精神处在昏昏沉沉的状态,或者干脆陷入无知无觉的睡眠之中,对一切道理抱着怀疑态度,从不肯承认有任何确定性的真理,这三种心理状态对修行观照思维很不利;对身家性命财产名誉等世俗事物的贪欲执着,对一切不利于己的事物抱着敌忾之心,这两种心理状态对修行两种思维均极不利。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方可判断说修行人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已经极为完善了?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能把昏沉睡眠的精神状态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彻底地排除掉,这就说明他心念相绩的思维能力已经极为完善了!
弥勒又问:那么,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方可判断说修行人的观照思维能力已经非常完善了?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能把精神游离于认识对象及事后后悔的心理状态从他的日常生活中排除掉,那就说明他观照思维的能力已经非常完善了。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菩萨致力于培养修行精神结构,已经能现实地控制自己的修行状态,这时他要特别提防哪几种错误的运思方式?
佛陀回答说:此时修行人要特别注意五种错误的运思,它们都能诱导心识,破坏刚刚创获的修行精神结构。第一种叫做错误的意念走向:第二种叫做错误的外境追逐:第三种叫做错误的内心贪恋:第四种叫做错误的客体观念之执着;第五种叫做错误的主体观念之执着。
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在精神改变即将成功之际,突然放弃了先前誓愿成佛的广大志向,用「放弃生命活动」的要求代替了「追求圆满觉悟」的初衷,这就叫做错误的意念走向,如果一个修行人突然对美色、柔音、异香、奇味、妙触这五类极富诱惑力的外界事物产生浓烈兴趣,由自己的生存欲望为主千,携带种种伴随着的心理情绪,肆无忌惮地向外境扑去,这就叫做错误的外境追逐:如果一个修行人一心一意地投入到那种一切思维活动不再发生的精神感受里,牢牢守着这一似睡非睡的境界,或者他的精神更被此一状态中的邪恶情绪所染污了,以上这种运思就叫做错误的内心贪恋:如果修行人在培植新思维即将成功之际,却把修行精神所变现的认识对象当作外部实体来思考,这就是错误的客体观念之执着:如果修行人把自己的运思方向指向身体内部,他会对自己修行状态下的身体产生出极为真切的感受,根据内在的真切感受,他就在身体内部追求主宰性的自我,并由此激发骄慢之气,这就是错误的主体观念之执着。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根据我的理解,培育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项工作是贯穿在修行人的整个修行活动过程中的。那么从菩萨初次迈入菩萨修行阶位一直到成就最高觉悟为止,在修行生活的每一级别、每一阶位上,精神改变活动特别着眼于消除何种身心障碍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精神改变活动在菩萨修行的初地,主要对治邪恶情绪、生命行为、生存活动等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的现实作用,诸种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之现实作用能将生命引导到更痛苦、更无希望的生存状态:在菩萨修行的二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对治邪恶情绪极其细微的失控状态,邪恶情绪失控后的任何细微作用都将对生命的净化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菩萨修行的三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着力清除对教法的贪着心情,这种贪着情绪会妨害修行人对教法真谛的理解:在菩萨修行的四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着力消除对修行境界的贪恋,修行人往往走不出内在感受的玄妙迷障:在菩萨修行的五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消除那种一向害怕生死流转,一向欣羡圆满安宁的心理,修行人的这种心理将引发错误的运思方式:在菩萨修行的六地,精神改变活动着力改变主观意向的心理提示作用,在修行人的持续努力中,此种主观意的提示作用十分重要,但「提示,」不断外化为心理上的现实活动,自然就成了认识上的障碍;在菩萨修行的七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着眼于消除主观意向极为隐蔽的「提示」作用,只有当一切提示作用不再存在时,修行人的生命活动方与真理融成一片:
在菩萨修行的八地,精神改变活动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开发生命中的巨大能量:在菩萨修行的九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清除语言障碍,开发出与真理相应的语言功能:在菩萨修行的第十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扩大生命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由和真理能在生命中完完全全地实现出来。
善男子!精神改变活动在成佛的阶位上,主要致力于消除那些最细微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由于彻底消除了以自我主体的实体化执着为中心的心理障碍,生命就达到自由、安乐,由于彻底消除了以对对象客体的实体化执着为中心的知识障碍,真理就能在一切存在上圆满地获得昭示:依据最圆满的智慧与充分实现的真理,这就把存在的本性及生命的本性真实地开展出来了。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是怎样通过培养修行精神结构,勤勉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活动,以致于最后亲身实现了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现实修行生活的具体展开过程是这样的:当菩萨们已经对修行精神结构的要领有所体会后,他就运用奇妙的认识方式对自己所接受所思考的有关存在真实本性的七种道理,进行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在与真理相应的思维方式里深入思考着存在的真实本性:由于他们对对象的认识是根据存在之本性而来,所以在他们的认知活动里能舍弃微细实体观念的任何现实作用,连微细的实体观念都舍弃掉了,更何竞争那些粗显的实体执着呢?
善男子!让我们在此稍稍仔细地讨论一下。那所谓的「微细实体观念]是多种多样的,修行人愈是深切地改变着自己的思维结构,也就愈能逼真地体会到它们的纠缠。举例说来,有心识对对象的执取、对对象的感受、对对象的分析判断、心识或染污或净化的活动等等,每一种精神活动每一种生命动作里都有实体观念掺杂于其间:有关于内部主体的观念,有关于外部客体的观念,有时候这两种观念又混杂在一起发挥作用,有执着于利济其它生命的观念,有执着于正确知识的观念,有执着于存在本身的观念、有执着于四种真理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现象生灭造作、变动不居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现象无生灭无造作的观念,有执着于事物常住不动的观念,有执着于事物刹那变迁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现象痛苦烦恼的观念,有执着于一切烦恼痛苦均不存在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型态种类差别的观念,有执着于贯穿种类差别的共性之观念,有执着于语言称谓背后实体存在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活动主宰实体不存在的观念,有执着一切存在现象中主宰实体不存在的观念,等等:针对教法道理的每一理解里,也都有实体观念介入于其间。
以上诸种细密繁杂的实体执着之现实活动均能被修行中的心识活动所摒弃,心识既然恒常地处在此一自我改变的修行过程中,在修行活动的每时每刻,修行人就能针对着束缚生命自由的事物、覆盖生命本性的事物以及引诱精神错误运思的事物,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强化着克服这些邪恶事物的方法。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