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详情]
楞伽经详解
有一念在都不是真如,都不可能成佛,地藏王菩萨以慈悲之心发大愿要救度所有的众生成佛之后才成佛,而众生是无穷无尽不可能度完的,因此地藏王菩萨永远也成不了佛,他的心里总牵挂着众生、想着众生如何能静?有人说既然不舍众生无法成佛,那我干脆把众生抛弃了,不管他们了,赶紧修,趁早脱离生死苦海。你这样一想实质上是在造恶业,你抛弃众生不管,为了自己成佛正是你私心膨胀的表现,私心就是贪心,贪图佛国的快乐因而起执著心,贪念不舍,执著心不去何以成佛?既然不舍众生不能成佛,抛弃众生也成不了佛,那怎么样才能成佛?没什么怎么样,靠你自证自悟,不堕善恶两边,中道而行,舍与不舍皆是两边之见,皆不成佛。“我度尽众生再成佛” ,“为了成佛,我抛弃众生。”这两者都认为有一个“我”存在,我怎么怎么样,连我都灭不了还成个什么佛?忘我,得我;想我,失我。
分别事识是怎么产生的呢?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种种尘指的是六尘,即色香声味触法。
法尘指的是人的理性思维,也就是意识的活动,这种活动本来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为何也称之为尘呢?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说人的思绪像灰尘一样纷乱,挥之不去。人的意识从何而来?是第七识本能对外境作用尔。意识的内容从何而来?人的意识是通过五根缘外界成相并在相与相之间建立联系而产生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收到的色相、声相、嗅相、味相、触相皆以生物电的形式反映到人脑中而产生各种意相,意识将收集到的意相信息进行整理便形成了思维的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像尘垢一样染污意根,也就是染污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识生起之根),因此被称作法尘。意识的内容既然来自五根,为何还能独立进行思考活动?因为意识具有一定的记忆功能,在脱离五根的情况下,记忆中的相以及相与相之间的联系还在。但这些相及它们的联系必须首先从五根来,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它们与色香声味触法六尘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出生时,眼耳鼻舌身的感觉要比意识来得早。眼能观色、耳能听音,但不能辨色也不能辨音。这是意识内容形成的基础。意根只能提供给意识以思考判断的作用,思考什么、判断什么需要借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摄受功能提供信息。离开了五根的作用,人大脑细胞的意识存在就毫无意义了。人的意识反映在大脑皮层上,表明意识受控于大脑内部,大脑内部有什么?有潜意识。潜意识为什么要指挥意识?是生长本能和繁衍本能的需要。生长本能和繁衍本能由谁来掌管?由基因来掌管。而基因密码子的排列顺序是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的主要原因,这恰恰是末那识“执我”的体现,末那识掌握了密码子也就掌握了人的一切变化,因此说末那识就隐藏在大脑皮层内部的细胞核的基因中。但现代克隆技术表明,人身上的任何一个体细胞都可能被克隆成一个与你完全一样的个体,包括你的思想和性格在内也都是一样的。这说明末那识绝非脑细胞所独有,它分布于人体所有细胞中,否则从你身体上随意取过一个细胞不可能克隆出一个与你身体性格等完全一样的你。人体细胞的总量在40万亿到60万亿之间,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人本身的一切因素。这说明现实世界上有至少40万亿到60万亿个小你(克隆之后还可再克隆,你无穷尽),每个小你都是浓缩的你,小你在你的细胞中,但你却感觉不到这个小你;大你则是你本人,你自认为大你才是真你,却不知你是从小你转化而来。那么比小你还小的你,比大你还大的你又是什么呢?
色尘分为显色、形色。显色指的是眼睛能看到的所有光色包括暗色。形色指的是眼睛所见到的物体的形态如高低大小长圆等等。小乘佛法中把无表色列在色尘里,本人认为不合适,故不描述。五蕴中色蕴与色尘是不是一个意思呢?这是要注意的一点,色蕴包括色尘,色尘只是色蕴的一部分。色尘只表示眼睛所见世界,而色蕴则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香声味触五尘。佛学认为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外境的色香声味触五尘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眼睛和眼睛所见,耳朵和耳朵所听、鼻子和鼻子所闻等等这些都是色蕴。
香尘是鼻识所嗅的对象,香只是气味的代名词,不仅表香,还表其他味道。前面说过不再重复。味尘是舌识所尝的对象。触尘是身识所感知的对象,如坚湿暖动饥渴等等。
无始妄想熏,无始妄想指的就是贪嗔痴三毒障智,其中以贪最为根本,一切烦恼皆由贪起。在世间法中贪念是连续不断的,纵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贪欲具有明显的遗传性,打从娘胎落地就知道贪,否则怎么会知道吃奶?知道吃绝对不需要人教,眼睛尚未睁开就知道寻找能吃的东西,这是生长本能的力量。
现识(阿赖耶识)照物后会形成种子,这种子是怎样萌发的呢?是通过前七识(也就是分别事识)的染熏而萌发的。末那识把阿赖耶识当成了自己,认为阿赖耶识所照见的种子就是自己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感。如果这个种子能引起末那识的兴趣,主要是能否满足本能的需要,若能满足,那就是末那识之所爱,末那识就会将这种子的见分执取出来,这种取是缘取,并非用力,是一个染熏的过程。末那识取过阿赖耶识的见分后,会自动形成一个新的相分,为了弄清这个相分的具体情况,末那识便自发地生起意识,意识在贪嗔痴三毒的迷惑下,对眼耳鼻舌身反映上来的信息进行判断。譬如,阿赖耶识照见一小块东西形成种子,末那识执取并生起贪爱之心,意识通过眼睛取这块东西的色尘,分辨出这个东西不大,是白色的;通过鼻子取香尘,辨别出奶油的香味;通过舌头取味尘,尝出是甜的;放进嘴里一咬感觉酥脆,说明不硬,这是对触尘的感知;在咬的时候,还发出了声音,这是对声尘的感知。意识根据五根对五尘的分别作用知道这是一块香酥奶糖。而香酥奶糖恰恰是末那识所喜欢的,在贪欲的诱惑下便开始吃了起来。从表面来看意识的分别作用是很全面的,意识综合了人体各个感官的功能。但令意识想不到的是,这个人吃完那块糖后便晕倒了,因为那糖里含有迷魂药。由此可见人体感官和意识分辨作用并不可靠。只有阿赖耶识照见那是一小块东西是可靠的,因为那的确是东西,至于能吃不能吃则很难说了,一分辨就要犯错误。意识认为糖好吃、能吃,放心吃吧。于是你便开始肆无忌惮地吃,即便糖里没有毒,但如果你对糖很贪迷,那就要当心龋齿和糖尿病了。
有人说糖里有毒那只是个偶然现象,如果不是因为有人故意害你,糖里怎么会有毒?糖是企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高额利润,一些企业会在糖里添加许多有毒成分,比如众所周知的大白兔奶糖,这个奶糖在国际上也是相当出名的,是正宗的大牌名牌企业,尼克松访华时还曾把它作为国礼赠送。如此知名的企业我们还有什么不信任的呢?我们的意识告诉我们大白兔奶糖是绿色食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让我们百般信赖的企业居然往糖里添加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大白兔公司因未出现人命事件最终平息下来。三聚氰胺虽然不用了,但糖果里依然有许多种其他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多多少少都带有一定毒性,这些毒到底对人体会产生多少危害,目前还不得而知,这需要广大的民众继续食用,等到出了事以后才能明白。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三鹿奶粉,就是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受到了灭顶之灾,不仅公司倒闭而且给广大婴幼儿身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等等,所有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意识并不可靠。分别事识永远不会见到真相。
再比如,当你从一个粪池旁经过时一定会被粪味熏得受不了,但这世界上真的存在所谓的臭味吗?如果存在,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表现为臭,所有的众生都应以之为臭,但事实恰恰相反,狗、苍蝇等却认为粪是香的,苍蝇把它的子孙后代都弄到粪池中繁育,那么到底何为香何为臭?香臭不过是人的意识分别作用罢了,并非真实的存在。一个有修行的高僧从粪池经过时,则不会被粪味所熏,因为他的心中无粪。
综上所述,现识在无始妄想的熏习下,贪取色香声味触法六尘之故,刹那向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转化,这是分别事识形成的原因。
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覆,是返回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句可翻译成:若现识、分别事识都返回到那个真识,一切不真实的虚幻妄想灭尽,则六根八识也随之灭尽,这就叫做相灭。相灭指的是异熟灭。前面已经讲过诸识有两种生住灭,一种是等流生住灭,一种是相生住灭,相生住灭就是异熟生住灭。因此这里的相灭就是异熟灭。异熟指的是由于业因的不同,来生的果报会发生变异的现象,比如造善业可能会升天,造恶业可能入地狱,等等。大家不要把等流和异熟两种变化分割来看。等流中有异熟,异熟中有等流,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世间法的六道轮回中,不变的叫等流,变化的叫异熟。比如你今生是人,来生可能还是人,人的基本特征没变,这就叫等流。但这个时候的你已经与原来的你不一样了,模样改变了,性别甚至也变了,居住地可能也变了,这种改变就叫异熟。如果你今生是人,来生是虎,这种明显改变就叫异熟。你变虎的原因是你做人时脾气暴躁,因此你才做了脾气暴躁的虎,从人变成虎脾气暴躁的性格未变,这就叫等流。如果你做人时很贪婪,后因信佛之故成了个大善人,来生做了神仙,这就叫异熟。综上所述,不论是等流还是异熟,从今生到来世皆是相的变或不变。比如今生是人,来生或入地狱或变饿鬼或转牲畜或做人或成阿修罗或升天,就像演戏一样来回轮转,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相貌,这些都是相变。这些相轮回流转的原因是由于业因的存在,你造善因就结善果,造恶因就结恶果。如果不造业,业因就无从生起,无因则无果,来生的变异不得,也就是异熟果不得,六道轮回中的一切相就将全部灭尽,因而异熟灭。一切相都是假象,假象灭尽了,真识就显现出来。真识显,则走上了佛位,灭识涅槃即成佛。
有人说,阿赖耶识名藏识,藏有万法的种子,人总不能从娘胎来就具足佛性吧?因此在懂得修佛前造业是无法避免的,这些业种都会藏进阿赖耶识中,在来世都将得异熟果,况且前辈子的业种也会随胎转到这辈子来,当你修到最后的时候,只是不再继续造业了,因此也就不会再继续产生业种,但以前所造的那些业种怎么办?它们是不可能自动消失的。这些业种不消失,怎么可能不受果报?
这个问题涉及到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世间的生死,也就是六道中的轮回生死。比如人从出生到死亡再转生再死亡,一段段地死,如果造善业死后就可能做天人,天人也是有寿命的,天人如果造恶业又回到人间,等等,总之就是在六道中流转。变异生死有两种情况:一种被称作不可思议变异死,前面讲过不可思议熏不可思议变,将真如法性熏变成了阿赖耶识,也就是由圣而转凡。其实所谓的不可思议并非真的不可思议。真如本不可熏为何还被熏了?主要是大乘以上的佛子们在证得真如法性之后,感觉真如境界太美妙了,忽然生起大悲心,悲悯世人的痛苦,发大愿一定要广说佛法,救度众生,宁可自己先不成佛也要让众生成佛。大悲心一生,佛子们为了方便向世人说法,不得不化成肉身回到人间。因此由圣变凡就是这大悲心与众生结缘之故。但佛子们一边宣扬佛法还要一边继续修炼,大乘佛子们根性已成,身心无垢,只要静下来很快就能进入真如之境。但为了众生还要宣传佛法,又从真如之境重新返回到凡间,从圣到凡、从凡转圣的过程都是心识的生灭作用,这种只是心识而非肉体的生灭就叫变易生死。佛祖为何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呢?因为如果佛祖说是大悲心让人从佛变回了人,这对于尚未开悟的人来说是很危险的,领悟错了永远不会成佛。如凡夫认为人千万不要有善心,有善心是不会成佛的,由此产生私心,只顾自己成佛而不管众生,这种贪念一旦起来,那他永远不会成佛。因此佛祖为了方便众生修佛才没有说。事实上,我们凡夫修佛必须先从善念修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阻碍凡夫正确认识佛法的是私心,学佛前,一点私心都没有的凡人是不存在的。人们在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怕自己吃亏。为了挣钱养家、养活自己,你不自私行吗?一点私心没有的普通人生活在这个尘世上会被认为是傻子。但只要这种私心存在,就不可能成佛。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将这种私心消灭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舍善,这是对抗你私心的一剂良药。当你舍出去以后,如果感觉一点都不后悔,心里特别舒畅,心胸特别开阔,那说明你找到了病因,你只有在这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广阔胸怀下才极容易步入修佛的正轨。因此在初修的阶段舍善是相当重要的,但必须要有诚心,差一点也不行。如果一路平坦,你很快就能证入到第七菩萨地,到了这一地你将得阿罗汉果,从此跳出三界,脱离分段生死。即使你尚未抛弃肉体凡胎,你在将来也不会再在六道轮回里转了。在阿罗汉果位上,你将会享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会见到神仙般的境界,世间的一切烦恼全部了断,再也没有想回到世间的想法了。但此时如果你沉迷在这种极乐当中,那将是十分危险的,用道家的话说就是走火入魔,因此千万不能执着于这种极乐的境界,永远要记住只要尚未脱离肉体凡胎,你在世间所见到的一切没有真实的,全是虚幻。根性好的人在此时会自发地产生对众生的大悲心,而这大悲心恰恰是对治极度快乐的良药,一喜一悲,达到心念上的平衡,避免了堕入两边之见的妄执。这种心性必须是自发地产生,没有任何污染,否则不灵。因此根性善良的人容易得道,根性不善的人会误入歧途,假慈悲没用。如果你悟性高的话可以不必产生大悲心,但这是不可说的,除了自己去悟。由此可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一生一世就可以修得成佛的。自我陶醉、自得其乐是自私的表现,是贪念的复归,这样修下去是不会有进展的,最终将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再被重新打回人间。要想成佛恶念绝对要不得。如果你有幸度过第七菩萨地,你将进入变易生死阶段,每变异生死一次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一直到第十菩萨地修行圆满即可成佛。这是从凡夫修炼成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第二种变易生死。当然这种生死依然是心识的生灭变化。
从初地到第七菩萨地是不断消除烦恼、摆脱分段生死的过程。经过布施、忏悔、消业、持戒等步骤后,业障种子会被绝大部分抵消掉。消业的过程要比造业难得多,比如你曾偷过邻居的一百元钱,你学佛之后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曾经犯了大错,但这个业种已经种下了,你今生无论做多少布施、忏悔、持戒都是没有意义的,来世必得果报,或变牲畜或下地狱。你后悔不已,决定主动把钱还给邻居,并向邻居深刻检讨和忏悔,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你来生的命运,邻居即使原谅了你,也将从此改变对你的看法,以后必然会对你加强戒备,邻居也完全有可能会把你偷他们钱又归还这件事告诉朋友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你曾经做过贼,人们会想:“我们家丢的东西是不是他偷的呢?”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投案自首蹲监坐狱也无法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当你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人们会说这小子曾因为偷进过监狱。直到有一天,你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见你邻居的皮包被一个坏人抢走,你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同那个人展开生死搏斗,包被保住了,包里面的大量现金被保住了,而你却被坏人捅了数刀,倒在了血泊之中。直到这个时候你的邻居才算从根本上扭转对你的看法。你的事迹经过报道之后,人们才改变对你的看法。这个过程叫现世现报,现世现报表明你已经得到了果报,你的果报是用血换来的,抵消了你曾造的那个业种,已经报过了,来生不会再报。你原来所造的那个业种至此才算了结。由此可见,造恶业的人要想消业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从初地到七地的修炼不仅是断烦恼的过程,也是消业的过程,有的人积攒的恶业太多,几辈子都消不完,因此必须在六道轮回中受尽苦之后才能挣脱这个轮回。世间之凡夫为何不开悟?因有业障智之故,这些业的存在才导致烦恼越断越多,越断越乱,因而无法走出迷雾。而善念属于施舍心、无贪心,是对治第七末那识自私自利的良药,因此有善念的人在修佛时精进较快,悟性高的很快就能进入到第七地,结束分段生死,得阿罗汉果,永脱世间生死,以往的一切业至此全部了断。接下来是从七地到十地的修炼,这个过程要经过多次变易生死才能最终证得佛果。每经历一次变异生死,都会受到相应的异熟果报,报过了就不会再报,每一次异熟果报都会提升一个层次,层次越高,受报的业种就会越少,直到第十地大圆满之时,所有的业种全部消失了,阿赖耶识完全变成了清净识,里面一切善恶种子都没有了,真识显现。没有业种还会不会形成异熟果呢?当然不会。玄奘法师有诗云:“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藏,指的是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阿赖耶识是六道众生的识,到八地以上菩萨界时就不能再叫阿赖耶识了,而改称异熟识,当修到第十菩萨地大圆满时,异熟识也灭了,在世间的一切相都灭了,只剩下了纯净的真识。这才是真正的佛果位,但你能不能坐在这个位子上,还需要转识成智。
真识、真如等等名称在佛学上多有混用,给初学者会带来一些不便。什么叫识呢?识最初的意思是旗帜,旗帜具有标志性、象征性意义,比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会看到一队队的运动员向会场走来,我们该如何区分他们是哪个国家的呢?最简单明了的就是看他们手中的国旗。因此识是识别的意思,佛学上的识指的是识别的功能。这种功能只有有情生命才具有,因此识是有情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标志。只要存在识的现象,那你就是有情生命。在佛的国度里不能称识,真识也不行。佛不靠识来分别事物。否则佛与人何异?所有的识都有分别作用,眼识对事物的观察区分完全可以层层深入,耳识也精微得令人不可思议,譬如语言文字的发音,音乐的细微音符,差一点点也逃不过耳识等等。意识的分别作用不必提,末那识顽固地执着于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事事以我为中心,将我同他人完全区分开来,且有诸多种不同的烦恼相随。那么阿赖耶识的分别作用在哪里呢?如果说前七识每一种的分别作用都是越分越细,那么阿赖耶识的分别作用就体现在对诸识的概括性上。我们知道我们的身根诸识皆是阿赖耶识一心变现出来的,它将诸识分化出七个部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它通过眼识实现看的功能,通过鼻识实现嗅的功能,等等,这就是阿赖耶识的分别功能。它不会对诸识的具体细节进行分别,也就是它只显示功能,照而不辨。那么真识呢?真识就是把这八个识看成了一个识,分化出来的眼识、鼻识等等都是表现形式,本质上都是一心所生识,一般修行到第八以上菩萨界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许多奇妙的现象,比如用眼睛闻气味,用耳朵看东西,用鼻子听声音,各种感觉可以互用。尽管很奇妙,但你也没脱离世间,你依然是人,只不过让我们知道了自然界当中还有一种叫做移觉的现象,知道了识与人的根身还存在这样的关系。真识没有脱离分别的作用,因为至少还知道有一个识。不脱离分别作用怎么可能产生彻底无分别的大智慧?一般修炼到真识这个阶段的时候,离成佛只差一步,那就是必须转识,在这个境界转识只是一霎那的事,转识成大圆镜智,顷刻涅槃,肉身舍离,进入真如之境,同宇宙融为一体,无所住无不住,获得大自在。
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相续灭,指的是流注灭,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等流灭。前七识是等流现象流转不绝的因,前七识互相鼓动,不停造业,如同波浪一样生灭不定。造业就有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现世现报,或来世再报,比如你今生杀人,导致他人短命,你来生的果报可能是蚊子,蚊子虽然属于异熟果,但蚊子是短命的,短命是等流果。前七识是因,若等流所依附的因灭了,业也就灭了,等流现象也就灭了。
“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所从,指的是等流所跟随的对象,等流受谁的指使而转?无始妄想习气熏也。比如你今生就喜欢大眼妹,等到了来生你还是喜欢大眼妹,你为什么只喜欢大眼妹呢?你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你根本找不到理由,这种望风扑影的想法就是无始以来的妄想。你认为大眼妹美,可别人未必会喜欢大眼睛。如果大眼睛是美的,这种美就应该具有普遍性,还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是美,是牢不可破的,是永恒的。你自认为大眼睛美不是妄想是什么?虎豹牛的眼睛都不小,你是否也认为它们的美呢?那大眼睛不过就是两个肉窟窿里各塞一个球状物,外面长了几根毛而已,有什么呀!你能得到什么?等到入土的那天一样变粪。而你却痴心妄想饱受煎熬和痛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回头想想你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因它伤因它死值不值?人一旦被妄情驱使,就会失去方向和理智,而且执迷不悟,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认准那个大眼睛了。试想如果她的眼睛有一只被刺瞎,另一只受伤,你是否还会喜欢她?喜欢一个人不应该只看外表,内心美、心相印才是最重要的,双方之间如果没有经历一番相处相知的过程就是盲目的。真心修佛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心,因为佛心本身就是永恒的。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颗永恒的心,只不过因为被无始以来的妄想给染污了,就如同污水一样,无法看清水底的本来面目。这种妄想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妄想心持续存在,等流现象自然随其流转。只有灭尽妄想,等流才可灭。以上是从内在的无始妄想熏来说明等流生灭的原因,那么外在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缘,所缘是指前六识缘外境六尘生起色香声味触法的知觉,在无始妄想习气的染熏下,鼓起七识风浪,导致生灭流转不停。若内断无始妄想,外绝六尘的涌入,内外平静,则等流现象自灭。
“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这句是对上句话的补充说明。译为:为什么说所从灭及所缘灭,等流就会灭呢?这是等流所依缘的灭了的缘故。所谓依者,就是无始妄想熏;所谓缘者是指第七识执取第八识见分,诸识对这个见分进行再分别的假象境界的妄想攀缘。这里的“自心”就是阿赖耶识本心;“见”指的是阿赖耶识照物后留在心里的第一念影像的见分;“等”是差异、等级、分别的意思,这里译作分别;“识境”指的是诸识所生境界。阿赖耶识照物后,会在心里产生第一念的影像,这个影像没有任何染污,是一个客观的影像,犹如被照相机照下来那样没有遗漏,但随之便被末那识所执取。末那识有个特点,就是主观性太强,固执地认为阿赖耶识是它自己,阿赖耶识所看到的东西就是它所看到的东西,无形中便给阿赖耶识里的影像打上了主观性烙印,它对阿赖耶识里这个影像的执取完全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执取出来以后便形成一个自己喜爱的见分,这个见分实质上是影像的影像,影像本来就是虚的,影像的影像必然是虚而又虚。而这个虚而又虚的影像见分又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相分,第六识就根据这个相分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又引起前五识的层层跟进。相分指的是外境,见分是相分在人心里所形成的影像。而前六识居然把末那识执取的见分当作了客观世界的相分,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前六识所缘并不是六尘世界,而是末那识的见分假象。末那识犹如挡在意识和阿赖耶识之间的一个屏障,只有断除末那识,意识才能直接见到阿赖耶识的见分,才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才能更加理智和客观,意识之光才能把阿赖耶识照亮。
现实中,让凡夫脱离执着妄想心那是很困难的。比如观看文艺节目,会有好多人只关注美女的模样而不去冷静地聆听或观看美女的艺术表演,这就是末那识在搞鬼。因为末那识喜欢上了这个美女的模样,因而意识便去分析美女的模样,而不再关注她的演出,导致妄想心生,节目一散,一切都结束了,那么你得到了什么呢?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之间的关系就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消除主观臆断和妄想,学会冷静观察世界,不妄执,这是佛学的基本要求。
“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意思是比如说泥团和微尘这两者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相同的也可以说它们不同,用黄金打造的妙胜庄严器具也是这样的,这些器具看上去不同,比如金佛龛、金香炉、金佛像等等,但它们之所以能呈现庄严华美,是因为它们都是用黄金做成的。
“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意思是若泥团、微尘不一样,那么泥团就不应该是微尘所成(就像白面不能组成苹果那样),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泥团就是由微尘所成的,因此说它们是相同的。如果说他们相同,那么泥团和微尘就应该没有分别,言外之意就是泥团和微尘确是有分别的,它们至少在形态上是不一样的。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意思是大慧呀,转识、藏识(阿赖耶识)、真如之间的关系就像微尘和泥团之间的关系一样啊,若它们不一样,则藏识不能为转识和真如的成因,(而事实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转识都是在藏识基础上转化而来的,而藏识又是修行者之所以能涅槃转变成真如的原因);若一样,则转识灭藏识也应该灭,(而事实上藏识并不灭啊),藏识自体的真如法性真实不灭啊!
有人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确实存在,第七末那识总认为有一个我,总是我怎么怎么样,比如我吃我喝我玩我乐我喜欢我发怒等等,也确实有一个我在支配意识去想某事或某人等等,这也容易理解,但是这个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在哪里呀?你怎么知道是七转识的成因啊?你怎么证明啊?我看就是空想的吧,胡说八道吧?
回答这个问题佛祖比弗洛伊德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记得有西方学者称高四倍,也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弄出来的。既然弗洛伊德是从梦开始描述意识的,那我们也从这里开始吧!这里也只能简单说明,实际情况更复杂。
一般而论,人躺在床上从闭眼开始,渐渐进入浅睡眠的状态,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都开始渐渐平静下来,末那识虽然很顽皮,但它在这个时候会变得最乖,因为末那识就是我的化身,它时时刻刻都注意保护我,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我极需要休息,必须休息,因此它不再造作,它不造作,不再用贪嗔痴慢等烦恼勾引意识,意识很快就断灭了,意识一断灭,眼耳鼻舌身也就断灭了。不久末那识便彻底静了下来,末那识一静,整个人进入到了无我的状态,不知道有我也不知道有物,物我全忘,一点感知都没有了,同一切无生命的物体几乎无区别,人进入到了深度睡眠的状态。这个状态大约持续一到两个小时,人的身心会得到极大的调整和最充分的休息。那么人在如此深度的睡眠状态下,几乎与死人没什么分别,怎么没睡过去呢?人为什么能进入到那个一无所知的境界当中呢?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呢?这个境界里“无我”,显然不是末那识啊!这个境界就是现在所说的无意识境界,这个无意识的境界就是阿赖耶识所处境界。人之所以没睡过去,就是因为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我们的身体。如果阿赖耶识离开我们的身体,那我们就真的睡过去了。阿赖耶识的孩子们(前七识)都睡着了,只有阿赖耶识永恒不睡,它既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阿赖耶识藏有万法的种子,妄想心的种子也埋藏在它那里,我们的身心在得到充分休息以后,精力恢复,身体里元气渐渐充沛,这个元气使得末那识“我”又有了活跃的力量,元气熏使妄想心种在阿赖耶识里萌发,妄想心种一萌发,不甘寂寞的末那识在半醒半睡中将以前藏在阿赖耶识中的历史种子折腾了出来,这些历史性业种在妄想心的染熏下一幕幕呈现在末那识面前,但由于此时末那识并不清醒,缺乏理性的分析,把这些情景搞得乱七八糟、张冠李戴、上下颠倒,但末那识却认为这是真的。这就是梦境。我们每个人处在梦中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验,认为梦中的一切都是真的,直到醒来才知道是假的。做梦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犹如植物的种子在土壤中孕育,种子在土壤中发芽大概也在做梦吧?那么种子在什么时候醒来呢?那就是从土壤中钻出沐浴阳光。正因为末那识认为梦是真的,梦境陷得越深越感到离奇,如果所做的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梦,它会强烈地要求意识醒来想办法,意识在莫名其妙中醒来,赶紧驱使眼耳鼻舌身去感受外面发生了什么,眼睛和耳朵几乎同时起作用,眼睛一睁,耳朵一竖,人就彻底醒了,醒来一看天亮了,什么事也没有,末那识终于松了一口气。
大德高僧们在修炼的时候,就能使自己进入到这种深度睡眠的状态里,而且能够保持住这种状态,绝非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的事,这就叫入定,修行越高的人入定时间越长,能入定一个月或两个月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上也不少见。这种深度的入定,能让人的元气达到最充盈的状态,可得百毒不侵之体,是得舍利之源。但深度睡眠同入定并不一样。深度睡眠是不自知的,怎么睡着的,怎么醒来的自己并不知道,也无法控制醒来的时间。而入定和出定是自觉的,想入定就能入定,想出定就能出定,定中时间的长短根据实际情况由自己决定,不受末那识的干扰,能有效控制末那识捣乱。这种自觉性又是无我的,是一种非想非非想、无所知无不知的状态。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译为:因此大慧,并不是阿赖耶识自体真如灭,(如果说灭),也只是藏在阿赖耶识里的业种灭了啊!业相不再流转了啊!如果真如也灭的话,藏识也就灭了啊,(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真相识也就是真识,在这里真识和真如通用了。学佛法就这样,不要咬文嚼字,执着文字不是佛法,更不要多立名号,比如把阿摩罗识列为第九识,也就是把真识列为第九识,这实在是画蛇添足之举,非佛所说。第九识一说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阿赖耶识是真识和妄想心的和合体,一些佛经认为把阿赖耶识中的妄想心去掉,就剩下了真识,它们就把这真识列为第九识,又取名为阿摩罗识。阿赖耶识本是一个染污识,去污之后它的自体并没有改变怎么又弄出来一个第九?比如说张三好长时间没洗澡了,身上非常脏,昨天张三终于洗了一个澡,洗得非常彻底,身体干净了。但张三依然还是张三,本体并没有变。我们能说张三脏的时候叫张三,干净的时候就不叫张三了,而变成张四了?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译为:大慧,那些说阿赖耶识会灭的,同外道的断见之论没什么区别啊!断见,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人只有这一生,死了之后一切都断灭了,不存在生死轮回的问题。这样的说法至少存在三个错误:一是太绝对,太极端,世界上没有一边倒的事情,都是平衡态,没有平衡就没有世界。如果世界上只有男人的话还能有人类长期存在吗?二是主观臆断,没见过就说没有,自以为是,你还没有死过,怎么知道不存在?三是同辩证法相冲突,辩证法认为真与假、绝对与相对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有真就有假,有相对就有绝对,绝对就是真,相对就是假,因此任何事物都有真与假的一面,都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的肉身就是假的,变化不定,是相对的;但我们却都活着,让我们活着的这种东西能保证我们世世代代发展延续,在自然界中各个时期的生命有动物有植物有微生物,形式不同,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但都统一表现为活着。这种活着的本性就是真,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会因生命体的消亡腐烂而断灭,它从远古走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我们今天的人们对此却视而不见。那么活着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就是现在所说的精神现象,精神永远不死,精神要是死了世界就不会存在生命。能表现生命精神现象基本特征的就是生命体。世间法的生命精神现象指的就是阿赖耶识。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