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详情]
楞伽经详解
有人问,那佛祖为何主张布施,主张供养出家人?主张布施是为了断除愚者的贪欲,因为愚者吃一点亏都会受不了,布施就等于是给他们开的药方,正好对治他们这种强烈的私欲,让他们布施看看,心胸是不是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因此布施是佛祖给那些病人开的药方。而对于开悟者来说这个药方没有实在意义。开悟者的心胸不能用世间的时空观念来度量,物质世界的一切量度都是相对的,只要你说出一个很大的事物,一定存在比它更大的事物,这样的相对性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开悟者的心胸要多大有多大,可以大到无边无际;要多小有多小,可以小到一无所有,而一无所有即是无边无际。供养出家人是何意?出家人就是弘扬佛法的人,弘扬佛法的人相当于凡人的老师,老师弘扬佛法开导众生是有功劳的,理应得到众生的供养,否则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如何弘扬佛法?臭皮囊虽然无用,但修证佛法还需要这个臭皮囊做过度的条件,修到果熟之时自然再无需众生供养,在尚未结果之时花先谢了怎会有果?当然现今的寺庙状况,本人不便于评论,或许是时代的进步,总之与古代不同。
相生、住、灭变化皆是前六识业力作用引起,主要是意识的分辨作用。意识认为是善,行善时便造善因;意识认为是恶,行恶时便造恶因。善恶皆是两边之见,是妄想执着分别作用,这两者皆是贪恋凡尘的表现,都与客观世界或众生为缘,而无法断缘,不断缘则攀缘而上,纠缠不休,永堕红尘。地藏王菩萨永远不成佛即是因为他永远与众生为缘之故。善恶的观念不断,则前六识无可断也,在阿赖耶识与前六识共同作用下,则致隔世异熟成无记果也。末那识属于无相生、住、灭变化,与外界的相没有关系,末那识只与四大烦恼我见、我慢、我痴、我爱之种相应,执取阿赖耶识见分为我,这只是一种执我识上的生灭变化,与前六识所分辨的物质世界之种不同,末那识不造业也非业所招。业力对末那识没作用。人走轮回就是因为人的前六识与物质世界为缘的缘故,前六识迷恋于物质世界不知醒悟,才导致轮回不已。断灭了前六识人即可脱离生死,但脱离生死并非即是成佛,还有末那识没断,只有彻底断掉末那识才能成佛。断除前六识等于断除了肉体的轮回,肉体的轮回被称作分段生死,而断除末那识则是断除变易生死的过程,也就是断除四大烦恼生灭变化的过程。断除了四大烦恼,摆脱了变易生死才能成佛。
【原文】: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解说】:
刚一睁眼,光忽地闯进了眼中,眼中就出现了一幅图像,这幅图像没有任何遗漏,所有的部分都被我们的眼睛所摄取,就如同照相机拍照那样。这就是眼识,而这第一念的眼识即是眼识的真相。这幅图像随之便以电波的形式传给了大脑,引起图像的第一意识,这第一意识就是意识的真相。随后一个会动的物体进入眼睛,意识马上判断出这是一个动物;紧接着眼睛又分辨出这个动物有两条腿,意识迅速分辨出这是一个人;眼识看到了这个人的身体轮廓,意识马上判断出这是一个女人;眼睛注意到这个女人的五官,意识马上判断出这是一个美女并立刻被迷住了。但没过多久,眼识注意到这个美女的眼睛下面有东西,意识迅速判断出那是一颗黑痣,并忽然对这个女子产生了厌恶感,意识分析认为眼下的黑痣是不吉利的。从眼识和意识的第一念到黑痣的辗转变化过程就是转相。由相的层层转进,我们看到眼识和意识对于真相的把握越来越远,看事物的范围越来越狭窄,尤其见到那颗黑痣后,那个美女就变得一无是处了,在他的眼里只剩下了黑痣,对于那个美女的一切优点全都不看了,仿佛那个美女就是一颗讨厌的黑痣。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此佛说凡是识的分别作用全是假象。至见到美女那颗痣为止,眼识和意识把周围的环境和美女一切好的方面都漏掉了,漏掉的原因就在于有根本烦恼,当光入目的一霎那,人在不觉中便急于想知道眼前出现了什么,这种急于想知道的心理对于凡夫来说几乎是不可抗拒的,仿佛有什么东西驱使他必须去知道,这个驱使他的作用即是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根本烦恼也称无明烦恼。这个无明烦恼从何而来?从无始而来,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不成佛烦恼是不可能完全断的,最简单的道理,只要未脱离肉体凡胎都要吃饭、喝水,这都是物质贪求,有贪求就是烦恼。贪嗔痴属于生命意志,是生长本能的需要,无贪不长。在水草肥美的地方小草大树长得好,这充分说明了贪的作用,也表明贪嗔痴等烦恼绝非有情生命所独有,无情生命也广泛存在。为了争夺营养,植物界的生存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这个斗争皆是由贪引起的。无明一来,心念就动,心念动时人却不自知,心念一动即成业相,有了业相造业便开始。从光入眼,眼识意识在一刹那间就造了无数个业。无明是眼识意识产生分别作用的直接动力,当意识被美女迷住的时候,意识和眼识便把周围的一切全都忘记了,陷入对这个美女的巨大贪求和痴念当中。当眼识偶尔见到美女脸上的黑痣时,意识马上又生厌恶之心,陷入对这颗痣的嗔憎之中,因此眼里心里只有她的痣,却无形中把美女本人忘了。假如那不是痣呢?烦恼障蔽了事物的真相,而意识却妄想执着、谬之千里而不自知,实可悲也。有烦恼之法被称作有漏法。无烦恼之法被称作无漏法,最彻底的无漏法只有成佛才能真正获得。
意识的分别作用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智慧。譬如浏览一幅三维立体图,如果你用意识仔细去分辨那些密密麻麻的图案,即使眼睛累出了血丝,你也无法看出这幅图是怎么回事;但当你以似有似无的无分别的状态观察时,便很快就能进入到那个美妙的立体空间中去。意识的分别作用也让我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只看局部不见整体,就会弄出大象原来是一条绳子或一把大扇子的笑话。而佛眼观世界观察到的是宇宙的整体,整体是什么?一切法如幻!因为一切法如幻,因而一切平等,这岂是凡夫所能了悟的智慧?
诸识当中的每一个识都具有转相、业相和真相三相。这三相生生世世流转不绝。转相流转到下辈子时,受业报可能会形成异熟果,上辈子是人,下辈子可能会变成狗,那么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均将变成狗的七识。只有阿赖耶识不被转,因为阿赖耶识是真你,你的形态无论变成什么,阿赖耶识永恒不变,永恒随你流转。这当然指的是世间法。在世间法中,阿赖耶识不会在善恶等因中转。业相从前七识中来,却只染阿赖耶识,但无论来世果报变成什么,阿赖耶识自体都不会变,变的只是前七识。那么转相对阿赖耶识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有,那只是在成佛的时候,阿赖耶识将由杂染识变成清净识,再转识成佛而入真如之境。入真如之境后,识全部消失。当然在修佛过程中,诸识皆有转变,前五识将被转变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被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被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被转成大圆镜智。这四智即是真相的体相,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摄取的第一念的本来面目,也称正智、无分别智。
什么是业?业的本义在中国古代是指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版同板),大版上面刻有锯齿,用来悬挂钟磬等乐器。业的原始意义就是大版,那么这个大版同佛学上的业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因为大版不是毫无用处的,是用来悬挂乐器的,是有功用的,有功用说明它是有为的,有所作为,有所用处的,因而业这个原始的大版被引申为作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即是指在“工”方面的作为,农业即是在“农”方面的作为,学业即是在“学”方面的作为。有作为就要造作,因而业又被引申为造作,用业这个字来对译梵体原文还是比较贴切的。做事、行为都属造作。我们为什么要造作呢?不造作行不行?不行,不造作人无法生存,你什么事都不做怎么生存啊?造作是无穷无尽的。什么是造作的真正原因呢?这个真正原因就是无明烦恼。贪嗔痴慢等烦恼构成了业因的本质内容。有业因就造业,因为贪,故有偷、抢、索取、受贿、贪污等等诸业行,因为嗔,故有打、杀等暴力事件,不一枚举。因为有业行,所以才形成业力。这个业力的作用不一定当时就会发作,当然当时发作的也算是业力,比如你骂人,被人打残废了,这就是业力的发作,被打残废则是业果。这叫现世现报。如果你骂人这件事在当时业力没产生,那也不等于没业力存在,这个业力会一直潜伏下去,直到来生形成新的果报可能就会显现出来。譬如你来生可能会变成一只蛤蟆,蛤蟆在夏天的时候最喜欢鼓噪,昼夜不休,既然你喜欢骂人,喜欢鼓,那你就到水里鼓去吧。
业的种类一般有三,即身业,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业,眼睛也会造业,比如你偷看了别人的秘密,被人发现后丢了性命。如果你向佛学习,不招惹红尘事,不与他人的秘密为缘,你怎会丢掉性命?鼻子也造业,比如当你一嗅到鱼香的时候,嘴里马上淌涎水,于是便升起强烈的食欲,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嘴里,结果一不小心鱼刺卡了喉,动了手术后才保住性命等等;其次是口业,口舌之业,也就是言语造业,比如骂人;再次是意业,也就是思想造业,这个容易理解了,因一念之差导致多少恶果?不胜枚举。身口意这三业的主因是意业,有身口业,必有意业存在,仅看到、闻到、听到还不行,必须得意识到,否则无法行动。但意识造业未必一定需要身口参与,因为心念是可以独立活动的。比如你在心里诅咒一个人恨他死,即是造业。
业的性质有三个,即善业、恶业、无记业。促进众生更好地生存生长的行为皆称之为善业。比如布施和救苦救难,如果这种行为不带任何目的性,只是出于本心,发慈悲心,是真心为了众生,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那像你这样的好人一定会与众生相处十分融洽,下辈子一定会让你再做人,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好人,因为你与众生有缘,众生离不开你,你也难舍众生,你与凡尘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所造善业的种子里就含有与众生的因缘,因此你下辈子注定还要做人;如果你是为了成佛的目的而去行善,你这动机就不纯,并非发自本心,你的心在幻想的佛国,行为上却对众生施以假慈悲。你这种人虽然没造恶业,但是很假,很自私,是为了达到自己更大的贪欲也就是为了成佛而不计代价,妄图想通过物质的手段换取佛果,这实质是以更隐蔽的方式玩弄众生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佛果如果用钱能买来,那修佛还有什么意义?有钱的人多得很,舍大善的人多如牛毛,但成佛的有几人?成佛的见证是必得舍利,自身的舍利可否用金钱买到?因此动机不良的人是不会成佛的。你不是为了成佛而去做善事吗?那好啊,来生你就去做粮食吧,粮食比善人还要善良得多啊,因为粮食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啊!粮食与人的转换也完全有可能,因为人与粮食的基因密码子是相同的。
业的第二个性质是恶业,一切不利于众生生存生长的行为皆称之为恶业。比如把一户穷人家唯一的一袋米偷走了,这样卑鄙的小人来生必不得好报,你不是喜欢偷吗?来生就去做老鼠吧!还有许多反人类的业行,如不孝顺父母,不尊重老人,不与人为善,不善待自己或他人的孩子,自虐、自杀、杀人、放火等等诸端业行均不得好报。还有一些人结婚却不要孩子或者那些终身不娶不嫁不生育也不修佛的人所造的也同样是恶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创造生命保证人类的延续是善业,而不要孩子只图自己享受等于断灭生命,如果地球上人人都不要孩子,人类的种性如何传递?这样的行为岂不是在灭绝人类?因此说不要孩子也是在造恶业。释迦牟尼佛祖年轻的时候也结过婚,而且有后代,他在29岁离开妻子和儿子时,已经把身后的事处理妥当了,他把一个王国都给了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什么牵挂的呢?他了却了身后的事后便离开王宫,走进丛林修行。他既了却了人间正常的因缘,又悟道成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现在的人却认为信佛就不该结婚,应该绝根绝种,实在荒唐可笑!这是正常人吗?纯属妄想!修佛和繁育后代并不矛盾,圣俗两境界都需圆满,都需完成任务才能彻底悟道而无挂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凡是不结婚的人,执著心没有不强烈的,对于尘世的迷惘根本看不透。你敢说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从没有对任何人动过心吗?你敢说在你心中从来没崇拜过任何人吗?而你知道吗?你的崇拜就是执著心,有执著心,心中就有相,这相几乎是挥之不去的,比如崇拜佛祖,崇拜佛祖即是盲目崇拜,盲目崇拜会导致许多愚昧的行为,比如每日给佛磕一千个头,这一千个头磕下来恐怕要消耗一天的时间,你每天都把这一千个头放在心里当作任务来做不觉得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吗?心里有负担如何能静?你每磕一个头要动多少念,造多少业?佛是以平等心视天下,而你却认为佛比你地位高,你这样想与谤佛有何区别?佛祖认为每个人都是佛,那么你到底是在给谁磕头?是给你自己磕头吗?自己给自己磕头是不是愚昧?事实上,你无论如何崇拜佛祖,他都无法把你度成佛,因为佛祖只是我们的老师,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给我们指条路,至于你能不能成佛完全靠你自悟,别人谁也帮不了你。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你为什么看某些人顺眼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你为什么看某些人顺眼?因为你们有缘呀,而最顺眼的应该是你理想中的情人,即使你平日里不想他,但你也无法保证在梦中不想他,你更无法保证在你与他见面的瞬间不想他,这就是缘啊!如果你强迫自己不与他为缘,那你与他之间将有不了缘,这不了缘如果无法圆满,那你下辈子百分百注定还要做人,什么时候了缘什么时候才能得异熟果或证得佛果。结婚生子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磨难,没有磨难是不会开悟的。有了磨难,心才会冷静下来,才能真正明白这世间的一切都如幻啊,也才能重新反思逐步了悟宇宙人生,从而踏上真正的修佛之路。当然这是简单的说法,其内在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以后有机会再聊,否则会离题太远。
业的第三个性质是无记业。无记就是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的见解,表现为非善非恶的状态。比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该怎么对它们定性呢?是善还是恶?非善非恶。还有异熟果,比如六道中的地狱,你怎么定性它是善还是恶?说它是恶,可它是用来惩戒恶人的,如果不惩戒恶人如何能制止或教育恶?如果说它是善,可地狱对待恶人的手段确是极端残酷的,手段残酷何以为善?因此异熟果非善非恶,是为无记。但异熟果是来世的事,因此异熟果是无记果而不是无记业,业指的是现实的业行。行走坐卧、科学技术以及一切意外的变故等等,这些才是无记业。那么无记业会不会遭果报呢?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也是有果报的。比如在路上走,每一脚下去踩死多少生命你可能无法知晓,这些生命可能因你之故而十分痛苦,自然会产生怨恨的种子留在心里,当你受果报的时候,这些种子都可能会找上你。一碗水里有多少生命?佛祖两千多年前在没有任何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就了知了水中存在大量的生命。如果我们将这碗水烧开会有多少生命死亡?我们能说这些生命之死与我们毫无关系吗?我们每天都要吃掉、喝掉无穷无尽的生命,我们自己却自认为是在吃素,吃得很干净,真的很干净吗?这些表面上看上去是无记的业,也许都属恶业范畴,即使你是无意识的。佛说众生平等,那么我们眼睛无法看得到的虫子与大象是不是平等的?我们杀死了一头大象是造业,吃掉无数个肉眼见不到的虫子是不是在造业?无记业并不简单。修佛即是要远离所有的业障,切断业因,使之无法形成世间法的果报,转识而成佛果。然而这需要一生的修为,最终如何,就看造化了。
此外,业还有共业和不共业,定业和不定业,引业和满业的划分。与大家共同造业就是共业,自己造业就是不共业;杀人一定下地狱这就叫定业,无法确定将来去六道中哪一道的就是不定业;今生造业,死后会在哪一道出世,是由引业来引导的,引业加上其他的种种业使一生的业报完满即是满业。这些都不是太难理解,因此不再细说。
是谁在造业?人们总是认为有一个“我”在造业,其实这个所谓的“我”实在是身不由己,因为我并不能主宰我。有人说我的命运就是我说了算。这简直就是梦话,你想永远不死就能永远不死吗?你想成为当代的爱因斯坦就能成为吗?你想当国务院总理就当得上吗?你想得到一个人的心就能得到吗?在你生命的历程中,没有一件事由你说了算。有人说,那我自杀。你自杀杀死的只是你的身体,日常生活中你的身体受谁指挥?受你的思想啊!你能杀死你的思想吗?你的思想才是真的你,而你的身体不过是盛载你思想的容器而已。但是思想离开人之后还能继续想吗?不可能了。那岂不是等于杀死了思想?错误!你的思想只是暂时不想了,就像睡觉一样,什么时候醒来什么时候接着想,接着想的人还是你,只是这个时候的你,换了个包装,模样同以前不会一样了。但你之所以会想并不由你来主宰。你不妨问问你自己,我为什么会想呢?我为什么要造业呢?其实你并不能主动造业,你的身体里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你,你就仿佛是一个木偶被人牵引着做表演。那么是谁在牵引着你?难道有个主宰吗?佛门弟子当中有人说牵引我表演造作的是五蕴当中的行蕴。
什么是五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
色蕴即构成我身体的物质,还包括我们所感知的外境。外境与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千万不要把外境和我们的身体分开来看,因为我们身体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与外境的五尘颜色、声音、气息、味道、触感是一一对应、密不可分的,否则长眼睛干什么?长鼻子干什么?
受蕴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领纳感受,六尘当中的香指的是各种气味,并非特指喜欢闻的味道,不喜欢闻的叫恶香,喜欢闻的叫好香,没什么味道叫等香,等香之外的太强或太弱的其他气味叫不等香。受蕴具有苦、乐、舍三种感受,不苦不乐即是舍。
“想”字是由“相”和“心”两个字合成的,心中的相即是想,你每天想的内容是什么呀?都是相,不论怎么想都离不开相,这些相只有在被识别、被命名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意识,你走进一个从未去过的大都市,会发蒙,眼前的一切都那么陌生,一时间你能记住多少东西呢?即便记住一些也是模糊的,更难形成长期记忆,要想形成长期记忆务必要对所见所感的相进行识别、认识再认识并加以命名或者记住那些已经存在的名。这些相在人的头脑中会建立各种联系,这些相的联系就构成了想蕴。眼睛所见是色相,鼻子所闻是嗅相,舌头所尝是味相,身体的感觉是触相,意识的分别是意相。这些均是想蕴的内容。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这八识聚在一起便构成了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是了别识,什么是了别?了别就是第一念的知觉,比如眼睛摄入了一个物体,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嗅到了气味。意识也感觉到了这个物体,收到了声音的信号,感知到了气味,但还没来得及辨别是什么物体,是什么声音,是什么气味,这个第一念的感觉就是识的了别作用,这个了别作用一过的刹那便进入到了分别作用,这个分别的作用就是受和想的过程。意识要想知道是什么,必须要先感受然后再想,而你只要一受一想一分别,所感觉的东西便将不再是原貌。有修行的人看世间一目了然,根本没必要去感受、想和分别。末那识是执我识,是意识的根本,意识就是依末那识生起的。阿赖耶识是末那识的根本,末那识将其他诸识的业种都藏到阿赖耶识那里,因此阿赖耶识又叫藏识。
你的眼睛看到一盘熟猪肘,鼻子嗅到了它的香味,舌头尝到了它的滋味,牙齿感觉到它很软,于是你便想真好吃!是啊,真好吃,可是第二天你便进了医院,因为这是一个病猪肘。于是你又想真倒霉!从上面这个譬喻中我们看到心念在造业,这个心念的造业过程就是“行” 。除了受、想、识之外的种种心念活动都是“行” 。种种行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行蕴。你为什么感到好吃,因为你因贪之故品尝到它了。你为什么说倒霉?因为你的行为让你生病了。
有行就有业的发生,不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是造业。因此有人说不是我在造业,而是五蕴里的行蕴在造业。那又是谁在指使行蕴造业?是贪嗔痴等烦恼暗中指挥的!贪嗔痴等烦恼从何而来?从本能而来呀!是生存繁衍本能的需要才会贪、才会嗔、才会痴!才会引起无穷无尽的妄想啊!你见到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忽然被迷住,这是你的本能反应,这个反应是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你不贪不行,不贪就得饿死。不痴迷,繁衍本能就要受到威胁。有人说人毕竟不是动物,是有理性的。理性也就是有判断能力的意识,但理性也是为本能服务的。譬如一个男人喜欢上一个女人,一般来讲不会像动物那样野蛮,但不论你装得多么绅士、多么文明、多么儒雅,你最终不还是为了得到吗?否则你装什么呀?理性终究是要为本能服务的。
所有的生命都有本能,所有的本能都体现在生存和繁衍上,而繁衍也是为了生存,因此生存本能是本能的核心本质。生命的本能是造业的基石,本能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时他的外观是树,有时他的外观是鸟,有时他的外观是人,有时他的外观是蚂蚁,等等。本能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表现形式,恰恰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因为不同的生命形式可以对抗大自然中不同的危害,比如地球每隔许多年便出现一次冰期,冰期到来,全球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一切高等生物全部灭绝,但有好多的细菌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大自然一切生命造业行为都是本能的反应,并不存在一个真实造作的你。你不在了,本能依然存在。
那么本能又从何而来?从缘中来呀。比如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因缘和合而成,色受想行识这五大部分的互相攀缘就构成了人的本能。本能并非是由某个单独的东西起主宰作用,必须是和合而生作用。五蕴中离开色蕴,受想行识将焉附哪里?离开识蕴,强光入目,人却无任何反应,人同朽木有何区别?离开行蕴,谁来造作?不造作如何体现本能?离开受蕴和想蕴,人将失去感觉,不能思想,不知饥渴,不知冷暖、不知苦痛,人的本能何以体现?生存本能的实质就是一种本来具有的功能,这个功能的体现就是生长的能力,这个生长必须要缘外物才能生长,自己不能自动生长,譬如离开食物、空气、水、阳光怎么长?因此本能没有自性,想怎么长就怎么长不可能!本能并不能主宰自己,必须缘外物才能发挥本能作用。那么缘又从何而来呀?缘从因中来呀!因又从何而来呀?因从缘中来呀!这样的问题就如同问世界上是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而寻找这样问题的答案就是当今科学界的终极目标。大家想想看,科学家是愚蠢呢还是聪明呢?
中国的易经认为“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指的是阴阳和合的状态,两仪指的是阴阳分开的状态,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宇宙从无中走来,当“有”刚一产生的时候,即分出阴阳两性,阴阳两性是同时出现的。既不能说阴决定阳,也不能说阳决定阴,既不能说男决定女也不能说女决定男,谁也决定不了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而生万物。阴阳合抱不分为何是无呢?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正数是阳,那么这个正数的相反数负数即是阴,正负之和是什么呀?是0啊!0是什么呀?0即是无啊!这就是无中生有的道理,所谓的无就是平衡态,佛学也是一种平衡态,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在后面我还会详细论述。从上面我们看到中国的易经博大精深,超越哲学。唯一能同易经媲美的就是佛学。易经同佛学一样难倒了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家。
上面说得多了点,主要是因为楞伽经前面的内容概念较多,必须先解释清楚,然后进行下去才能更方面了解。
接下来佛又对大慧说,识略说有三种,广说有八种,八相即是八识,每一识的识相都不一样,比如眼识、耳识、鼻识等等,因此把八识也称作八相。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这八种识,这八个识我在序论中都做了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略说有三种识,即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这是依据八个识的特点做的合并归类。前七识总称分别事识,如眼识只管看的事,鼻识只管嗅的事,耳识只管听的事,舌识只管尝的识,身识只管触的事,意识只管分析判断的事,末那识只管无明烦恼执我见分的事。现识指的是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这七个识的第一念尚未分辨时的状态皆是阿赖耶识的表现和反映。这第一念的感觉就如同一面明镜能照见各种物象、色相,现识即有类似的特点。但现识还不同于明镜,明镜无心而识有心,现识虽能见、能感、能闻、能听、能想,但却只照而不分别。如果能持住这种只照不辨的状态,将得法,当即照知物我一切唯心所现的深刻内义。不悟不证,不得禅定,阿弥陀佛念到死你也不会明白。科学家为何不懂佛所说法?因为他们没有证过,而禅定是得法的根本所在。
阿赖耶识虽然是以现识的方式显现出来的,比如光入目的无意识的瞬间,声音入耳、气味入鼻等尚未分辨的状态等等,但阿赖耶识是个杂染识、不净识,是清净识和妄想心的和合体。为什么我们无意中一睁眼见到周围的景物时马上便开始进入分辨的状态?这是山,那是水,鸟从我们眼前飞过,小孩在捉蝴蝶等等,这就是受妄想心、好奇心、贪痴等诸烦恼驱使的缘故,妄想心念一动,现识马上转为分别事识,这分别事识迅速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流转起来,导致妄想执著心流转不绝,烦恼不断,深陷迷云网中而不能自拔。只照不辨这种状态并非是指眼睛所见才称为“照” ,鼻子闻气味、耳朵听声音等尚未分辨时皆称之为“照” 。
阿赖耶识照见某物后,末那识缘阿赖耶识所照物相的见分,执取为种,比如关注美女的容貌而起痴念,认为这是我所爱。阿赖耶识的见分被末那识一取便不再完整,因为末那识只关心自己喜欢的部分,因此末那识所取相分均是片面、不真实的,意识受末那识贪嗔痴等念的指挥对末那识所执取的见分开始分析判断,意识这一分别,眼耳鼻舌身五识便跟着意识流转,越流转所观察的范围越小,越不全面,越不真实。看来看去,这美女越看越不受端详,越看越像大猩猩,于是心里就出现了一个大猩猩的幻相。前七识流转的过程中不断造业,这些业种不断地藏进阿赖耶识里等待将来的果报。这就是八识诸趣流转情况。
前面说过阿赖耶识是清净识和妄想心的和合体,这里的清净识指的就是真识,如果能把阿赖耶识中的妄想心断灭掉,八个识将化八为一,皆是真识,若能修到感觉只有一个识存在,并能长时间入定,就连眼耳鼻舌身意都看作毫无分别时,离成佛不远矣。由此可见八识本是一体,无二分别的,因妄想心生之故才导致出现了八个识的划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真识并不等于真如,真如是佛果,真识依然是识,识不灭,不能成佛,成佛要在转识之后。真识也就是那个所谓的第九识,本人认为没必要立这个第九识。
【原文】: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知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解说】:
此二坏不坏,意思是现识和分别事识这两种识相是有差别还是无差别的?既有差别也无差别,非一非异,互为因果。现识因分别事识而转,分别事识缘现识而变。(唐译云: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这种无法理解和言说的熏变方式是真如世界转变为世俗世界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来之体本来自心清净,是不能被染熏的,但本不能被染熏却给染熏了,什么力量如此强大呢?是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无力之力,是缘起也,对此无人能解释,只有成佛才能了知。当然这也是一种无明,也只能说它是无明或不明,但大家千万不要理解成贪嗔痴等诸烦恼,因为如来是没有贪嗔痴念的,他能被染是不可理解的。文中说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就是说现识因何而来?是不可思议的力量熏变而来。不可思议的力量熏了谁?熏的是真如,也就是如来本心,将如来本心熏成了真识。真如与真识的区别是,真如照镜没有念;真识照镜形成第一念但不转念,只是持住这第一念,无分别。而现识即是真识和妄想心的和合体,也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感官的第一念。现识和真识的异同点是,两者都有照镜之用,都能形成第一念,但真识能持住这第一念而不转,现识在形成这第一念的刹那即转向分别事识。那么这第一念是怎么产生的?比如光入目,我们在未分辨之前能够照见物相并立刻产生第一念的感知,那么这第一念的感知从何而来呢?如果我们是塑料人,当光入目时,我们会产生这第一念吗?显然不会!这第一念就是真识,这真识从何而来?从真如(佛)而来,真如是不能被染熏的,因为真如早已断除了一切无明,入于佛地,怎么又被染熏了呢?无法理解!就是被不可思议地熏成了真识,又由真识转向现识。从真如到真识再到现识,皆是被这不可思议的力量染熏而转变的。因为真识照而不转,所以真识也不受贪嗔痴等诸烦恼的染熏,因此真识也是因不可思议的力量转变成现识的。这一不可思议的力量与第七识无关。
上文提到的真如、如来指的都是佛所处境界。以后大家还会见到“如如” ,如如是不是真如呢?不是,如如不动地指的是第八菩萨地。“如如”中的第一个“如”是像的意思,第二个“如”是真如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像真如”的意思,离真如之地还差得远呢。“如”是会意字,由女和口两个字组成,女是女人,口表示命令,古代的女子比男子地位低,女人要服从男人的命令,因此“如”有依从、依顺之意。真如就是依顺真实的意思,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绝对真理,只有佛的境界才有绝对的真实性,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那么如来又是什么意思?如来就是依顺真实而来,成正觉。
有人问真如照物而无念同明镜照物有何异?真如照物没有念指的是不动念,不起念,一念不起之义,一念不起才能显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一念迷心,方寸则乱。譬如雨季浑浊的河水,我们无法看清水底的状况,只有当雨季过后,水流和缓,污物沉积,我们才能对水下的情况一目了然。再比如,你在高中的时候有了初恋,你和你的恋人同桌读书,但后来你的恋人因种种原因转学了,由此你日日思念他(她)而无心学业。你的心完全被这种痴迷的烦恼所覆盖,看不清未来,无法静心听课,导致学业荒废。而你的恋人却没受到太大的干扰,专心读书,终于金榜题名。在这种反差极大的情况下,你还有何面目面对你的恋人?如果你能认清形势,挣脱烦恼,静心苦读,同你的恋人一起共同步入大学的殿堂,何愁得不到他(她)?而当你们正处在学习阶段的时候,做那些非非之想有何意义?你们之间只有做到无差别或差别极小的情况下走到一起才是最合理的。能做到无差别无分别才是你的智慧。被妄念干扰而不能自拔,你就是愚夫。智是一个形声字,下面是一个日字,意思就是像阳光一样普照四方,不分善恶无所不照,无所不至,无分别,一切平等。慧则是指了悟通达之义,照见而一眼看穿,无需思考动念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明心见性,不为贪嗔痴等诸烦恼所诱惑,才能一眼望穿水底,才能一切了然于胸。佛以大智慧如阳光一样普照世间,善恶平等,各得其所,世间的一切竞相生长,无为而无不为。真如照物虽无念但有觉悟,是以无分别的大智慧照物,因此真如不同于明镜。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