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
--------------------------------------------------------------------------------
阿难认为这个能推穷寻逐的就是“心”。但这只是意识心,不是佛陀要问的“真心”。
--------------------------------------------------------------------------------
此乃是你对眼前的尘境(前尘),虚妄相上所起的分别妄想(虚妄相想)。
--------------------------------------------------------------------------------
阿难不明,认为过去一切行事皆是此推穷之心,佛说那不是心,阿难说那自己不就是像土木一样是“无心的人”。
--------------------------------------------------------------------------------
“无生法忍”,忍是安住之义。开悟了脱生死(因空观之成就),入寂光土安住于诸法不生的“空”中,此称为“无生法忍”。而“无生忍”是心安住不生不灭之境界,属中观境界,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有的成就(也许在等觉、妙觉果位才到无生忍。)。
--------------------------------------------------------------------------------
释尊说法时的法座。释尊说法无畏如狮子之勇猛,故其座称为狮子座。
--------------------------------------------------------------------------------
缕指草叶成丝状者。
--------------------------------------------------------------------------------
诘,推究。
--------------------------------------------------------------------------------
清净妙净明心是指“真心”。因为它是清净、寂灭而明亮。(即常寂光土之境界),性一切心指法身,其是一切心之体性,如真心、意识心等一切心,其体性皆同为法身。这一句应是“何况”清净妙净明心及一切心之体性会无自体?”
--------------------------------------------------------------------------------
执,坚持之义。吝,不舍之义。
--------------------------------------------------------------------------------
分别觉观。对境起分别之义。粗心思虑称为觉,细心静住是为观。这句话是说“对境起分别时能有所了知的体性。”
--------------------------------------------------------------------------------
这一段话是释尊开示阿难真心与识心的差别。像你现在听我说法,你因听我声音而心中知道,这是意识心,是声尘与所有八个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又如你灭掉一切见闻觉知(即眼不见、耳不闻、身不触、意不去知),内知守住幽静不动(幽闲),但因为尚有“守幽闲的心”存在,这样子还是属于识心(即属法尘分别影事之类),不是真心。“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我,释尊自称。我不是强迫你一定要把你日常用的心当成非心。但对于“心”你要仔细去揣摩清楚,若离眼前尘境而尚有分别性有在,那这分别性,就是你的真心。反之,若离眼前尘境就没有一切,那这分别性是意识心。
--------------------------------------------------------------------------------
这段话是说若心离尘,就无体性,那由于尘境非永久常住,当其灭时,心也不在,那“谁”在修证?
--------------------------------------------------------------------------------
九次第定:即修定之九种次第,即四禅定、四空定及灭尽定(又称灭受想定)。第九之灭受想定是灭第七识使之伏而不现行。另有一种凡夫层次灭所有想(属第六识)之定,称为“无心定”(或无想定)。
--------------------------------------------------------------------------------
即执意识心以为自己。
--------------------------------------------------------------------------------
二障指烦恼障(又称我障、事障)与所知障(又称法障、理障)。前者源于枝末无明,由此生我执,故有我障,使人生烦恼、障菩提,又能障人天胜妙之事,故又称事障。所知障源于尘沙与根本无明,以致执著诸法以为实有,障法空之理,对诸法之体性不得知,故称理障。
--------------------------------------------------------------------------------
阐发妙明真心。
--------------------------------------------------------------------------------
明亮状。
--------------------------------------------------------------------------------
此宝光旋转到阿难头顶上。
--------------------------------------------------------------------------------
得玄妙幽微秘密,体性清净圆明的真心,使得清净无垢之慧眼(清净眼)。心如日光之明耀,性如月光之幽微。
--------------------------------------------------------------------------------
因为何原因而有光明?
--------------------------------------------------------------------------------
此是问“谁在见!”。若阿难悟得,应即返观自心,但阿难未识本心,于是就有以下的答对。
--------------------------------------------------------------------------------
阎浮檀金指明亮最为殊胜的金色。据说阎浮檀是南瞻部洲所生长的一种檀树,此树的果汁入水中时,沙石皆成金,所成的金子其色远胜一般黄金,一小块这种金子放在暗室中会使暗室光亮如白天。
--------------------------------------------------------------------------------
金光赤焰。这一段是回答释尊拳有光明的由来,此光明是释尊的清净身所出。此身光明如宝山赤金色焰,为世间最殊胜的金色光明。
--------------------------------------------------------------------------------
以你的眼根(眼睛)来比喻(例)我拳的道理,其意义同(均)否?
--------------------------------------------------------------------------------
指“见性”,见之体性,即“能见”而言。
--------------------------------------------------------------------------------
看见。
--------------------------------------------------------------------------------
眼前尘境。
--------------------------------------------------------------------------------
眼见。上面这一段话是释尊开示阿难:“能见”的“见性”与眼根的不同。释尊以人的“手与拳”来比喻“眼与见”,问阿难二者是否相同?阿难说相同,他认为没有手就没有拳,就像没有眼就没有“见”。释尊就示以盲人虽没有眼,但也有见性存在。“见黑”也是见性的功能。若无眼的人得眼睛见到光明称为“眼见”,那么在暗室中的人忽得灯光,那不就是“灯见”?灯是物体,当不能见,故把眼睛看成“眼见”,那就像“灯见”一样的不合理。故结论说:在房间里,开灯时我们能见到各种色,那能见的是“眼”(包括眼识),而眼睛能显出各种色,其能见的“见性”是我们的本心,而不是眼睛自己。
--------------------------------------------------------------------------------
寄望。
--------------------------------------------------------------------------------
舒,伸张之义。兜罗绵,是一种棉织品,在此比喻佛手的柔软。网相光手,网相是缦网之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手柔软,呈缦网相且发金光,故如此称。
--------------------------------------------------------------------------------
下面这一段释尊以客尘说明识心无主。旅客与尘埃都是飘泊不定,就像世间诸种尘相,变化无常,又似我们的心念,念念迁移不停,这些都是妄心,不是真心。
--------------------------------------------------------------------------------
解脱之名。
--------------------------------------------------------------------------------
整装。
--------------------------------------------------------------------------------
空暇。
--------------------------------------------------------------------------------
所往。
--------------------------------------------------------------------------------
刚放晴之时。
--------------------------------------------------------------------------------
清早的阳光。
--------------------------------------------------------------------------------
阳光由隙缝中进入。
--------------------------------------------------------------------------------
引发照明。
--------------------------------------------------------------------------------
尘埃之相。
--------------------------------------------------------------------------------
尘相的性质。
--------------------------------------------------------------------------------
释尊以手之开合来说明开合是动静之相,及客尘之义,不是本心无动静之相。
--------------------------------------------------------------------------------
我能见之见性,尚无有动静可言,那有安住与否的问题。
--------------------------------------------------------------------------------
见性。
--------------------------------------------------------------------------------
真实身。
--------------------------------------------------------------------------------
真实境。
--------------------------------------------------------------------------------
真心之性。
--------------------------------------------------------------------------------
颠倒是执著变异的身心世界以为实有之义。
--------------------------------------------------------------------------------
寂常之性与妙明之心皆失其真。以上有变动不住者,如客尘皆非真心。见性无亏损,无动摇。
-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四卷
-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二卷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楞严经》“将毁戒体”说明阿难示现的是凡夫、初果的圣人
- 如果觉得唯识学很沉重,可以看看《楞严经》
- 如何学《楞严经》?放下识心和一切执着
- 闻佛法而不修行 如同没听过佛法
- 圆瑛法师及憨山大师对《楞严经》的推崇
- 高僧大德为什么推荐去学《楞严经》呢?
- 楞严经和楞伽经哪部好?楞伽经与楞严经的区别
- 《圆通章》的出处殊胜
- 《楞严经》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因缘
- 在家人可以修持《楞严经》吗?
- 《楞严经》中的见识,见性,根性有何关系与区别?
- 《楞严经》是怎么传入中国的?
- 《楞严经》传到中国的秘密
- 出离世间苦海最好的法门
- 佛说妄情积聚不休而能产生体内爱水
- 佛说末法时代邪魔会施行贪淫魔道
- 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才是最大的目标
- 《楞严经》和净土法门,所说的成佛道理是否相同?
- 不断淫修禅定者,即使千百劫后也仍是一堆热砂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释
- 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待的解释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