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详情]
妙法莲华经玄赞 第十三卷
妙法莲华经玄赞 第十三卷
沙门基撰 信解末偈记
经。尔时摩诃迦叶(至)不求自得
赞曰。长行四人同领。颂领独迦叶者最年大故。叙众意故影彰余人亦颂说故。下有八十六颂半分二。初七十三行半颂颂前三文。世尊大恩下十三行颂。属品中第三段荷佛恩深。初文有三。初二颂颂法说。次四十一颂颂喻说。后三十颂半颂合说。此初也。不颂昔日不悕。唯颂今时获得。初一颂半颂闻法闻记二事。后半颂获得
经。譬如童子幼稚无识
赞曰。下第二段。四十一颂颂喻说。中分二。初三十四颂颂昔不悕。后有七颂颂今获得。初中有六。初半颂最初发心喻。次一颂退流生死喻。次七颂中还见佛喻。次十四颂不肯修大喻。次九颂半化以二乘喻后二颂示大不悕喻。此初也
经。舍父逃逝(至)五十余年
赞曰。第二退流生死喻。周流者经历义。诸国者五趣也。总名他国
经。其父忧念(至)顿止一城
赞曰。下第三段。有七颂中还见佛喻。长行有三。子长还国。父先求觅子遇到城。今此唯颂父先觅子。不颂余二。二文入后第四段中。文稳便故此中有四。一颂求子止城。二颂半资财甚众。一颂客利丰广。二颂半往来者多。此初也。四方求者。随入四生求之。疲者劬劳。示相以求于子。顿停也停住大城
经。造立舍宅(至)人民众多
赞曰。二资财甚众。造宅者起慈悲心。立舍者显空胜义。或造者起也。宅即舍谓慈悲心。五欲者五种乐。或净法界等五法。娱者乐也。辇者真谛。法王独乘。舆者俗谛。诸人共乘。胜劣异故车乘者五乘。田业者智断余文可知
经。出入息利(至)无处不有
赞曰。三客利丰广商贾也。通四方之珍异曰商坐卖曰贾。估市税也。行曰商。坐曰贾客名通上。往来六趣以利群生曰商。住净土.人.天以化物曰贾。遍三界厘市行其税利曰估利丰客广。故遍三界皆有佛法
经。千万亿众(至)有大力势
赞曰。四往来者多王者爱念仁王敬故。豪族宗重臣庶崇故。由此因缘。四众八部往来者多
经。而年朽迈(至)当如之何
赞曰。下第四段有十四颂。不肯修大。有四。初二颂父恒念子。次九颂子见惊走。次一颂半父令急捉。后一颂半子遂忧惶。此初也。年迈益念道久悲深。夙夜惟念六返观故
经。尔时穷子(至)或无所得
赞曰。第二有九颂。子见惊走。中有三。初三颂遇到父舍。次二颂半所见父相。后三颂半见已惊走初中有二。初一颂半游求。后一颂半困到。此初也。索音所戟苏各二反。乞也。亦求也。国邑之义。长行已解。有所得者。遇佛法中真实善友。无所得者虚假知友
经。饥饿羸瘦(至)遂至父舍
赞曰。困到也。法食不足故饥。妙行不圆故疲。或起恶见损坏深故。生疮。不坚持戒。损坏浅故生癣。妄生见解不专持戒。到父城者。遇入大乘。佣赁。展转者勤力求法也。至父舍者入中道大乘也
经。尔时长者(至)注记券疏
赞曰。二所见父相也。门内者理居教内果在因内。昔望生死名居门外。今望涅槃故住门内。计算金等者诸圣作论分别计度法圣财故。出内财产者行二利用也。注记券疏者诸师作疏修撰文记等。注者丁住反注记也。切韵注之戍反水注也非注记。广雅注亦之喻反注疏也。识也解也。通俗文记物曰注。今亦作注
经。穷子见父(至)何故至此
赞曰。三见已却走。分二。初一颂半悔来。二颂却走。此初也
经。[雨/复]自念言(至)欲往佣作
赞曰。却走也。逼切迫戚也
经。长者是时(至)追捉将来
赞曰。第三父令急捉。默而识之者。未曾对众陈说声闻过去逢我是我之子。名默而识之
经。穷子惊唤(至)使我至此
赞曰。第四子遂忧惶。退大不修却住生死名闷躄地。若行大行乖本求意。与死不殊名必当见杀。何用大乘无漏衣食一旦至此
经。长者知子(至)无威德者
赞曰。下第五有九颂半化以二乘喻。长行有六。此中有四。不颂初二。初三颂令修脱分。次一颂子遂依行。次四颂半劝入善根。后一颂便成圣位。初中复二。初二颂遣使。后一颂传语。此初也。愚痴者无明。狭劣者意少。眇目者视不正。说文一目少也。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为二乘说安立谛教能诠显义。不圆名为眇目。所诠生空理短故名矬。无法身功德丑故名陋。神用不广故名无威德
经。汝可语之(至)倍与汝价
赞曰。此传语也
经。穷子闻之(至)净诸房舍
经。长者于牖(至)乐为鄙事
赞曰。三有四颂半劝入善根。长行有三。此亦有三。初一颂心伤。次一颂身近。后二颂半共语。此初也
经。于是长者(至)往到子所
赞曰。此身近也
经。方便附近(至)若如我子
赞曰。下共语。长行有二。此亦有二。初半颂总与语劝勉。后二颂别与语教示。后文有二。初一颂半随须即与后半颂假称父子。涂足油者西方人庶例多涂跣。时既温热尘坌频沾。至必洗足以油涂之。今言足者。即四神足。欲.勤.心观。油谓八断行。即欲.精进.信.轻安.正念.正知.思.舍。初三为加行。轻安摄受身心。正念.正知为继属。不忘所缘安心一境故。有放逸生如实了知。故思.舍为对治。策心持心二种力故。已生沉掉能远离之名涂足油。如去风痹断障染故。或足谓戒。油谓六支。受学学处善能防护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皆具圆满。见微细罪生大怖畏。滋润戒故法食既充。无贪嗔痴荐席亦厚。无垢称云。四静虑为床净命为茵蓐。净命即是无贪所起身语二业故。以无贪为荐席也。在茵蓐下床之上故。荐音作见反亦席也。玉篇兽之所食草也。又床荐。所以同荐藉也。廗音详石反。玉篇席廧亦反广多也。切韵为廗。假称父子。又以软语。若如我子。若者如也。如我入圣之真子也。此乃见道已前
经。长者有智(至)执作家事
赞曰。四便成圣位文中。唯有无学渐令入出并彰修道。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名执家事。过是以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影显见道。名之为儿。文中略故
经。示其金银(至)我无此物
赞曰。示大不悕喻也。大乘二利虽使令知名为出入。犹于门外者大乘教行之因门外。止宿草庵者犹住二乘。庵音乌含反小草舍也。有作庵庵闾草非舍也。自念以贫为事业。都无大乘事业之分。无一悕意不求大乘
经。父知子心(至)刹利居士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七颂。显今获得前喻中有二。初五颂父付子。后二颂子获得。初复有二。初一颂半知机集族。后三颂半正付家事。此初也
经。于此大众(至)恣其所用
赞曰。下三颂半正付家事。有五。初半颂初教发心。半颂退流生死。半颂化以二乘。或在人天彼方根熟。或在加行。无间两道。或断五下。五上分结二位之时。故言见子已二十年。或说得有学.无学果。一颂昔退大乘今得相遇根机熟故。一颂正付
经。子念昔贫(至)得未曾有
赞曰。子获得也。有为功德名为珍宝。无为真如慈悲心等名为舍宅。又识达本识当成镜智。亦知一切三界众生皆已舍宅。及获珍财故生欢喜
经。佛亦如是(至)声闻弟子
赞曰。下第三大段有三十颂半。颂合说。中分二。初二十颂半颂昔不悕合。后有十颂颂今获得合。初合中长行有五。不合中还见佛。今此颂中唯颂示大不悕合余略不颂。前长行中示大不悕有三。今此亦尔。初二颂颂初知我乐小佛不说我得故不悕。次有八颂颂第三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后十颂半颂第二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此初也。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于佛妙智我亦有分。但说我等得诸无漏是声闻弟子故我不悕
经。佛敕我等(至)当得成佛
赞曰。下有八颂颂第三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中分六。初一颂佛敕。次一颂半我依佛教次一颂他依我言。次一颂佛授他记。次一颂半正为菩萨不为我说。后二颂法喻双结。此初也。佛三业加。密敕令说般若等经
经。我承佛教(至)说无上道
赞曰。二我依佛教
经。诸佛子等(至)精勤修习
赞曰。三他依我言
经。是时诸佛(至)当得作佛
赞曰。四佛授他记。言诸佛者显一切佛法皆同故非唯一佛。亦是过去曾于余佛所受化故不尔一佛云何言诸。故前说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经。一切诸佛(至)说斯真要
赞曰。五正为菩萨不为我说。故我不悕
经。如彼穷子(至)亦复如是
赞曰。法喻双结。文意可知
经。我等内灭(至)都不欣乐
赞曰。下第三有十颂半。颂第二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中分二。初二颂标自满不悕。后八颂半释。此初也。内灭者谓内自身灭诸烦恼证得涅槃。唯能了此以为究竟。更无自余外利他事故不欣大
经。所以者何(至)谓是究竟
赞曰。下八颂半释。中分三。初三颂半于佛境智起三解脱门观。自谓满足故不悕。次四颂自谓得道已报佛恩。虽为他说而自不悕后一颂结佛不为说故不悕。此初也。初三颂空无相观。后一颂半是无愿观。诸法皆空空观也。二我既无何有生等故。次下说无生灭等六种所无。并无相观舍离贪着不贪一切。遂于佛智亦不贪求是无愿观。由闻般若密意所说空无相愿。遂错悟解作此三观自得涅槃。后作此解谓是究竟故不悕大
经。我等长夜(至)报佛之恩
赞曰。二有四颂。自谓得道已报佛恩。虽为他说而自不悕。中分二。初二颂半谓报佛恩。次一颂半虽为他说而自不悕。此初也。验此文意住有余依涅槃回心向大。非住无余依涅槃界
经。我等虽为(至)永无愿乐
赞曰。虽为他说而自不悕也
经。导师见舍(至)说有实利
赞曰。三佛不为说故我不悕。简择于我观根未熟故见舍我。未曾劝进令修大乘说有实利。故我不悕。初不劝者据今生来。非曾不劝久已劝故
经。如富长者(至)乃教大智
赞曰。上二十颂半颂合昔不悕。下有十颂。合今获得有二。初三颂法喻对明。初教方便后说真实。后七颂明我今获得。此初也。一颂半喻一颂半法
经。我等今日(至)得无量宝
赞曰。下七颂明今获得。中分三。初一颂半总辨今得非先所望。次三颂始于今日方名得果体。后二颂半方名得果用。此初也
经。世尊我今(至)无上大果
赞曰。二始于今日方名得果体。初一颂总辨先得果非真今得是实。道谓证智。果谓无为。后二颂今得果。是实由前因。证于中初颂持戒因得报。后颂梵行满得大果。皆以胜昔
经。我等今者(至)应受供养
赞曰。三方名得果用。初一颂得真实声闻之名利他用故。后一颂半得真阿罗汉称实福田故。即显住小非真声闻亦非真是阿罗汉也
经。世尊大恩(至)谁能报者
赞曰。已上七十三颂半颂前长行。自下品之第三段有十三颂。荷佛恩深。分二。初六颂半总明恩深难报。后六颂半别明所难报事。初中复二。初一颂半明佛慈悲深故难报。后五颂明行供养事而不能报。此初也。时长处广行满心勤。苦己利人情深叵答。昊天之恩盖在于此
经。手足供给(至)尽心恭敬
赞曰。下五颂明供养事。中分二。初二颂六种内财不能报。后三颂四事外财并以起塔。亦不能报此初也
经。又以美饍(至)亦不能报
赞曰。四事外物不能报也。二颂四事。一颂结之
经。诸佛希有(至)随宜为说
赞曰。下六颂半明所难报事。于中有三。初二颂半总明佛能为下劣事于取相凡夫能随宜为说。次二颂能知欲乐及胜解而为说法。后二颂能知根熟未熟为说三乘。此初也。藏报身之实德显化相之权形。隐妙理之玄宗扬粗义之疎教。不居净土处此秽方随逐凡夫。岂非难报
经。诸佛于法(至)而为说法
赞曰。二能知欲乐胜解而为说法也。志力者胜解故。不随自意广演玄微。乃遂他情唱斯方便。岂非难报
经。随诸众生(至)随宜说三
赞曰。三能知根熟未熟。为说三乘。或粗。或细。或实。或权。观根初后以施为。岂非恩深而难报者也
药草喻品
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四。一者前为上根初周法说。鹙子法领。佛法述成。后方授记。今第二周既为中根喻说。四人喻领。今佛还为以喻述成。后方授记。故此品来。二者论说对治七慢中。第三有大乘人一向增上慢。言无别声闻辟支佛乘。为对治此故说两喻。前譬喻品为对治凡夫求人天妙果。次信解品为治二乘有学执我乘与如来乘等不求佛乘。今此品为对治大乘人一向。慢言无别二乘。唯有一乘。故彼论言。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异诸佛如来平等说法。随众生善根种子而生牙故。意显一雨虽同三草二木生长各异。佛教虽同三乘.二圣发修亦别。有为机器各各别故。亦有决定二乘者故。由机性殊禀润别故。故胜鬘云。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荷四担。涅槃亦言。我于一时说一乘一道。乃至弟子不解我意。说须陀洹等皆得佛道。广说如余。依人运载。教等名乘。佛法虽同机修有异故说此品。三者方便品初。标智.及门二皆甚深名为一乘。前譬喻品。说乘有三体唯有一。四人领解实一假三。会智慧深今此会门。门即阿含。教同机异名会其门。如说四谛。三根俱闻。依蕴.处.界.缘起.三性。赖修有异名曰三乘。故知教同而机异也。故此品来。四者十无上中云。第一为显种子无上故说雨譬喻。十无上者并是七喻.三平等残。然于其中有是文残有是义残者。此是义残非是文残也。七喻之中已有雨喻。十无上内又更重说仍名为残前说雨喻。普润三草。三草既别令知乘异。今说雨喻。所润三草之中形于二草。佛种名大草。自位相形加名二木。所望义别名为义残。或是文残。谓小中大草文是雨喻破乘同病。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此雨喻是种子无上。前后文别。故是文残。此大种子得雨滋润体用弘广。后得果殊故名无上。论引经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唯大乘有名不离故。若种若现若因若果虽皆不离大乘。今显大乘无漏种子。以为因本成佛身故。为显此种子无上。故此品来释名者。去疾神功名药。禀润之形名草。有药非草。有草非药。有草有药。非草非药。所喻亦尔。教.理.行.果俱名为药。今取行药禀教修生不取余石药。不能生长故。世出世种能生长者俱名为草。今取人天善种三乘智因。是药之草违害恶故。不取生死恶道种草。不禀正法而滋长故。意辨三乘种别禀教成其异乘。不欲普明诸种。故以药草为目。是药即草持业释名。以别简通是药之草依主释也。以此为喻名药草喻。若云此品下明药及草喻故名药草喻。非药即草者。岂一切草皆取喻耶。由此故知今说为善。此以二义为喻。一如草性异禀雨滋其类别。三根本异禀教成其三乘二如草禀性各不相知。三根亦尔。不能知他五乘种异。谓乘无别故。以药草为喻
解妨难者问论解七喻及十无上。皆云雨喻。何故题品云药草喻。不言雨喻品。答论说能滋之法以显所喻故。以雨喻为名。经取能喻之体以破彼疑。故标药草。倒者以乘无别为病。破者以机有别为破。故假所润药草。以况所滋根性。由此不标雨为譬喻。亦不双举雨草二性为品。问此品亦言二木。何故不标草木品。答据实而言理应双举。但以正法之设本破生病。生有乘同之疾。故以草异破之。无上显体尊高。未是破于生病故以药草为品。不以木等标名。草宽木狭草小木大。显通三乘不唯于大。显润生长不唯成熟故有解云。药者是雨。法药能滋。草者是机。所滋生性。以药喻法以草喻机。二既双彰便无难矣。文虽不然理亦何爽。又前譬喻品有所厌火宅.所欣三车。二合譬喻但可总言。此以所润机殊破彼执一之病。故唯以药草为喻
经。尔时世尊(至)说不能尽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三。初赞印。次迦叶当知下陈述。后品末二颂结成说实为授记之渐。此初也。先赞印。后更叹讶。言合理故善哉义契真故印。显彼所言尚未穷德故。更自叹佛同长者。以小可喻于大。汝同穷子圣德微亦许同故。赞且印。诚信也敬也。信如所言敬如说故。佛德难思说之叵尽
经。迦叶当知(至)不虚也
赞曰。下陈述。分二。初长行。后偈颂。初文有二。一陈说二结成。将临偈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下是。初中有三。一法述。二喻述。三合述。法中有四。初佛兴于世。二法利群生。三受道有殊。四不能自达此初也。于法自在所说不虚故。兴于世导利含蠢
经。于一切法(至)一切智地
赞曰。二法利群生。以大悲智方便善巧离名相法。能善说之以利群生。所说之理亦契至于佛智境地说合证故。到者至合之义或教顺于理理顺于行。行顺于果。故言到于佛果地也。以此普滋所应化故
经。如来观知(至)通达无碍
赞曰。三受道有殊。由识空有法之所归究竟真性。及知众生心行所趣。故能令彼各得生长。无垢称经云有。无所趣意乐所归。故所归趣即是三性。究竟归趣故即真如。心所趣者即是所欣遍趣之行。于理智中达之无碍。或由佛达法.及众生心.行。故能受道令三乘别
经。又于诸法(至)一切智慧
赞曰。四不能自达。佛于诸法能究竟尽。故能识根性。初与三乘。后示众生佛之智慧。众生不尔何理能知自性他性。下喻及合皆有此势。故作四科。又有释言。法述有二。初总明于法自在所说不虚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下别显不虚别显不虚中有四。一能开菩提.涅槃二体。开晓众生之心。以智方便而演说等是。二能显真如以示众生。法之所归是。三能悟菩提智故。以悟众生通达无碍是。四自曾能入亦令他入。示一切智慧是。虽作此解顺上一乘观此下文乃成别意。又别显不虚。四者。一穷法实性。二能知空有三知生心乐四能示权实。以智方便等者法实亡言。以言显说名智方便。此智方便所说之法虽非即真。然与佛智所证之法亦复无别。地者依止。佛智所观依止之处。真境名地。意言佛说真.俗谛理。合契到于佛智境地。体无异故合实法故。或教能顺理理能顺行。行能顺果故到佛地。一切智者是佛智故。如来观知等者。此能知空.有诸法所归。谓遍计所执.依他.圆成三性法也。或所归趣者。即真如理诸法究竟所归处故。亦知众生深心所行者。谓知心行及彼深心之所乐行。即是众生心.及所遍趣行达之无碍。又于诸法等者。既达诸法究竟明了。故能显示众生智慧。三权一实。令生欣证。此上意言。所说契智境识法空.有性解生心行所应学道。故能示众生佛之智慧令其归入。由此四义所说不虚。所说不虚故佛智无边。汝何能说。佛知诸法识众生心故。能初权后说实法。众生禀之成五乘别。众生无是功德智慧。不识法体及众生心。云何能知法之权实而执三乘无有差别
经。迦叶譬如(至)名色各异
赞曰。下喻说。中分二。初总喻。后别喻。此初也。土地已前喻能有所生。已下喻所有。三千大千彰所依器。一佛化境。于中有四。一山。玉篇艮为山山产也。宣气散生万物。二川。贯穿通流水也。三溪。尔雅水注川曰溪。四谷古鹿反。玉篇亦余玉反。水注溪曰谷。说文泉之通川曰谷。喻大千中有四生类。此等土地所有之中。卉即三草。木即二木。卉音许贵反。百草总名亦众也。卉及木皆有藂.林。意显草木各有众多。此虽众多就中世出世善法种子喻于药草。五乘种子体类各别如种类若干。相用有殊如名.色各异。色者形貌亦色类义
经。密云弥布(至)大千世界
赞曰。下别喻。有四。一法王出世喻。二说教普滋喻三。禀润各异喻。四不自觉知喻。密云弥布是初喻也。遍覆以下是第二喻。化身隐实八相渐现。潜为广利如云密而弥布。非卒暴云不为灾故。云有十德。颂中自释。一化佛化三千大千同时出现。声亦遍彼。故言遍满大千世界
经。一时等澍(至)及诸药草
赞曰。下第三段禀润各异喻有二。初一雨所滋。后禀润各异。初文有三。一总标。二横滋。三竖长。此初也。一时者应机熟故。等澍者一音演说各随解故。澍音之戍时遇二反。时雨也。今从初反。其泽普洽利滋同故。洽音候交反沾也。遍彻也。调和遍洒之义卉木林藂喻如前释。药草喻善根
经。小根小茎(至)大枝大叶
赞曰。此横滋也。三乘性异破乘同病。根性有三。故分三种。涅槃经云。譬如病人有其三种。一若遇良医及以不遇。决定可差。即此大草。二若遇即差。不遇不差。即此中草。三若遇不遇定不可差即此小草。此三乘中各有禀教.理.行.果四而生长者。故皆说有根茎枝叶。依教证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如根茎等生次第故又依胜劣果.行.理.教如次配之又解此三之中皆有四法。一种性。二发心。三修行。四得果。此四通三。如次配之。横名三乘。竖名四类。类依性有故说为横。亦有说四。即是胜解.见.修.无学。此义不遍小草中有。故不取之
经。诸树大小(至)各有所受
赞曰。此竖长也。论唯说大木不离我身。是种子无上义。大草中分大小树。不退位前名为小树。不退位后名为大树。此有二义。一云七地以前名为小树。八地已上名为大树具四不退故。准下颂文。但于二木分上中下。故合二木以分三品。谓五地已前名下。创得三摩跋提乐意生身故。六七八地为中。得觉法自性意生身故。九十二地名上。得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故。有义不然。初地已前是何品摄岂非小木。若依此义初地已前名下纯有漏修故。初七地名中有漏.无漏二杂修故。八地已后名上纯无漏修故。二云初地已前名小树。初地已上名大树证不退故。大小二树各有下中上者。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小树三。十信即是初发心住摄。四决择分善根即第十回向摄。由此华严但说三十位不说十信。发心住中成八相故。亦不说四善根。法界无量回向中住四观故。但说舍利弗修道经六十劫退。即是至第六住满。未入第七不退住中。故知十信更无别位。由此但说三十三阿僧祇。地前为三不说四故。对法等说初劫满已修四善根。不说时长别劫修故。故四善根十回向摄。大树三者。初二三地名下相同世间故。四五六地名中方同出世故。七八九十地名上超过世间二乘道故。若说三草皆有下中上者。小草之中。说人为下。欲天为中色天为上。中草三者。七方便为下。圣有学为中。无学名上。前是横贯三乘。今乃竖通三位
经。一云所雨(至)华菓敷实
赞曰。禀润各异也。能滋教一。所滋卉木各有差别。生喻初心长喻后习。华敷喻闻教修行。菓实喻证理得果。敷音抚夫反开也陈也。由各受润随其种性生长华菓各各不同。以教对理而忘其机。或以教对后不定性等成熟之根名为一雨。亦名一音所说理法唯一相故。退性究竟并作佛故。以教对机忘其理法。或对初机未成熟位。而有所运名为三乘。亦名三车。随彼机宜初傍引法说而有三。故以教含行名为三藏。诠戒.定.慧行差别故。若以教含理。对机而说名为二藏。谓菩萨声闻藏。阿阇世王经亦名三藏。谓菩萨.独觉.声闻藏也。今以教对理及后机一名一云雨。滋彼三机称其种性名为三乘。现理有所对之机明乘有异。教对机.理以明摄义立其藏名。将显理之教。以运载机。立其乘称。是二差别
经。虽一地所生(至)各有差别
赞曰。下第四不自觉知喻。三乘种性依一真理一地所生。依一佛教一雨所润。如诸草木禀润虽别。不自觉知。亦不知他禀润生长。此解似疎。寻合当悉
经。迦叶当知(至)如大云起
赞曰。下第三合述。亦四。一一有二。初皆举法后皆喻合。此合法王出世也
经。以大音声(至)大千国土
赞曰。此第二合说教普滋。不但身遍声亦遍故
经。于大众中(至)佛世尊
赞曰。下第三合禀润各异。有二。初法说。后喻合。初中有四。一自标召集。二他闻普至。三佛应导利。四生闻获益。初中有二。初自标唱。后召他集。标唱有三。一唱德号。二唱利用。三唱知见。此初也
经。未度者(至)令得涅槃
赞曰。此唱利用能满四愿。度者离越义。解者断修义。一未离苦者愿令离苦。二未断恶修善者愿断恶修善。三未得安乐者愿得安乐。四未成佛得涅槃者愿成佛得涅槃。璎珞经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为四弘愿。亦即是此。此中四种苦.集.道.灭如次配之
经。今世后世(至)说道者
赞曰。此唱知见。有三。一唱三明。二唱二智。三唱三法。知今后世唱三明也。已见名今。现去皆今故。一切知是真智。一切见是俗智。或初是二智。后是五眼知开说者知诸境开诸行说诸果。知正邪开善恶说断修。又知大乘开独觉说声闻。又异生有学无学。又邪正不定三聚三根三科三世三宝三毒三德三界三漏等。又识生死示邪正说通塞。又悟知诸道。能略开能广说。如次配之道有一种。谓一乘一道有二道善恶趣世间出世间。乃至十业道等皆如理知
经。汝等天人(至)为听法故
赞曰。上标唱。此召集
经。尔时无数(至)而听法
赞曰。第二他闻普至
经。如来于时(至)快得善利
赞曰。第三佛应导利。为利说大乘为钝说二乘。为利说二草为钝说小草。为精进说修行为懈怠说十念生西方等
经。是诸众生(至)渐得入道
赞曰。第四生闻获益有二果。一世间果现世安稳后生善处。如法以理受于果报。不行非法。名以道受乐。二出世果离障入道。或无种性令得前果。有种性者令得后果。又菩萨道有二。一增上生道。二决定胜道。随次应知。断二障故任力得道
经。如彼大云(至)各得生长
赞曰。此合前法禀润各异
经。如来说法(至)不自觉知
赞曰。下第四合有二。初法后喻。法中初标后释。此标也。初佛说后生闻。一相者无异相故无相相故。大般若七十三说。诸法皆同一相所谓无相。无量义经云。常说诸法不生不灭无此无彼一相无相。一味者一无漏味。胜资益味。无别体故。胜鬘经云。一相一味。谓明.解脱味。虽说种种诸法不同究竟皆归一真如相一无漏味。归实性故。何者是一相一味之体。谓解脱惑.业.苦相。离所知障分别之相。不同无漏有为起尽体寂灭相。所说诸法究竟不离涅槃智性。能达此者。竟究至于一切种智得菩提故。又佛所说理唯一相。究竟顺契中道智故。众生闻之随顺受持。读诵修行得成三草二木差别。不自觉知
经。所以者何(至)种相体性
赞曰。下释前标。有三。初明总知。次明别知。后结佛知众生不知。此初也。种相有为类别。体性无为理本。又心行作用为种相。心法体性名体性
经。念何事(至)得何法
赞曰。此明别知。有四。一三慧所缘。二三慧行相。三三慧体。四以何行得何果。以何教得何理。此四类法皆佛所知。但说药草故唯说此不说知余
经。众生住于(至)明了无碍
赞曰。此结佛知众生不知。地谓种子。或是心等行相体性总名为地。不同前地。彼谓一真。彼说佛教名为一雨。一真法界名为一地。其中四生名卉木等。三乘五乘有性无性。佛悉知之众生不知
经。如彼卉木(至)上中下性
赞曰。举第四喻。合成前法
经。如来知是(至)一切种智
赞曰。陈述有二。上陈说讫下结成前。有二。初明佛知深为生浅说。后赞成迦叶能解深义。此初也。终归于空已前。明佛知深空之性故。体即真如非空不空。观众生心已后。为生浅说能契深理。二障双圆便成种智。将护彼意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且说二乘。故佛与声闻由此成异
经。汝等迦叶(至)难解难知
赞曰。此赞成迦叶能解深义。初标。后释
经。尔时世尊(至)说种种法
赞曰。下颂合有五十四颂半。其五十二颂半重颂前义。后之二颂入品第三段结成说实为授记之渐。初中分二。初五十一颂颂前陈述。后一颂半颂前结成陈述之中。复分为三。初四颂颂前法述。次十颂半颂前喻述。后三十六颂半颂前合述。初中有二。初三颂颂前第一佛兴于世。是诸法之王所说不虚。后之一颂颂第四不能自达。初中有三。一标法王所说不虚。二明如来说法希有。三重成前说。此初也。破有者能破一有谓三界。为一业有之所有故。或破二有本有.中有。或破三有即是三界。或破四有谓生有.死有.中有.本有。新翻经论名前时有。或破五有。即是五趣。或破七有。谓五趣.业有.中有。或破九有谓即九地九有情居。或破二十五有。颂曰
四域四恶趣 梵王六欲天
无想天净居 四空及四禅
或破有者执有三乘无别体心。或此颂中初句法身。次句报身。下半化身
经。如来尊重(至)不务速说
赞曰。此明如来说法希有。默者缄默。务者趣疾。匆遽.专好。缄默一三实权之妙。不乐趣疾.匆遽.专好。急即陈述。必待生机方可说故
经。有智若闻(至)则为永失
赞曰。此成前说。恐有疑悔。为永失故。不好速说
经。是故迦叶(至)令得正见
赞曰。此颂第四不能自达。由佛明了究尽诸法。知众生根随他欲乐胜解等故。为他说法令得正见。而诸众生不能自知上中下性。文因前起称是故言
经。迦叶当知(至)如可承揽
赞曰。下第二段有十颂半。颂前喻述。分三。初三颂合说初二喻。法王出世喻。说教普滋喻。次六颂半颂第三禀润各异喻。后之一颂颂不自觉知喻初中有二。初一颂总颂前二喻。后二颂别释云德。犹如大云起于世间。初喻也。遍覆一切第二喻也。颂云有七德。一慧云含润。如慈心龙起云含雨七日住。待农夫作了方始下雨。喻佛慈云内含万德。待生机而降迹应器熟而宣扬二电光晃耀。喻化导明。身光智光遍照一切。晃音胡广反光也。曜音弋笑反照也。三雷声远振远惊群生。喻佛出生诸魔恐怖。四令众悦豫。豫喜逸也。众喜云兴悦当荫覆。喻见佛出欣将说法舟航五趣。五日光掩蔽。喻除烦恼。华严经说掩邪见日故。六地上清凉。喻令有情居生死地得涅槃故。七叆叇垂布。如可承揽。有解叆者昧义。叇者黑色。爱逮音同。昧闇黑色。故名叆叇。又广雅叆叇犹翳荟。翳荟云兴盛貌。通俗文云覆日为叇叆。喻佛降灵慈悲兴盛。作大模轨。令生欣乐。当得作佛。故如承揽。承揽乃是可得之状。揽音卢敢反。若手取作掔。说文作揽撮持得也。菩提虽复不可以身心得。如可似得非正得也。以智证故。今更加三。一次前文说起于世间。悲四生故。二龙能起之。法报二身现此化故。三能澍甘雨滋润萌牙。喻能说法益一切故。并经有十
经。其雨普等(至)率土充洽
赞曰。下第二段有六颂半。禀润各异。有三。一颂雨功能。次二颂半所滋长体后三颂所滋长用此初也。涅槃经说。佛于众生不观种性乃至下贱僮仆。唯观众生有善心者。即便慈念如师子儿杀于香象杀兔亦尔。不生轻心故名普等。四方俱下遍四生故。充满洽沾洒也
经。山川险谷(至)药木并茂
赞曰。此明所滋之体。初一颂总。次一颂半别。滋种性。百糓者糓续也。杨泉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米*亢]糯之总名。荠者众豆之总名。三糓各二十合为六十。蔬菓之实助糓各二十。凡为百糓故。诗曰播厥百糓。周易百糓丽于地是也。百糓.甘蔗.萄葡.三事。以喻中大二草三乘有种性故。蔗音之夜反。萄音徒刀反。或作桃[王*匋]。张骞西域使还得安石榴.葡桃.胡桃。广志云葡桃有白黑黄。此是小草无种姓人得生人天。如干地普洽。无出世种故。总结上云。三乘药草.大小二木有种姓者。因此雨故普得滋茂。此依别义以配其喻。亦有本言山川险谷。其苗稼者即是百糓。说文草生于田曰苗。苍颉玉篇禾之未秀曰苗。苗而不秀是也。禾之秀实曰稼。茎即为禾。又云在野曰稼。前解苗.稼为异。喻因.果别。后解苗即是稼。但喻总糓
经。其云所出(至)皆得鲜泽
赞曰。此明所滋长用。有二。初二颂禀闰生长。后一颂禀闰鲜泽。上中下等三品不同唯在树中。称其大小者。大小二木并有三故。根茎枝叶四义如前。此等各有华之与菓皆有光色。外作用故。华总喻因。菓总喻果。余文可知
经。如其体相(至)而各滋茂
赞曰。此颂第四不自觉知。所闰是一禀教同故而各滋茂有差别故。三乘众生竟不自觉所得功德。故知三乘实有差也。智有异故。如三草故。如二木故
经。佛亦如是(至)诸法之实
赞曰。下第三段有三十六颂半。颂前合说。文分为二。初二颂颂初二合。余三十四颂半颂前第三禀[门@壬]各异合。不颂第四不自觉知合。此初也
经。大圣世尊(至)及涅槃乐
赞曰。下第二段三十四颂半颂禀闰各异合中。长行有四。今此唯三。初四颂半自标召集。次九颂佛应导利。后二十一颂生闻获益。唯无第二他闻普至。初中有二。初三颂半标。后一颂召。此初也。虽有种性未曾闻法乏法名为枯槁。槁亦枯也
经。诸天人众(至)觐无上尊
赞曰。此召也
经。我为世尊(至)解脱涅槃
赞曰。下第二段有九颂。佛应导利。中有五。初二颂佛说胜法。次一颂为大乘因。次二颂半平等说法。次一颂半专为利益。后二颂不简好丑。此初也。正法味甘。能疗烦恼之疾。故喻甘露
经。以一妙音(至)而作因缘
赞曰。二为大乘因。设说二权。皆为大乘一切种智故
经。我观一切(至)众多亦然
赞曰。三平等说法。物我断故无有彼此。爱憎断故无怨亲心。不悭法故我无贪着。不嫉妒故亦无限碍。故为一多平等说法。即亦前云若人信归佛。偈意同也
经。常演说法(至)如雨普闰
赞曰。四专为利益。去来坐立。佛三威仪。略无卧也。利乐时故。或去谓示入涅槃。来谓示成正觉。坐谓说法利生。立谓待生机熟。终不疲劳生于厌怠。慈悲深故
经。贵贱上下(至)而无懈倦
赞曰。五不简好丑不择种姓贫富贵贱。但观善根即为说法。如杀兔等
经。一切众生(至)住于诸地
赞曰。下第三段有二十一颂。生闻获益。分三。初九颂半法喻合说。禀闰有殊。性异。次三颂半法喻合说禀闰滋茂。因异。后八颂法喻合说禀闰成实。果异。初文有二。初八颂法。后一颂半喻。初文复二。初一颂总标。后七颂别显。此初也。住诸地者。谓三乘十地。谓干慧地.种性地.八人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既下别说三草故。此前说三乘共行十地。或凡夫地.有学地.无学地.菩萨地.如来地。或此所说三乘之地。即是无性。二乘种性.及大乘性。随彼分位即名为地
经。或处人天(至)是上药草
赞曰。下七颂别显。中分二。初四颂三草。后三颂二木此初有三。一颂小草。二颂中草一。颂大草。无种姓人与人天乐名为小草。善戒经云无种姓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或七方便亦名小草。二乘名中草。菩萨名上草。亦即胜鬘所荷。四生。无闻非法众生即小药草。中间二乘即中药草。菩萨即是大药草即是涅槃三病人也
经。又诸佛子(至)名为大树
赞曰。此明二木。初一半小。后一半大。即于大草分为此二。地前为小木。伏疑决定知作佛故。十地名大木得二利故。证不退故非行不退。义准二乘未成无学亦名中草。三意生身据决定者唯说无学回心已后受变易生。位决定故。不同有学。故此不论。未入圣位。及无种姓可名小草。准此地前不名小木。若尔何摄。故前解善。或七地前名为小木。八地已后名为大木。此言不退行不退故。一切菩萨名大草者。智度论云。譬如雷震小鸟闻之悉皆惊怖。孔雀闻之即为舞踏。故名大草。因释二木分位不同。诸经论中说得菩提理不一准。大般若第七十四说五种菩提。金刚般若云。实无小法得佛菩提。若有小法得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复有教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经下言八生乃至一生当得菩提。亦有说言。三大劫修方登正觉。诸师于此众义不同。瑜伽论说。劫有二种。一日月岁数。即此论说昼夜月时年。二阿僧祇劫。诸能超者唯超前劫。无超后者。故依此义若据无为.真如.无相。实无小法可得菩提。般若经宗说无为故。初地菩提发心便证。此证发心非如种性发心。与此经同。八生乃至一生当得。或此经中据证发心。论解证得初地菩提。故其初发心即登正觉者。种性发心菩提因故。三大劫修得菩提者。无上菩提。果满菩提大劫修故。亦不相违。佛果广大非小因成。若更异思深乖正道。故涅槃言说佛难成与速授记。说佛易成与迟授记
经。佛平等说(至)所禀各异
赞曰。此喻说禀闰有殊性异
经。佛以此喻(至)渐增茂好
赞曰。下三颂半法喻合说禀润滋茂因异。初一颂半喻所说少如海一滴。后二颂法喻合说滋茂因异。滴下历反。通俗文灵滴谓之凝。切韵作滴。有作渧。丁计反。水下也。非此义
经。诸佛之法(至)普得具足
赞曰。下有八颂。法喻合说禀闰成实果异。有二。初六颂半法说。后一颂半喻说。初文有三。初一颂总颂能令得果满足。亦是别颂令小草果满。次二颂中草。后三颂半大草。此初也。世间充足谓人天满
经。渐次修行(至)各得增长
赞曰。明中草也。因人天生渐得道果。二乘满也
经。若诸菩萨(至)而得增长
赞曰。明大草也。大草即二木。初一颂半小木。后二颂大木
经。如是迦叶(至)各得成实
赞曰。此喻合前禀[门@壬]成实果满
经。迦叶当知(至)诸佛亦然
赞曰。此第二段颂前结成。我同诸佛初权后实。汝等信受故极希有
经。今为汝等(至)悉当成佛
赞曰。品第三段结成。说实为授记之渐。声闻所行成佛远因。故是菩萨所行方便之道。论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者。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二乘修是大乘之远方便因。名菩萨道
授记品
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差别。三释名
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悟解。佛即为记。四人中性闻喻说而方解。故佛与记。二论云为三种无烦恼人染慢说三平等。初说乘平等故与授记。上来佛说乘体有异。便有无学执乘定异。为此记别。显乘平等。故此品来。如譬喻品已释
差别者。可记法有三。一体性是有。二胜有当果。三胜人胜理。大因大果。体性有者可记。无者不可记如十四不可记。理事本无故不可记。问有体者可为之记。华严经说。有始无始是无记佛不为答。有一比丘问十二因缘自作他作。无明自起是无始义名为自作。更从他起是有始义名为他作。佛种种诃。如人为毒箭所中。但应请医拔之。不须问其箭之所以。故有体者可记。无者不可记。胜有当果者可记。无者不可记。如善不善法。成唯识云。记谓善恶。有殊胜自体及当果可记故名为记。无记不然故不可记。胜人胜理大因大果者可记。非者不可别记。即记别经记弟子生死者胜人故。记深密义者胜理故。记当成佛者大因大果故。其劣人劣理小因小果者名不可记。今此乃是此第三中大因大果。故为之记非前二全后一少分。又此授记差别有多。或记一种谓十二分教中授记经。或说二种涅槃经说。若有闻说随顺乐入速得成佛。心生轻贱。授以迟记。若言佛道难得久受勤苦然后乃成。为此人故授以速记。又善根熟者授以速记。善根未熟授以迟记厌恶生死。欲早证菩提。智增上者授以速记。乐处生死化度众生。悲增上者。授以迟记。又有二种。一总记二别记。智度论有三。一自知他不知。为利自故不为利他。二他知自不知为利他故。三自他俱知行二利故。又有四种如前已说。或说五种即此经中如来自记。或说六种并如前譬喻品初说
释名者。授音承秀反为也。与也。付也。记者决也。别也。验也。识也。为决了当果为分别其当来果相。与验其因记识当果故名授记。此品明彼事故名授记品
经。尔时世尊(至)无量大法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为四人现前记别。后品末有二颂半标当授记。为第三周说法之由。初复有二。初为大迦叶记。后为三大声闻授记。初文又二。初长行后偈颂前长行有二。初因记后果记。此初也。外遇良缘内修妙行觐见也。如文可知然观上下授记之人应为四句。一在小无胜劣在大即有之。如五百弟子同是无学故小无胜劣。前后成佛转次授记故大有胜劣二在小有胜劣在大无胜劣。如学无学人。在小学与无学胜劣有殊。同时成佛故在大无胜劣。三小劣而大胜。如阿难在学地得预流果。在罗睺前成佛。四小胜而大劣。如罗睺。是无学在阿难后成佛。今此四人不依根性。论位次者在小无胜劣。同无学故在大有胜劣。迦叶觐三百万亿佛。须菩提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迦旃延初觐八千亿佛。后二万亿佛。大目揵连初觐八千诸佛。后值二百万亿佛。供养诸佛多小不同。故知作佛亦有前后。涅槃经说。第四依菩萨供养八恒河沙佛。今说小者退心之人非乐广行。且就一地位。遇佛多少而与授记。非但尔所。亦不相违。今以此准涅槃经说。须陀洹人八万劫到。乃至阿罗汉二万劫到者。以根性齐修行迟速相似者说。不约根异行殊者说。今以根行利钝迟速故成四句。不尔义旨极为相违
经。于最后身(至)佛世尊
赞曰。果记有七。此记自体。睹豪光而生明慧。听法义而莹金光。况久修因金光自饰。故名光明
经。国名光德(至)二十小劫
赞曰。此有三。一国名。以光为德故。二劫名。众行庄严故。三寿量
经。国界严饰(至)周遍清净
赞曰。此中有六一土相有七。一杂严。二无恶。三平正。四宝地。五树。六绳。七华。准前鹙子知因识果。砾沙也。小石也。坑虚也。堑也。或作硎。坎陷也。小垒也。堆聚土也。阜陵也。玉篇高平曰陵。大陵曰阜。土也。肥也。厚也。长也
经。其国菩萨(至)皆护佛法
赞曰。此中有二。一眷属。二无魔。迦叶性.行调顺。头陀学戒不慢于人。不坏善事。故虽有魔皆护佛法
经。尔时世尊(至)当得作佛
赞曰。下十二颂半分三。一颂半标告。十颂半颂记。半颂结之。此初也
经。而于来世(至)无上之慧
赞曰。下颂记十颂半中分二。初二颂半颂因记。后八颂颂果记。此初也
经。于最后身(至)无有丘坑
赞曰。下果记中有四。初半颂自体。三颂土相。三颂眷属。一颂半寿量。此初二也。土相有八。一无恶二地。三树。四绳。五香。六华。七庄严。八平正。其香一种长行所无。戒香因具。故果多香。万行满修庄严亦足然与长行前后不同
经。诸菩萨众(至)不能数知
赞曰。此眷属也。一颂半菩萨。一颂半声闻
经。其佛当寿(至)其事如是
赞曰。初一颂半寿量。后半颂结之
经。尔时(至)目不暂舍
赞曰。下第二段三人授记。中初请后授。请中初长行请仪轨。后颂正请。此初也。悚者怖也惧也。栗者战也谨也。敬也。戚也。心求记果不敢专辄。既怯威严所以战惧
经。即共同声(至)除热得清凉
赞曰。下七颂分三。初二颂赞请。次四颂喻请。后一颂结请。此初也。初一颂赞后一颂请
经。如从饥国来(至)然后乃敢食
赞曰。下喻请。分二。初一颂半喻。后二颂半请。此初也。小乘匮乏大乘之法名为饥国。佛之一乘名为王膳。今者得闻。名为忽遇。疑已无分不敢修行名未敢食。佛与授记名得王教因授记后领纳大乘。修行大行欣当作佛名方敢食
经。我等亦如是(至)尔乃快安乐
赞曰。此请也。闻佛音声说一乘理总言我作佛。如见王食。未蒙别记。受领修行欣当佛果。名未敢食。蒙别授记如蒙王教。即望修行欣当作佛名之为食
经。大雄猛世尊(至)如饥须教食
赞曰。此结请也
经。尔时世尊(至)具菩萨道
赞曰。下别记三人。初文有二。长行及偈。长行有二。初因后果。此因记也
经。于最后身(至)世尊
赞曰。下果记有九。此自体记。解法体相空。但有假名故名名相。或名与相二义俱空故名名相。名即名假。相即受.法二种相假
经。劫名有宝(至)周遍清净
赞曰。此中有三。一劫。空理为宝故。二国。三土相。土相有五。一土平.二地.三树.四无恶.五华净。丘坑者玉篇地高曰丘大冢曰丘
经。其土人民(至)那由他
赞曰。此中有二。一人居其处。由内达理外感珍宝。二眷属
经。佛寿(至)及声闻众
赞曰。此有三。一寿量。二佛住空以解空故。三利益
经。尔时世尊(至)听我所说
赞曰。下十二颂。分二。初一颂标告。后十一颂正告。此初也
经。我大弟子(至)犹如宝山
赞曰。下正告。分六。初三颂果.因合记。一颂半土相。三颂眷属。一颂佛化。一颂听众。一颂半寿量。此初也。有三一颂名。一颂因。一颂形
经。其佛国土(至)度无量众
赞曰。此土相也
经。其佛法中(至)有大威德
赞曰。下三颂眷属。分二。一颂半菩萨。一颂半声闻
经。其佛说法(至)听受佛语
赞曰。初一颂佛化。后一颂听众
经。其佛当寿(至)二十小劫
赞曰。寿量也
经。尔时世尊(至)恭敬尊重
赞曰。下迦旃延记。长行分二。准前初因记中有二。初明初时。后明后时。初时有二。初佛在。后灭后。此初也
经。诸佛灭后(至)供养塔庙
赞曰。灭后有二。合成。已前造塔众华。已后供养。玫瑰者火齐珠也。抹香者若手[撤-育+言]摩作抹。细壤土作抹。涂饰作瀎。今既别有涂香故应作[土*未]玉篇粖者亡达.亡结二反。粥糜也。碎香如糜故作粖。碎香如细坏土应作[土*未]
经。过是已后(至)具菩萨道
赞曰。此明后时供养于佛。值良缘已方具菩萨所行之道。内自修行
经。当得作佛(至)佛世尊
赞曰。果记。有六此自体也迦延过去曾扫僧地。身常金色容仪闲雅。今复目睹毫光耳。听法光。故名阎浮金光。广如枢要度钵代多王事。瞻部那提是树名。在此洲无热池岸侧。有经在此洲北岸。近树下有紫金光映弊日月
经。其土平正(至)见者欢喜
赞曰。此唯一土相。有五。一平正.二地.三树.四绳.五华。迦延端正见者欢喜。由扫地因故。外土相见者欢喜
经。无四恶道(至)二十小劫
赞曰。此中有四。一无恶趣。二多人天。三眷属。四寿量
经。尔时世尊(至)真实无异
赞曰。下七颂为二。一颂标告。六颂正告。此初也
经。是迦旃延(至)供养舍利
赞曰。下记有二。初二颂因记。后四颂果记。此初也
经。其最后身(至)之所供养
赞曰。四颂果记。为四。此中有二初一颂土相。后一颂福田
经。佛之光明(至)庄严其国
赞曰。此中有二。初一颂自体。后一颂眷属也
经。尔时世尊(至)恭敬尊重
赞曰。第三目连记中文段同前。因记有二。初初时。后后时。初时有二。初现在后灭后。此现在也
经。诸佛灭后(至)以用供养
赞曰。此灭后有二。初造塔后供养
经。过是已后(至)亦复如是
赞曰。此后时因
经。当得作佛(至)世尊
赞曰。下果记有七。此自体。多摩罗跋旃檀香者。多是性义。阿摩罗者无垢义。声势合故遂略去阿字。跋驰罗是贤义。略但云跋旃檀香是唐音。即是性无垢贤旃檀香佛。由大目连烦恼轻微名性无垢仁德如香可熏名贤旃檀香佛
经。劫名喜满(至)见者欢喜
赞曰。此中有三。一劫名。二国名。三土相。土相有四。一平正。二地。三树四。珠华
经。多诸天人(至)四十小劫
赞曰。此中有三。一多善趣。二眷属。三寿量
经。尔时世尊(至)奉持佛法
赞曰。下颂记有十颂。分二。初五颂因记。后五颂果记。因记有二。初三颂佛在。后二颂灭后。此初也初一半遇良缘。后一半修妙行
经。诸佛灭后(至)菩萨道已
赞曰。此灭后行。长表金刹以金为刹。梵云掣多罗。彼土更无别幡竽。即于塔覆钵柱头悬幡。今云刹者声讹也。有所表故名为长表
经。于意乐国(至)演说佛道
赞曰。下五颂果记有六。此中有四。一国名。二自体。三佛寿。四善趣
经。声闻无量(至)像法亦尔
赞曰。此有二。一眷属。二法住量
经。我诸弟子(至)咸得成佛
赞曰。下品第二段标当授记。为第三周说法之由中有二。初一颂半标当记。后一颂许当说。此初也
经。我及汝等(至)汝等善听
赞曰。此许说也。警告其心令听法故
保安三年十二月八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和房之本法隆寺僧觉印
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为之 本【TO】者皆点本也本(【NI】【MO】)入(【RI】)者□付也异样也
- 上一篇:妙法莲华经玄赞 第十二卷
-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玄赞 第十四卷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念诵《法华经》有六种功德利益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闻即往生,位齐等觉」是什么意思?
- 《法华经·劝持品第十三》是怎么来的?
- 《法华经》的三车是什么样的?羊车、鹿车和牛车
- 怎样看待今生修学《法华经》可以成佛的说法?
- 抄写《妙法莲华经》可以改变命运吗?
- 读诵《法华经》的23个功德利益
-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弘扬《法华经》?
- 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华经是诸经之王的理解
- 日常持诵法华经,死后唯舌如故
- 净土学人受持《法华经》的功德利益
- 没有悟性是无法理解佛法的奥妙
- 《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的地位
- 危机时刻最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是哪位菩萨?
- 佛陀面对芸芸众生各有解脱的方法
- 欲望的大海能够淹没世间所有人
- 佛说学佛者的日常生活准则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