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详情]

第一章·概论 第八节·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说

  佛说盂兰盆经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八节·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说

  若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乎现前一念之心。这现前一念心,乃万法之总持,圣凡之枢纽、关键者也。收之不见毫尘,放之圆该空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含之于一念心中,举凡世出世间无一法不在里许也。古人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如《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出,无法而不造。”还如:“尽大地是沙门一卷经,尽大地是老僧一只眼。”其实,这些都说明了我人现前介尔之心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的道理。

  试想想,我人现前介尔一念心,不起则已,起则于十法界中必落一界无疑。所谓十法界者,即上节所说之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等。前四为出世圣人界,后六为世间凡夫界。四圣法界中,佛为果觉,余为因人。六凡法界中,天、人为二善界,饿鬼、畜生、地狱为三恶界,阿修罗处善、恶之间。

  十法界苦、乐之境界昭然,不出我人现前一念心。所以,为人应注意自己的现前一念心起时,察其心是善呢?还是恶呢?是落世间法界呢?还是落出世间法界呢?应时时刻刻,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方可扭转机捩子,真正作到从恶止善行达到心灵的净化。

  若起一念清净平等心,不著有为,不滞无为,即落佛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慈悲利人心,拔诸众苦,即落菩萨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虽无大悲心,但求独善其身,即落缘觉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心,以求自乐,即落声闻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滞著心,作大善事,即落天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悠悠散善心,无大勇猛,即落人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即落阿修罗因也。

  若起一念多贪心,悭吝不施舍,即落饿鬼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嗔恚心,造杀生业,即落畜生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大恶心,作五逆十恶等诸恶业,即落地狱法界因也。

  如是而观,世出世间一切染净因果总不外乎我人现前一念心也。所以,我人应在日用之间,起心动念之际,直须字揣其心。应明明白白自己起心动念,是恶是善?是世间是出世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念念之间,是善者令生,是恶者令灭。即便是于善念中,亦不应染着诸善。要知染着诸善是世间念,不染着诸善是出世间念。达摩呵斥梁帝之“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即是此意。世间念,种凡夫有漏之因,即便是广修诸善,只能感召人天有漏之福报,等天福享尽直堕地狱无疑,故修善求生天界乃种第三世堕落之因。出世间念,种圣人无漏因。有漏趋生死,无漏入涅槃。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

  我人研究极则至理,不但直须了知出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的道理;更须明白出涅槃,入于中道。可万万不能执此中道为究竟极则事,若固执中道犹为生死岸头事,未必是究竟极则事,良以“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不能落得个“一丝不挂”也。要知臻此究竟极则之地,始知无生死可出,无涅槃可入;无二边可著,无中道可安。

  但要证到如是之究竟地,谈何容易?明此现前介尔一念心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的道理,就应注意自己日用寻常中的起心动念,时时回光返照,以保持清静正念。凡、圣之区别,就在现前一念处论境界与工夫。所以,但劝行人念念阿弥陀佛,心心求生西方。古人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甚深禅。”又《观经》说:“诸佛如来正遍知海入于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云:“心净则国土净。”这皆说明念佛法门,乃伏妄安心之特别最妙殊胜之法也。

  就如本经之目连母,当尊者“以钵盛饭,往饷其母”之时,其母若能生起一念大悲心,将其钵饭分饷众鬼,则便于当时得脱鬼道矣。可因其悭贪习气重故,终是“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矣。知此,则自应是发菩提心,深信一法,唯佛是念,唯西方是求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