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九卷
《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九卷
丁十一.制立甚深
复次应知毗奈耶五种制立为最甚深。云何名为五种制立。一学制立。二犯制立。三出离制立。四止息制立。五羯磨制立。
戊一.学制立
复次略由五处应知学制为最甚深。一自在故。二不自在故。三显现尸罗坏过失故。四显现乐鄙业过失故。五彼二过失行不行故。言自在者。若时所化不随烦恼势力而行。非诸烦恼令不自在。尔时即依如是所化自在学行。随意自在。不自在者。若时所化随诸烦恼自在而行。由诸烦恼令不自在。尔时即依如是所化不自在学行。制立不自在学处。显现尸罗坏过失者。观诸性罪定不应行。制立随护尸罗学处。显现乐鄙业过失者。谓观能障勤修善品。是故制立遮罪学处。彼二过失行不行者。谓佛观彼自在所化过失不行故无制立。观不自在过失现行制立学处。
戊二.犯制立
复次略由五处应知犯制立为最甚深。云何为犯。谓能障碍所有善法令不得生。当知此障略有五种。一慢缓障。二有罪障。三轻慢障。四恶作障。五所知障。慢缓障者。谓懈怠故于诸善法不勤方便。有罪障者。谓如有一或由贪缠或由瞋缠。或由痴缠。或由所余随一心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彼既生起如是烦恼随烦恼缠。坚著不舍。轻慢障者。谓如有一不尊所学。于诸学中不甚恭敬。于其所犯不见怖畏而有所犯。犯已不能速疾发露。于大师所及诸学中性不尊敬。恶作障者。谓如有一相续染污恶作所触。于此作不能善巧究竟除遣。有怅有快有诸恶作。所知障者。谓如有一心怀变悔。依因净戒不生欢嘉。不欢喜故不生适悦。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无如实知。无如实观。由此因缘名所知障。由慢缓障之所触故。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为性执著。性执著故复为有罪障之所触。为有罪障之所触故。于诸学中不深恭敬。乐所犯。乐犯故便为轻慢障之所触。为轻慢障之所触故。生染污悔不能除遣。所生悔故便为恶作障之所触。为恶作障之所触故奱悔转增。由此因缘广说乃至心不得。心不定故便为所知障之所触如是名为障生次第。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五种无障。谓无慢缓障。无有罪障。无轻慢障。无恶作障。无所知障。复次意乐毁坏者。于其所犯尚不能出。况能无犯。云何名为乐毁坏。谓略有五种。一于精进无发起欲。二于烦恼有染著欲。三于所犯有起犯欲。四于恶作无遣欲。五于等持无引发欲。复次意乐具足者。尚无有犯。况出所犯。云何名为乐具足。当知此亦略有五种。一于精进有发起欲。二于烦恼无染著欲。三于所犯起无犯欲。四于恶作有除遣欲。五于等持有引发欲。如世尊言。于所犯罪由意乐故我说能出非治罚故。
复次应由十处思求所犯。谓由别解脱法故。由广分别毗奈耶故。五犯聚中由犯自相故。由六种差别成重相故。谓制立差别。事差别。烦恼差别。穿穴差别。补特伽罗差别。时差别。由无羞耻者除波罗阇已迦所余有残相故。由初业者非初业者现所行故。由逼恼出离故。由障难出离故。由有犯者时诸苾刍白大师故。由彼白已大师为欲止。当所犯集僧众故。由僧众集已制立所犯故。制立所犯已复于后时随事开听。令得究竟无恼害故。
戊三.出离制立
复次略由五处应知出离制立为最甚深。谓无染出离故。逼恼出离故。障难出离故。无计出离故。说悔出离故。无染出难者。谓如有一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行。若善法增一善法减。由此因缘便不染污。由此无染即是出离。是故说为无染出离。逼恼出离者。谓若有遭困苦重病之所逼切。除其性罪于余犯法随有所行由此逼恼即是出离。是故说为逼恼出离。障难出离者。谓若见有命难现前或梵行难。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行。由此障难即是出离。是故说为障难出离。无计出离者。谓若有一游于异方。经行旷野匮乏之处。随有一种障难之法而现在前。随其所有应受用事求受用法而一能得。遂生敬畏受用此事。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犯。由此无计即是出离。是故说为无计出离。说悔出离者。谓如有一于五犯聚有余犯中随有所犯。遂于有智同梵行所。以毗奈耶秘密之法。发露陈说。如法悔除。言小随小所犯法者。谓除性罪。
戊四.止息制立
复次略五处应知止息制立为最甚深。一清净故。二防破坏故。三为引接广大义利补特伽罗令入法故。四为令圣教转增盛故。五为遮防难存活故。清净故者。谓有清净所作已办诸阿罗汉。由彼已得极清净故。僧便于彼小及随小所有学处皆为止息。防破坏故者。谓于僧中一分苾刍。于有犯中生无犯想。于无犯中生有犯想。一分苾刍。于有犯中生有犯想。于无犯中生无犯想。由此因缘发起种种讼违诤。由此令僧不得安乐。为欲静息此诤事故。僧众和合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共止息。为欲引接广大义利补特伽罗令入法者。谓如有一族姓高贵补特伽罗。于圣教中多有所作。僧遇彼入无别方便可令入法。为欲引接令得入故。僧众和合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为止息。为令圣教转增盛者。谓于末劫诤劫秽劫正现前时。无量有情于小随小众多学处不乐修学。未入法不欲趣入。已入法者复欲离散由此圣教渐渐衰退不得增盛。由此因缘僧众和合。为令圣教得增盛故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悉止息。为欲遮防难存活者。谓于末劫诤劫秽劫现在前时。由小随小诸学处故。令诸苾难可存活为欲息此难存活事。僧众和合白四羯磨。止息学处。
戊五.羯磨制立
复之略由种补特伽罗。于十羯磨应知羯磨制立为最甚深。何等名为十种羯磨。一受具羯磨。二结界羯磨。三长养羯磨。四同意羯磨。五趣向羯磨。六恣举羯磨。七治罚羯磨。八摄受羯磨。痍白二羯磨。十白四羯磨。云何五种补特伽罗。一良慧喻补特伽罗。二鹦鹉喻补特伽罗。三炬烛喻补特伽罗。四电光喻补特伽罗。五书画喻补特伽罗。云何良慧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于上所说十羯磨中。唯依于义不依文。唯随义转不随音声。虽于此中未作如是羯磨言词。然能依义发起语言行于此义。云何鹦鹉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唯依于文不依于义。唯随文转不随于义。不能依义发异言词。云何炬烛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依少羯磨便多增益。现行种种随意言词。如炬烛。云电光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或一时间于诸羯磨及诸学中现可得见。于一时间都不现见。譬如电光。云何书画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如其所制葛磨言词。即如是转不增不减如书画者。
戊六.辨伪制立
复有五种伪毗奈耶。一伪制立学处。二伪制立所犯。三伪制立出离。四伪制立止息。五伪制立羯磨。云何伪制立学处。谓如有一制立学处。不入契经。不现于律。违背法性。违背法性者。谓能增长诸不善法。及能损减所有善法。云何伪制立所犯。谓如有一于有犯中立为无犯。于无犯中立为有犯。云何伪制立出离。谓如有一于不出离立为出离。于出离中立不出离。云何伪制立止息。谓如有一于不应止息制立止息。应止息中立不止息。云何伪制立羯磨。谓如有一于非法羯磨立法羯磨。法羯磨中立非法羯磨。
丁十二.说坏戒等
复次除十种事。若有苾刍。于异人前。宣说显示诸余苾刍戒坏见坏诸轨则及坏正命。当知此言非清净说。云何十事。一于佛宝欲为损害或欲劫夺。如于佛宝二于法宝。三于僧宝当知亦尔。四见由彼故坏戒坏见若坏轨则右坏正命。品类渐渐增长广大。或闻或疑。五见彼显示坏戒坏见坏轨坏命。等不正法或闻或疑。六欲令彼出坏戒坏见坏坏命不善法处。及欲安置诸善法处。七为护他心。勿使他入作如是解是诸苾刍皆悉坏戒坏见坏轨坏命。然相覆藏。八或有施主。或邬波索迦。或造寺。主启白僧众作如是言。我不忍许诸有坏戒乃至坏命在此中住。诸苾刍辈。若见坏戒乃至坏命者。当告我知。若诸僧众同闻此言。九若有见他由时因缘内怀嫌恨欲起无义或闻或疑。十僧众于此坏戒坏见坏轨坏命污染他家行恶法者。无有力庇能治罚驱摈。唯有一因唯有一缘。所谓向他说彼不清净事。若因嫉。或因憎恚。或因财利。欲毁欲恼欲令损害。由此缘故向他说者。当知是名不清净说。
丁十三.五譬喻事
复次毗奈耶中。略有五种能显法义诸譬喻事。一本生事。二本事事。三影像事。四假合事。五譬喻事。本生事者。谓说前生菩萨行事。本事事者。谓说前世诸相应事。影像事者。谓说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喻。影显最胜补特伽罗。又以世间七种河中补特伽罗喻。影显正法中七种补特伽罗。如是所余影像种类皆应了知。假合事者。谓大王喻或良医喻。如是类余无量喻。随顺染污及清净品。复有现见世间譬喻。或依杂染品。或依清净品。由彼少分共相应故假合而说。譬喻事者。谓说广长众多譬喻。如长譬喻及余无量如是等类。
-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八卷
-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卷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