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第七十三卷
《瑜伽师地论》第七十三卷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二
丁二.第二颂摄
复次嗢南曰
戊一.思择
问如是五事几谛所摄。答相四安立谛摄。名一苦谛摄。分别三谛摄。除灭谛。真如四非安立谛摄。正智缘安立非安立谛境道谛摄。
问诸相是名耶。设名是相耶。答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谓除名相余四相。余随所应当知亦尔。问诸相皆相相耶。设相相皆相耶。答诸相相皆是相。有相非相相。谓名等四相。问若分别相相一切名相相合相依而分别耶。设分别名相。一切相相相合相依而分别耶。答应作四句。有分别相相非名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别。谓分别不了其名所有相相。又于诸相已拔名随眠。有分别名相非相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别。谓分别不了其事所有名相。与上相违是俱句。除上尔所相。是俱非句。问若思惟真如即观真如耶。设观真如即思惟真如耶。答应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观真如。谓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见真如相不见实真如。乃至未至正通达位。及通达后作意思惟安立真如。有观真如非思惟真如。谓通达真如时。由胜义故非思惟其相。有思惟真如亦观真如。谓通达后相续思惟非安立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非观真如。谓离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诸相。问若思惟相即观其相耶。设观其相即思惟相耶。答应作四句。有思惟相不观其相。谓前第二句。有观其相不思惟相。谓前初句。有思惟相亦观其相。谓前第四句。有非思惟相亦非观其相。谓前第三句。
戊二.自性
问如是五事为摄一切法。为不如是耶。答如是。问彼一切法当言以何而为自性。答诸法自性不可言说。问云何应观彼诸法相。答如幻事相。非全无有。譬如幻事有幻事性无象马车步末尼真珠金银等性。如是诸法体性唯有名相可得。无有自性差别施设显现可得相。由相名相之自性实不可得。如相如是名名自性。分别分别自性。真如真如自性当知亦尔。正智由正智名。正智自性实不可得。何以故。于一切种随言自性不成就故。
若谓诸相自性安立即称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是则于相假立名。前应有彼觉。如已立名。又于一相所立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应有众多差别体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应道理。若谓诸相如名安立。由名势力相自性起。是则彼相假立名前无自性。彼既无有。假立名言亦应无有。是故二种俱成无过。又假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应有众多差别体性。又依他过。由彼诸相但依于他假建立故。是故一切假立名言如其自性。不应道理。犹如所起种种幻类。譬如幻者造作种种幻士夫类。谓男女象马熊罴等类。非彼诸类如其相貌实有体性。如是诸相非称名言有实体性当知亦尔。若谓离彼相及名言二种和合有自性生。彼于诸相或于名言或二中间。应现可得。然不可得。是故此计不应道理。由此因缘随言自性于一切种皆无所有。若谓名言能显自性。亦不应理。若取不取假立名言俱有过故。若取相已假立名言便不成显。若不取相假立名言。无事名言不应道理。又如前说所立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则有众多差别体性成大过失又照了喻不相似故不应道理。不相似者照了因缘于一切事无有差别。种种亦尔。能取因缘名言不尔。
问不可言中不可言言既现可得。是故法性不可言说。不应道理。又造幻者所造种种幻化形类。虽彼形类非如其性。然有种种能造幻事如其自性。是故譬喻亦不相似。答正立宗时不可言言亦已遮遣。为令觉知如是义故。方便施设譬喻等故。非不相似。虽假名言非如彼性。不可言义非不是有。问若诸相事假立名言则便得有。若不假立则不得有。若如是者喻可相似不可言计亦应道理。若不尔者。不可言计则为唐捐。答如是由先所起八分别故。于现在世三种事生。如本地分已说其相。即此所生三种事故。复起分别。由此道理诸杂染法展转相续无有断绝。由此因缘其喻相似。分别假立若断灭时。诸杂染法皆可随灭证得圣智。此是量故。不可言计亦不唐捐。问若于尔时分别假立皆悉断灭。即于尔时相事随遣。若尔随一获得圣智。一切相。名。分别。所摄情无情数。内外事物皆应永灭。譬如幻者所作幻事。答相诸物或由不共分别为因。或由共分别为因。若由不共分别所起无分别者。彼亦随灭。若共分别之所起者。分别虽苶由他分别所任持故。而不永灭。若不尔者。他之分别应无其果。彼虽不灭得清净者。于彼事中正见清净。譬如众多修观行者。于一事中由定心智种种胜解异见可得。彼亦如是。
戊三.取
己一.正辨三种
问如是五事。几是所取。几是能取。答三是所取。分别正智亦是能取。亦是所取。
问如是五事。当知几种取所行义。答略有三种。一有言有相取所行义。二无言有相取所行义。三无言无相取所行义。此中最初是言说随觉者取所行境。第二是言说随眠者取所行境。第三是于言说离随眠者取所行境。又初二是世俗谛取。最后是胜义谛取。复有远离言说随眠后所得取。通取一切二谛所摄取所行境。谓世出世智以安立谛为所行故。建立彼智通用二谛为所行境。此二种取由二因缘应知。得成世出世性。谓曾得未曾得故。依言说不依言说故。
己二.广无取相
庚一.明取因缘
问有相之取世间共成。无相之取非所共成。何因何缘名无相取。无因无缘不应道理。答世俗名言熏习取果。相取。世所共成能令杂染。胜义智见熏习取果是无相取。非所共成能令清净。是故此二有因有缘。如眼若有譬等过患。便有发毛轮等相现前可得。若无彼患便不可得。但有自性无颠倒取。
庚二.明取名义
问于无相界若取其相非无相取。若无所取亦不得成无相之取。若尔云何名无相取。答言说随眠已远离故。此取虽复取无相界。不取相故。成无相取。问若无构获云何成取。答虽不构获诸相差别。有所增益然取无相故。得成取。问若无构获无所增益。此取相状云何可知。答取胜义故。取无相故。五种事相皆不显现以为其相。问若不分明可立为取。何故不许诸取灭无。答灭无无有修作义故。非修观者依于灭无有所修作。问若尔云何证知其相。答自内证智之所证知。问若尔何不如其所证如是记别。答此内所证非诸名言安足处故。
庚三.明取因果
问若先无有知无相智。由无有故。亦无数习无相智义。无数习故知无相智既无其因。应不得生。答有相亦得为无相因。随顺彼故。如世间智为缘生出世智。有漏智为缘生无漏智。有心定为缘生无心定。此亦如是。问苦等诸智世尊说为得清净因。若苦等智。于苦等谛分别苦等。应成有相。若不分别苦等诸智。便非是有。彼无有故。云何能得毕竟清净。答由无相智增上力故。于诸谛中极善清净通世出世分别智生。即名已断所断烦恼。其无相智是苦等智因正能断灭所断烦恼。于此因中假立果名。即假说此为苦等智。是故无过。问先说所取是能取果。即此能取当言何果。答此二展转更互为果。
庚四.明谴有相转成无相
问若所知境无常。积集相续无量多不现见。云何修观行者缘彼为境。及令转灭。答于彼闻思增上力故得三摩地。由彼因缘。令三摩地五种境界影像现前。即缘此事以为境界。除遣此故彼得转灭。问除遣五种所知境界。当言何相。答无上转依无为涅槃以为其相。云何为涅槃。谓法界清净烦恼众苦永寂静义。非灭无义。问若唯烦恼众苦永寂名为涅槃。何因缘故非灭无义。答如外水界唯离浑浊得澄清性。非离浊时无澄清性。又如真金唯离刚强得调柔性。非离彼时无调柔性。又如虚空唯云雾等翳障寂静得清净性。非彼无时其清净性亦无所有。此中道理当知亦尔。云何名为法界清净。谓修正智故永除诸相证得真如。譬如有人于眠梦中自见其身为大暴流之所漂溺。为欲越渡如是暴流发大精进。即由发起大精进故。欻然便觉。既得觉已于彼暴流都无所见。除相道理当知亦尔。问为即于此言说眠正断灭时。诸相除遣。为断灭已后方除遣。答断时。遣时。平等平等如秤两头低昂道理。又如画像彩色坏时形相随灭。亦如医等过患愈时发我轮等相亦随遣。愈时遣时平等平等。此中道理当知亦尔。问修观行者云何除遣所缘境相。答由正定心于诸所知境界影像。先审观察。后由胜义作力故转舍有相转得无相。此无相转复有五位。一少分位。二遍满位。三有动位。四有加行位。五成满位。
庚五.无相成满
问如是成满其相云何。答不为一切烦恼一切灾横所陵杂故。究竟无恼清净所依说名成满。即此又是善清净真实义所行。一切现量所行。一切自在所行。
问于此成满建立几乘。齐何时证。答随三种根差别证故立三乘。然彼二乘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以为根本。又彼二乘随缘差别。随所成熟无决定故。证得时量亦不决定。其最后乘要经三种无数大劫。方可证得。依断三种重别故。何等名为三种重。一恶趣不乐品。在皮重。由断彼故一恶趣。修加行时不为不乐之所间杂。二烦恼障品。在肉重。由断彼故一切极微细烦恼恼亦不现行。然未永害一切随眠。三所知障品。在心重。由断彼故永害一切所有随眠。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自在而转。
复次云何立声闻乘。谓三因缘故。一变化故。二誓愿故。三法性故。变化故者。谓随彼彼所化势力。如来化作变化声闻。誓愿故者。谓有补特伽罗。于声闻乘已发誓愿。即建立彼以为声闻。法性故者。谓有补特伽罗。本性已来慈悲薄弱于诸苦事深生怖畏。由此二因于利他事不深爱乐。非为是事乐处生死。彼由安住此法性故。立为声闻。又觉法性故。谓于一切安立谛中。多分修习怖畏行转。由此因缘证得圆满。如声闻乘独觉亦尔。出无佛世而证正觉。与此差别。即上相违三因缘故。应知菩萨。
复次云何声闻失坏正法及毗奈耶。谓有声闻。计唯无有烦恼烧然名为寂。生大怖畏。谓我当断。我当永坏。我当无有。譬如有人身婴热病于无病中都无识别。谓病愈时举体随灭。便生怖畏。我宁不脱如是热病。是名失坏。由此譬喻失坏声闻当知亦尔。复次云何菩萨失坏大乘。谓有菩萨。闻一切法甚深无性。即执一切烦恼烧然自性本无。谓已无有生死重病。譬如有人于己身中所生热病。谓为无病。于此热病不能解脱。名为失坏。由此譬喻失坏菩萨当知亦尔。
戊四.萨迦耶等
问如是五事。几是萨迦耶。几非萨迦耶。答相通二种。二是萨迦耶。一非萨迦耶。真如俱不可说。如萨迦耶。有及世间当知亦尔。
戊五.四种真实
问如是五事四种真实。此中何事摄几真实。答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三事所摄。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二事所摄。
戊六.四种寻思
问如是五事四种寻思。此中何事摄几寻思。答如理作相应分别总摄四种。
戊七.四如实智
问如是五事四种如实遍智。此中何事摄几如实遍智。答一切皆是正智所摄。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有二。答即依如是所说五事。由俗自性说无自性。由别别相说有自性。
戊八.密意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有二?答:即依如是所说五事,由俗自性说无自性,由别别相说有自性。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势力故。说三种无自性性。一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性。三胜义无自性性。云何相无自性性。谓一切法世俗言说自性。云何生无自性性。谓一切行众缘所生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胜义无自性性。谓真实义相所远离法。此由胜义说无自性性。如观行苾刍于大骨聚生假胜解。不能除遣。于此骨聚胜义无自性相恒无间转。如是应知胜义无自性性。此中五事非由相无自性性故。说无自性。然由生无竹目性性故。胜义无自性性故。随其所应说无自性。谓相名分别正智。皆由二种无自性性。真如不由无自性性说无自性。是故世尊依此密意。于伽他中说如是。言我说一谛更无第二。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等于虚空。答亦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如幻等。答依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等随观色乃至识有无常耶。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何以故。欲说等随观常无有故。说等随观有无常。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等随观色乃至识皆有苦耶。答依生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何密意。说等随观即彼皆空。答即依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诸法由远离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如依远离性说彼为空。依异相性说为无我。当知亦尔。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色乃至识如理观故。审思虑故。乃至观彼非有显现。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彼虚伪不实显现。答依生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如是言。是故今者应知是处。谓于是中眼永寂灭远离色想。乃至意永寂灭远离法想。答都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由彼故于一切处遣一切想。帝释天等亦不能知。彼依何处而起静虑。答都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能随顺喜忧舍处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中无谛无实无无颠倒无不颠倒。复说有圣出世间谛。答依于一切无自性性。或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静虑者静虑境界。诸佛诸佛境界皆不可思议。答依于一切无自性性。或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戊九.次第
问如是五事。何缘最初立其相。乃至最后建立正智。答若无其事施设于名。不应道理。故此次第施设于名。由此名故施设自性。施设差别。故此次第施设分别。由分别故。或分别相。或分别名。或俱分别。由此三法显杂染品。次第圆满。从此乃容修清净品。谓即观彼所有杂染诸法真如。由正智故能正观察。能得清净。由此二种显清净品次第圆满。是故显示如是次第。
丙二.三自性
丁一.初颂摄
如是于真实义分中。已说事决择。若欲了知真实义者。于三自性复应修观。嗢南曰
总举别分别,缘差别依止,亦微细执著,如名等执性。
戊一.总举、别分别
云何名为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竹目性。云何遍计所执自性。谓随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云何依他起自性。谓从众缘所生自性。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重缚。亦令引一切力德。
戊二.缘
问遍计所执自性缘何应知。答缘于相名相属应知。依他起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知。问圆成实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于依他起自性中毕竟不实应知。世尊于余经中说缘不执著遍计所执自性应知此性者。依得清净说。一依相说。今此义中当知依相说。
戊四.差别
己一.前五种
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略有五种。一遍计义自性。二遍计名自性。三遍计杂染自性。四遍计清净自性。五遍计非杂染清净自性。
云何遍计义自性。谓有四种。一遍计自相。二遍计差别相。三遍计所取相。四遍计能取相。遍计自相者。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识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计差别相者。谓遍计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见。此色是无见。此色是有对。此色对。此色是有漏。此色是无漏。此色为。此色是无为。如是类差别道理。遍计此色所有差别。如色如是余蕴一切处等当知亦尔。遍计所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欲界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无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系意所取。遍计能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声香味触能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色能取。此是声香味触法能取。
云何遍计名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谓遍计此名为色。此名为受。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云何遍计杂染自性。谓遍计此色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又复遍计此受此想此行此识。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云何遍计清净自性。谓与上相违当知其相。云何遍计非杂染清净自性。谓遍计此色是所取。此是能取。能受想行识是所取。此是能取。又于一切无记法中遍计所肴无记诸法。
己二.后五种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遍计义自性。五依二遍计二自性。
云何依名遍计义自性。谓遍计此色事名有色实性。此受想行识事名有受想行识实性。云何依义遍计名自性。谓遍计此事名色或不名色。此事名受想行识。或不名受想行识。云何依名遍计名自性。谓不了色事。分别色名而起遍计。不了受想行识事。分别受想行识名而起遍计。云何依义遍计义自性。谓不了色名。由不了名分别色事而起遍计。不了受想行识名。由不了名分别受想行识事而起遍计。云何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名之为色。此事是受想行识自性名受想行识。
戊五.依止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加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会加行故。四别离君行故。五舍随与加行故。名施设执当知复有二种。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
戊六.微细执著
复次微细执著当知五种。一于无常常执。二于苦乐执。三于不净净执。四于无我我执。五于诸相中遍计所执自性执。
戊七.如名等执性
己一.说五因缘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愚夫如名如言于所诠事执有自性。所以者何。谓因问言。此事用何以为自性。答言此事是色自性非是色名。或答言。此事是受想行识自性非受想行识名。复次独处空闲。精勤观察诸法自相共相。寻思此事是色相非色名。或寻思此事是受想行识相非受想行识名。复次于此色事求色相。不能得时便生不乐。非求色名不能得时。或于此受想行识事。寻求受想行识相。不能得时便生不乐。非求受想行识名不能得时。复次语于名转。名于义转。此中右名能显自相义。非上能显差别相义。非此能显所取相义。非此能显能取相义。或乃至能显能取相义。非此能显乃至自相义。若即名于自相义转。亦于乃至能取相义转者。此余诸名各别行解随义而转应不可得。此不应理。如是复于各别义转所有名中。若名于自相义转。乃至若名于能取相义转。此名为义转耶。为于无义转耶。于有义转且不应理。此不应。如前观五事中已辩。若于无义转者。是则此名于无相义转。其理便至。若于无相义转此非有义。但能显示自所增益。若取增益即是执著。是故如名如言于所诠事执著自性。道理成就。
己二.说由名缚
复次一切愚夫于诸相中名言所缚故。当知如名如言于所诠事妄执自性。问何缘故知于诸相中名言所缚。答由理教故。云何由理。谓若离名言于诸事中乐不可得故。若名言俱于诸事中乐可得故。是一道理。又复展转相依而生。何以故。事为依止名言得生。名言为依事可得生故。谓诸世间要依有事方得生起名言分别。非于无事起此分别。如是当知事为依止名言得生。如静虑者内静虑时。如如意名言作意思惟。如是如是有所知事。同分影像生起方便运转现在前故。如是当知名言为依事可得生。又于名言修对治时。若安置心于无相界。一切诸相皆不现前。若不安心于无相界。不随所欲。便为诸相漂转其心。由此道理当知于相名言是缚。云何由教。如世尊说。
愚昧思凡夫,于相为言缚,牟尼脱言缚,于相得自在。
清净见行者,安住于真智,于自性无得,不见彼所依。
由真智清净,说彼为真明,二执不相应,故号为无二。
又如异生于诸蕴中善知无我。虽观蕴中所建立我但是假有。非不于彼我执随转。由彼随眠未永断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第七十二卷
-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四卷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