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4)

  玄三、三苦

  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

  这是第二科,广悲无量。分三科,第一科是悲所缘。分两科,第一科,百一十苦。分三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是别列,分两科。第一科,前五十五,分十科。第一科,一苦。第二科,二苦。现在是第三科,三苦。

  「复有三苦」,又有三种的苦恼,第一个是「苦苦」。这个苦苦怎么讲呢?这是两个苦字。第一个是:能生起苦恼的因缘,这是苦。如是因缘所生法,又是一种苦,所以加起来是两种苦。

  第二是「行苦」。行苦,就是表面上也不苦、也不乐。就是不苦不乐的心行,心在不苦不乐的情况下,剎那剎那的向前进,这叫做行。它是不苦也不乐,为什么也称之为苦呢?因为它有烦恼的粗重,一切时随逐它。「烦恼的粗重」这句话怎么讲?就是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种子称之为粗重,这「粗」就是恶的意思。它不轻快,它很重。重的意思就是向下沉。恶法若出现的时候,不能够使令人向上升,它向下坠、向下沉、向下堕落。向下堕落就是它没有能力使令人作善法。这个粗重,它的功能就是不能令人做善事,所以叫做粗重。我们的心里边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种子随逐,随时会有烦恼的现行活动,使令我们苦恼,所以叫做行苦。

  第三是「坏苦」。坏苦是什么?就是我们有安乐的感觉,感觉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的感觉不能常住,它随时有不同的因缘的障碍,就会破坏了。破坏了,就感觉到苦恼了,所以叫做坏苦。这是三种苦。

  玄四、四苦

  复有四苦。一、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二、断坏苦。谓由弃舍众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续苦。谓从此后,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五取蕴苦。

  「复有四苦」,还有四种苦恼。一个是「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可爱的事情同你分别了,你心里面感觉到苦恼,这就是别离苦。

  「二、断坏苦。谓由弃舍众同分死所生之苦」,这个众同分就是大家都一样,你也有色受想行识、我也有色受想行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是相同的,就是这个生命体了。这生命体死亡的时候所生起的苦恼,叫做断坏苦。断坏苦就是死亡的时候,和很多很多可爱的事情都分离了。人最可爱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结束了,所以叫断坏苦。

  「三、相续苦。谓从此后,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前面说断坏苦只是一个时期的生命体结束了,结束了以后,继续有生命的出现,那就叫做相续苦。

  「谓从此后」,从这个众同分结束以后,数数地会有生命,又有死亡,展转地相续下去所生之苦。

  「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五取蕴苦。」谓此有情决定没有入涅槃的圣道。这个般涅槃的「般」字,中国话是「入」的意思。涅槃是不生不灭,入于第一义谛,这个法是没有,他决定没有这个法。就是这个有情他不能修学圣道,他的生死苦就是永久的相续下去而不能断,所以叫做毕竟苦││究竟是苦。说是那个众生有般涅槃法,他现在虽然有很多苦,但终究有一天苦会断灭了,就不苦了,所以那些苦都不是毕竟苦。唯独是不能相信佛法、不修学圣道的人,他的苦没有办法消灭,永久地苦了,所以叫做毕竟苦。

  玄五、五苦

  复有五苦。一、贪欲缠缘苦。二、瞋恚缠缘苦。三、惛沈睡眠缠缘苦。四、掉举恶作缠缘苦。五、疑缠缘苦。

  「复有五苦。一、贪欲缠缘苦」,有五种苦,就是贪欲烦恼缠绕着你,如是因缘令你苦。你有贪心,你就会苦。

  二、瞋恚的因缘,缠绕你,由是因缘而有苦。

  「三、是惛沉睡眠缠缘苦」,就是我们用功修止观的时候,你有惛沉、睡眠的因缘障碍你,由是因缘,你的止观修不成,这是苦。

  「四、掉举恶作缠缘苦」,掉举恶作也是修止观的障碍因缘。

  「五、疑缠缘苦」,这个人没有智慧,对于佛法僧常怀有疑惑,这样的烦恼缠绕着你,因此而有苦。

  玄六、六苦

  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复有六苦」。一是「因苦,习恶趣因故」。「习」,一次又一次地,数数地做坏事,做这种坏事为三恶趣的因,这因是苦,由如是因会得苦的。

  「二、果苦,生诸恶趣故」,就是有恶趣因,终究有一天到三恶道去了,那就是果报上的苦恼。

  「三、求财位苦」,常常地希望求得大富,求财的时候也是苦恼。有财就有地位,当然,财也有多少的不同。这个财是人之所欲,你去求的时候很辛苦。

  「四、勤守护苦」,求得了财以后还要守护它,又恐怕被人抢去,所以也是很辛苦。

  「五、无厌足苦」,求得了财以后,很多了还不满足,还要继续地求,那就是更苦了。

  「六、变坏苦」,或者是没有保护好,又失掉了,这时候很苦。

  「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看《披寻记》一四八一页:「如是六种总说为苦」,这个话什么意思呢?「此中六苦,总相宣说,非依自相与余苦别,故作是说。」

  「总相宣说」这句话,原来里边有一个特别的意思的。就是不是依自相于余苦别,就是自相是苦。譬如说是:变坏苦,拿这个变坏苦说,你得到财以后,本身是心情快乐,所以在他本身来说,是乐而并不是苦;但是现在也说它是苦,就是不约它自己的相貌说的,就是约其他的原因说它是苦,你不知足,你就是苦。

  玄七、七苦

  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

  「复有七苦」,这里还有七种苦恼。一、「生苦」,生老病死这个「生」,人出生的时候,其实也不知道苦、也不知道乐。那么,怎么称之为生苦呢?因为后面的老病死等苦,由生而有;若不生就没有这些事,所以生是苦。这个就是不是约它自相说的。

  「二、老苦」,就是身体各部分的机能衰退了,很多的事情都是不能了,所以老苦。

  三是有病也是苦。

  第四是死亡是苦。

  五是怨憎会苦,有怨恨,彼此相憎恶,还不能分离,所以就是苦。这件事就是愚痴啊!你不要同他作怨恨嘛!你把它挽转回来,变成好朋友,就不是怨憎会苦了嘛!但是人不能!恨哪!就是不能回转。

  六是爱别离苦。那若不爱,就没有事了,就没有爱别离了嘛!而人还是要爱、人还是要恨,所以就有苦。

  「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第七种苦,就是希求成就这件事,但是不能满愿,所以也是苦恼。

  《披寻记》一四八一页:「复有七苦等者:此说七苦各由五相。」每一种苦有五个理由说它是苦的。「如〈决择分〉释应知。」〈决择分〉上有解释。「(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页)」。

  玄八、八苦

  复有八苦。一、寒苦。二、热苦。三、饥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恼苦。谓无系等诸外道类。七、他逼恼苦。谓遭遇他手块等触,蚊虻等触。八、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前面说完了七苦,这边儿说八苦。一是寒苦,寒冷是苦。二,热也是苦。第三是饥苦。第四是渴苦。没有饭吃、没有水饮,这是苦。

  「五、不自在苦」,这个不自在,不能自己存在,就要依靠别人、依靠其他的因缘。依靠别的因缘,别的因缘也会有变化,所以你就苦了。

  「六、自逼恼苦」,自己逼迫自己受诸苦恼。什么事情呢?「谓无系等诸外道类」,「无系」就是尼干子。佛在世的时候,有这样的外道「尼干子」。「无系」就是,不穿衣服,这些外道,他们五热炙身,周围四面都有火,上面还有个太阳,这样来晒、来受苦,其实没有人逼迫他做这个事,他自己要这样做。所以叫做「无系等诸外道类」。他的原因,他认为苦恼是因为自己有罪,所以应该去受苦,受苦就了苦了,这就叫做自逼恼苦。我感觉到这件事儿:「受苦就了苦」,这句话对不对?受苦真能了苦吗?不是的!前面〈有寻有伺地〉那个地方,有个「不如理作意」那一段,说这件事:受苦就了苦,是邪知邪见。其实我们是学过了,我现在不要重说,你们想知道,去查一查就知道。

  「七、他逼恼苦」,别人逼迫你受苦。什么呢?谓遭遇他或者是手、或者是块等,来触、来打击你、来攻击你。或者是蚊虻等来咬你,这样子有苦。这是他逼恼苦。

  「八、一类威仪多时住苦」,就是一个威仪,时间久了,你也会感觉到苦。譬如说是你站在那里,短时间站几分钟,那没有事儿;若站二十四个钟头,你试试!或者你是坐,我们没有功夫的人,你坐它八小时,看怎么样!所以,一类的威仪多时住也是苦。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不是那么好。

  《披寻记》一四八一页:「不自在苦者:谓饮食等匮乏所作俱生之苦」,这些饮食等,你有所缺乏,就会造成你的苦。这苦是与生俱来的,这就叫做不自在苦。那若是得了禅定、得了色界定以上,就不饮食,那就没有这个苦。

  玄九、九苦

  复有九苦。一、自衰损苦。二、他衰损苦。三、亲属衰损苦。四、财位衰损苦。五、无病衰损苦。六、戒衰损苦。七、见衰损苦。八、现法苦。九、后法苦。

  九种苦。「一、自衰损苦」,这自衰损苦怎么讲呢?就是你的智慧不够,搞错了事情,使令自己衰损、使令自己有很大的损失,你不能怨别人的呀!

  「二、他衰损苦」,别人搞你使令你倒楣了,是他衰损苦。

  「三、亲属衰损苦」,你亲爱的人他有什么苦恼事情,你也就苦恼。

  「四、财位衰损苦」,你的财富受到损失。

  「五、无病衰损苦」,无病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身体健康。你的健康衰损了,这是苦。

  六是「戒衰损苦」,就是你受的戒,你现在破了戒,所以有很多苦恼。

  「七、见衰损苦」,见,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有邪知邪见了,那会有很多的苦恼。有的人是戒衰损,见不衰损。有的人他有正知正见,思想很正确,但是戒不清净;有的人戒清净,见不清净,见有问题。有的人戒也清净、见也清净。有的人戒也不清净,见也不清净,是各式各样的。

  「八、现法苦」,就是你现在的生命体里,你有很多苦恼。

  「九、后法苦」,将来的生命也有很多苦。这是九苦,下边有十苦。

  玄十、十苦

  复有十苦。一、诸食资具匮乏苦。二、诸饮资具匮乏苦。三、骑乘资具匮乏苦。四、衣服资具匮乏苦。五、庄严资具匮乏苦。六、器物资具匮乏苦。七、香鬘涂饰资具匮乏苦。八、歌舞妓乐资具匮乏苦。九、照明资具匮乏苦。十、男女给侍资具匮乏苦。

  「复有十苦。一、诸食资具匮乏苦」,各式各样的食是我们生命存在的资具,没有这个资具,生命就不能存在呀!所以若是缺少了,这就感觉苦。

  「二、诸饮资具匮乏苦」,所有的饮,这也是生命存在的资具,缺少了也是苦。

  「三、骑乘资具匮乏苦」,或者是骑马、或者是乘车,这也是资具,你匮乏也是苦。

  「四、衣服资具匮乏苦」,没有衣服也是不行!

  「五、庄严资具匮乏苦」,庄严的资具匮乏也是苦。我们穷苦的人,不庄严也无所谓了;但是有的富贵人习气很重,不庄严就不行!

  「六、器物资具匮乏苦」,我们生活所需很多的器物,匮乏也是苦。

  「七、香鬘涂饰资具匮乏苦」,香、或者鬘,把花织成鬘,或者还有一种涂饰的东西,这些资具匮乏苦。

  「八、歌舞妓乐资具匮乏苦」,这都是人的贪瞋痴的境界,缺少了就是苦。

  「九、照明资具匮乏苦」,灯的确也是很重要,这资具匮乏也是不行!

  「十、男女给侍资具」也是「匮乏苦」。

  这是从一苦,到现在第十苦,你计算起来正好是五十五苦。

  地二、后五十五 (分二科)

  玄一、总标列

  当知复有余九种苦。一、一切苦。二、广大苦。三、一切门苦。四、邪行苦。五、流转苦。六、不随欲苦。七、违害苦。八、随逐苦。九、一切种苦。

  这下面第二科,后五十五种。分两科,第一科,总标列。前边五十五种苦,复有余九种苦。那九种?「一、一切苦。二、广大苦。三、一切门苦。四、邪行苦。五、流转苦。六、不随欲苦。七、违害苦。八、随逐苦。九、一切种苦。」这是九种苦。这是标列,下面是随别广。分九科,第一科先解释一切苦。

  玄二、随别广 (分九科)

  黄一、一切苦

  一切苦中复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现缘所生苦。

  「一切苦中复有二苦」,两种苦。「一、宿因所生苦」,就是过去世造了罪过为因缘,现在有了苦恼,叫做宿因所生苦。

  「二、现缘所生苦」,二是现在的因缘,不是过去世。现在的因缘你搞得不对劲儿了,又引起了很多的苦恼。这是约时间,过去和现在,分两种,总合叫做一切苦。一切苦就是分这么两类。

  黄二、广大苦

  广大苦中复有四苦。一、长时苦。二、猛利苦。三、杂类苦。四、无间苦。

  一切苦解释完了,现在说第二、广大苦。「广大苦中复有四种。一、长时苦」,这个苦没有完,这「长时苦」。

  「二、猛利苦」,这不是长时的;这因缘特别的重,使令你受很大的苦。

  「三、杂类苦」,各式各样的因缘受苦。有的时候饭菜没作好,吃着不舒服;停电了,做事不方便,各式各样的苦。

  「四、无间苦」,不间断的苦。这个无间苦和长时苦应该是有差别。

  黄三、一切门苦

  一切门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摄苦。

  前边广大苦分成四种;现在这第三种是「一切门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就是翻个苦器,就是地狱的苦。二是傍生世界,是畜生世界的苦。三是鬼世界的苦。第四是善趣所摄苦。你出离了三恶道,你在人的世界、你在天的世界,这是善趣。善趣也有苦,在人间的苦是更多。天上的苦,就是那种可爱的境界结束了,他心里也不舒服。这是一切门苦。

  这一切门苦,从三恶道苦、善趣所摄苦,这样解释一切门苦。

  黄四、邪行苦

  邪行苦中复有五苦。一、于现法中,犯触于他,他不饶益所发起苦。

  下面第四:「邪行苦中复有五苦。一、于现法中,犯触于他」,就是现在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里边,或者你做什么事情里边,你触犯了人。「他不饶益」,那个人就要报复你,所以「所发起苦」。

  《披寻记》一四八二页:「于现法中触犯于他等者:谓若于他若骂、若瞋、若打、若弄,名触犯他。由是他骂、他瞋、他打、他弄,还报于自」这样子,你触恼他对方,对方要触恼你,「是名他不饶益。」只有佛教徒没有这个苦,你触恼我,我不触恼你;我触恼你、你不触恼我,就没有事嘛!就没有这个苦。若是我触恼你,你也触恼我,这不是佛教徒,佛教徒不是这样的。

  二、受用种种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发起苦。

  「受用种种不平等食」,我们受用种种不平等的饮食,就是不相应的饮食。平等是相应的意思,不平等就是不相应,明白一点说就是毒啊!我们吃的饮食里面有毒。

  「界不平等所发起苦」,所以,在我们的身体里边的地水火风,里面就有变化,就有苦了。

  《披寻记》一四八二页:「受用种种不平等食等者:谓食极少」,你吃得极少。或者食得太多、极多,这就是不平等。「或食不宜」,食的东西与你不合适。「或食不消」,吃了以后它不消化,「是名不平等食。由是因缘,令身饥羸」饥饿羸瘦,「或生疾病,是名界不平等。」

  三、即由现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发起苦。

  「由现法苦」,你现在有苦,这苦恼逼迫你,像刀切似的。「自然造作所发起」的「苦」。这地方不大容易懂。

  《披寻记》一四八二页:「即由现法苦所逼切等者:此如宿作因论者」。宿作因论,所有的事情都是过去的业力所创作的,这样的人「谓现所受苦皆由宿作为因」,我现在受的苦都由过去的业力为因而发起的。「于现法中极自苦行」,因为不明白因果的道理,就会:「我现在受苦都是过去的业力,那我多受苦,就把这个业力都消除了,就没有苦了。」他是这么讲。「于现法中极自苦行」,就是使令自己受了很多、很大的苦恼,这叫做「自然造作所发起苦」,就是你自己要这样做,没有人逼迫你呀!「是故彼苦名邪行苦」。

  我还是解释一下。过去的业力、过去的罪业使令自己现在受苦,这句话也是对的。但是,你自己主动地找苦头吃,那就是受冤枉苦了。因为你自己找苦头吃,和那过去的业力令你受苦不一样的。过去的业力令你现在苦,就是过去的业力发生作用了,你现在受苦。如果你自己主动去受苦,那不是过去的业力。那么,你受了苦,你这个苦不能消过去的罪业。过去的业力发生作用,你受苦的时候,那个业力就消除了,是这样;但你主动去受苦,那不是过去的业力,所以你吃苦是白吃了。

  可是,经论上说出来一件事,他不是主要的说你要消过去的业,他不是说这么句话。他是要你消烦恼、断烦恼。你若想要除苦,你要断烦恼,断烦恼才能灭一切苦。灭一切苦的道理在那里呢?我们说是:「我有贪心、我有瞋心、我有各式各样的烦恼,要断烦恼。」但是,断烦恼的时候,不是贪、不是瞋。是断什么烦恼?断那个执着烦恼。言说法性是毕竟空,这一切法它本身毕竟空,你执着它是有,这个执着。你断了这个执着,贪心就不起了,瞋心、一切烦恼都不起了。这烦恼和业力有什么关系呢?有的业力是由烦恼的帮助,业力才能去得果报。所以,你若断了烦恼,这个业力得不到烦恼的帮助,业力就不发生作用了。不发生作用呢,就没事了,苦就没有了,这是一个原因。

  刚才说断这个执着,断执着的时候,简单的说有两种情形。就是:你断这个烦恼的执着,就是断了烦恼的种子。断了烦恼种子以后,你入定也好、你不入定也好,这个烦恼不能动,它不活动的。不活动的时候,除了少数的业力之外,业力也不活动。这是一种情形。

  第二种情形,断了烦恼种子的,那是圣人,他的心是自在的,外边的烦恼境界不能影响他。他是自在,他愿意入定就入定,不愿意入定就不入定。他若入真如三昧的时候,这苦恼的境界不能够苦恼他。因为这苦恼是在世俗谛,在世俗谛上有苦恼的境界;这个第一义谛没有苦恼。所以,圣人的明了性的心,由于无分别智一现起,就入了第一义谛了。入了第一义谛,世俗的事情对他没事情,就没有苦恼了。

  (按,有人发问:「院长慈悲,请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自己主动去受苦?」)

  自己主动去受苦,从外道来说,譬如刚才说那个尼干子,他就是脱光了衣服,周围东西南北四面都是火,上面还有个太阳,就是受极度的热来烤他,那自己要这样做嘛!是这样子。还有的苦就是持牛狗戒,跟狗学、跟牛学、跟鸡学。那是自己找的苦恼嘛!是自己主动受苦。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就是我们不随顺生活的习惯,他要特别地去受苦,那就是有问题。比如说打饿七,断食。断食,由医生的引导,它是能治病,这个应该是合法的。如果自己不随顺这些生活的知识,自己:「我就要断食,我断它九九八十一天的不吃饭。」那么这就是有问题嘛!说天气热,要少穿衣服,「我偏要多穿!」干什么呢?我就要忍耐这个苦。总而言之,就是自己找苦头吃。这些事情,那就是有问题。自己找苦头吃。

  我们应该也要学习经论、也要学习律。这都是佛菩萨的智慧,我们从这里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我们从这里去学习戒定慧,断烦恼,就可以断一切苦。如果不从这上去学习智慧,由自己的虚妄分别,那就有问题。这可见学习佛法很重要,学习佛法可以得到正见,得到正见以后就不会做错误事情。说不学习佛法,就不行!做错了你都不知道!

  这里是说:「于现法中极自苦行,是故彼苦名邪行苦」,那叫邪行苦,而不合乎缘起的道理,那就是愚痴了啊!

  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烦恼、随烦恼缠,所起诸苦。

  这是第四种。「由多安住」,多数的,不是说完全。一大部分是安住在不合理的作意、不合理的思惟分别。因此而有很多的烦恼,你不如理作意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烦恼。烦恼是重烦恼,随烦恼是轻烦恼,由这两种烦恼缠绕你所起的苦。这是你自找的,你常常非理作意,你就会受这个苦。

  我们心理的活动也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它不是决定的。比如说是,我们观一切法空,你这么思惟的时候,按照经论上所说的道理,你去思惟一切法空。思惟:色自性空,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是自性空,自性空中受想行识不可得。那么,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受想行识不可得。你这样思惟的时候,因色受想行识引起的烦恼都不起了,也就是「此有故彼有」。若是我们不这样子思惟,我们偏要思惟:这个色是很美的、是很可爱的,受想行识很美、很可爱的。你这样子思惟,你的贪瞋痴就会起来,这是非理作意了。你的贪瞋痴一起来的时候,就有苦。所以,「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烦恼、随烦恼缠所起诸苦」,你要受这个苦。

  我们佛教徒非常的幸运,就是能够学习佛法。什么叫做佛法呢?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法门,令我们远离一切苦。但是,我们佛教徒不学习这些佛法;或者学习了而不肯做,那你就是要受苦,这苦来了,你不能排斥它,你不能拒绝的。因为,你没有用这些法门时时地训练自己。你没有训练自己,那你现在的分别心、贪瞋痴的心,就是原来样。原来样,那就遇见什么境界,你就得受着,不受不行的。所以「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烦恼、随烦恼缠所起诸苦」。

  五、由多发起诸身语意种种恶行,所受当来诸恶趣苦。

  这是第五种。「由多发起」,倒不是说是全部的,多数是发动起来身语意的种种恶行,身的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身语意的种种恶行就是十不善业。你发动了十不善业,而这个业发动了以后,业是要感果的,「所受当来诸恶趣苦」,这是你自己要这样做嘛!「此有故彼有」,就是这样子「此生故彼生」。

  黄五、流转苦 (分二科)

  宇一、标列

  流转苦中,复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亲属不定。六、财位不定。

  这是第五流转苦。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这流转苦中还有六种流转生死,流转生死里边有六种不决定的事情令你生苦。第一个是自身不定,第二是父母不定,第三是妻子不定,第四是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亲属不定,六是财位不定。

  这是标列出来,下边第二科随释。分三科,第一科自身不定。

  宇二、随释 (分三科)

  宙一、自身不定

  自身不定者:谓先为主,后为仆隶。

  这自身不定怎么讲呢?「谓先为主,后为仆隶」,就是原来你是作主人的,你是作皇帝的。「后为仆隶」,第二生就作了仆隶了,给人作奴婢了。你不是主了,变过来了。这是自身不定。

  宙二、父母不定

  父母等不定者:谓先为父母乃至亲属,后时轮转反作怨害及恶知识。

  「父母等不定者:谓先为父母」,原来是作父母的,乃至是亲属的。「后时轮转」,后来,生命变动了以后,「反作怨害及恶知识」。这可见,作怨害的人可能就是以前是亲属、以前是父母的,作恶知识了,不是好朋友了。

  下边妻子不定,没有标出来,也放在这里了。下边奴婢、仆使不定,朋友、宰官、亲属不定,也都在这里说了。「反作怨害及恶知识」。

  宙三、财位不定

  财位不定者:谓先大富贵,后极贫贱。

  「财位不定者」,谓先是大富贵的人,后来变成极贫贱的人了。这果报不同,就是因缘不同的关系。这是解释第五科的流转苦。

  黄六、不随欲苦

  不随欲苦中,复有七苦。一、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

  欲求长寿,希望我的寿命长一点,但是没能随你所欲而变成寿命短了,这是一个事情。譬如经论上告诉我们修学圣道、修八正道、修四念处,可以得圣道。能够解除一切生死苦,这件事我不知道,我愿意放生。那一个人有什么困难来求我,我不知道。但是我愿意放鱼、放鳖、放鸟,对于这些畜生呢,我愿意拿出很多钱去放生,每一个初一、十五到海里去放生。愿意做这件事,当然这也是善事是好事,不是不好的事。但看出人的思想在什么地方,是愿意长寿,但若从佛法的理论上说呢?你若对人救护一点比救畜生的功德大,你会得长寿。我看就主要是出家人,出家人常常愿意放鸟、放生会得长寿。对于救人应该得长寿,没有说,没有说就不知道,不知道所以就不做这个事。说那个地方,人有困难来求我,不行我没有钱。这不是说在家人、居士,我们出家人的法师就这样子。

  所以「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那怎回事呢?说我是做了一些放生的事情,那么应该得长寿,为什么没得到长寿呢?那怎回事?这是那样子,什么事都是因缘。在《涅槃经》上也说,其实《瑜伽师地论》也有说:譬如说是这个人做了很多恶事,死的时候应该到三恶道去,但是到阿弥陀佛国去,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好朋友,临命终的时候,有人帮他念阿弥陀佛,他也就能念阿弥陀佛,也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有信、有愿、有行,就到阿弥陀佛国去。

  来生所得的果报和你现生行为不是一定一致的。这个我们佛教徒应该多数同意这件事,因为现在佛教徒不修四念处,但是组织助念团,就是谁死的时候去助念,做这个事情,还是好,也比没有做这个事好。但是从这件事也看出来第二件事,就是这一生做了很多功德,但是临命终以后到三恶道去。会这样子,那为什么呢?刚才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恶事,临命终的时候,遇了善知识;善知识其实是在你生存的时候,你的好朋友,你临命终,才关心你,来助念,你就到阿弥陀佛国去。我平生做了很多的功德,我念很多佛。临命终时候,有恶知识来,你的贪瞋痴出来了,原来念阿弥陀佛的信、愿、行没有了,贪瞋痴来了跑到三恶道去。道理就是这样子。说是「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问题就是这样子,你有问题啊!

  二、欲求端正,不随所欲,生丑陋苦。

  「欲求端正」,买花供佛,将来相貌会端严、会端正。但是不随所欲,生丑陋的地方去了,道理都是一样的。这相貌端正和不端正?瞋心大的人,多数不容易得到端正,瞋心大遇见不好因缘,不随顺自己所欲的因缘,这就愤怒,你若常这样,想求端正就困难。若是你修四念处呢,言说法性是毕竟空,常作如是观,就是有烦恼因缘出现你心不动。那就端正了,你不烦恼嘛,就是端正。

  但是我不愿意做这个事,现在打板了到禅堂静坐,我不去,你奈我何呢。你不静坐,不修四念处,这些如意的事情不容易成就。还是随顺原来的习惯,我愿意怎么就怎么的。你想要求长寿、求端正,不行、不容易的。所以最根本的办法断烦恼,断烦恼所有不如事都没有,这个事很重要的。其实我们佛教徒,不是求长寿、也不是求端正,要求心里面没有烦恼,这件事是根本的,你要希求这件事。希求没有烦恼,只有修止观、修四念处,非要这样做才可以。你求端正、求长寿,这是枝末的事情,不行。实在都是苦恼的事情,求端正也是苦恼的事情、求长寿也是苦恼的事情。

  我现在多说几句喔,我们说汉高祖,他欢喜戚夫人。以前他那个吕后,是年轻时候结婚的,当然年纪都大了。后来的戚夫人一定是年轻、一定是非常地美、一定是端正。戚夫人后来怎么样?后来汉高祖死掉了,被吕后把她放在盐缸里腌起来,把耳朵割掉、鼻子也割掉、手足通通割掉,放在盐缸里腌起来。然后吕后叫他儿子惠帝来看看,一看就惊了,他儿子就死掉了。吕后就自己作十年皇帝,我们说吕后这个人,也不应该是丑陋的人,但是看出来这个人是有点福报、有权力。戚夫人的相貌是端正,怎么样?我认为很苦啊!端正好吗!所以应该想办法多静坐断烦恼,这才能够根本地解决一切苦,不然是不行的。

  三、欲生上族,不随所欲,生下族苦。

  这是人的境界,我希望到有身份的人家、富贵的人家去。但是不能随你所欲而生到贫贱的族性里面去了,当然是苦恼。

  四、欲求大富,不随所欲,生贫穷苦。

  是欲求大富,不随所欲而生到贫穷人家去了。我再说一个故事,隋炀帝他的儿子很多,究竟有多少不知道。其中有一个儿子呢,当时隋炀帝己经死掉了,当时是窦建德,还是那一个有地位的一个人?占有了一个广大的地区想要做皇帝。先自己不做皇帝,先把隋炀帝的儿子,请他做皇帝,做了没多久的时候。姑且说是窦建德吧,要杀掉他。他这个时候说先不要杀,他先拜佛三拜,拜佛三拜以后他说:「希望佛慈悲,我来生再不要到帝王家去。」,他可能说完这个话,瞌一个头或三个头,然后窦建德就把他杀掉了。

  这上面说是「欲生上族,不随所欲,生下族苦。」,「欲求大富,不随所欲,生贫穷苦。」,其实到贫穷家有好处,能容易放得下,可以出家当和尚。若是大富贵你放得下出家吗?现在若是请你做董事长,你还能出家啊!

  五、欲求大力,不随所欲,生羸劣苦。

  这个人呢,他的想法是这样子,他想要身体有力量。但是「不随所欲,生羸劣苦」,没有力量。「欲求大力」,应该按佛法道理说,你怎么样求大力?应该做一点功德,然后你加以回向,将来就可以很好。

  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

  第六呢,就是这个人啊,他想要了知所知的一切境界。就希望有智慧,多知识,这样子。「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反倒糊涂了,没有智慧,糊涂的境界常常的出现,这是一种苦。

  七、欲求胜他,不随所欲,反为他胜而生大苦。

  想要胜过别人,我比你们都强,但结果呢,反被别人胜过去了,自己还不如人家就生大苦。

  黄七、违害苦

  违害苦中,复有八苦。

  前面这是第六「不随所欲」,这个苦。现在是第七「违害苦」,什么叫作「违害苦」呢?这里边「复有八苦」。

  一、诸在家者,妻子等事,损减生苦。

  这叫作「违害苦」。

  《披寻记》一四八三页:「妻子等事损减生苦者:此即亲属衰损苦,财位衰损苦应知。

  就是妻子衰损了而生苦。财位衰损苦这也就是「违害苦」。

  二、诸出家者,贪等烦恼,增益生苦。

  这是违害苦,前面说在家人,这说出家人。出家人呢,什么叫作「违害苦」呢?贪等烦恼增益生苦者。

  《披寻记》一四八三页:「贪等烦恼增益生苦者:此即贪等五盖及与贪等八种寻思应知。

  「此即贪等五盖」,前面贪欲、瞋恚、昏沉睡眠等五盖。「及与贪等八种寻思苦」,八种寻思有: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还有一个不死寻思、轻懱寻思、还有家势寻思,这八种寻思。

  三、饥俭逼恼之所生苦。

  「饥俭」就是饥饿,生活所需的很少,由这个事情逼恼所生之苦。

  四、怨敌逼恼之所生苦。

  「怨敌」,就是你的敌人,同你有恨的人,他来逼迫你,使令你生苦。「怨敌逼恼之所生苦」,这实在就是智慧,不要竖敌、不要得罪别人,你忍一时,吃一点亏不要紧,你和他还维持一个正常的友谊关系,不要变成敌人,不要这样子,不要说你能把我怎么的。不是这么回事,未来事情不知道的,你不要这样讲。不要竖敌,没有敌人就没有敌人逼恼所生苦,不是很好吗?若不忍一时的不对劲,你不忍便造成一个敌人,长时期的苦恼,这个帐就没算对。有的时候小小的不如意不忍受,造成一个极大的苦恼,人有这种事情。如果你算算这个帐呢,小小的事你忍,就很平安,大的苦恼没出现,不是很好吗?但人就是不会算这个帐。

  五、旷野险难迫迮逼恼之所生苦。

  旷野中有很多的危险苦难、灾难的事情。「迫迮」,就是逼害你所生苦。

  六、系属于他之所生苦。

  就是你没有自主权,要听别人招呼,系属于他所生之苦。

  七、支节不具损恼生苦。

  「支节」,就是你的眼睛、耳朵、鼻子、手足就是你的「支节」啊,不具足。由损恼所生之苦。

  八、杀缚斫截捶打驱摈逼恼生苦。

  或者是杀、或者是缚、或者是斫截、或者捶打、或者驱摈这些事情逼恼生苦。这是第七。

  黄八、随逐苦 (分三科)

  宇一、标

  随逐苦中,复有九苦。

  这是第八随逐苦,分三科,第一科标,「复有九苦」,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世法苦。

  宇二、释 (分二科)

  宙一、世法苦

  依世八法,有八种苦。

  「世间上的八法」,就是世间人的这种事情,有八种苦。那八法呢?

  坏法坏时苦。

  就是那件事非要被破坏不可,不可能是永久的,但是它还没到来,没到来终究有一天到来坏了,所以你感觉苦恼。

  尽法尽时苦。

  「尽」,是灭,「坏」,还没灭,坏到极点就是灭了,那就是尽的时候苦了。

  老法老时苦。

  前面「坏法」、「尽法」,应该是身外之物,现在这下面「老法」,应该指人的生命。我们这个身体啊,不是天上的人,他不老,人间的人是要老的。但老的时候是太苦,虽然要老,但是老还没到来,到来时他就苦了,「老法老时苦。」

  病法病时苦。五、死法死时苦。六、无利苦。

  「无利苦」,没有利益。我有如意的色声香味触法,不是很好吗?但是没有,心里感觉苦。

  七、无誉苦。

  就是人家不赞叹你,赞叹别人,不赞叹我,我心里感觉苦。

  八、有讥苦。是名八苦。

  人家当你面来贬斥你叫作「讥」,讥讽你,这也很苦。是名叫作八苦。前面一是「世八苦」,这下面第二个是「希求苦」。

  宙二、希求苦

  九、希求苦。

  你有所求,就是苦。

  宇三、结

  如是总说名随逐苦。

  这些苦都是随逐着你,这是第三科结。下面第九科一切种苦,分三科。第一科标。

  黄九、一切种苦 (分三科)

  宇一、标

  一切种苦中,复有十苦。

  「十种苦」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五乐所治苦。

  宇二、释 (分二科)

  宙一、五乐所治苦

  谓如前说,五乐所治,有五种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无乐苦。四、受不断苦。五、出离远离寂静菩提乐所对治,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是名五苦。

  「如前说」,如前面说,就是陵本三十五卷十九页那里。如前说五种快乐所对治的苦,就有五种苦:「一、因苦」,他还没有苦,但它是苦之因。

  「二、受苦」,这是果苦。果报,实在来说,什么叫作果报呢?就是内心的感觉。感觉苦,苦就是果报;感觉乐,乐就是果报。就是「受苦」。

  三、唯无乐苦。

  就是也没有苦,但是没有乐就是苦,这是一种苦。

  受不断苦。

  就是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有受就是苦。「不断」,你没有断这个受,就是苦。

  断受是圣人,灭受想定就是圣人没有受,没有受就是乐。

  五、出离远离寂静菩提乐所对治,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是名五苦。

  就是家是苦、欲界结是苦、寻是苦、异生是苦。「出离」,就是出这个家,「家」是个苦恼的地方,从家这个地方出来了,「出离」,就是出家了;「远离」,在未到地定里面修七种作意,断除了欲,得初禅了,就是断除欲界结,「远离」,就是得初禅;「寂静」,是二禅以上没有寻伺了,所以二禅以上叫作「寂静乐」;出离乐、远离乐、寂静乐、还有菩提乐,「菩提乐」,就是断除一切烦恼,通达第一义谛了,那就不是凡夫了,那就叫作「菩提乐」。是名叫作「五苦」:就是因苦、受苦、唯无乐苦、受不断苦、出离远离寂静菩提乐所对治、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是名五苦。

  《披寻记》有详细解释。一四八三页:「前说五乐所治等者:〈自他利品〉中说:菩萨安乐种类自利利他,略说应知五乐所摄:「一者、因乐」,就是造作这样的善法,将来会得到乐。「二者、受乐」,就是乐的果报来了,你就受乐了,这是「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就是寒、热、饥、渴这些苦恼,你对治了寒、热、饥、渴,那么你就不苦了,就是「苦对治乐」。「四者、受断乐」,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有受的、都是苦。得了灭尽定以上,受就断了,那是灭尽定的乐。「五者、无恼害乐」,就是有四种:出离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陵本三十五卷十九页)「今说彼五所治有五种苦」:就是五乐说有五种苦。「言因苦者:谓是苦因说名为苦」,它是苦的因,所以叫作「苦」,它本身还没有苦,但是你做这种事情,将来会得苦。说是苦的因,说名为苦。

  「此为因乐之所对治」,你若做善法,不做恶法,那么就对治了。「言受苦者:即苦自性说名为苦,此为受乐之所对治。」,「苦自性」,苦的本身。乐的境界出现了,你心里感觉乐,那就叫作「受乐」。「唯无乐苦者:谓由寒热饥渴等苦正现前时」,寒热饥渴等苦正出现的时候,这叫作「苦」。「此为苦对治乐之所对治」,你能够把寒热饥渴等苦对治了,就没有苦了。但是这时候实在也没有什么乐,可是苦对治了就感觉乐,是这样的意思。「受不断苦者:谓除灭想受定于余一切受不断位说名为苦。」,这个「受不断苦」指谁说呢?就是除掉了灭尽定,把这个定除掉。「于余一切受」,就是欲界的受乃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这都是受,就是苦、乐、忧、喜、舍这些受,这个受不断的话,都叫作「苦」。这话怎么讲呢?

  「由依胜义诸所有受皆说为苦故」,由于圣人证悟了第一义谛的时候,是无受的。站在「无受」的立场来观察所有受的境界的时候,都说是苦,那都是苦的境界。因为你不能解脱这个大苦,就是得了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还是不能离苦的。「此为受断乐之所对治」,就是灭尽定,也就是圣道了。「无恼害乐复有四别」,有四种不同: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寂静乐,四、菩提乐。亦如自他利品中说。(陵本三十五卷二十页)。「由出离乐能治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出离乐」,是指什么说呢?就是出家了到佛法中来修学圣道的人,它「能治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在家里面住啊,那境界非常狭小迫迮,因此而有种种苦恼。若出离这个家呢,犹如虚空得大自在。「由远离乐能治欲界诸结之所生苦」,远离乐就是初禅,初禅能远离了欲界的苦,就有乐了。它能对治欲界的「诸结」,诸烦恼所生的苦。欲界主要的烦恼,就是欲,由欲而有苦,现在得到色界初禅的时候,就消灭了这个苦,所以叫作「远离乐」。

  「由寂静乐能治欲恚害寻,及与出离无恚无害诸寻之所生苦」,寂静乐就是二禅以上,二禅以上就叫作「寂静乐」,能对治什么苦呢?「能治欲恚害寻」,能对治欲界的人,有欲寻、恚寻、害寻。「及与出离无恚无害诸寻之所生苦」,这个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就是初禅的寻思。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一心,它那寻思就是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其实就是不净观。二禅的「寂静乐」,不但是出离了欲界的欲、恚、害的分别心,初禅的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也解脱了,所以叫作「寂静乐」。「由菩提乐能治异生流转五趣之苦」,那就是得阿罗汉道、得辟支佛道、得无上菩提道,这是「菩提乐」,它能对治凡夫流转五趣的苦,再没有生死苦了。「如是故说五乐所治有五种苦」。

  宙二、逼迫等苦

  复有五苦

  后边这个「一切种苦」是二个五种苦,前边说这个五种苦说完了。下面说第二个五种苦。

  一、逼迫苦。

  你不受也要受,这是苦。

  二、 众具匮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爱变坏苦。五、三界烦恼品粗重苦。是名五苦。

  烦恼的种子也是苦。

  宇三、结

  前五此五,总十种苦。当知是名一切种苦。

  这和前面总计起来到此也是五十五种苦,这是第三科结,下面还二个结。

  天三、总结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总有一百一十种苦,是菩萨悲所缘境界。缘此境故,诸菩萨悲,生起增长,修习圆满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总有一百一十种苦,是菩萨悲所缘境界」,菩萨修悲无量心所观察的境界,就是众生很多苦。「缘此境故,诸菩萨悲,生起增长,修习圆满。」,观察这个境界,诸菩萨就生起,没有会生起,有了以后会增长,增长以后会圆满,使令这个悲心圆满。

  《披寻记》一四八四页:「生起增长修习圆满者:悲若未生,能令生起。悲若已生,能令增长,及修圆满。」

  亥二、十九种苦 (分二科)

  天一、标

  又诸菩萨于大苦蕴,缘十九苦,发起大悲。

  前面是一百一十种苦,现在第二科呢。还有十九种苦。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又诸菩萨于大苦蕴」,很广大苦恼的集聚,「缘十九苦,发起大悲。」,观察十九种苦恼发起大悲心,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种类,又分二科,第一科征 。

  天二、释 (分二科)

  地一、出种类 (分二科)

  玄一、征

  何等名为十九种苦?

  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列出十九种苦。

  玄二、列

  一、愚痴异熟苦。

  前面讲过。「愚痴异熟苦」,实在来说,这一句话是包括了一切的苦。

  二、行苦所摄苦。

  就是烦恼的种子,这是苦。

  三、毕竟苦。

  这前面也解释过。

  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恼苦。七、戒衰损苦。八、见衰损苦。九、宿因苦。十、广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摄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转苦。十五、无智苦。十六、增长苦。十七、随逐苦。十八、受苦。十九、麤重苦。

  这都是在前面一百一十种苦里面,重新提出来。意思应该说这几个比较重要。

  《披寻记》一四八五页:「缘十九苦发起大悲等者:此十九苦,即前一百一十种苦所摄少分」,一百一十种苦那里面提出来十九种苦,这是那里面的少分。「随应当知」。「由此苦境甚深微细难了,是故能发菩萨大悲」,苦的境界也是很深奥的、很微细的,不容易明白。「是故能发菩萨大悲」,这不是一般的悲心。「言无智苦者:谓即前说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这是指这个说的。「言增长苦者:谓即前说诸出家者贪等烦恼增益生苦。言麤重苦者:谓即前说三界烦恼品粗重苦。余易可知。」

  地二、释大悲 (分二科)

  玄一、总标

  由四缘故,悲名大悲。

  这下面第二科解释「大悲」,前面是出种类。解释「大悲」分二科,第一科总标,「由四缘故,悲名大悲。」。下面第二科列释,分四科,第一科由缘甚深。

  玄二、列释 (分四科)

  黄一、由缘甚深

  一、缘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境生故。

  第一个理由是观察甚深、而且微细、不容易明了的诸有情苦为所缘境而生起悲心。所以这个「悲心」是大悲。这是一个意思。

  《披寻记》一四八五页:「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者:前说缘十九苦发起大悲,如是诸苦,说名甚深微细难了。」

  其中微细的呢,就是「愚痴异熟苦」,这个苦也就是比较微细。其次「诸所有受皆是苦」,只要你没有证悟第一义谛一切都是苦,这也比较微细。

  黄二、由长时习

  二、于长时积习成故。谓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

  「于长时积习成故」,第二个理由名之为大悲,由长时期地积集,修习这个悲心所成就,这就是「大悲」。「谓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积集、修习成就的大悲心,这个悲心不是暂时能成就的。

  黄三、由猛利作意

  三、于所缘猛利作意而发起故。

  「于所缘猛利作意而发起故」,第三个是「由猛利作意」而成立大悲。什么道理呢?

  谓诸菩萨,由是作意,悲所执持,为息有情众苦因缘。

  「由是作意,悲所执持」,「作意」,就是我们的明了心的心,它一活动的开始叫作「作意」。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各式各样的作意。现在这个作意是由悲愍心所支持,就是这个明了心由悲心所控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息有情众苦因缘」,为了息灭一切众生的苦恼因缘。

  尚能弃舍百千身命,况一身命,及以资财。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

  这位菩萨为了息灭有情的众苦因缘,「于一切种治罚大苦」,各式各样的苦恼境界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为了息灭众生的苦恼,菩萨都能忍受。这可见菩萨的伟大,谁愿意作菩萨!

  黄四、由极清净

  四、极清净故。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

  第四个是极清净的因缘,才能名之为「大悲」。「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不是初地菩萨。应该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到菩萨究竟的位子了。「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这个时候的大悲心,名之为大悲,才是极清净的。这四种因缘名之为「大悲」。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