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修心的开始
你们为何修定?
因为我们的心对于应了解的并不了解。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知道事物的实相,或什么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或错,是什么带来痛苦并让你们疑惑。
我们来此修习定与戒,是因为心不自在,他们受到怀疑与不安的影响。
虽然表面上看来,好像有许多修行的方式,但其实只有一种。
例如,树可能籍由嫁接方式快速收成果实,但这样的果树较不强韧与耐寒。
另一个种树的方式,则是直接从种子种起,如此种出比较强壮与耐寒的果树。
修行也是如此。
修心的时刻其它的事一律不管。
当我们刚开始修行时,对这点的了解有问题。
在还不知道什么是什么时,坐禅真是件苦差事,甚至偶尔还会因而掉泪。
有时我将目标定得太高,有时则又太低,永远找不到平衡点。要以平静的方式修行,意指将心放在高低适度的平衡点上。
和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式修习可能会很困扰,一位老师说你必须这么修,另一位则说必须那样修,结果就是困惑、怀疑与不安。
没人知道应如何调和自己的修行。
因此你应试着别想太多,若真的想要,就一定要有觉知。
首先你必须让心平静,有觉知的地方就无须考虑,觉知会代之生起,而转变成智慧。
一般的思考不是智慧,它只是心漫无目标与无觉知地游荡,那无可避免地会造成不安。
因此,在此阶段你无须思考,那只会扰乱心,过度的妄想甚至会导致你哭泣。
佛陀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如何停止思考。
禅修时你必须下定决心,现在是修心的时刻,其它的事一律不管,不要让心偏向左或右、前或后、上或下,此时唯一的任务就是修习入出息念。
首先,将你的注意力从头顶,经过身体,移到脚趾,然后再回到头顶。
从头到脚觉知你的身体,并以智慧来观察,如此做,是为得到一种对身体存在方式的初步了解。
接着开始禅修,记得你唯一的任务就是观察入息与出息。
不要强迫呼吸比平常长或短,只要让它保持轻松,均匀地流动,让每个入息与出息都自然地进出。
虽然你随它们自然进出,但仍应保持觉知,让呼吸舒适地进出。保持坚定的决心,在这段时间,你没有其它的工作或任务要做。
关于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会看到什么的想法,也将不时地在禅修中生起,不过一旦它们出现,就让其自行消失,不要过度地关心它们。
不要对感受做出反应,禅修期间无须注意法尘,每次心受到感官接触影响时,只要心中有感觉或感受,就放下它。
无论那些感受是好或坏都不重要,不要对感受做出反应,只要让它们消逝,然后再将注意力拉回呼吸上。
对入息与出息保持觉知,不要为呼吸的长短感到苦恼,也别试图以任何方式控制或压抑它,只是观察它。换句话说,不要执着。
当你继续修行时,心会逐渐放下事情且开始歇息,呼吸会变得愈来愈细微,几乎如完全消失一样。
身与心都会感觉轻安与充满活力,持续的只是【一境性】的觉知,心已达到平静的状态。
若心惶惶不安,提起正念深深吸进一口气,吸到满时再将它完全吐尽。
接着再做另一次深呼吸,如此做个两、三次,然后再重新专注于禅修上。心应该愈来愈平静,每次法尘扰乱心时,就重复这过程。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行禅上,若行禅时心变得不安,就先停下来安抚心,重新建立对禅修所缘的觉知,接着再继续行禅。行禅与坐禅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使用的身体姿势不同而已。
有时可能会有疑惑,因此你必须有正念。
觉知者会持续追踪与检视骚动的心,无论它采取什么形式,这就是有正念。
正念会看管与照顾心,无论心的情况如何,你都必须保持觉知,不要粗心大意或心不在焉。
诀窍是让正念控管与监督心,一旦心与正念合一,一种新的觉知就会浮现。
入定的心受到定的管制,就如同关在鸡舍里的鸡无法在外面走动,但仍可以在鸡舍里活动。
它来回走动,不会陷入麻烦,因为它受到鸡舍的限制。
同样地,具有正念与定的心产生觉知时,也不会引生麻烦。在定心里产生的任何念头或感受,都不会造成伤害或混乱。
以正念维持觉知把心拉回来,有些人丝毫不想经历任何念头或感觉,但这也太离谱了。在定境中也会有感觉,心同时经历感觉与平静,没有阻碍。
有这种平静时,有害的结果就不会产生,问题只要在鸡跑出鸡舍时才会发生。
例如:你可能在观察呼吸进出时忘了自己,让心从呼吸上跑开,可能是跑回家、去逛街,或跑去其它地方。也许甚至过了半小时,你才惊觉自己正在禅修,并责备自己缺乏正念。
这里是你真正必须小心的地方,因为这就是鸡跑出鸡舍的地方――心已离开它平静的基地。
你必须注意以正念维持觉知,并试着把心拉回来。
虽然我说:“把心拉回来”,事实上心哪里也没去,只是觉知的对象改变了。
你必须待在此时、此地,只要有正念,心就会在场。
看起来好像是你把心拉回来但其实它哪里也没去,它只是稍微改变了。
当正念恢复时,瞬间你的心就回来了,无须去其它地方寻找。
若有完全的觉知,一种在每个时刻都持续无间断的觉知,就称为当下的心。若注意力从呼吸跑道其它地方去,觉知就会中断。只要觉知入出息,就会有心。
必须同时具备正念与正知,当下你清楚地觉知呼吸。
这观看呼吸的动作,会帮助正念与正知一起增长,它们彼此分工合作。
同时拥有正念与正知,就如由两个人共同抬起一块沉重的木板。
假设他们想要抬起多块重木板,但因太重几乎无法抬起,这时某个善心人士见状,便会赶紧伸出援手。
同样地,具备正念与正知时,智慧将会适时伸出援手,然后这三者就可以相互支持。
放弃一切的内在对话与怀疑,智慧对于感官所缘会有个了解。
例如,禅修时你可能开始想到一个朋友,但智慧应立即以“那无关紧要”、“停止”或“忘记它”,而加以制止。
若有个“明天要去哪里”的想法,智慧的反应将会是“我没兴趣,也不想让这种事来烦我自己”。
若你开始想到其它人,你应该想:“不!我不希望涉入”、“放下吧”,或“那都是不确定的”。
这是你在禅修时对于感官所缘应有的处理方式,视它们为“不确定、不确定”,并保持这种觉知。
你们必须放弃一切的思虑、内在对话与怀疑,禅修期间不要陷在其中。
最后,心里只剩下正念、正知与智慧等最清净的状态。
只要这些一减弱,疑惑就会生起,但试着立即放弃那些疑惑,只留下正念、正知与智慧。
试着如此增长正念,直到它能随时保持为止。
然后,你就会彻底了解正念、正知与智慧。
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点,你就能了解正念、正知与智慧三者。
无论你是讨厌外在的感官所缘或受它们吸引,你都能告诉自己:“那都是不确定的。”
无论讨厌或喜欢,它们都是应扫除的障碍,直到心清净为止,剩下的应只有正念、正知、定与慧。
- 上一篇:女子的五种美德与五种恶事
- 下一篇:你了解佛教徒吗?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知足少欲少烦恼
- 多也足,少也足
- 什么是满足?
- 容易知足是不求上进?
- 知足就不会抱怨
-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 最自在的生活享受
- 真正的解脱
- 幸福是什么?
- “忙”不是问题
- 都是新的
- 忙中有序地赶工作
- 快不一定就好
- 把工作当成趣味的生活
- 保持平静的心
- 好坏不放心上
- 工作要懂得随顺因缘
- 面对工作调整,要能够随遇而安,别挑三拣四
- 放下身段大有可为
- 别做一行怨一行
- 以谅解解开压力
- 把希望当成压力
- 少一点得失心
- 转压力为自我期许
- 尽其在我
- 把自己放空一下
- 压力是成长助力
- 心甘情愿就不苦
- 挫折是正常的
- 不和过去比较
- 化解压力
- 不求人关心
- 坚持走下去
- 机会总会轮到你
- 让弹力球变成棉花
- 在机会中发展与成长
- 尽其在我,虽败犹成,侥幸而得,虽成实败
- 自我激励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 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健全的性格
- 对于生活要心存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