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法句经卷11—21(中)

  原典

  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明哲品者,学念行者,修福进道①,法为明镜。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㈠

  故世有福,念思绍行②;善致其愿,福禄转胜。 ㈡

  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③阴德,久而必彰!㈢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狎附④上士。(四)

  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⑤,慧常乐行。(五)

  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 ㈥

  弓工⑥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七)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⑦,毁誉不倾。(八)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九)

  大人体无欲,在所昭然明;虽或遭苦乐,不高现⑧其智。(十)

  大贤无世事,不愿子财国,常守戒慧道,不贪邪富贵。(十一)

  智人知动摇,譬如沙中树,朋友⑨志未强,随色染其素⑩。(十二)

  世皆没渊,尠剋⑾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十三)

  诚贪道者,览受⑿正教。此近彼岸,脱死为上。(十四)

  断五阴法⒀,静思智慧,不反入渊,弃倚⒁其明。(十五)

  抑制情欲,绝乐无为,能自拯济,使意为慧。(十六)

  学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谛,不起为乐。漏尽习除,是得度世。(十七)

  注释

  ①进道:上升到对道的追求。

  ②念思绍行:心念与思想要紧跟行动。绍,继也、紧接也。

  ③信知:深深信仰

  ④狎附:亲近依附。狎,亲睰、靠近。

  ⑤演法:敷演宣讲佛法

  ⑥弓工:制造弓之工匠。

  ⑦意重:意志坚定不可移。

  ⑧不高现:不通过某某来显示出其智慧境界之高尚。

  ⑨朋友:动词,交接朋友。

  ⑩素:白色。佛教上座部及《法句经·双要品》第一、二章均强调「心性本净」。此处应是肯定心性本净之意。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三○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⑾尠剋:即少剋、很少能够。尠,为少之异体字。

  ⑿览受:观看并接受。

  ⒀五阴法:即五蕴法。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感觉聚集在人身上,便产生五种相应的欲望;法,是万事万物之总称。

  ⒁弃倚:抛弃世俗的种种倚靠,如身体、财产、子女、权势等等。

  15罗汉品

  译文

  罗汉品大意是讲,真人之性脱离了欲望的纠缠,无所粘著滞碍,心(意)坚定不易改变。

  摆脱忧患的缠绕,从一切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各种人生捆缚纥繨已经解开,心中冷静而无烦恼。 ㈠

  心(灵)净潔便可获得(正等)念头,不再有所贪恋有所欢乐:已经度脱痴意之深渊,犹如大雁舍弃了棲留的池塘(在蓝天自由飞翔)。 ㈡

  每次吃饭以肚饱为准,无须积攒贮藏食粮;心中空空无所思想,救度了众人行走的大地,犹如空中飞翔之鸟,远走高飞没有阻碍。㈢

  尘世的种种习性已摆脱殆尽,不再到处仰面乞食:虚怀心胸没有祸患,已经达到超脱的境界,犹如飞鸟一般,偶尔栖歇凡世,立即就飞离地面高飞远逝。(四)

  制伏根性使之顺从端正,就像马被调教便於驾驭:舍弃了骄傲堕慢的习性,就连老天也尊敬(此等之人)。(五)

  犹如大地忍辱负重沈默不怒,就像大山沈稳坚固不被动摇:真人没有任何污垢,也不再坠入轮回道中。 ㈥

  心念已经无相亦无妄念,言行亦复无差错:顺从正道得解脱,安安静静归於涅盘 。(七)

  抛弃欲望无所粘著,没有三界的种种魔障:各种奢求之意已经断绝,这样便是上德之人。(八)

  或在人群或在野外,或处平地或处高岸,符合真谛的教诲,所过之处,皆受保祐。(九)

  阿罗汉者乐空寂,凡庸之人则不能。真正的快乐呀,没有欲望,没有任何欲求!(十)

  原典

  罗汉品第十五有十章

  罗汉品者,言真人性脱欲无著,心不渝变①。

  去离②忧患,脱於一切,缚结③已解,冶而无煗④。 ㈠

  心净得念,无所贪乐,已度痴渊⑤,如鸠弃池。 ㈡

  量腹而食⑥,无所藏积;心空无想,度众行地:如空中鸟,远逝无碍⑦。 ㈢

  世间习尽,不复仰食;虚心无患,已致脱处;譬如飞鸟,暂下辄逝。 (四)

  制根⑧从正,如马调御⑨;舍憍慢习,为天所敬。(五)

  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㈥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从正解脱,寂然归灭。(七)

  弃欲无著,缺⑩三界障,望意⑾已绝,是谓上人。(八)

  在聚在野⑿,平地高岸,应真所过⒀,莫不蒙祐。(九)

  彼乐空闲,众人不能。快哉无望,无所欲求!(十)

  注释

  ①渝变:改变。

  ②去离:远离。

  ③缚结:人生的各种欲望如绑缚人性之绳结。此乃譬喻之言。

  ④煗:通煖,温暖之意。《南传法句经》译作「烦恼」 。

  ⑤痴渊:痴,佛教认为人对某些像物的执著为痴;这种意识状态如深渊一样,使人的真性沈溺於其中而遭受世俗之苦楚。

  ⑥量腹而贪:以吃饱肚子为准而不贮藏。这是早期游方僧,头陀行思想的反映,主要是以行乞为生。

  ⑦无碍:无所挂碍,无所留恋。

  ⑧制根:制伏自己的根性。

  ⑨调御:调理。御,驾驶。

  ⑩缺:少、没有。

  ⑾望意:各种不切实际的意识、想法。

  ⑿在聚在野:聚,人烟稠密之处;野,荒野少人之地。

  ⒀所过:所经过之地。

  16述千品

  译文

  述千品的大意是讲:学习(佛法)的途径很多,如若不得要领,不如以简约为最高的追求。

  即使诵读了千言万句(经典),如果不了解其真正意义,不如诵读一句符合佛法精神之言,一闻此言即可熄灭各种恶念。㈠

  即使诵读千章,不符佛法教义又有什么益处?不如只诵读一句符合佛法教义之言,阻此言语实践後便可了脱世间之苦。㈡

  即使诵读很多经文,若不理解又有何益?理解了一句符合佛法教义之言,便可获得了脱尘世之苦的方法。㈢

  一人能胜百万敌人,(未来雄杰):不如自我战胜自我,这种战胜自己的(战斗)方为上乘(之韬略)。(四)

  自己战胜自己最为贤德,所以称赞此等之人为人中之雄:守护意念调控身心,自我减少(各种意欲)直至生命终结。(五)

  即使天为至尊,(再加上伟大的)神魔梵释(诸神);(这些伟大的力量)都不能战胜那自己战胜自己之人。 ㈥

  每月千次地往返於祠庙之中,而且终身从不间断(祈祷神灵):但都不如片刻专心,奉事(佛)法:只要将(心)念紧系在大道和福德的(准则)之上,胜过那些终身在(祠庙中祈祷神灵之人)。(七)

  即使终身百岁,朝朝供奉火神,但都不如片刻(专心),供养(佛法僧)三种至尊。一旦供养(佛法僧)即可得福,胜过供养火神的千倍(功效)。(八)

  祭祀神灵希求幸福,从其後来的果报来看,四分之求未得一分之报,不如礼遇贤德之信。㈨

  能够(以)善(为念)行动(皆合)礼节,经常敬重长老之人:四种幸福自然增加,身体健康力壮长寿平安。(十)

  假若人活百岁,远离正道不持戒律:不如只活一日,坚守戒律端正意念进入禅定。 (十一)

  假若人活百岁,邪僻虚伪没有正智;不如只活一日,一心三思学习端正之智。(十二)

  假若人活百岁,懈怠心志不求上进:不如只活一日,勉励努力精进於佛法教义。(十三)

  假若人活百岁,不知道(世事)何为成功何为失败:不如只活一日,看见(败事)微妙之徵兆便知禁忌。(十四)

  假若人活百岁,不见(美如)甘露的大道:不如只活一日,体味实践(美如)甘露的(大道)之味。(十五)

  假若人活百岁,不知道大道之精义;不如只活一日,学习佛法的精要之义。(十六)

  原典

  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述千品者,示学者径多而不要①,不如约明。

  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减意。 ㈠

  虽诵千章,不义②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㈡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㈢

  千千③为敞,一夫胜之;未若自胜④,为战中上。(四)

  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⑤至终。(五)

  虽曰尊天,神魔梵释⑥,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㈥

  月千反祠⑦,终身不辍⑧;不如须臾,一心念法。一念道福,胜彼终身。(七)

  虽终百岁,奉事火祠⑨;不如须臾,供养三尊。一供养福,胜彼百千。(八)

  祭神以求福,从後观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九)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十)

  若人寿百岁,远正⑩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戎正意禅。(十一)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十二)

  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十三)

  若人寿百岁,不知成败事⑾;不如生一日,见微⑿知所忌。(十四)

  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⒀;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十五)

  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十六)

  注释

  ①不要:不得要领。

  ②不义:不符合佛之义。

  ③千千:一千个千,即百万,形容很多。

  ④自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各种欲望。

  ⑤自损:自己减损自己内在的欲望。

  ⑥梵释:即梵天之中的众天神。

  ⑦月千反祠:一月内一千次地返回到寺院裏祈祷。反,通返。

  ⑧辍:断,间歇。

  ⑨火祠:即火神。火神为印度人民祟拜的神之一。

  ⑩远正:远离正道。

  ⑾成败事:成功和失败两种不同的结局。

  ⑿微:事件刚刚萌发出徵兆。

  ⒀甘露道:佛法之味如甘露甜美,养人身心。

  17恶行品

  译文

  恶行品的大意是要感动恶人,让他们知道只要有恶行就会有恶报,不可能逍遥无患。

  明白了何者为善却不顺从,反而(故意)随顺恶之心念,寻求幸福不从正道,反而喜好邪僻淫欲。㈠

  凡庸之辈行恶(之时),往往处在不知不觉之中;愚痴之辈只知使(心)意快乐,後来便陷入忧郁痛苦之中。 ㈡

  歹毒之徒行使暴虐,(开初)也是从一点一滴的小恶做起:只知以实现欲望为快乐的人,罪恶的果报是自然而然的。 ㈢

  善良之人处处积德,(其福也将)伴随善德渐渐积聚增大…心甘情愿行善积德,福报之来亦是自然。(四)

  妖孽之人暂见幸福,只是其恶还未到报应之时:等到恶报来临之际,自然承受罪恶的煎熬。(五)

  祯祥之人暂见祸患,只是其善还未到果报之时:等到善报来临之时,必然享受善德之福报。㈥

  打击别人必然遭到别人的还击,行使怨恨也将遭到他人怨恨的(果报),骂人之人必遭他人回骂,施发怒气之人必遭他人之怒。(七)

  世间之人没有闻听(许多大道法则),不知(何为)真正的佛法。人生在世寿命短暂怎么应该行恶(作恶)呢?(八)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小恶无殃:水滴虽然微小,慢慢地就会充盈巨大器皿:凡是恶贯满盈,都从小恶积累而成。(九)

  不要轻视小善,以为小善不会致福:水滴虽然微小,慢慢地就会充盈巨大的器皿:凡是福(庆)充满,皆从纤纤之处积蓄而成。(十)

  所有士人的行为,无论出於爱好还是出於憎恶,(只要)各自均从爱护自我出发最後都不会走上败亡(之路) 。(十一)

  喜爱多取的士人,自以为(多取)的结果非常满意:(哪知)吞没夺取了他人的(果实),其他之人又会以同样的方式从其手中夺走。(十二)

  恶行并不即时(报应),犹如(母)牛吃草(慢慢)孕育牛奶;罪恶在阴间地府伺候等待,犹如灰中之火等待(时机)复燃。(十三)

  不经意的态度便是恶行,若是如此且身体力行:(结果必然是)号啕大哭遭受果报,随顺(戏笑之恶行)罪(报)旋踵而至。(十四)

  作恶(之报)未来之时,犹如商兵遭到堵截;一亘(被)牵进(恶报之境)方才知晓;(自己)已经堕入恶行:後来遭受的痛苦果报,就同从前所作恶行(一模一样回报自身)。(十五)

  就像毒聚成疱,船入洄流漩涡之中(一样),恶行潜流暗滋,(人性美德)没有什么东西不被(恶行)伤害戕伐。 (十六)

  假如恶(人)诬蔑陷害他人,清白(之人)仍然不会被污染;愚闇(的)罪殃结果反而是自作自受,犹如灰尘逆风而扬仍被吹回原地。(十七)

  因为过失犯下罪恶,(後来)能够自我追悔一心向善:这样的人(人性)光辉普照世间,犹如红日当空,再无云翳遮覆。(十八)

  大德之士按照这一法则(行事),然後亲身即可看到:行善就得善报,行恶就得恶报。(十九)

  (执著於)有的见解就堕入人世的轮回,作恶之人就会堕入地狱;行善之人可以升入天界,无为之人可以进入涅盘的境界。(二十)

  无论是遁入虚无的天空寥廓的大海,还是隐藏在深山的石缝之中,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躲避往昔之恶的果报。(二十一)

  芸芸众生皆有苦恼,不得免除直至老死;唯有仁人智上,不记挂(他)人是非罪恶(故尔了无苦恼)。(二十二)

  原典

  恶行品第十七二十有二章

  恶行品者,感切①恶人,动有罪报,不得②无患!

  见善不从③,反随恶心;求福不正,反乐邪淫。㈠

  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後郁毒④。㈡

  烈人⑤行虐,沈渐数数⑥;快欲为人,罪报自然。㈢

  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甘心为之,福应自然。(四)

  妖孽⑦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五)

  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热,必受其福。㈥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七)

  世人无闻⑧,不知正法;生此寺少,何宜为恶!(八)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⑨;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九)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⑩积。(十)

  夫士为行,好之与恶⑾;各自为身⑿,终不败亡。 (十一)

  好取之士,自以为可;没取⒀彼者,人亦没之。 (十二)

  恶不即时,如构⒁牛孔;罪在阴伺⒂,如灰覆火。 (十三)

  戏笑为恶⒃,已作身行。号泣受报,随行罪至。 (十四)

  作恶不起⒄,如兵⒅所截;牵往乃知,已堕恶行。後受苦报,如前所习。(十五)

  如毒摩⒆疮,船入洄液⒇,恶行流僣(21),靡不伤尅!(十六)

  如恶诬罔人,清白犹不汙;愚殃反自及,如尘逆风坌(22)。(十七)

  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是明照世间,如日无云噎(23)。(十八)

  大士以所行,然後身自见;为善则得善,为恶则得恶。(十九)

  有识(24)堕胞胎,恶者入地狱;行善上升天,无为得泥洹。(二十)

  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於此处(25),避免宿恶殃。 (二十一)

  众生有苦恼,不得兑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二十二)

  注释

  ①感切:感动告知。

  ②不得:不可能。

  ③从:追随、顺从。

  ④郁毒:很深的痛苦、罪过。

  ⑤烈人:即歹人、不善之人。

  ⑥数数:一点一滴。

  ⑦妖孽:歪门邪道之辈。

  ⑧无闻:无所闻,见识不广,即是无知。

  ⑨殃:祸灾。

  ⑩纤纤:细少。

  ⑾好之与恶:此为「好之与恶之」之省略语。意谓不管是喜欢它还是讨厌它。

  ⑿为身:爱护身体,保护自身。

  ⒀没取:平白无故地吞侵占有。没,没收,吞为已有;取,攫取。

  ⒁构:合成。牛吃草在体内通过生物分解而慢慢地合成牛乳。

  ⒂阴伺:亦作阴祠,即阴朝地府,冥中。

  ⒃戏笑为恶:以不经意的态度行恶。

  ⒄不起:未发作,没有暴发出来。

  ⒅兵:部队。

  ⒆摩:慢慢地形成。

  ⒇洄液:洄流、漩涡。

  (21)仪:即潜;暗流之意。

  (22)僣:同玢音ben,尘土飞扬之意。

  (23)云噎:即云紧、云块之意。噎,阴晦的样子。

  (24)有识:有识这种根性之人。识,被佛教看作是人的六根之一,它执著於我,故始终不得涅盘,堕入轮回之苦。

  (25)此处:指上文空、海、山石等空间。

  18刀杖品

  译文

  刀杖晶的大意是教人习学仁慈,勿要使用刀杖,残害众(多)生(灵)。

  一切(生灵)面对死亡都心怀畏惧,而且都害怕刀杖(加身)的痛楚;以己体物可以广推,就不要杀戮(生灵)行使棍杖。㈠

  能够经常地与众多生灵相安而处,不会(随意)施加毒楚(於众生之身):(此等之人)生时不会遭逢祸害,来生亦可长久的平安稳定。 ㈡

  不应该出语粗恶,言语粗恶应该畏惧(恶)报:恶(的言行)已发,祸殃就会来临,刀与棍棒就会加身。㈢

  说话态度和善,就像叩打众多钟磬一般(妙音回应):不再吝惜一己的假有之身,救度世间就十分容易。(四)

  欧打良善之人,随意识害无罪恶之人,这种非殃将增十倍,(而且)速得恶报难以救护。(五)

  生命遭受巨烈创痛,形体遭到损毁离析,自然会产生烦恼疾病,精神失意恍惚。 ㈥

  为他人所诬枉,或者遭逢官司困扰:以致家中财产耗尽,亲戚(朋友)生离死别。(七)

  (而且)房屋之内所有一切,(皆)被灾难之火焚烧殆尽,死後进入地狱,这便是十倍的(报应)。(八)

  即使苦修裸身剃发,身披草制粗衣,沐风浴雨睡卧石,疑结不解奈若何?(九)

  下去攻伐他人杀生放火,也不追求战胜他人:仁(慈) (博)爱天下(生灵),所到之处皆无怨恨(产生)。(十)

  世间倘若有人,能够知晓(自)惭(自)愧,这便叫做(自我)诱导(自我)向上进取,就像鞭策良马(加快步伐):如果能以善为马,向著大道进取就能深入长远。(十一)

  (世)人若有诚实守戒(之德),守定意念精益求精,接受大道(的训戒),智慧之见自然形成,就可以灭除各种(人生)苦恼。 (十二)

  自我严格要求修炼佛法,减损(各种欲望)接受清净意念,棍杖不随意地加害众多生灵,这便是佛门弟子中得道之人。 (十三)

  对天下任何生灵都不加伤害,终其一身皆不遭逢祸害:常常关怀一切生灵,谁还能与这样的人结下怨(仇)呢?(十四)

  原典

  刀杖品第十八十有四章

  刀杖品者,教习慈仁,无行刀杖,贼害①众生。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②,勿杀勿行杖。 ㈠

  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後世长安隐。㈡

  不当③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 ㈢

  出卖似善,十如那众磬④;身无议论,度世则易。(四)

  敲杖良善,妄言无罪,其殃十倍,炎迅无救。㈤

  生受酷痛⑤,形体毁析,自然恼病,失意恍惚。㈥

  人所诬枉,或县⑥官厄,财产耗尽,亲戚离别。(七)

  舍宅所有,灾火焚烧,死人地狱,如是为十。(八)

  虽⑦裸剪发,被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疑结何⑧?(九)

  不伐杀烧,亦不求胜,仁爱天下,所适无怨。(十)

  世傥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⑨,如策良马。如策善马,进道能远。(十一)

  人有信戒,定意精进。受道慧成,便灭众苦。(十二)

  自严以修法,减损⑩受净行。杖不加群生,是沙门⑾道人。(十三)

  无害於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⑿於一切,孰能以为怨?(十四)

  注释

  ①贼害:残害。

  ②恕己可为譬:即推己及人的意思。恕己,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譬,作为例子推广。

  ③不当:不应该。

  ④磬:古代一种石钟,敲之则响。

  ⑤生受酷痛:活著的时候遭受酷烈的打击。

  ⑥县:通悬,遭受。

  ⑦虽:即使。

  ⑧奈疑结何:无奈怀疑怨恨之心已经形成,没有办法了。

  ⑨诱进:诱导人们向上,向佛所阐释的人生境界进取。佛教把自我反省,知耻看作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⑩减损:减少各种妄念,非份之意欲。

  ⑾沙门:即佛教徒,出家者之总称。

  ⑿念:关怀,慈悲。

  19老耄品

  译文

  老耄品的大意是:劝人勤勉努力,不要与生命抗争,老来後悔又有何益?

  (人生在世)有什么值得欢喜,值得开颜大笑?妄念常常如火焰般燃烧,深深地被世俗的幽暗昏冥所遮蔽,不如认真地去修禅定。㈠

  自以为身躯强壮精力旺,倚恃年轻得平安:妄念纷纷多诟病,哪知此身假有身! ㈡

  老时颜色衰退,病时颜容无光,皮肤松弛肌肉萎缩,生命死期已经来临。㈢

  身体死亡神识飞走,就像驾车之人丢弃(旧)车(神识丢弃了身体);(肌)肉消亡腐烂骨骼散架分开,(有形)身躯哪裏可以倚靠?(四)

  身体犹如城堡,骨为构架主干,肉为大道(通衢),从生至死,只是深藏愤恨惰慢之志。(五)

  老来形躯衰变,犹如破旧之车:佛法能除痛苦,应当努力学习。 ㈥

  人若末闻(佛法),老来犹如(祭祀的)公牛,只是一味地生长肌肉膘肥(祭献死神),没有福报没有智慧。(七)

  从生到死皆无倚托,来来往往皆有艰难:心意倚托於对身躯的贪恋(之上),生命历程的痛苦将是无际无涯。(八)

  智慧(之人)可以预见(生命)之苦,因此抛却有形身躯:灭除意欲,斩断意念 (之根),恩爱弃尽不再受生。(九)

  既不修炼清净之行,又无足够(养身的)财富:老来犹如白鹭孤伶,空空厮守荒芜水池。(十)

  既不坚守戒律,又不积蓄财富:老来赢弱气竭衰颓,思恋往昔呈田春之日)哪裏有什么益处?(十一)

  衰老之时犹如秋天树叶,(随风飘落)污秽(沟池),外表破败褴褛不堪,生病将死时,也当後悔当初不学佛法。(十二)

  生命之流日夜胜直至尽头,应当及时勤勉努力(学习佛法);世间真理并非真正的(佛所指教)的真理,切莫迷惑堕入冥冥(地狱)之中。(十三)

  应当学习(如何)点燃(心)意的(智慧)之灯,自我修炼寻求智慧;远离污垢;勿要被尘俗污染,手执明烛观看(何为)大道的境地(便去追寻)。(十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