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念佛自知录(三)
第四期佛七(自十一月廿三至卅日)
本期为预习般冉三昧的最后一期,回忆般舟三昧经,佛告跋陀和,略言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又言常念佛身卅二相,八十种好,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又言常念去此十万亿佛刹,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七日七夜,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外,乃至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上来云云,若无方便,易流渺茫,无从著手,因立方便,以资练习,行之数周,颇觉得力。兹特撮要纪录,以备将来参考。至于此法委细之处,则非语言文字所能尽宣,世论尚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况佛法乎?要之,标心依境,融通各义,悉宗经论,并非杜撰,此则差堪自信耳。
般舟行法(欲修般舟三昧者可参考此法也)
(甲)念佛(此项内分五段,段中又分数节,以中外数字标示之)
第一段(离念)
圆觉经云‘离幻’。起信论云‘离念’。可知吾人生死的根子,就在虚幻妄念相续。佛说净土法门,是以念佛之正念,代替妄念,念到念而无念,则业尽情空,本来面目自然现前。所谓念到无念处,心空佛亦亡。此时庶乎离念矣。凡事说之甚易。行之甚难,姑设方便,其法如下:
行者先拨捻珠,持六字宏名一千声,或行或立,可随自便,数满,长跪佛前,合掌继续念佛,想此舌根运出,耳根运入,非舌非耳,即出即入,便将自己口腔喉舌,作一个留音机想,佛声好像自轮盘中放出来,于是念的愈快,则轮盘转的愈速,约三五分钟,则身心仿佛坐在一傍,静听盘中佛声朗朗,历历分明,念者自念,听者自听,念性已与身心早脱离矣。
第二段(坐音声中听念佛)
置身心于音声中而听之,继续念佛,作佛声充满一室想,即置身心于音声中而听之,此时愈久愈妙,如天乐鸣空,云中雁语,风铃在塔,鼓鱼依更,我不责之鸣,而任其自鸣。
第三段(坐光明中听念佛)
置身心于光明中而听之,行者继续念佛,久而音中,神光圆聚,作光明遍照一室想。于是佛声佛光交织一处,身心愉快无比,几乎有手舞足蹈之乐。
第四段(佛身现前)
继续佛声佛光齐奏之下,忽思如此声光,从何而来?穷究光明来处,追到极处,惟佛有无量光,光即是佛,心眼忽见佛身,遍满虚空。自觉赢劣,心力不及,正在惊喜交集,忽得境界如下:
1、我佛慈悲,特设方便,示现丈六金身,结跏趺坐,七宝池中,胜莲花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端正无比,庄严毕备,于是佛声更高亢入云。
2、此时心中谛观佛身,大约十声佛号,观一相好,先由上顺数:一观首无见顶相。二观眉若远山相。三观目似初月相。四观鼻如龙准相。五观两耳垂肩相。六观口如狮颊相。七观胸有卍字相。八观左手(揲印)托钵相。九观右手接引相。十观两足平满相。佛声愈朗,心观愈明。
3、复从足下,向上逆数观佛身:一观足底千幅轮相。二观手指纤长,掌现网缦相。三观胸卍放光相。四观口轮棱廓相。五观鼻孔毛不乱生相。六观耳有寿毫相。七观绀目澄清相。八观白毫宛转相。九观发绀柔美相。十观顶上圆光普照相。佛声至此改念四字,愈快愈切。
4、佛垂抚慰,作想佛先以右手摩我顶,继以左手用衣覆我身,慈祥抚慰,无微不至。忽觉如是种种,皆由我心想念因缘,则佛心即我心,佛身即我身,复将己身自顶至踵,一一比照。究竟非一非异,非自非他,个中消息,难思难议。方才了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我心想生。果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是顺逆反覆观佛身相好,观念既成,闭目见佛,开目亦见佛,佛声戛然而出,身坐蒲团,仰观佛相,金容如笑,倍觉和蔼。遂唱回向偈,清课告终,需时三刻。
(乙)静观(静坐观想念佛也)
观念法门。本分普观及直观二种,今以静观二字统摄二种观法,而融会之,如左:
第一段(调和身息)
行者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故,表正向故。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之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肘,令左脚指与右脞齐,右脚指与左脞齐,若欲全跏,即以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叠两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直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次当闭口,唇齿方相拄著,舌向上齶。次当闭眼,方令分晰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忌动摇。
第二段(观想依正)
行者身心调和后,坐已自想,平日随所参闻,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四项成就功德庄严。一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信愿具足,合生极乐。便起心生于彼想,即见七宝池中,有莲花一朵,色似黄金,大如车轮,念苞未开,已种莲因,念佛一声,花舒一瓣,当花圆开,有五百色光,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莲花化生,得未曾有。此时反观四大假合之臭皮囊,方知为假我耳。作眼目开想,忽见佛与菩萨,遍满虚空,自惭嬴劣,心力不及,佛垂慈愍,特示丈六金身,威德巍巍,趺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两眉之间,有白毫一颗,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转,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愈久愈妙,此时心眼注视,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务与气息调和,身心愉快,难以言宣。若觉模糊不清,即重想毫相一遍,便觉光明。最少须经十五分钟,再扩大观想如下:
1、先想阿弥陀佛,于彼高座,金颜巍巍,相好光明,所有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惟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
2、继想阿弥陀佛,今现在彼七宝讲座,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随己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第三段(一境三观)
行者对于上来境界,应作空假中次第三观:
1、空观:观想以上所见,若成未成,皆由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
2、假观:上来所见,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虽然如梦如幻,而皆历历分明。
3、中观:上来种种,皆我之心性所现,所有者即是自心,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心有心无,皆名有想,尽名为痴,不见法性。
基于上述三观,方知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是故观心观佛,虽皆属妄境,而应知‘全真起妄,了妄即真’。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即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也。
第四段(出观应知)
行者意欲出观时,事前应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膀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抚摩诸毛孔,令摩手冷生暖,以手揜两目,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心住,出既促顿,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僵,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燥不安。是故心欲出观,每须注意。
(丙)拜佛
谨按礼敬诸佛,为普贤十大愿王之旨,凡修行人,皆当以拜佛为忏业障,折慢憧,增智慧之不二法门。惟事属行门,各宗互异,周旋动作,多由口授。经论虽列七种礼法,而究其理致,则不过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寥寥数语而已。兹参照慈云忏主所著:往生净土忏愿仪,酌定般舟行法拜佛仪规,如左:
第一段(先拜本师)
行者入道场,上香之后,先向本师释迦佛三拜。第一拜,心中默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头至地时,默念净土法门,般舟三昧,希有难遇。起身时,默念如来常住,无有变异。第二拜,头至地时,默念三根普被,利钝咸收。第三拜,头至地时,默念恩德高深,山海难喻。至于下拜及起身之动作默念,悉如第一拜时。拜讫问讯,口称无量寿佛。一切动作,务须五体翘勤,至诚恭敬。
第二段(次拜导师)
行者拜过本师释迦,即拜导师弥陀,若依般舟三昧,除念佛之外,惟有拜佛,不修余行。故每次暂定廿四拜随礼观像如下:(先由上向下顺数)
1、观项光圆照相。2、观首无见顶相。3、观眉如远山相。4、观目似初月相。5、观两耳垂肩相。6、观鼻如龙准相。7、口如狮颊相。8、胸有卍字相。9、左手托钵相。10、观右手接引相。11、两足平满相。12、观莲花宝座相。每次起身时,即默想所注之相好,至立正刹那顷,即注视之,便觉敬爱精诚,如对严师,如见慈母,如是礼敬,功德最大。
次由下向上逆数,观法较细,可参照静观条,仍逐次观像十二拜,计一顺一逆,共廿四拜为一礼,行者可自酌体力,每次或行二礼,或行三礼,愈多愈好。但每次下拜时,须冥心少顷,默念一心顶礼,阿弥陀佛,尤要五体虔诚,精神贯注,不可勉强苟且,否则不惟功德减少,反致慢渎之咎,不可不慎也。
第三段(拜观音势至及清净海众)
行者拜弥陀礼终,即拜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及清净海众各三拜,礼终唱回向偈,肃静而退(般舟行法终)。
- 上一篇:百日念佛自知录(四)
- 下一篇:百日念佛自知录(二)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