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4)
丑二就体别简分二。寅初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分二。卯初近就音声以明无性
初三句是按情执。佛云:若汝阿难,以分别我说法之音声之分别心,为汝心者;则此心自应离却所分别之法音,另有能分别之自性。离尘有体,迥然独立,方许是汝真心。譬喻旅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方名亭主。此亦如是,是以法合喻。客喻妄心,亭主如真心。客去不住,如妄心缘境,念念生灭不住;亭主都无所去,如真心常住,寂照不二,法来照法,法去不随。故云: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于今云何,此缘心离声,再别无能分别之体性?正是直指示缘心无体。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斯则是指此攀缘之心,不但此缘心因声而有,离声无体,还于音声。即分别佛相妙容之分别心,亦因相有,若离佛相,亦无分别自体,而还于相;如是乃至,是推广之词,推广至因味而有之分别,味灭则还于味,乃至因法而有之分别,法灭亦还于法。此缘心分别,离尘无体;既非眼耳鼻舌身所缘之色尘,亦非三乘圣人所证之真空。又此缘心,即使参禅之人,已离外之六尘粗相谓非色,而犹有寂静细境曰非空。拘舍黎译云不见道,外道六师之一,等字等于其余外道。因此缘心,既非色,亦非空,故外道迷昧,即执此为冥谛。最初发明冥谛是娑毗迦罗,因其证得非想非非想定,非想即非是有想,亦即非如一般众生五根缘尘之粗想曰非色;非非想意谓非是无想,因其仍有缘于寂静境界之能缘心,故曰非空。外道修行至此,因智力衰微,未能前进,便执为冥谛。谓此冥谛是最初而有之法性,为生万法之主因。从冥谛生大,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五微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如是冥谛为能生;二十三法为所生。能受用此二十三法者,名神我,证知此理者,为涅槃因。此乃外道颠倒,迷非色非空而生之邪见妄执。阿难因执佛声而分别之心,是粗中粗;外道执非色非空而有之分别心,是细中之细。若粗若细,皆属缘心,是生死根本。今佛引外道细中之细之缘心,以显阿难所执粗中之粗之缘心,二皆离尘无体,故曰离诸法缘,无分别性。然则汝阿难因色尘而有分别之缘心,色灭还于色,乃至因法尘而有分别之缘心,法尘灭时心还于法。如是各有所还,则属客非主。云何执此客尘妄心,认作为主之真心?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分二。卯初承责咨请
前佛责阿难,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若坚执此缘心不舍,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但阿难对于妙明心性,犹未明悟,不得不再请佛开示曰:若我能缘之心性,因缘尘有,尘灭则还于尘,而如来所说之妙明元心,云何乃是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卯二正示无还分三。辰初就月喻显法体
阿难求佛开示妙明真心云何无还,故佛就日用之见性说起:且汝见我,意谓姑且就汝阿难见我佛相之见性而言。见性未落分别之时,即八识之本体;此体对境不动,迥然独立曰精;虽无形相而能照物曰明;见性众生本具非从外得曰元,此见精元明之见性,虽不落分别,但仍有能所相对,故非绝对待之妙精明心,而是迷后所起之见分,犹如天上之第二月。因人捏目所见,并非水中月影。水中求月,终不可得,若能仰观,但放手不捏,便见真月。喻以缘心求法,难证菩提,若依此见精明元而修,自可克期取证,此绝待之妙精明心。此科正是带妄显真。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辰二以可还显不还
初句诫听,次句许示。无所还地,即本元妙明心地,此心无来无去,常住不动;如亭中主人,安有所还。但此不可还之心体,无形无相,非先借可还之境,莫显无还之见。故此大讲堂以下,是列可还之境。佛说法处谓之讲堂,讲堂之户牖洞开,内外通达,则日轮升天,自有光曜照入,此显光明来处。日轮指日宫殿,用天金玻璃宝所成,纵广五十一由旬;为观音菩萨应迹之处。绕须弥山移动,所谓日月绕须弥,人间分昼夜;今云日轮升天,是随俗情而说。中夜月黑,指半夜无月光照耀之时。月谓月宫殿,天水晶宝所成,纵广四十九由旬;为大势至菩萨应迹之处。月之本身非黑,因中夜无月故曰黑。又俗人以每个月中,一半为白月,一半为黑月。今于黑月之夜再加以云雾晦暝,掩蔽于空,星光亦隐,唯有黑暗。此显暗之由来,与前明耀为明暗一对。由于门户空隙之处,故见通相;墙壁之间,彼此不通,故有壅塞之相,是通塞一对。分别之处指眼前所分别之山河大地,林泉池沼等皆为眼所分别之处;而为见所缘之境。此所缘境其相各异,彼此大小不一,谓之色。而广大虚空中,同是顽冥无知之空性,谓之空,此是色空一对。气结曰郁,尘飞曰孛,由于气结尘飞,属于昏浊环绕谓之浊。雨后初晴,谓之澄霁;由于雨后天晴,尘氛尽收,天朗气清,一目无际,谓之清;此是浊与清一对。综上四对八相,皆见精所对之境,咸皆变化无常,且各有所因。今佛欲将一一尘境,还归其各所本因之处,故先征曰:‘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因明属日,是故还日。’以此类推,暗因黑月,黑月为暗之因,故暗还黑月。通因户牖,故通还户牖,壅因墙宇,故壅还墙宇。缘因分别,故还分别;顽虚无知,故还虚空。尘因郁孛而有,故还归郁孛;清明之境,因于澄霁而有,故还归澄霁。世间所有一切境象,皆不出此明暗、通塞、色空、清浊等八种现象。此八种现象,各有所因,故各有所还。而汝能见此八种境象之见性,当还于谁?此正显见性无还。何以故下,是显无还之由。若将见性还归于明;则不明时,见性亦应随明而灭,不复再能见暗。今既于暗时,仍能见暗,可知见性未随明灭,是故见性,非还于明。若将见性,还之于暗;则明来时,暗相已灭,见性并应随灭,不复见明;今仍见明,可知见性,未随暗灭,非还于暗。其余通塞等亦然。故知所分别之境,有明暗等种种差别,而能见之见性,唯一无二;所见之境,变化无常,生灭不住,而能见之见性,则湛然常住,物来照物,物去不随。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辰三结不还是本心
前阿难坚执缘心而为自性,佛责云: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复问: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故佛告阿难:此见精元明,不因境有,境逝不随。并列举明暗等八种,皆因境有,各有可还,唯独见性则无可还。诸可还之物;自然非阿难之真心;然此不可远之见性,非汝阿难之真心,又将是谁?由此可知汝之真心,本妙明净,不为诸相所迁曰本妙;不为诸物所蔽曰本明;不为诸法所染曰本净。本妙是法身,本明是般若;本净是解脱。众生因中己具佛果三德。又本妙是大义,本明是佛义,本净是顶义。依本妙修即成中观,依本明修而成空观;依本净修而成假观。三观成,三惑断,即可证得三菩提。故说本妙明净,即涅槃根本。可惜阿难及诸众生,自己迷惑闷乱,致丧失本妙明净之真心,而作业流转,枉受轮回之苦。于生死苦海中,常为业风所飘,果报所溺。故诸佛如来,名诸众生,为可怜愍者。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