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1)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分二。子初请问分二。丑初阿难密请
尔时阿难至合掌礼佛,是经家叙述。愿闻以下是密请。尔时即当阿难大众,闻佛开示,手有开合,见无舒卷,头自摇动,见性不动;而责彼等认物为己,自取轮转之时。因已悟四大非身,缘影非心;自此身心无碍,故曰泰然。反观初闻佛咄,能推非心,矍然避座,及复闻缘心,离尘无体时,默然自失,可知迷悟之情,相去天渊。今追念无始时来,迷真逐妄,认妄为真,虽本具真心,不离当念;然终日行,而不自觉,致使真心不失成失。抚今思昔,宁不懊悔?妄谓虚妄,认是错认。尘谓所缘之境,影事谓前五尘所落谢之影子;而此能缘尘境,分别前尘影事之心,即第六意识。阿难等既已迷真,势必认妄;故一向错认此虚妄缘尘之识心,为自心性。今日始悟,此心虚妄离尘无体;而能见之性,竟然离根脱尘,超然物外。如失乳儿,是借喻以明,乳儿喻阿难及大众,乳如佛法,慈母喻佛。阿难等认妄为真,流落生死,慧命将亡,法身将断;犹失乳儿生命危在旦夕。今得值佛闻法,悟见本性,法身复活,慧命可续。何等欣庆,是以合掌礼佛,以谢佛法乳之恩。且内心非常愿望,得闻佛于现前身心中,明显指示,何者为真,何者是妄;何者是现前生灭法,何者是不生不灭;身心二者之间,究竟谁是虚妄,谁属真实。虽然阿难等已悟四大是妄身,缘影是妄心,如客如尘,但见性真实,如主如空之义,犹未彻底领悟。故仍渴望佛明显发挥,一一开示,心有愿而未宣之于口,是谓密请。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丑二匿王显请
匿王于佛欢者日,为其父王讳日营斋,供佛及僧。佛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皆随佛返祇园,愿闻法要。今闻佛说见性不灭,因忆及昔日外道所说邪见,故起立白佛,请求开示,以摧邪显正。迦旃延,译云牛领,毗罗胝子,译云空城,此二外逍皆以断见为宗。故曰咸皆说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匿王未承佛诲之前,先受此邪见所惑,今虽值佛开示见性不灭,心中难免无疑。狐为野兽之一,疑心最大,冬天过河,孤行冰上,闻河中鱼游水响,以为陷阱,如是来回再三,方敢度过,故古人引狐以例人之疑,谓之狐疑。仁王经谓匿王与释尊,同于龙光佛所行菩萨道。当时佛位八住,匿王位居四住;今内秘菩萨行,外现国王身,助佛转轮。因见有漏大众,心有所疑,故出而请佛:‘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并谓会中诸有漏者,咸皆愿闻。有漏众指凡夫及二乘有学。凡未明心见性者,无不咸皆愿乐欲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子二说示分二。丑初明身有变迁
佛因匿王之请,欲于无常生灭身中,证知不生灭常住心性。故告大王,汝谓彼迦旃延等外道,咸言此身死后断灭。我且问你,汝现在此肉身,为是同于金刚之坚固不朽,常住世间;抑或是生灭无常,终复变坏?匿王答佛:我今父母所生之身,虽仍存在,但属无常,终归迁变坏灭。佛再问匿王:汝身现在尚未曾灭,云何能知,毕竟变灭?王举现前变相而答曰: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目前虽未曾灭,但我细心观察,此身念念迁谢不已,新新不住。前念旧,后念新,再生后念时,后念复成旧,而再生之后念又成新。如是念念相继,新新不已,刹那生灭,又如香火成灰,灰落火新,俄倾火复成灰,灰落火又新。如是渐渐消磨殒灭,由于消磨殒灭不息,故决知此无常之身,必当灭尽。佛言:如是。是印可匿王所说,无常变灭之理不谬。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古云:人生六十曰衰,七十曰老,八十曰耄。今匿王年已六十有二,故佛曰:汝匿王而今年龄,已接近衰老,则汝之容颜形貌,当然不若昔日童子之时。以衰老之颜,与童子之面,比较如何?王答:昔日孩孺之时,肤腠润泽。初学行名孩,十岁前后曰孺,年至二十,日渐长成,血气充沛,精神饱满,正是强壮之年。而今行年,接近衰老,容颜干枯而憔悴,精神昏迷而暗昧,眼蒙耳聋,发如霜雪,面如鸡皮;岂独发白面皱,且将不久于人世,怎可比较壮年,血气方刚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殒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前匿王自谓衰老之颜,不比当年血气充沛,精神旺盛。佛因而再问:汝之形颜,应当不是一旦顿朽?王答:实非一时顿朽,而是变化密移。无而忽有曰变,有而忽无曰化,不住曰移,不知曰密。谓寒暑迁流,新陈代谢,渐渐由少而壮,由壮而衰,由衰而老!何以故以下,是释非顿朽。二十岁时,虽曰少年;然其颜色容貌,已异十岁之时。三十之年,虽曰壮年;然又衰于二十。乃至现在六十又过于二,回观五十之时,较今又为强壮,显见六十又衰于五十岁时。殂者往也,谓壮年已往,精神日益衰落,其间寒暑迁流,变化密易,权且限于十年一变。若微细思惟,色身变化密移,岂止一纪二纪,十二年为一纪,粗略而言是后后十余年,不及前前十余年。实则年年在变化,岂止年年在变,且月月在变化,何止月月在变化,且日日在变迁,若再沉思审实观察,则刹刹那那,念念之间,俱在变化,时刻不得停留。仁王经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平常凡夫,不能觉察,如是微细生灭。今匿王是菩萨再来,独具慧眼,沉思谛观,知此色身,刹那生灭不停,故决知此身终从变灭。佛问王之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正欲王与大众,同明色身虚妄,生灭无常。而此无常色身中,竟有常住不朽,不生不灭之见性存在。故下继续征问。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丑二明性无生灭
汝见等三句,佛按王所答。亦于等三句,正问令答,然后开示,无常生灭身中,有常住不灭之见性。匿王久证无生,位居菩萨,今为助佛转轮,示同凡夫,故但知此身,生灭无常,迁移败坏;而不知此生灭身中,有不生灭性。故答曰: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正许所请。虽然,犹须假借此迁流变动,念念不停之色身,以显内之见性不灭。故问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梵语具云殑伽河,译云福生,亦名吉祥,又名天堂来。因其源来自雪山顶阿耨达池。其沙细如粉,位于祇园精舍之前,佛说法往往举河为例。耆婆天,译云长寿。印度风俗,敬奉天神,俗人生子,至三四岁,必携往天神庙,求神保佑,健康长寿。匿王既生于印度,当不例外。故答曰: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等六句,是牒匿王所答,则汝三岁等四句是征问见河之见,是否因时而异。王言等四句,是王答,所见之水无异。以显能见水之见性,未因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