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六)-海仁老法师(8)
表法:天如第一义空,华表因行,华具四色,表圆教四十位,华由百宝所成,宝具光明,是表智光。华从天降,显四十位因行,从第一义空建立。莲华因果同时,表因心具足果觉,果觉不离因心;间杂纷糅,表智行相即,因果互涉。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表性空真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表性色真空。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表妄尽真现,唯一真法界,正是圆通真境。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表圆通法乐,任运而成,不假作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庚五佛敕文殊简择分三,辛初佛敕文殊
文殊师利,过去成佛,号龙种净尊王佛;现于北方成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今迹现菩萨,以大智见称,选圆通本根,非大智不能胜任,佛敕文殊,其意有二:一、佛虽令阿难,但于一门深入,然得循圆通,与不圆通,日劫相倍;诸圣各陈修证圆通,皆曰第一,非于众第一中,选择一根不可。其次诸圣所证圆通,各有方便,惜不对机;唯观音菩萨耳门圆通,适应阿难及本土众生之机,因此密示文殊,独取耳门。遂告文殊法王子言,汝今观此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成道,四科七大,都是方便,皆曰依此修习,俱得真实圆通,各称第一。彼等二十五圣所修所证,实无优劣之分,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但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于二十五行中,谁当其根?选择圆通本根,固为阿难开悟,而亦兼为我灭度后,此娑婆世界未来众生,得入菩萨者,欲求无上道,以何方便得易成就。佛授意文殊选圆通根,一为阿难一类之机,二为对末法此界众生之机。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辛二受命简择分二。壬初叙仪
此是结集经者,叙述文殊师利法王子,领受释尊慈悲之旨,即起座礼佛,并仗佛之威德神力,而以偈对佛言。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壬二正说分二。癸初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初句合有法喻,觉性是法,海是喻。觉性即众生本具之佛性,以觉性竖穷横遍,犹如普光摩尼香水海,深无底,大无涯,唯摩竭龙王,能尽其际,喻觉性甚深,唯佛与佛,方能知之。觉海性澄湛然不动,而能圆含万物,曰澄圆。虽含育万物,而究竟澄然不动,日圆澄。澄圆是寂而照;圆澄即照而寂。澄圆是不变而随缘,圆澄是随缘而不变。此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觉性,元本自妙,元本自明,不假造作,故曰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分二。子初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觉性本来元妙元明,寂照照寂,奈照久劳生,一念不觉,故有能见及所见,谓之元明照生所。生所即境界相,能知境界者,即能见相。即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亦楞伽经云:‘不思议薰,不思议变。’既有所见之境界相,当然有能见之能见相;能所既立,则圆明之照性,便隐而不现,不亡犹如亡,故曰所立照性亡。此即前文:‘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因其能所既立,便转本有智光,成能见之妄见,以妄见欲有所见,故迷性空而成顽空,谓之迷妄有虚空,亦即前文晦昧为空。顽空与妄见相对,坚执欲缘,如瞪目发劳,遂依虚空之晦昧,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法,曰依空立世界。即前文:‘空晦暗中,结暗成色。’由于妄想澄寂凝结而成顽钝无情之国土,国土中有知觉者,即名之为众生,故曰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约本识细相,由相分引见分,复由见分取相分,见相二分,和合成色。四大无知而成知;心性无形而成有形。此即最初从真起妄,成立世界众生,及业果等三种相续。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子二颂随净缘从流溯源分二。丑初总明灭妄归真
大觉即众生本觉佛性。众生迷之而起妄觉,因妄觉欲有所明,而幻起顽空。此顽空生于大觉海中,犹如大海之一沤。沤是水泡,依海水幻有,生灭无常,本无实体。喻众生迷真起妄,幻起虚空,不管是有无明漏之有情世界,抑或微尘数众多之器世间,皆依此幻有之虚空而立。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则虚空粉碎,唯一真心,空本无实体,何况依虚空而成之世界众生?三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沤性不实,依海幻有,灭则归海。空性本无,迷真妄有,妄灭归真;别依空而有之三种相续,亦唯一藏性,空无所有,故曰: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胜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分二,寅初总示方便须择
元谓本元,但能灭妄,自可归还本来元有之如来藏性。藏性平等无二,故曰归元性无二。归还本元觉地虽一真无二,但归元之方便,则有多门。如本经二十五门;净名经有三十二门;涅槃经有百句解脱,华严经则一切法门无尽海。法门虽多,所归之理,同一无二。圣谓陈述二十五圆通之众圣,性指所证之道,顺观尘境而悟道曰顺;反迷情,观自性而悟道曰逆。又对此方之机曰顺,如观音菩萨之耳门圆通;不对此方之机为逆,如其他诸圣各别圆通。二十五圣各皆宿植德本,利根上智,故或顺流而修,或逆流反观,皆谓圆通。可知门门皆可入道,无一不是方便,何须选择。但今为钝根初发心者,欲入三昧,证此首楞严王大定,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既有迟速难易之别,则又非选择不可。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寅二正为选方便门分二。卯简非分四。辰初简六尘
色想等四句,简优波尼所观之色尘,非阿难等之机可以证入。色因妄想凝结而成,障碍坚塞之尘,即前文;‘空晦暗中,结暗成色。’精了谓能观之智,色尘之体既结暗所成,初发心者,观智薄弱,不能明了透彻色尘,如何以此不明了、不透彻之色尘,而令初心,依此修证,速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等四句,是简憍陈如所观之声尘,非当机入道之方便。少字曰名,多字曰句,多句曰文。名诠自性,文诠义理谓之味。意谓音声杂有语言文字,音声为能诠;名句文为所诠。而能诠之音声,一音既不能遍含一切名句味,而一名句味亦不能遍含一切名句味,可知音声既不圆又不通,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不通之音声,而能速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等四句,是简香严童子所观之香尘,亦非常机入道之方便。香与鼻合方知有香,离而不合,则无香气。名知香尘生灭无常,而能觉香尘之觉性,亦因有香尘而有所觉,离尘则别无所觉。云何以此生灭离合之香尘,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味性非本然等四句,简药王、药上菩萨所修之味尘,亦非当机入道方便。味性非本然自知其味;要以味尘合于舌根之时方有知。而此能觉味之性,亦非恒常与所觉之味合而为一。云何以此无常之味尘,为本修因,能令初心,速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等四句,简非跋陀婆罗所观之触尘,非当机入道方便。初之触字,指触尘,次之触字,谓身根,谓触尘本无自性,要以有知之身根,与无知之外物合,然后觉知冷暖涩滑违顺等物,方名为触。身根若无所触之物合,则不能发明违顺等触尘之相,可知触尘合身则有,离身则无,其性非有一定,云何以此无定性之触尘,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