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八)-海仁老法师(1)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戊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分三。己初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分二。庚初结前生后分二。辛初结前生类互具
初四句正显互具,十二类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如是应有一百四十四颠倒。颠倒虽多,元无实体,犹如捏目乱华发生,空本无华,因捏目有。目喻真心,乱华喻十二类生各具十二颠倒。捏目如妄念,华因捏有,喻因妄念,故有生死。妄念若息,苦果自灭。所谓但离妄念,即如如佛。众生本具之真心,其体不变曰妙,而能随缘曰圆,始终一致曰真,一法不立曰净,灵明照了曰明,妙圆即大义,真净是顶义,明心即佛义;众生本心,元具大佛顶体相用三大,奈因颠倒,一念妄动,遂成十二类生,一一类中,复各各具十二颠倒,故曰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海公认为既曰虚妄,则不应言具足,故具足如斯,应云幻起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辛二生后对治法门
初句按阿难请意,本因指最初一念妄动,为颠倒之本因,属惑。元所乱想,指依一念妄动所起之颠倒乱想,属业。意谓汝阿难今欲修证佛之三摩地,应于一念妄动起惑作业之处,建立三渐次位。以戒止业,以定除惑,以慧证真。如是始得妄想销除,翻染为净,则诸圣位,亦可从此成立。犹如净器,虽已除毒蜜,然毒气尚存,须以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方可贮藏甘露。净器如藏性,本自清净,毒蜜如八万四千妄想,毒气如最初无明。除毒,如佛劝修三学,而灭除三毒。汤水,如清净明诲,灰香,如三摩钵提。甘露,如佛果菩提。初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粗惑已断,习气尚在;如除毒蜜,毒气未除。仍须加功,以戒为助行,以止观为正行,方能断细惑,证真常,获得一乘佛果,如器净后,堪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衣。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庚二标列正明分二。辛初标列
初句征起,下是列名。助因如五辛之类,生食发嗔,熟食发淫,为助长生死之因,必须修改,如斯恶习,以除去生死助因,故曰一者修习,除其助因。真修是持戒,戒有定共戒,道共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故曰持戒谓之真修。正性,指杀盗淫妄等,是性业,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刳者剔也,去也,即断除杀盗淫妄等性业,故曰二者真修,刳其正性。现业,谓六根奔趣六尘,以六尘为现在惑业,必感将来苦果。故除因刳性之后,更要进修止观,以止观力,脱黏内伏,反闻闻性;如是根尘回脱,惑业不起,而能增进五十五位,贤圣之路,故曰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辛二正明分三。壬初除助因
初句征起;下详释助因。十二类生,种类虽多,然皆不能自全形命,必须依食而住。欲界人天修罗畜生等,所飧饮食,必有形段,谓之段食。鬼神遇食,但触其气,曰触食。色界禅天,无须饮食,但以禅思持命,曰思食。无色界天人,禅境渐深,伏前七识,唯存第八,以阿赖耶识,持续性命,曰识食。阿罗汉未入灭前,有业报身,仍须饮食;若入灭后,及诸佛菩萨,皆以禅悦为食。灌顶云:‘佛成道后,为除外道,自饿苦行,说诸众生,皆依食住。’此为正觉正说,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觉正说。佛反问彼,食有几种,外道不能答,佛言食有四种,所谓段、触、思、识等。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世间食物,凡有益身心者,皆名甘,凡有害身心,总名毒,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显饮食不可不慎。求三摩地,指欲修耳门圆通之人,应当断除五辛,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谓之五辛。’兴渠此方无故不翻。出乌荼,婆他那国。慈愍三藏法师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故应与葱等同戒之。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此出五辛之过。五辛熟食壮火,易发淫心,生啖易动肝气,增长嗔心,故宜戒之。凡弘经说法者,诸天欢喜,十方善神,咸来亲近拥护;今因其食五辛,纵然能弘如来十二部教,天仙善神,嫌其臭秽,皆远离之。反而诸饿鬼等,皆喜其味,冥中舐其唇吻,亲近不离;故食五辛人常与鬼住,福德日消,反增无益之事。即使发心,修习耳门圆通,但不断五辛,十方菩萨,天仙善神,皆不来守护。致使大力魔王,得其方便。魔王有二:一为欲界顶,波旬魔王;二为色界顶,摩醯首罗天王。前者统领欲界魔眷,后者统管三界魔事。魔王贪恋尘劳,阻止他人出离三界;今知修习圆通者志在求佛,故现佛身,为其说法,毁谤持戒,是小乘道;赞叹三毒,谓无碍大道。是人误信魔说,遂不持戒,广行淫欲;命终堕落魔道,为魔伴侣。所修三昧,咸资有漏,魔福享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此结成渐次之名。修习圆通,本求出离生死,证佛菩提;今因不断五辛,反为魔眷,沉溺生死,欲出无期,岂可不慎,岂可不戒。故佛呼阿难,而警告之曰:凡修菩提道者,应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以五辛有发淫,生嗔,善神远离,常与鬼住,圣众不护,魔得其便,毁戒谈空,终为魔眷,福尽堕落等过患。皆为助长生死之因,故求出生死者,从凡夫起,初学修行,第一增进,便是永断五辛。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食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壬二刳正性
初句重征,即云何真修刳其正性。杀盗淫妄等,为生死之正因;欲界男女,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谓之正性。前科永断五辛,生死助因既断,应进而真修,严持禁戒,以灭生死正因。佛告阿难,如是欲入三摩地之众生,首先要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身心俱断,身固不犯,心亦不起,谓之永断。酒能乱性,肉则伤生,即使素食,亦应火净方食,无啖生气,何况杀生。佛世有阿多比丘,已证四果,能降毒龙,因天热乞水,施者无水,以酒施之。阿多一饮而尽,返祇园口,醉卧于地,口吐饮食,苍蝇伏身,佛问诸比丘,汝等识此人否?众云:阿多比丘。佛言,彼已证四果,能伏毒龙,今因酒醉,为苍蝇欺。饮酒之人,初五百世,堕咸糟地狱。次五百世,堕沸屎地狱,第三五百世,堕为厕虫;第四五百世,堕为苍蝇,第五五百世,堕为痴热虫。又云:造酒之人,堕酒河地狱,卖酒之人,堕酒池地狱;饮酒之人,堕烊铜灌口地狱。故大爱道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至酒家,不得与酒客共话,不得说因病而饮药酒,酒是毒药,酒是烊铜,能杀法身慧命。’大智度论云:‘酒失自觉相,色身渴而恶,自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欢毁宗族,如是虽名饮,实名饮屎毒;不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语而语,不应哭而哭,不应骂而骂,不应打而打;与狂人无异,知愧者不饮。’戒经亦云:‘饮酒得无量罪。’故修三摩地者,不应饮酒,亦不应食肉,因食肉伤生,有损慈悲。古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元同一种性,只有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判,自忖看如何。’故戒经云:‘食肉之人,断大慈悲,一切众生,见而舍去。’又云:‘食肉得无量罪。’本经亦云:‘食肉之人,纵得心开,皆大罗刹,报终必沉,三途苦海,非佛弟子。’又:‘若不断杀,必落神道。’然则云何能出三界,何况佛道,故曰: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