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七)-海仁老法师(3)
第二七日中,则一向专心发菩萨四弘誓愿,念兹在兹,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指梵网经中,十大愿王。此外普贤菩萨之十大愿,华严经文殊菩萨之一百四十一大愿等。通是菩萨所应发之大愿。
第三七日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前昼夜六时,是每时四句钟,今云十二时,即每时两句钟。具云摩诃悉怛多般怛啰,译云大白伞盖,于第一七日每四小时诵咒一百八遍,继于第二七日,发弘誓愿,今于第三七日中,十二时辰,一向诵持,佛顶神咒,无有间断。时无间,咒无限,精诚所感,至第七日,则十方如来,一时出现,于坛中镜交光处,为行者摩顶,罪障即除,坛场得以成就。功不唐捐。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寅二忏后正修
文句云:‘三七既毕,坛仪应辍,场地仍存,故即于此修三昧也。此三摩地,别则独指耳根圆通,通则亦可随修一种,须知前来戒律坛仪,二种助行,只为此正修,若正修旨趣未明,则助行皆为虚设,可不慎哉。’可知设坛忏悔,不过是为修止观之方便,而能于坛场中,专修止观,才是成佛之真方便。故于设坛助行,诵咒治习,发愿忏悔,蒙佛摩顶灭罪,道场成就之后,即于此道场中,专修耳门圆通,反闻工夫,心心在定,念念无间,不令一念落于尘境,如是慧心成就,烦恼伏断,我法二执不起,故得身心明净,犹如琉璃。此即初成定慧之境。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丑二简其不成
比丘即结坛诵咒之人,本受戒师,即得戒和尚,及同会中,十比丘等有二义:一是指行者求戒时不但戒和尚要持戒清净,即同坛十师,亦要持戒清净;否则其中若有一人,持戒不净者,求戒之人,不得戒体,虽勤苦修行,其道扬多不成就。其次是共同入坛修道者,假设十人之中,有一人持戒不清净,虽如法建坛,道场亦不能成就。文句云:‘十比丘者,且约极多,不过十人言之。准余行法,设无同志,宁可独行,不必强足十人,致令不得清净也。’据此,意属后义。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丑三明其获益
前云初七日礼佛,次七日发愿,三七日诵咒无间。今云: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端坐,是四威仪之坐仪,其实行住坐卧,皆可修定。所谓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今云端坐,经一百日,不起于座且是利根,方得须陀洹果,可见证圣,实在不易。而佛在世之时、闻法即证初果,或二、三果,甚至证阿罗汉者,时有所闻。吾人诚应发愿,常得见佛闻法,世世值佛,常随佛学。俾蒙佛力加被,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须陀洹译云入流,已断见惑,得人空,位在见道,初入圣人之流。自此以去,纵然身心之中,俱生细惑,一时难断,未证无畏,圣果未成;但已然决定自知,成佛之事,绝非谬论,即证同圆教初信,一信永信,不复再疑。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癸二总结
此总结答。佛云:汝阿难前问,云何结界,建立道场,合佛世尊,清净轨则。我已详细开示,结界建坛,以及正助二行,种种方法,如上所说便是。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辛二重宣佛顶神咒分三。壬初阿难述请
佛行等慈,实在无分彼此,不过阿难以为佛之慈悲,对己特别爱怜而已。阿难一向务求多闻,未肯真修,位居凡夫,道力微薄,致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当时心中虽然明了,已堕淫室,因未全道力,为彼咒术拘禁,不得自由。幸赖佛顶放光,化佛说咒,并敕文殊将咒往护,令我阿难得解脱摩登伽难,归来佛所。但当时文殊密诵,而我冥获佛顶神咒之力加被而已,尚未能亲自听闻,真言密语。
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此请佛重说神咒。阿难是持法之人,若不亲闻,则将来无由结集,流通后世,以利今后;为此,阿难请佛垂大慈悲,重为宣说神咒。一为救拔当时在会诸修行辈,此辈三乘,大多难进易退,均须咒力加持救拔;其次为末法当来众生,若然阿难亲闻,结集流传,末法众生,亦得承受,佛之密咒音声,身意俱得解脱。于时以下,是结集经者,叙述当时法会大众,普皆作礼,伫待闻佛,秘密神咒,微妙章句。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日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壬二如来正说分二。癸初现化佛说咒分二。子初现化表法
尔时,即阿难重请宣说神咒之时。肉髻,即无见顶相,无上依经云:‘佛有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其色红赤,在青螺绀发中。’此表如来藏法身理体。百宝光,表百界智光;以四圣六凡,十法界中,各各具十法界,谓之百界。千叶宝莲,表千如因果。以百界各具: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谓之千如。光中涌出,千叶宝莲;表依妙智,而发妙因。有化如来,坐宝华中;表千如因果,是佛所证。顶放十道,百宝光明;表十法界众生,本具佛性顶法中,各具十法界。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表百界千如,一一法中,皆具本有智光,而此本具智光,无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法界虽多,不出乎十法界,故曰皆遍示现,十恒河沙。梵语散脂,译密主;具名、行、智、理、四密为护法主;内秘菩萨行,外现金刚神,故曰密迹。此金刚神密迹,擎山以制外道,持杵以降魔怨;表本有智光,坚如金刚,能破十界恒沙烦恼,能显十界恒沙妙用,故曰遍虚空界。
法会大众,见佛从肉髻顶相放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宝莲华中,有佛化生。化佛之顶,又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恒河沙数之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事出希有,唯有仰观。以其具威折慈摄,故既畏其威,复爱其德。畏爱之心,未能去怀,故曰畏爱兼抱。唯有求佛慈悲,哀佑护怜,一心欲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佛顶说咒;表无为心佛,不假修证之密体。宣说无上神咒;是表不可思议之密用。放光化佛,化佛说咒,是表无碍清净之密相。又佛从顶放光,光中涌出宝莲,表真因不离果觉;华中化佛,还坐华中,表果觉不离因心。华从佛顶出,表因该果海;化佛坐华,表果彻因源。
(第一会)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1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2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哆鞞弊3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4娑舍罗婆迦僧伽喃5南无卢鸡阿罗汉哆喃6南无苏卢多波那喃7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8南无卢鸡三藐伽哆喃9三藐伽婆罗底波多那喃10南无提婆离瑟赦11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罗离瑟赧12舍波奴揭罗诃裟诃娑罗摩他喃13南无跋罗诃摩泥14南无因陀罗耶15南无婆伽婆帝16卢陀罗耶17乌摩般帝18娑醯夜耶19南无婆伽婆帝20那罗野拏耶21槃遮摩诃三慕陀罗22南无悉羯唎多耶23南无婆伽婆帝24摩诃迦罗耶25地唎般剌那伽罗26毗陀罗波拏迦罗耶27阿地目帝28尸摩舍那泥婆悉泥29摩怛唎伽拏30南无悉羯唎多耶31南无婆伽婆帝32多他伽跢俱罗耶33南无般头摩俱罗耶34南无跋阇罗俱罗耶35南无摩尼俱罗耶36南无伽阇俱罗耶37南无婆伽婆帝38帝唎茶输罗西那39波罗诃罗孥罗阇耶40跢他伽多耶41南无婆伽婆帝42南无阿弥多婆耶43哆他伽多耶44阿罗诃帝45三藐三菩陀耶46南无婆伽婆帝47阿刍鞞耶48跢他伽多耶49阿罗诃帝50三藐三菩陀耶51南无婆伽婆帝52鞞沙阇耶俱卢吠柱唎耶53般罗婆罗阇耶54跢他伽多耶55南无婆伽婆帝56三补师毖多57萨怜捺罗剌阇耶58跢他伽多耶59阿罗诃帝60三藐三菩陀耶61南无婆伽婆帝62舍鸡野母那曳63跢他伽多耶64阿罗诃帝65三藐三菩陀耶66南无婆伽婆帝67剌怛那鸡都罗阇耶68跢他伽多那69阿罗诃帝70三藐三菩陀耶71帝瓢南无萨羯唎多72翳昙婆伽婆多73萨怛他伽都瑟尼钐74萨怛多般怛蓝75南无阿婆罗视耽76般罗帝扬岐罗77萨罗婆部多揭罗诃78尼揭罗诃羯迦罗诃尼79跋罗毖地耶叱陀你80阿迦罗密唎柱81般唎怛罗耶伫揭唎82萨罗婆槃陀那目叉尼83萨罗婆突瑟吒84突悉乏般那你伐罗尼85赭都罗失帝南86羯罗诃娑诃萨罗若阇87毗多崩娑那羯唎88阿瑟吒冰舍帝南89那叉刹怛罗若阇90波罗萨陀那羯唎91阿瑟吒南92摩诃揭罗诃若阇93毗多崩萨那羯唎94萨婆舍都卢你婆罗若阇95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96毖沙舍悉怛啰97阿吉尼乌陀迦罗若阇98阿般罗视多具罗99摩诃般罗战持100摩诃叠多101摩诃帝阇102摩诃税多阇婆罗103摩诃跋罗槃陀罗婆悉你104阿唎耶多罗105毗唎俱知106誓婆毗阇耶107跋阇罗摩礼底108毗舍卢多109勃腾罔迦110跋阇罗制喝那阿遮111摩罗制婆般罗质多112跋阇罗擅持113毗舍罗遮114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115苏摩卢波116摩诃税多117阿唎耶多罗118摩诃婆罗阿般罗119跋阇罗商揭罗制婆120跋阇罗俱摩唎121俱蓝陀唎122跋阇罗喝萨多遮123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啒苏母124婆羯罗哆那125鞞卢遮那俱唎耶126夜罗菟瑟尼钐127毗折蓝婆摩尼遮128跋阇罗迦那迦波罗婆炉阇那129跋阇罗顿稚遮130税多遮迦摩罗131刹奢尸波罗婆132翳帝夷帝133母陀罗羯拏134娑鞞罗忏135掘梵都136印兔那么么写13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