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六论本颂(十六)
龙树六论本颂(十六)
七十空性论
圣龙树菩萨 造
胜友与智军论师译藏
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敬礼曼殊室利智慧萨埵
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 一
生、住、灭、有、无、劣、等、胜,是等一切,佛唯依世间名言故说,非依真实。问:如现说我等,此岂非有?后①(『后』字另本作『复』)有无我慧转,故定应有我。答:
何以故?问:汝说一切诸法皆自性空者,为依国王教勑而说?为有通达一切法皆性空之正理耶?答:
一切法自性,于诸因缘中,若总若各别,无故说为空。三
一切诸法之自性,于诸因缘中,或于因缘和合,或于随一法上,悉皆非有,故说一切诸法自性都空。①?(另本此处有『复次』二字)
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四
法若已有则不从因生,已有乃名有故。无,亦不从因生,以无故。有无相违亦不得生,不相顺故。如有无相违,其非有非无又岂能生?是相违法故。生无故,住、灭亦无。问:佛说有三有为相,谓生、住、灭,又说生时有生,故有为法定应有生。答:
已生则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即生未生故。五
且已生则非所生,何以故?已生故。故已生者则非所生。又未生者亦非所生,何以故?尚未生故。诸未生者则非所生。离生作用、势力,自体非有,故非所生。又正生时亦非所生,何以故?此即已生及未生故。若是已生,未生,仍如前说,非是所生:其已生者已生讫故非是所生;其未生者尚未生故、离生用故、无势力故、及无体故,非是所生。由离已生、未生,无别第三生时,故亦非所生。复次:因不成故亦无生。何以故?
有果具果因,无果等非因,非有无相违。三世亦非理。六
若有果者,具足果故说名为因。若无彼果,则同非因。若非有果非无果,则成相违,有无应不俱故。又于三世因亦非理,何则?因若在前,因为谁因?因若在后,何用因为?若因果同时,此同时所生之因果,谁为谁因?谁是谁果?如是三世因亦非理。问:有一、二、多等数,数应理故,非一切法皆空①(此句另本顺序为『数应理故,非一切法皆空,有一、二、多等数』);若有诸法,此数乃有,故一切法非皆是空。答:
无一则无多,无多亦无一,以是一切法,缘起故无相。七
若无一者则无有多,多若无者一亦非有,故诸法皆是缘起;以缘起故即为无相。问:经中广说缘起能有苦果,诸传教者亦说一心中有及多心有。答:
缘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于一心多心,是皆不应理。八
经说十二缘起有苦果者,此即无生,以于一心中有、多心中有不应理故。何则?若一心者,则因果俱生;若多心者,则前支已灭,应非后支之因。俱非理故,缘起即无生也。何故无生?以诸缘起因无明生,佛说无明缘颠倒起,而彼颠倒自性空故。何以故?
非常非无常,亦非我无我,凈不凈苦乐,是故无颠倒。九
言无常者,谓非有常;常若无者,即无能治之无常。余三亦尔,故无颠倒。复次:
从倒生无明,倒无则不有,以无无明故,行无余亦无。十
若无四倒,则无从彼所生之无明;无明无故,则不起诸行;余支亦尔。复次:
复行无无明,离无明无行,彼二互为因,是故无自性。十一
自若无自性,云何能生他,以缘无性故,不能生于他。十二
若离诸行,无明则不生;若无无明,亦不生诸行。此二互为因生故,皆无自性。若自无自性,云何能生他?是故自体不成之诸缘,非能生他。复次:
父子不相即,彼二亦非离,亦复非同时:有支亦如是。十三
父非是子,子亦非父,非相离而有,复非同时。如父子不成,十二缘起当知亦尔。复次:
梦境生苦乐,彼境亦非有,如是缘起法,所依缘亦无。十四
如梦中实无依境所生之苦、乐,亦无彼所依境。如是因缘所生诸法及所依之缘,悉皆非有。问:
若诸法无性,应无胜劣等,及种种差别,亦无从因生。十五
是故汝说诸法皆无自性,不应正理。答:
有性不依他,不依云何有?不成无自性,性应不可灭。十六
若谓诸法有自性者,应非依他之法。若谓虽不依他可有法者,故①(『故』字另本做『破』字)曰不依云何有,谓不依他则不成法。若谓虽不依他亦成法者,则应不成无性;性若是有,应不灭坏,终不成无。问:缘自性、他性、无性之心非无所依,故性不空。答:
自他性及灭,无中云何有,故自性他性,性无性皆倒。十七
无者,谓非有义。于此无中,岂可说有自性、他性及以灭坏?是故自性、他性、有性、无性皆颠倒摄。问:
若诸法皆空,应无生无灭,以于性空中,何灭复何生。十八
若谓诸法皆自性空,则应无生无灭。汝说性空而有生灭,然于自性空中有何可灭及可生耶?答:一切法皆唯是空。何以故?
生灭非同时。无灭则无生。应常有生灭。无生则无灭。十九
生灭非同时者,谓生灭不同时有。若谓唯有生者,破曰无灭则无生,谓无灭中生不应理,以无无常性则无有生故。又应常有生灭者,谓应常有生与无常性。若谓无常性恒随法转,于生、住时不起作用,要至灭时方灭其法者,破曰无生则无灭,谓无生时灭亦非有。若无灭,则无灭相之无常性,以无灭者,说是无常性不应理故。故唯应有灭也。若谓即唯有灭。答:①(另本无此『答』,而于『灭』后有一『者』字)
无生时无灭。不从自他生,是故生非有:无生则无灭。二十
于无生时,应无有灭。彼生非从自、他生,由此生非有。非有生者,即不生也。无生则无灭者,谓无生者则无彼生之灭,故彼灭即非有。复次:
有生性应常,无者定成断,有生堕二失,是故不应许。廿一
若有生性应堕常过,至无生时定有断灭之失。以说有生性犯上二过,故不应许有彼生也。问:
相续故无过,法与因已灭②(另本作『与因已法灭』)。此如前不成,复有断灭过。廿二
生与灭是相续故,无有常断二失,与因力已,其法乃灭。答:生灭非同时,我前已说,故许相续,如前不成。又汝相续,亦应有断灭失。问:
佛说涅盘道,见生灭非空。此二互违故,所见为颠倒。廿三
由见生灭,佛说涅盘之道,非为空性故。答:此非见无生,是见生灭故。又见生与灭相违,见灭与生相违,彼生灭二互相违故,故见生灭知成错乱。依生乃有灭,依灭乃有生,故唯是空。问:
若无有生灭,何灭名涅盘。自性无生灭,此岂非涅盘。廿四
若无生无灭①(此句,另本作『若性无生灭』),何所灭故而名涅盘?答:若性无生无灭,岂非即是涅盘耶!复次:
若灭应成断,异此则成常,涅盘非有无,故无生与灭②(另本作『故无生无灭』)。廿五
若谓灭是涅盘,则应成断。若是不灭,则应成常。是故涅盘非有、无性,无生无灭是涅盘。问:灭应是有,是常住故。答:
灭若常住者,离法亦应有。离法此非有,离无法亦无。③(另本此下有一括号,内云『无法谓实无体性之法』)廿六
若灭常住者,应离法有灭;复应无依。然此非理。复次:若离法及无法,俱无有灭。云何应知?
能相与所相,相待非自成,亦非展转成,未成不能成。廿七
能相待所相而立,所相亦待能相而立,离此,不能自成。亦非展转成者,谓互不成。由此理故,能相、所相二俱不成。此自未成之能相、所相,亦不能成诸法。复次:
因果受受者,能见所见等,一切法准此,皆当如是说。廿八
问:诸时论者说有三世,①(另本作『诸时论者说有三时』)故时应有。答:
不住相待故,乱故无体故,无性故三时,非有唯分别。廿九
时不成,何以故?不安住故。时不安住,作不住想。若不住者,则不可取。不可取者,云何施设?故时不成。又相待故,谓互相观待而立:由依过去成立现、未,依待现现在成立过、未,依待未来成立过、现:由是相依②(另本作『由此相待』)而立故时不成。又即此时观待现在说名现在,观待未来则是过去,观待过去则是未来;如是杂乱故时不成。又无自体故,由自体不成故时亦不成。又无性故,时亦非有。要先有性,其时乃成,徧求彼性全无自体,故时亦非有性,唯分别耳。问:如说一切有为皆具生、住、灭三相,与此相违是名无为,故有、无为皆应是有。答:
由无生住灭,三种有为相,是故为无为,一切皆非有。卅十
所说生、住、灭诸有为相,若审观察皆不应理,故彼非有。由彼无故,有为、无为都无所有。纵许有为,若审观察,不应理故,说为非有。何以故①(另本作『何故非有』)?
灭未灭不灭,已住则不住,未住亦不住,生未生不生。卅一
此当问彼:为已生者生?抑未生者生?若已生者是则不生,何以故?已生故。未生者亦不生,何以故?尚未生故。即此生法为已住者住?抑未住者住?若已住者是则不住,已住故。未住者亦不住,何以故?未安住故。又彼为已灭者灭?抑未灭者灭?俱不应理。设许有为,若以此三次第观察皆不应理,故无有为。有为无故,无为亦无。复次:
有为与无为,非多亦非一,非有无二俱,此摄一切相。卅二
若审①(本论中全部『审』字另本皆作『谛』字,后准此知,恕不一一列举)观察,有为与无为非多、非一、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应知此中此二法之一切相悉已尽摄。问:
世尊说业住,复②(『复』字另本作『师』字)说业及果,有情受自业,诸业不失亡。卅三
世尊于经中多门宣说业及业果,复说诸业非无有果,更说诸业皆不失坏,及说有情各受自业:故业及业果决定是有。答:
已说无自性,故业无生灭,由我执造业,执从分别起。卅四
如前已说业无自性,故彼无生亦无有灭。颂言由我执造业,故业是我执所起。此执复从分别而生。复次:
业若有自性,所感身应常,应无苦异熟,故业应成我。卅五
若业是有自性,则从彼业所感之身应是真实,应成恒常自性。彼业应无苦异熟果,彼业常住,故应成我;以无常为苦,苦即无我故。由业无自性,故业无生,由无生故,即无有失。复次:
业缘生非有,非缘亦无有:诸行如幻事,阳焰寻香城。卅六
业从缘生,即非是有;从非缘生,更不得有。何以故?由诸行如寻香城、幻事、阳焰,故业无自性。复次:
业以惑为因,行体为惑业,身以业为因,此三皆性空。卅七
业从烦恼因生,诸行从业及烦恼为因而生,身从业因而生,是故此三皆自性空。
无业无作者,无二故无果,无果无受者,是故皆远离。卅八
如是,若以正理观察:果无自性,则业非有;若无有业,作者亦无;若无业及作者,则亦无果①(此另本作『则果亦无』);若无有果,即无受者:是故皆成远离。复次:
若善知业空,见真不造业,若无所造业,业所生非有。卅九
由见真故,善能了知业自性空,不复造诸②(另本无此『诸』字)业。若无彼业,则从业所生者亦悉非有。问:为全无耶?抑少有耶?答:可有。如何而有?
佛所化且空,何况化所化,一切唯分别,彼二可名有。四一
作者如化身,业同化所化,一切自性空,唯以分别有。四二
如佛世尊以神通力示现化身,其所化身复现其余之化身。当知业亦如是。如来所化自性且空,况彼化身所化余身耶?如是二事唯以分别可名为有。其业亦尔。复次:
若业有自性,无涅盘作者,无则业所感,爱非爱果无。四三
若谓业有自性者,有自性则定①(『定』字另本作『是』字)无涅盘。亦应无作业者,何以故?即无作者,亦有业故。若有②(『有』字另本作『无』字)自性者,则业所感之爱非爱果亦皆非有。问:经广说有,云何言无耶?答:
说有或说无,或说亦有无,诸佛密意说,此难可通达。四四
经中有处说有,有处说无,亦有处说亦有亦无。诸佛密意语言,于一切种不易通达。问:此中说色是大种生故有,余非色诸法亦应是有。答:
色从大种生,则从非真生,非从自性生。彼无非他生。四五
若说色是大种所造,色则从非真实生。从非真者,谓非从自,是故色非从自性生。问:是事实尔,非从自性生,是从他生,以诸大种是他故。破曰:彼无非他生,谓色非从他生。何以故?以彼无故。彼无,即他无。云何他无?谓自性不成故从他非理:说无从他生固非理,说无之他亦非理故。复次:大种非有故。若说大种徒相生,彼相在大种前,不应正理。若无能相,则所依①(『依』另本作『相』)之大种亦不得成。复次:
一中非有四,四中亦无一,依无四大种,其色云何有。四六
由四中无一、一中无四故,依止无体之四大种,其色如何得有耶?无者,谓非有也。复次:
最不可取故。由因因亦无,从因缘生故。有无因非理。四七
最不可取故,色即非有。何以故?由最不可取故。色是最不可取,若无可取,云何是有!若谓由因,因即缘色之心。若有缘色之心,则能成彼色,以若无境,则心不生,由此心为因,故知有色。答②(『答』字另本作『破曰』):由因,因亦无。因亦无者,③(『者』另本作『,谓』)因非有也。何以故?从因缘生故。其为因之心从因缘生,故彼非有。又有无因非理!若谓色是有,而无成立有色之因,亦非正理。谓因非有,非①(『非』字另本作『乖』字)正理也。复次:
若谓能取色,则应取自体,缘生心无故,云何能取色②(另本作『何能取无色』)。四八
若说能取色者,则应取自体。然以自体能取自体,未见此事。从缘所生之心由自性③(『性』字另本作『体』字)空故无体,彼云何能取无色?问:经说过去色、未来色,故取色应有。答:
若剎那生心,不取剎那色,云何能通达,过去未来色。四九
此约剎那色心而破。剎那生心尚不能取剎那生色,况能通达过去及未来之色!以非有故,不应通达。云何者,是除遣义。由此理趣,色最不可取。又虽许显色、形色,然说取色亦不应理。何以故?
显色与形色,异性终非有,不应取彼异,许同是色故。五O
若显色、形色有异者,取彼二为异,容应正理。然许显、形同是色法,故不应理。复次:
眼识非在眼,非色非中间,彼依眼及色,徧计即颠倒。五一
若审观察:眼识非眼中有,非色中有,亦非彼二中间而有。徧计依眼及色有彼生者①(另本作『依眼及色计,有彼生者』),即是颠倒。问:眼等诸处是有,眼所见等亦有,谓眼见色、耳闻声等。答:
若眼不自见,云何能见色,故眼色无我,余处亦同尔。五二
若眼不见自性,云何能见于色?由不自见,亦不见色,故说眼无我,即无自性。又色亦无我,如不可见,即非是色。余处亦尔。以此次第②(另本此下有『类推』二字),则余诸处皆成无我,即无自性。问:眼能自见,非是识见。何以故?识是能取故。由能取细色等,故名曰识。眼能自见,眼以清净大种为体,此即眼之自性。能取此者,是识;如是能见①(『见』字另本作『取』字)显色、形色等诸色差别者亦唯是识。是故汝说若眼不自见云何能见色,不应正理。答:是事不然。何以故?
眼由自性空,复由他性空。色亦如是空。余处空亦尔。五三
眼由依他起故名空,即眼是依他而成,凡依他成者即自性不成,故眼是自性空;眼由自性空者,自性即自体也。若许有他性,亦非正理。何以故?自性若无,岂复有他性?他性亦无,故是他性空。又言他性空者,他即是识,即是眼由识空之异名;何以故?以眼无知故,若无知者,则不应有识性,故亦是他性空。又识亦即是空也。由何知空?以识是依他起故。云何依他?谓识依所知等而有。凡是依他有者即无自性,故识无自性;是故说识能取细色等,不应正理。色亦如是者,谓与彼相同。如眼是自性、他性空,色亦是自性、他性空。云何色是自性、他性空耶?如前已说一切法自性于一切非有;若审观察,一切诸①(此处另本无此『诸』字)法皆非有,即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异名。空者,即不可得之异名也。又由缘起故,亦说名空。如色由大种为因而成,是依他成,凡依他成者,则非自性成,故色是自性空。亦是他性空:色之他为眼及识,眼与识是有境,色即是境,境非有境,故他性空。又识属内,色是所行是外非内,故亦是他性空。亦尔者,谓如色由自性、他性空,如是余处亦由自性、他性空。①(此第五十三颂释文,与另本文字及顺序差别均较大,另本文字如下:『亦尔者,谓如色由自性、他性空,如是余处亦由自性、他性空。色是自性、他性空。又由缘起故,亦说名空。如色由大种为因而成,是依他成,凡依他成者则非自性成,故色是自性空。亦是他性空:色之他为眼及识,眼与识是有境,色即是境,境非有境,故他性空。又识属内,色是所行,是外非内,故亦是他性空。由何知空?以识是依他起故。云何依他?谓识依所知等而有。凡是有者即无自性,故识无自性。是故说识能取细色等,不应正理。色亦如是者,谓与彼相同。如眼是自性,他性空,色亦是自性、他性空。云何色是自性、他性空耶?如前已说,一切法自性,于一切非有。若审观察一切法皆非有,即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异名。空者,即不可得之异名也。眼由依他起故名空,即眼是依他而成,凡依他成者即自性不成,故眼是自性空。眼由自性空者,自性即自体也。若许有他性亦非正理。何以故?自性若无,岂复有他性?他性亦无,故是他性空。又由他性空者,他即是识,即眼由识空之异名。何以故?以眼无知故。若无知者,则下应有识性,故亦是他性空。又识亦即是空也。』)复次:
若触俱一起,则余者皆空,空不依不空,不空不依空。五四
若时一处与触俱起,则余者皆空。是空则不依不空,不空亦不依空。复次:
三非有自性,不住无和合,则无彼性触,是故受亦无。五五
三非有者,谓彼无①(此下另本有一『也』字)于不住自性中则无和合。和合无故,则无彼性触,谓无从彼所生之触。由无触故,受亦无。复次:
依止内外处,而有心识生,是故识非有,如幻如焰空。五六
由依内外处而有识生,故识非有。如幻事、如阳焰,其性本空。若作是念:有识、有识者。亦不应理。何以故?
由依所识生,是故识非有,识所识无故,亦无有识者。五七
识依所识而生,故识非有。由所识、能识俱非有故,识者亦无。问:如说一切无常;以说一切无常故,即显不空。答:
一切无常者,非常无有常,常无常依性,其性岂能有。五八
一切无常者,当知意说非常或无有常。若有性者,可说常或无常。其性岂能有,谓无有也。问:贪、瞋、痴应有,经中广说故。答:
爱非爱颠倒,缘生贪瞋痴,是故贪瞋痴,非由自性有。五九
从爱缘、非爱缘、颠倒缘生贪、瞋、痴,故贪、瞋、痴非由自性而有。复次:
于彼起贪欲,瞋恚或愚痴,皆由分别生,分别非实有。六O
于一境上起贪、瞋、痴,故贪、瞋、痴①(另本无『故贪、瞋、痴』四字)并由分别而生。分别非实有故,分别所生贪、瞋、痴等②(另本无此『等』字)亦非实有。云何非实?
所分别无故,岂有能分别,以是缘生故,能所别皆空。六一
所分别全无。若无所分别,岂有能分别?由缘生故,所分别自性空,能分别亦自性空。复次:
四倒生无明,见真则非有:此无故行无,余支亦如是。六二
由见真实故,不复从四倒而生无明。由此无明无故,则不生诸行,如是余支③(另奉无此『支』字)亦不生。复次:
依彼有此生,彼无此不有,有性及无性,为无为涅盘。六三
若依彼而生此,则此从彼生,彼无此亦非有。有性、无性寂灭及有为、无为寂灭,即是涅盘。复次:
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佛说即无明,发生十二支。六四
谓于缘起法贪着、顾恋、分别、执持;复次:
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故灭十二支。六五
行如寻香城、幻事及阳焰、水泡与水沫、梦境旋火轮。六六
如实了知诸法性空,即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无明灭故,十二支悉灭。何以故?若审观察,诸行如幻、如阳焰、如寻香城等,是故性空。善了知此①(另本作『若善了知此』),则无明不起,即无明灭,故十二支皆当息灭。复次:
无少自性法,亦非无有法②(另本作『亦非有无法』),以从因缘起,法无法皆空。六七
若审推求,③(另本于『全无少许』前有『于胜义中』四字)全无少许有自性法,亦无少许无法。法与无法皆因缘生,故悉是空。复次:
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
由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是缘起。复次:
胜义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间名言,施设一切法。六九
于胜义中,一切缘起诸法皆自性空,唯此而已。然佛世尊依止世间名言如实施设种种一切诸法。复次:
不坏世间法,真实无可说,不解佛所说,而怖无分别。七O
于世间诸法不破不坏,于真实中则全无法可说。由未了知缘起胜义,不达如来所说,故诸愚夫于无立、无相、无分别①(另本于『无分别』下有一『中』字)而起恐怖。复次:
依彼有此生,世间不可坏,缘起即无性,宁有理唯尔。七一
世间说依于彼法有此法生,此世间理不可破坏。然凡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何能说有?决定如是!复次:
正信求真实,于此无依法,以正理随求,离有无寂灭。七二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实,于此所说都无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随求、随欲者,则能远离有性、无性而得寂灭。复次:
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瞋痴,趋无染涅盘。七三
七十空性论终。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三日译在世苑汉藏院那伽窟。
此据藏文论藏中智军译龙猛菩萨自释本而译,其中颂文与后童胜、盛称、经然诸大师之译本稍有出入,容暇重校。①(自『民国二十八年』以下至『重校。』诸文《现代佛学》上均未刊录,据另本补。)
- 上一篇:龙树六论本颂(十七)
- 下一篇:龙树六论本颂(十五)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