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答:怎么清晰自己的发心?如何写发愿文?
居士问:
师父,比如说我们每个人的状态或者是身心不一样,我们对法则的认知也不相同,在这种状态下,以什么样的发心来行法?
怎么样来清晰自己的发心,或者为什么要行法?
如何写发愿文?
请师父开示。
慈法法师答:
刚才这个居士提问,说不同的人应该用什么样一个心理来实践般舟、实践一个教法?是替大家来提问,要设一个标准答案。要是有一个标准答案,那我们就应该读一读经,可能就比较标准一些。
因为经典的三字诀讲得很清楚啊:『宜一念,断诸想』。
那么多个「勿念」,来让我们『了本净,知本无,为恍惚,为无常』,让我们来清晰自己现缘的这种见闻觉知,来了知它的作用力。这在经典上讲得很清楚的。
发愿文,所谓的发愿文,就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走般舟,或者说为什么要行一日一夜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这样一个行法?自己要明白自己,而不是让别人明白自己;或者说自己要明白自己,让别人也要明白自己。那你让别人明白你是不可能的,你让自己明白自己,再让别人明白你自己呢,是有一点点的机会;纯粹让别人明白自己,自己不明白自己,是没有机会的。(众笑)
所以说要写一个发愿文,来明白自己的心理状态、需求、缘起,或者说自己所缘的一个法则。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角度十分不一样的,每一个修行者的愿望基本上不一样的;但一旦写发愿文,大家基本上写的就一样了,为什么呢?相互地抄,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干什么呢?怕说不好听的话,怕有不相应的结果。但是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行持,所以说现在有抄袭发愿文的这种通病。
你问他你为什么走般舟呢?——了生死!
你问他什么是生死呢?——不知道!(众笑)
那你为什么走般舟呢?——度众生!
怎么度呢?——不知道!
因为啥呢?大家都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这么说就不像个佛教徒的样子了,没有这个包装就不好往这个人群里混了,对不对?
实际不是。
哪怕我们的愿望很世俗,很平常,你只要写得真切,你通过这个实践就能了解自己。再高明的话不起作用,再低俗的话也起作用的,为什么起作用呢?它是你的一个真实心理状态的描述。你自己会把它当成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在这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中,是不是这个样子呢?你能不能使它持续下去呢?
人认为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东西。什么叫真实呢?
凡夫有情是什么?
就是要执著一个真实、一个虚假,在自己的世界中建立一个二元对待。不对待是活不下去的,不抓住一个东西也活不下去,思想没有一个靠头、没有一个真假,就活不下去,所以不能彻底获得自由,总是在二元中碰撞、徘徊。
这一点可能就是发愿文最主要的一个审思角度,叫作如实。
如实特别重要,所以下面就是对护法者,或者说这个行法的实践者的一个指导问题了——怎么如法地来引导他,使他对愿望有自己觉悟的这样一个正确的、恰当的心理状态。
最初我们接触佛法,没有几个人的发心是很准确的,没有几个人不是因为执著、烦恼,或者说受到违缘、迷失才来学佛的,没有一个人放着光来学佛的;你说我是倒驾慈航的,那没有问题,大家顶礼你就行了。基本上我们都是因为种种杂缘、种种作为,有的真的是福德因缘很平常地来学佛;有的真是遇到很大的违缘、很大的变化,不能承受了,学佛;有的人的确是被现行的烦恼、业习、生活状态逼迫了,来学习,来学佛,因缘差异很大。所以说这都不足以为奇,这都很正常的。
发愿文,如实地描述当下的一个心理状态与需求是最重要的。不是高尚的话,不是一个跟自己没有关系的多么伟大的语言,那没有用的。所以刚才这个菩萨的问题,答案没有标准的,你写出来你心灵的真正的需要,那就是最标准了。那如实的一个行法的缘起,这个是如实的,哪怕世俗的。
我在东北遇到一个居士,她写的发愿文是什么呢?——我走般舟,要找到一个如意的生活伴侣。(众笑)
笑什么笑啊?!我感到很如实的,因为啥呢?一个人生活在北京的女孩子,感觉到生活的压力很大,在自己比较无知或者幼稚的情况下呢,受到一些感情的冲击,她就感觉到很痛苦,很迷茫,很无奈。突然看到一群人走来走去的,她说:
- 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学佛。
- 学佛干什么呢?——能离苦。
- 那太好了!我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就能离苦了。
她就那么写下来了。写了以后,她走了就想那么做。这个缘起真是很世俗了,但毕竟是当时她的一种心理缘起、心理状态。她很如实的。
我看了很多人说了生死、了生死,但在那儿睡觉,在那儿生烦恼、说怪话,我看还不如这个女孩子呢。所以我们不要怕自己世俗,不要怕自己不好的一面,或者认为自己不好的一面、世俗粗俗的一面露出来,没问题的,那刚好的,那很好的。
所以以后写发愿文,不要去抄别人的,不要去问别人——你咋写的,张三?李四,你咋写的呀?好了,那高明话都传下了,但是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要是真实地表达当下的一个愿望,慢慢地就可以校正自己的发心了,知道这个发心它无意义的一面,但是它又有其真实的一面,真实很重要。无意义的可以避开它,但是真实不能避开,因为你了解你当时的那个状态,是如实的,他就会有一个很尊重的一面。哪怕我们做得很粗俗,但他很真实;粗俗的我们可以改正,真实不可缺少。
好,这么回答你了。
原标题:般舟三昧乐 | 如何清晰发心和写发愿文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进念佛后家庭和事业为何会出现很多逆缘?
- 玄若法师答: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会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诀窍
- 楞严经大致是在说什么?如何修楞严法门?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的含义是什么?
- 大悲咒问答
- 印光大师问答
- 佛咒问答
- 在夫妻卧室睡着后念佛,有罪吗?
- 大安法师:家中佛堂的佛像应如何摆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严经或法华经吗?晚上能念地藏经吗?
- 地藏经问答
- 妙量法师答:大悲咒当手机铃声如法吗?
- 心经问答
- 大安法师问答
- 心里整天默诵楞严咒,方式对不对?
- 楞严咒问答
- 帕奥禅师答:天生有阴阳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禅法?
- 南怀瑾问答
- 明一法师答:晚上能不能上香?为什么拜佛会哭?这是流泪佛?
- 星云大师问答
- 诵一部地藏经能一起回向给在世去世的亲人吗?
- 念佛后,孩子的成绩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刚经问答
- 旧财神像可以随便丢掉吗?该怎么处理?
- 养纯白的猫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时需要打开供水杯的盖子吗?
- 因果问答
- 念佛问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莲花盛开,这种感应好吗?
- 阿弥陀佛像可以佩戴吗?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吗?
- 星云法师答:运气不好时如何转运?
- 良因法师答:散念《心经》将近一年,改念《地藏经》可以吗?
-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断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极乐世界有何标准?
- 印光大师:如何得金刚经的真实利益?
- 给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刚经》、《心经》、往生咒可以吗?
- 大安法师答:家中爬虫成灾怎么办?
- 元音老人答:《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
- 回向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时如何观想?用观想菩萨形象吗?
- 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有区别吗?
- 看恐怖电影时,明知所演皆是幻相,为何还是恐惧?
- “上报四重恩”的“重”怎么读?
- 违五戒不杀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杀戒、不妄语二戒?
- 安乐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样的吗?
- 信愿念佛是专修,怎样持咒念经?
- 来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体是不持续的吗?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吗?
- 念佛号有没有方向?
- 菩萨戒从善知识获得,需要反复在佛像前自受吗?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须要一心不乱,发菩提心才能往生吗?
- 如何看待善知识,要如何依止世间的善知识?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吗?
- 学佛人可以化妆吗,学佛后化妆打扮是否如法?
- 发不起度众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 佛菩萨圣诞时,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样按仪轨做吗?
- 何者是“心”?是六识吗?如何定义、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养,功德有差别吗?
- 为什么抛妻弃子的男人不遭报应,反而过得很好?
- 可以重复受戒吗?
- 学佛学偏了,是因为没有真的深信吗?
- 受五戒后犯了不饮酒戒和不邪淫戒,该怎么办?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运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让愿力大过业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审罪还是该请师父?
- 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却很难?
- 小孩念佛怎样回向?要回向吗?
- 怎样让年轻人接受并欢喜听经闻法?
- 寺院为犯煞星顺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顺星?
- 为什么一念经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对治?
- 念经过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为什么要知母、念恩、报恩,对众生有意义吗?
- 亲人去世后,皈依证怎么处理?
- 遇到假和尚化缘该怎么办?
- 幻化出来的众生有贪爱吗?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