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中的“戒”字怎么理解?
关于五戒中的“戒”字怎么理解?
关于“戒”,我个人有一些理解。一般我们会怎么对应“戒”?一提到“戒”,就很容易对应“束缚感”。因此有人觉得,不归依可以不受这个影响,如果一旦信佛了,受了戒,就这个不能做,那个受影响,觉得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这样来看,“戒”对应的是“束缚”。
作为人,谁也不愿意自己束缚自己。其实,我个人理解,首先要对戒有正确积极地认识。当然,“戒”指“禁忌”、“禁止”,总给人“束缚感”,我个人理解应该首先转换概念、观念。如果把“戒”定位是束缚自己的东西,试问我们能够持续多久,能够贯彻多少?这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果能反过来,我们对应的是“安全感”,如果能让我们有“安全感”的话,这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安全”对自己有益,对自己有好处,我们会乐此不疲。这样才可以持久,并可以一以贯之。
现在虽然立春过了,天是不是还很冷?当然北方有暖气,在房间里可以脱掉外套,出去的时候,是不是会穿很多?保暖内衣,羽绒服,具体动起来,是不是有束缚的?但穿这些衣服的时候,绝对不是对应束缚自己的念头,而是对应保暖,穿上这才更安全、更有保障,不受寒、不受冻。就象现在一样,以前没事戴着口罩,戴个护目镜,是不是觉得很束缚?那现在,谁也不会这么想吧!要戴上口罩,甚至有买不到防护面罩的,就用大桶矿泉水桶切开,把头都罩起来,全身用雨披、眼戴护目镜,全副武装。之所以这么做,对应的“安全感”。当我们对应了“安全”的时候,就丝毫没有“束缚”的感觉。
过去最典型的,古人上阵打仗前,是不是会全副武装、满身铠甲,采取这些保护措施!有人觉得穿这么多,少则几斤、几十斤,身上有东西,是不是会感觉别扭、有“束缚感”?你问他上阵前全副武装的人:怎么把自己束缚起来?他绝对不会这么认为,这是束缚自己,而对应的是:这样更安全唯有这样,自己的身家性命才能得以保障。我们现在出去戴口罩,不是束缚自己,反而觉得倍加安全,心里踏实。交通路口的红绿灯也一样,绿灯的时候才走,红灯停一停,这不是束缚自己,而是让自己更有保障、更安全,提前规避人生的风险。你说没事,几百次没事,但凡有一次,后果就很严重。
现在出门穿那么多防护,戴着口罩,某种程度上是有束缚的,但我们实际穿的时候、戴口罩的时候,绝对不会因为穿着这个防护、戴上这个(口罩)而感到束缚,而是觉得有了它防护、口罩会更加安全,没有它,心里发慌。所以,有人没有就会去抢购,据说好多超市、商场都断货,觉得这个是自己生命的有力保障。
我个人认为,我们对待“戒”的态度,是不是也应该这样?不应该象常人所想的那样,“戒”是带来束缚的,受了戒之后,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而是应该更深切并强烈的体会到:“戒”是给予我们切实的“安全感”,乃至说,是长养我们“法身慧命”的有力保障!
“戒”是高度的自律,不是禁止的命令,是自发的要求。所以可以说,“戒”不是束缚我们的绳索,而是我们攀登生命高峰的救命绳索。我们若能时时强化“戒”给我们所带来的“安全感”,以及对自己的“有益面”,同时去除不合理的“束缚感”。这样的话,更有助于“戒”在日常当中,切实行持与贯彻落实。我们持戒,旨在“防非止恶”,提前让我们规避了诸多风险,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安全,更有保障。
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一当中有说:“戒者,以‘防止’为意,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防非止恶)。”比如说犯戒,犹如我们赖以御寒的外衣,或者保护生命的铠甲,或者我们现在戴着的口罩、戴着的护目镜,破了个大洞,或者说身上突然被划了个口子,试问:我们这时候,能够对此熟视无睹吗?肯定不会,肯定会及时做出防护补救措施。所谓的“护戒”,也应当如此。
这是关于“戒”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去掉“束缚感”,对应“安全感”。另外,我个人理解,“戒”还有其他层面的含义。比如“戒”的梵语叫“Śīla”,音译过来叫“尸罗”,那按意思翻译过来呢?是“本性”、“性格”、“习惯”、“行为”等等。由此转义过来叫什么?即“善的行为”、“善的习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戒”的原意。根据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把佛教所说的“戒”理解为“规律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正确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有了良好的习惯,无论是成就事业,还是成就人生,有的时候都具决定性的意义。
关于这个,有好多微文,其中有一则,大家可能有看过,叫“养成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意义”。它讲到: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的时候,有好多记者采访,其中有一个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记者又问:“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科学家回答:“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等。这位科学家出乎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童时期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个可以对应佛教的“戒”。
另外,还有一则说是“真实的故事”,叫“‘天价’的习惯”。1992年的某个周四下午,当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去纽约一所小学,跟那里的老师、学生见面,见面时他有分享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场励志报告,临走的时候,他突然有个承诺,说:我这周四下午来这里跟大家见面,说不定我某个周四下午又来这里跟大家见面。到那时候,我要检查一下大家的课桌,看哪位同学的课桌收拾的最整洁、最干净,作为奖励,我免费赠送他一台个人笔记本电脑。92年那个时候,笔记本电脑不是那么普及,价位很高,还是很具吸引力,所以他走了以后,每到周四下午,很多小学生就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课桌收拾得很干净。时间一久,大多数人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有一些坚持下来了,其中有一个小学生坚持得特别到位。他不仅周四下午收拾干净,还想:说是下午,有可能上午来;说是周四来,有可能周一、周二、周三或者周五来,所以他所有时间都会把课桌收拾干净。收拾干净后,有的时候会弄凌乱,他想我投入这么多,如果不巧正好我弄凌乱的时候他来,那太划不来,得不偿失,那么自己之前付出的劳动和坚持岂不是白费了?从这个角度讲,他在桌子凌乱的时候马上把它收拾整洁,慢慢他养成了随时保持整洁有条理这个好的习惯;通过这个习惯,他又体悟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他认为,这习惯给他启示是:做事情要有“条理性”跟“持久性”。
慢慢地,多少年以后,他读初中、高中、大学,某一天比尔·盖茨真的跟他见面,那时候不是给他一台笔记本电脑,而是(因为他读大学期间创业开了公司)比尔·盖茨用了3.6亿有说“2.4亿”美元买了他公司的1.6%的股权,(某种程度上,还是做了让步前提下的价格,因为他觉得是比尔·盖茨间接的成就了他)。所谓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个小学生是谁?就是facebook(脸谱网)被誉为“世界第一社交网站”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从这个角度讲,良好的习惯行为,不要说成就道业,其实世俗的俗业、成就人生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这个也可以对应佛教的“戒”。
另外,我个人认为,“戒”可以理解为:“规律的生活方式”或“正确的生活方式”。这个对应时下我们至为重视、关切的健康长寿问题,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包括此次疫情也更多的是因为“病从口入”。我们讲《黄帝内经》,其中“养生”的总纲理论,没那么复杂。我记得,《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有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总纲”,“阴阳”是阴阳五行(心、肝、脾、肺、肾,对应金、木、水、火、土),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五脏六腑,八纲八治,就是要“和于术数”顺从自然规律生活,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理锻炼。那具体怎么做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样的话,就应该活到我们人本来应该活的年寿,所以最后说“度百岁乃去”(就是超过100多岁)。这个当中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不是核心内容也没有出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范畴!
包括有的说“长寿基因”,说他们家有“长寿基因”,他爷爷、奶奶活到九十、一百岁,他外公、外婆活到九十、一百岁。所谓的“长寿基因”,是不是也是这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能令人健康长寿,他长寿者的儿孙与之生活在一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是这样。这个也可以对应佛教的“戒”。所以说,哪怕从养生调理、健康长寿的角度讲,也是可以相契相应的。
另外,佛教讲“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果我们饮食有规律、作息有规律,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良好,则我们更容易专注,妄想杂念就更少,我们的专注力、洞察力、觉知力,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到开启。从这个角度,是不是也能解读得通。如上所述,“戒”可解释为“正确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即“有规律的饮食、作息,适度的劳作运动”;作息、饮食、运动有规律了,则身心安和,晚上睡眠质量高,第二天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状态好,便可以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换而言之,个人的专注力、洞察力、觉知力等,随之得到翻倍提升。个人认为,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刚才上述内容只是讲了“戒”,而他提问的学员问的是“五戒”,“五戒”大家可能都熟悉,叫“杀、盗、淫、妄、酒”,即“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三归”以后为什么讲“五戒”?《大智度论》有个比喻:“念佛如医王(佛陀是无上医王,身病心病、烦恼都可以医治),念法如服药(佛法就是佛陀医王开出来的药方),念僧如瞻病人(僧就象医护人员),(那这个戒呢?)念戒如药禁忌(就象服药禁忌,就是调治身体的时候,这个是要忌口的,这个是要规避的,戒对应这个)。
具体“戒”的内容,我就不展开了。“杀”就是“杀生”;“盗”就是“偷盗”;“淫”是“邪淫”(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妄”指“妄语”,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最大妄语就是“未证未证”、“未得未得”(就是还没有证悟而说自己已经证悟了,还没有得到什么果位,便说自己已经得到什么果位了);“不饮酒”,指迷乱心智的东西要远离、规避,即不酗酒、醉酒、卖酒等,就是这个“不饮酒戒”。具体的条目,我在此就不想展开了;如果有缘法,受“三归”以后,发心受“五戒”,自然而然归依的时候,会有详细地分享、介绍。这是昨天留的半个问题。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杭州东明寺
- 上一篇:静坐的时候要坐得很直吗?
- 下一篇:如何放下手机?放下手机最好的办法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进念佛后家庭和事业为何会出现很多逆缘?
- 玄若法师答: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会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诀窍
- 楞严经大致是在说什么?如何修楞严法门?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的含义是什么?
- 大悲咒问答
- 印光大师问答
- 佛咒问答
- 在夫妻卧室睡着后念佛,有罪吗?
- 大安法师:家中佛堂的佛像应如何摆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严经或法华经吗?晚上能念地藏经吗?
- 地藏经问答
- 妙量法师答:大悲咒当手机铃声如法吗?
- 心经问答
- 大安法师问答
- 心里整天默诵楞严咒,方式对不对?
- 楞严咒问答
- 帕奥禅师答:天生有阴阳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禅法?
- 南怀瑾问答
- 明一法师答:晚上能不能上香?为什么拜佛会哭?这是流泪佛?
- 星云大师问答
- 诵一部地藏经能一起回向给在世去世的亲人吗?
- 念佛后,孩子的成绩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刚经问答
- 旧财神像可以随便丢掉吗?该怎么处理?
- 养纯白的猫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时需要打开供水杯的盖子吗?
- 因果问答
- 念佛问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莲花盛开,这种感应好吗?
- 阿弥陀佛像可以佩戴吗?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吗?
- 星云法师答:运气不好时如何转运?
- 良因法师答:散念《心经》将近一年,改念《地藏经》可以吗?
-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断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极乐世界有何标准?
- 印光大师:如何得金刚经的真实利益?
- 给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刚经》、《心经》、往生咒可以吗?
- 大安法师答:家中爬虫成灾怎么办?
- 元音老人答:《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
- 回向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时如何观想?用观想菩萨形象吗?
- 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有区别吗?
- 看恐怖电影时,明知所演皆是幻相,为何还是恐惧?
- “上报四重恩”的“重”怎么读?
- 违五戒不杀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杀戒、不妄语二戒?
- 安乐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样的吗?
- 信愿念佛是专修,怎样持咒念经?
- 来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体是不持续的吗?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吗?
- 念佛号有没有方向?
- 菩萨戒从善知识获得,需要反复在佛像前自受吗?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须要一心不乱,发菩提心才能往生吗?
- 如何看待善知识,要如何依止世间的善知识?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吗?
- 学佛人可以化妆吗,学佛后化妆打扮是否如法?
- 发不起度众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 佛菩萨圣诞时,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样按仪轨做吗?
- 何者是“心”?是六识吗?如何定义、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养,功德有差别吗?
- 为什么抛妻弃子的男人不遭报应,反而过得很好?
- 可以重复受戒吗?
- 学佛学偏了,是因为没有真的深信吗?
- 受五戒后犯了不饮酒戒和不邪淫戒,该怎么办?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运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让愿力大过业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审罪还是该请师父?
- 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却很难?
- 小孩念佛怎样回向?要回向吗?
- 怎样让年轻人接受并欢喜听经闻法?
- 寺院为犯煞星顺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顺星?
- 为什么一念经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对治?
- 念经过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为什么要知母、念恩、报恩,对众生有意义吗?
- 亲人去世后,皈依证怎么处理?
- 遇到假和尚化缘该怎么办?
- 幻化出来的众生有贪爱吗?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