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详情]
楞伽师资记 第一章
楞伽师资记 第一章
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
中天竺国人,大乘学时号摩诃衍。元嘉年,随船至广州。宋太祖迎于丹阳郡。译出《楞伽经》。王公道俗请开禅训,跛陀未善宋言有愧,即多〔=夕〕梦人以剑易首,于是就开禅训。三藏云:此土地居东边,修道无法。以无法故,或坠小乘二乘法,或堕九十五种外道法,落鬼神〔+道〕,久受生死,不得解脱。或堕〔+禁〕术法,役使鬼神,看他〔+人〕家好恶事,谁〔=诈〕言我坐禅观行。凡夫盲迷不解,谓登〔=证〕圣道,皆悉降伏,不知是鬼神邪魅法也。我中国有正法,秘不传简。有缘根熟者,路逢良贤,途中受〔=授〕与。若不逢良贤,父子不得〔=传〕。
《楞伽经》云:诸佛心第一。〔+我〕教授法时,心不起处是也。此法超度三乘,越过十地。究竟佛果处,只可默心自知。无心养神,无念安身。闲居净坐,守本归真。我法秘默,不为凡愚浅识所传。要是福德厚人,乃能受行。若不解处,六有七八。若解处,八无六七。拟作佛者,先学安心。心未安时,善尚非善,何况其恶。心得安静时,善恶俱无依〔=作〕。《华严经》云:法法不相知。至此国来,尚不见修道人,何况安心者?时时见有一作业〔+人〕,未契于道,或在名闻,成为利养。人我心行,嫉妒心造。云何嫉妒?见他人修道,达理达行,多有归依供养,即生嫉妒心,即生憎嫌心。自恃聪明,不用胜己,是名嫉妒。以此惠解,若昼若夜,修勤〔=勤修〕诸行。虽断烦恼,除其拥碍,道障交竞,不得安静。但名修是〔+道〕,不名安心。若尔〔=耳〕纵行六波罗蜜,讲经坐二禅三禅,精进苦行,但名为善,不名法行。不以爱水,溉灌业田。〔+复〕不于中,种识种子。如是比丘,名为法行。
今言安心者,略有四种。一者背理心,谓一向凡夫心也;二者向理心,谓厌恶生死,以求涅般,趣向寂静〔=清净〕,名声闻心也;三者入理心,谓虽复断障显理,能所未亡,是菩萨心也;四者理心,谓非理外理,非心外心。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会实性者,不见生死涅般有别。凡圣为异,境智无二。理事俱融,真俗齐观,染净一如,佛与众生,本来平等一际。
《楞伽经》云:一切无涅般,无有涅般佛。无有佛涅般,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大道本来广遍,圆净本有,不从因得。如似浮云底日光,云雾灭尽,日光自现。何用更多广学知见,涉历文字语言,覆归生死道,用口说文传为道此者。人贪求名利,自坏坏他。亦如磨铜镜,镜面上尘落尽,镜自明净。诸〔+法〕无行。
经云:佛亦不作佛,亦不度众生。众生强分别,作佛度众生。而此心不证,是即无定。证则别有照缘起大用,圆通无碍,名大修道。自他无二,一切行一时行,亦无前后,亦无中间,名为大乘。内外无著,大舍毕竟,名为檀波罗蜜。善恶平等,俱不可得,即是尸波罗蜜;心境无违,怨害永尽,即是忍波罗蜜;大寂不动,而万行自然,即是精进波罗蜜;繁与〔=兴〕妙寂,即是禅波罗蜜;妙寂开明,即是般若波罗蜜。如此之人,胜上广大,圆摄无碍,得〔+用〕繁与,是为大乘。有求大乘者,若不先学安心,定知误矣。
《大品经》云:诸佛五眼,观众生心及一切法,毕竟不见。《华严经》云:无见乃能见。《思益经》云:非眼所见,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但应随如相见,如眼如乃至意如,法位〔+如〕亦如是。若能如是见者,是名正见。《禅决》曰:蝙蝠角鸱,昼不见物,夜见物者,皆是妄想颠倒故也。所以者何?蝠蝙角鸱,见他?为明。凡夫人,见他明为?。皆为是妄想。以颠倒故,以业障故,不见真法。若然者,明不定明,?不定?。如是解者,不为颠倒惑乱,即入如来常乐我净中也。
大法师之〔=云〕:《楞伽经》云:说何净其念者,遣物〔=勿〕令妄想,勿令漏念。念
佛极著力,念念连注不断,寂然无念,证本空净也。
又云:一受不退常寂然。则佛说云何增长也?
又云:从师而学,悟不由师。凡教人智慧,未尝说此〔=法〕。就事而征,指树叶是何物。
又云:汝能入瓶入柱,及能入〔+火〕穴山,杖能说法不?
又云:汝身入心〔+入〕?
又云:屋内有瓶。屋外亦有瓶不?瓶中有水不?水中有瓶不?乃至天下诸水,一一中皆有瓶不?
又云:此水是何物?
又〔+云〕:树叶能说法,瓶能说法,柱能说法,〔+屋能说法,〕及地水火风皆能说法,土〔+木〕瓦石,亦能说法者,何也?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