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七日(6)
第二部分,生不生建立,谓八种因缘故,其生,或生或复不生,我们这个思想心理作用生的出来,起了作用,他把它分类在这个范围以内,八个因素、八个因缘,使我们这个心或者起了作用,或者不起作用,生,不生,哪八个,谓根破坏故,什么是“根破坏”,譬如,我们有脑科的专家在这里,譬如我们的脑神经坏了,或才坏了一部分,所以现在这个病这个人就变成植物人了,身体还活著,脑子没有用了,变成植物一样。根破坏了,当然是无心,变成植物人,同普通的一块……,你同普通比普通的动物还不如,是植物了,你说他是植物人啊,可是他还活著,谓根破坏。
第一点,八个因缘。第二点是,境不现前故,那个境界没有啊,譬如说我们大家学佛,要打坐,坐了半天,你说,你悟道了,这是什么东西啊,人家问我,有没有道,我说有啊,我上有食道,下有尿道,我当然有道,其他呢,我说没有道,我不知道。你境不现前,你没有这个境界嘛,三摩地没有,譬如说,我们讲古代的词嘛,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他说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灯如昼,那个花市里头那个灯光像白天一样亮。月上柳梢头,月亮,十五嘛,这个月亮刚刚到柳树上面。人约黄昏后,这真是不得了,这个是境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干什么,莫知,不知道。这首词分两段,上半阙。下半阙呢,今年元夜时,今年又到了元宵节了。花市灯依旧,大概大家提灯。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这是欧阳修的名词,像这一种诗,这一种词,有它的境界,这个境界现前了,就有心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你们两个,听了多少次了,我怎么都记得,你们都记不得我呢。你看这些……,你们这些同学脑筋,我们一样读书,你们听了以后,交给谁呢?都交给本子,笔记,明天就没有了,我们当年读书,读进去交给脑筋,你看到,我脑筋还好,根不坏故,因此有心,境现前故,一想到这个地方,在书本上的字句就出来了,你们读书,读了以后,赶快做笔记,然后书读完了,交给书就好了,脑子里头空白的。颠倒故,这样你就化学学懂了,他现在告诉你,八个因缘,根破坏故,脑神经坏了,或者,境界不现前,我讲到境界的时候,所以提到这首词。还有第三个呢,阙作意故,没有真正意识去用心,第四个呢,未得故,达不到那个目的。第五个,相违故,有时候这个环境,这个现实跟你的意识违背的,你讨厌它,拒绝它。已断故,心里想,我不理了,切断了。已灭故,或者死掉了,过去了。或者,已生故,另外起个作用。像这八个因缘范围,心不得生,所以没有产生心理状况的作用,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同上面八个部分所讲的相反的,这个因缘来了,你的心理作用就起来了。此中,在这个里面。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在八个原因里头,或者同时起了作用的,这个叫做有心地,凡夫境界。若遇不生呢,八个因缘不具备,心因缘故,这个心里头不理这一回事了,这个,心则不生,就叫做无心地,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这个里头,你说有些人,你们也学佛,或者也出家,或者不出家,一讲起来,不晓得多清高啊,我对于这个世间一切一切都没有留恋,我都看得空空的,那你到我们,我请你到这个……,香港、美国、北京呀去玩玩,好不好?世间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以为他真空了,灰心,他不敢,可以跳出红尘,不敢入红尘,不能做菩萨,菩萨的话,可以跳得出来,下地狱,我要救众生,地狱怕什么,脏归脏,乱归乱,脏乱一样很好,难埃所以要认清楚这个道理,等于经常有些读书的同学告诉我,老师我做……,我说,你好呀,你来跟我做,老师这个不谈,这个不谈,我说这是干什么?你们……我就是讨厌你们,老师啊,我不要名,不要利,我就瞪眼睛了,我说我一辈子就想要名要利,就是要不到,名利不来找我,我没有办法,你们动不动不要名,不要利,名利对你们有什么关系,名利是完成一个事业的工具,你没有这个工具,你做得到吗?你不要被名利所困住,那才不要名,也不要利,你们这些读书人啊,就犯了一个毛病,我的句子经常骂人的,既要清高又怕穷,又想清高,要清高,就不要怕穷,怕穷,格老子就不清高,既要清高又怕穷,有什么用,这个道理。怎么叫分位建立呢?有心地、无心地很重要,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非常重要,诸位,记住他说除了六种,除了六种以外,你应该要了解其它的都叫做有心地,有六种现象叫做无心。
何等为六呢,就提出问了,哪六种啊?什么叫无心?一个人真正睡著了,谓,无心睡眠位,真正睡著了,叫无心,凡夫的无心。这个里头我们现代也要加以研究,你说一个人,假使,一夜睡六个钟头,或者七个钟头、八个钟头,真正睡著了有多少时间?这是个科学问题了,也是医学问题,一个人如果夜里或者需要睡眠,睡六个钟头或者八个钟头,你说他真正在睡眠的时候多少??在科学在做一个统计了,这同我们那个大医生,研究脑的,研究心的,有大关系了。譬如我们假使睡五、六个钟头,七、八个钟头,大部分那个脑神经还没有完全休息,或者是交换著休息,所以每一个人夜里睡觉没有一个不做梦的,个个做梦,没有一个不做梦,天天做梦,个个做梦,就是你一醒了以后,忘记了梦境,所以人为自己没有做梦实际上你脑子,都没有完全休息,交换,这一部分影像都有,我们脑科医师在那里哦,并不是医师比佛法一样高,是告诉他要注意这个研究的道理哦,佛法。你真正睡眠完全睡著了,譬如你睡六个钟头、七个钟头,不到半个钟头,所有每一个梦,最长的梦,梦了几十年的事,梦了几十年,这种梦,觉到自己怎么……,梦到自己怎么投胎怎么死,几十年的故事梦,所有的梦,不会超出五秒钟,所以梦里的时间,睡里的时间,你看我们睡六个钟头,睡了以后,一下醒来,啊!六个钟头,你白天呢,三个钟头,等人的话,你觉得等了一万年,这个时间同心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时间,所以我们地球上,月亮上一天一夜这个月球上,佛早就说过,现在到了月球太空,科学到了那里证明了,月亮上的一昼夜就是我们地球上一个月,半个月是白天,半个月是黑夜,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前,他怎么知道,现在科学到那里知道了,他说,太阳的一昼夜,太阳这个上面一天一夜,就是我们人世间一年,所以时间都是相对的,超过太阳系统,色界天的一昼夜我们是一千年了,时间是相对的,生命也是跟时间睡眠通……这是科学,所以我们睡眠的时候,真正的睡眠这个叫无心位,凡夫的。第二是闷绝位,昏过去了,或者这个……脑震荡昏过去了,或者是发高烧,昏过去了,或者是在医院里上了麻醉药真正麻醉过去了,那个是闷绝位,那个叫无心,凡夫境界。其实麻醉的医师上的好的麻醉药,不一定完全给你昏过去,不过是,把你引导进入做梦的境界里,梦是个什么道理,我们等一下再研究,那个叫闷绝位,这个时候当然无心,两种了。他说有六种,还有呢,无想定,你真得了无想定的境界,思想完全关闭停止了,无心。还有无想生,无想天,天人的境界,那比我们高了,无想。还有大阿罗汉,你修道得到了罗汉果位,证得了灭尽定的果,灭尽位。还有及无余依涅槃界位,阿罗汉得了灭尽定,对不起,四大阿罗汉在佛说的还是外道,心外求法,本身还没有明心见性,你到了声闻地的无余依涅槃,还没有成佛哦,还是半外道,这六个都是无心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你看看,真达到无心谈何容易,所以说,禅宗一位祖师,苍雪大师有一首诗很好,南台静坐一炉香,不是南台湾,这个南台是南岳衡山在湖南那个地方,他住在那里,庙子。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竟日一天到晚,竟日,凝,两点水,一个怀疑的疑,就是定的境界,凝然,对了,脑子要灵光,竟日凝然万虑忘,万虑,什么思想都忘掉了,空掉了,万虑忘,这个“忘”字有个心字,是这个字有个心,加个心字,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息心除妄想,修的无想定,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只因为,什么都知道,空的境界,什么都不想,不是故意造一个无想定的境界,你看文学境界的禅,禅的文学境界,你拿这一首诗,同有心,无心地,对照研究一下,你就懂了。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此心如明镜一样,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心如明镜一样的,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个境界。现在我们吃了点心以后,给你点了一个心,点了两种心,刚才一样,一个包子,一杯什么奶茶,一个有心地,量个无心地,先要认清楚了,你说我打起坐来,什么叫八定,你看有些人,认为这样入定了,这上睡眠定,昏沉,什么定,还有些人真的入定是,这里口水滑下来,甘露水,昏沉定,都是睡眠位,真的“定”,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气脉一定打通了的。
现在有同学问问题,提出来,关于出入息的问题,不认为安那般那,这个呼吸,用这个修法,一出一入,很简单,实在太难了解了,所以我今天碰到一位,老同学,才菩萨,平常认为自己很有心得的,我这次我说,真的,出入息,你搞清楚了吗,在他心里想,老师问到他,没有办法,在他心里想,这个老头子,我当然很清楚,不过呢,在我看来,你这个小孩子当然不清楚,所以两个不同的“当然”。关于出入息,昨天讲到了,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不能说他不对,真难懂啊,你们困在六妙门的方法里头,我再提一道,六个步骤,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上面三个,后面三个还不管,暂时不动,观,止与观本来是中心,还、净,我们就来讲止观吧,刚才把《瑜伽师地论》摆一下,因为这个同学提到这里,触动我现在告诉你们,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线只有一条,等于《楞严经》佛说的,佛告诉阿难两句话,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只有一条路,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加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角,上下之方位,十方婆伽梵,婆伽梵,是佛的别名,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一条路成佛,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楞严经》佛说的话,楞严经我们大概或者下午明天会讨论到,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所有的佛法用功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止观。怎么“止”,怎么起“观”,止是修定的功夫,观是修慧的功夫,定跟慧双修,最后才能够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止,梵文叫做“奢摩他”,唐代翻音,你看解释“奢摩他”,你不要听那个翻译的那个音韵骗了,就是“三摩地”,我们现在看来“奢摩”,这两个字读“奢摩”啊,那个是“三摩”,那个唐代一百多年前那个音韵,我们世界上人的言语,三十年口音就变了都变了,那个时候,早一点是“三摩”,后来又加上闽南话,又加上北方话了,奢摩,奢摩、三摩,差不多都“乱摩”,就这么一回事,叫“三摩地”。观,毗婆舍那,梵文叫“毗婆舍那”,就是“观”,只有止观两路,所以修“六妙门”,教你……,我们为什么要“止”呢,这个心,这个思想,这个生理啊,心理、生理像一条流水,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奔流到海不复回,像长江大河一样,我们身心永远在滚动,譬如我们生理上,心脏的血在流动,我们一天周流全身那个血流动著,血液的流动那个行程,十万八千里,把它连起来,我们的呼吸往来多少,我们心理思想状态,所以不能得定,所谓得定要身心两个静止下来才能定,所以要把这个流动的怎么止住,你看那个水流,把它止,要清净下来,宁定了,那个才叫止,宁定了以后,这个水把它停留不动了,宁静了,然后这个水慢慢宁静,里头的尘渣子灰尘都下去了,下去了,我们一眼这个水,碧清的,清到极点,一眼就看到底,这个才是“止”的境界,一眼看到底了以后,所以水宁静到这个程度,一点灰尘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叫“观”的境界,止观,这样比方形容理解了吗?你不理解,不是你的错耶,是我讲的不对耶,因为你们太高明,我嘴巴笨,讲得不对,所以不理解,要重新修正我自己,有没有理解啊?好像懂一点吧,我觉得好像懂一点,因为我觉得懂你一点,不是你懂我一点。所谓止,到极点,所谓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杯,一潭清水,慢慢宁静了,泥巴下去了,尘渣子下去,研制成功绿天清,下面像我们老朋友讲在河边喜欢钓鱼的,这个溪水清的游鱼可数啊,那一条小鱼过来都清清楚楚,这个就是观,止与观,心境要养成这个样子,那还得了啊,那就不得了,不得了了以后怎么样,就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不得了以后,怎么,管他得啊了啊,了啊得的,随便了,等于我常说的,我们这个清朝的这位大师大文人纪晓岚,那个乾隆的大秘书,乾隆的学问好得很,他又很爱风趣,爱说笑话,他的学生都是状元、进士了,有两个老学生写文章给他看,进士拿去请纪老师看一看文章好不好,纪晓岚看完文章以后,在学生卷后面批了,放狗屁,这个进士,拿到纪老师一批这篇文章,放狗屁,这一棒打得头大了,不好意思去问纪晓岚,就找另外一个同学,你去问问,我的文章大家都讲不错啊,他还批三个字,放狗屁,另外一个同学,就跑来问纪晓岚了,老师啊,某某人文章您看了。看了,我给他批了,老师啊,您给他批的放狗屁。对埃什么意思埃很好埃放狗屁,很好,当然第一等。他说这怎么搞的。第二等是,狗放屁了。第三等是,放屁狗,那就糟了。所以我们,你能了解了这个道理,就在你懂这个理路进去止观,我们为了,止,止水澄波这个境界,心境,是利用什么最好的方法,利用出入这个气。我们生命从妈妈肚子下来以后,脐带一断,就靠鼻子呼吸,鼻子呼吸补充生命的功能,并不是说我鼻子把空气抽进来我才活著,没有空气就死了,不是哦,这个生物界的空气鼻子进来,又呼出去,其实我们十万八千个每一个毛孔,也是这样在呼吸,你不觉得,我们只是在这两个烟囱里头,觉得吸呀,呼呀,进来出去,你才错了,这个进来的是碳气,氧气的交换,换气是引发了我们自己生命功能,身体内部的那个元气,道家叫先天一炁,真元之气,有道理。息,是那个不靠这个呼吸关系的那个真元一息,这个是科学的,怎么叫做科学啊?我们有这些大医师都在这儿。
你们有没有观察一个人的睡觉,我告诉你们,找机会,你去仔细去观察,仔细用仪器去听,尤其是婴儿,你看婴儿睡觉,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婴儿,很宁静,这个气进来,是我们普通修道讲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这里轻轻动一下,这个鼻子不像我们大了没有用,靠鼻子两个烟囱,他一个进来,整个的身体动一下,很规律的,但是你看那个婴儿,或者我们大人一样,这样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个时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个里头起作用,停一下,又动了,我们假使看自己,当然你们没有办法看自己,一个睡觉,你站在旁边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刹那之间他也不呼,不吸了,过不了多久,又来了,在他那个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个境界,那个叫息,这个息认到了。所以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间那个息,那么没有办法,古代的人祖师们,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那个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这个气,数息,每进一次,出一次,心理头记住一下,一次了,进来又出去,两次了,能够知道一次、两次那是心的作用哦,当然也是脑的作用了,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与空气的相应,这个一进一出,这个叫“数”,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豆腐脑筋,豆腐脑筋好听,有豆腐脑筋已经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嘛,数了,第二步是随息,跟到息,换句话说,你觉得心宁静了你数它个屁,你就看住这个息就对了嘛,一呼一吸,随了嘛,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你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一止,就定住这里,来也好,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后,你观什么?就观心理的状态,刚才上《瑜伽师地论》就告诉你心理的状态的观察清楚了嘛,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这不是六妙门完了嘛,按呢讲啦(这样讲),听有没(闽南话),学了两句闽南话在这里吹牛表演,这样讲的,听懂了吧,听懂了,听懂了恭喜,你们明天就证得涅槃成佛了,这个问题答覆了。有心地到无心地,我们研究了。
现在我们要找一下了,还是《瑜伽师地论》,三摩呬哆地,这是怎么样是得定的境界,现在告诉我们,刚才讲到“安那般那”修止观就得定嘛,怎么得定,那么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怎么讲法,本地分中注意这个逻辑啊,首先还是告诉你,现在还讲本地,心性的本来面目,那个原根根的地方,三摩呬哆地,三摩地的在静修的境界,第六部份的,第六个单位的,第一个部份的叫第六之一,你看,真正的学佛的像玄奘法师的翻译,那个头脑之逻辑啊,逻辑得不得了,分类,这是精神文明的科学,分类之清楚,使你……。他文字怎么翻的呢,已说有寻有伺等三,交代了,上面已经讲过了,心理状态在寻找,在寻求在伺,在等待,这个呢,有寻有伺,我们又……,这个想起,当年几十年前那个讲文学家的,王国维,研究了佛懂了一点佛学以后,提出了文学里头的境界的两个字,因为那个时候啊,人一接触到佛学,每个都很高明了,像鲁迅啊,这一般人,都是研究佛学,鲁迅还出钱自己印佛经,很多哦,凡是革命前辈都接触过佛学的,因为你们不晓得去研究,不懂,讲到王国维所提的境界,就是有寻有伺这个境界,他说提了辛稼轩的一首词,全词不讲了,全词很长,他说那个就是境界的道理,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全词你们去找,一下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过去的诗、词是要唱的,要真的音乐天才唱得好,配上很好的词谱,是美得很,不像现在卡拉ok乱蹦、乱跳、乱舞,越扭得大,扭得凶,跳得高,越发狂,越是高明,古代不同。这一首词,辛稼轩的好词,上面,当然还有,是讲男女关系啊,还是朋友关系,搞不清的,反正什么叫境界?什么叫……你们注意哦,世界上什么叫最美的东西,永远想像永远达不到目的,永远看不见、摸不著,那个就是最美,真给你达到目的了,属于你的又看见,又摸著,是最讨厌了,所以美就是美在这里,他这一首词的美就在这里,这个人穿的是黄衣服,上面……,不要管原词不讲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白天也在找他,夜里也在找他,做梦也在找他,到处找,找不到,忽然有一天晚上,那个地方夜里差不多十一、二点钟了,那个灯亮得很,夜静人深或者是在闹市中,蓦回首,不是有意的,无意的,这个头一歪,他就在那里,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妙就妙在这里,灯火有,亮的,亮吗,不太亮,不太亮吗,看得见,看得见,看不清楚,越看不清楚,越漂亮啦,看清楚了,狗屁,所以爱情,什么……,愈不懂,愈误会,愈漂亮,愈想不到的愈美,肚子饿了一样,愈没有吃到的,那个味道啊,越想,口水越流,给你吃饱以后,要不要,不要了,这个讨厌死了,撑的要死,有什么好吃,就这样啊,人生就是这样。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就在那里,原来冤枉呀,找了多少年找不到,有寻有伺,我们用功天天要打坐修定,要修到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放光来接引,阿弥陀佛天天放光接引你,就是你看不见,一点办法都没有,都在有寻有伺,他说前面已经讲过,有寻有伺等三部分都告诉你们了。
现在告诉你,云何,怎么样说,三摩呬哆地,得三摩地境界,嗢柁南曰,这个嗢柁南怎么用这三个字,梵文的翻译,这玄奘法师真啰嗦,你老人家就翻成那个中文就好了嘛,因为他翻译太忠实了,他觉得中文这个字,诗曰,诗嘛,不对,词嘛,又不是词,那么过去别的经典翻成颂、偈,偈颂两个字,他呢,认为偈颂也不够准确,所以翻译三个原则,信,要真正的信实,规规矩矩,一句话,一个音都不能变叫信。达,要使你明白通达。还要雅,很有文学艺术的价值。可是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些文章,信是绝对做到,达嘛,打八十分,雅嘛,对不起,我只给他七十五分,他不像鸠摩罗什法师翻的《大智度论》、《金刚经》,每一个,《心经》你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美到极点,也是信达雅,玄奘法师的使你看得非常吃力,就在这里,嗢柁南,讲什么,他把它综合起来,归纳为,总标与安立,作意相差别,摄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四句话归纳,嗢柁南就是归纳,归纳了,他说一个总纲,总标与安立,怎么样叫得定的三昧的境界,作意,我们用意识造成把生理心理,造成达到这个境界,作意的相,它的现象,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不同,我这个内容下面要讲弥勒菩萨,是包括了“摄诸经”一切,佛说经典的每一个重点要点都把它归纳拢来了,同时最后包括了众杂义,外道杂家的各种道理统统把它归纳起来,告诉你们,就是这样四句话,把所有的复杂的问题归纳,先是总纲告诉你,下面就分析了,若略说三摩呬哆地,如果我们简单的介绍,什么叫三昧境界呢得定,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他就又告诉我们又讲一道,有总纲的,有安立,怎么样把它分立安排在那里,作意,怎么样意识形态中间的差别,相差别,相是现象,每一个定的境界现象都告诉你,他说,已经大概略摄诸经宗要等等,都在内了,他又一条一条分析来,云何总标呢,拿现在白话说,怎么样说,你那个总标,总纲呢,谓,就是讲,此中略有四种,注意哦,所谓修三摩地,修止观定,一者静虑,静虑玄奘法师翻译,过去叫做“禅”,你们要禅宗的禅,禅定就是静虑,我已经介绍过禅定是梵文的禅,包括中国《大学》、《中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中国跟印度文化两个合起来叫做禅定,古代翻译,玄奘法师认为古人的翻译“禅定”呢,好像还差了一点点,他的意思,到了印度留学二十年再回来把佛经重翻了,他不用禅定,静虑,静跟虑了还不是出在印度跟中国《大学》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是一样,奇怪,不管了,奇怪也不古怪了。第一,三昧包括了静虑、禅定,第二个意义包括了解脱,解脱两个字,佛法真高明,我们人生最难是解脱,譬如我们身体跟精神思想,两个分不开,你没有本事分开,譬如我们这些老兄弟们老哥子们,思想很高,胸襟很大,解脱不了太太、孩子,心里放不下来,解不开,脱不了,我们几十年的革命用解放,你要晓得,高明的人,他把解脱这个字换了一个字叫解放,就是这样来的啊,你们也不懂得,共产党什么党,他的祖师爷什么,都是学佛来的,你现在根根才找到了,所以解脱,解放用得多高明,怎么解开,绑著的解开,脱开了,后来给他们用成解放开了,还差一点点,真正的还是解脱,学佛就是学解脱,我们普通讲话呢,把解脱两个字变成普通用词,这个人非常潇洒,非常洒脱,洒脱是洒得开,脱得开,人生最难是解脱,你看我们那些老朋友们,我说我到厦门来,打个电话,老哥啊,要不要大家来玩一下,他就非来不可,因为跟我俩有感情,感情上解脱不了,他那个一解脱,你去你的厦门,我在我的北京,管你的干嘛,那就解脱了,人生最难是解脱,你们好像出家,住了庙子就是为了解脱,解脱得了吗?解脱了那个圈子又跑到这个圈子来了,人生解脱难。静虑,是一个境界,解脱,还有第三,翻过来,等持,两样平等的两个轮子走路“等持”,平等的保持,定跟慧,如果得定呢,像流水一样,止水停在那里,这个死定了,没有慧,如果有慧呢,心就散乱,智慧在散乱当中,又有定,又有慧,又有慧,又有定,所以又止有观,又观有止,这个叫做等持,第四呢,叫做等至,等持和等至有差别的,等持在修持的用功夫的境界,等至是到达了那个定慧的境界,这个严重的来了,你们所有学佛的,管你学密宗、禅宗,什么宗,你学你的祖宗都可以,它下面有个归纳,四种定境,四禅八定境界来了。
等至是到达了那个定慧的境界,这个严重的来了,你们所有学佛的,管你学密宗、禅宗什么宗,你学你的祖宗都可以,它下面有个归纳,四种定境,四禅八定境界来了。所谓静虑者讲禅定呢,有四种,古代的翻译,你们写一下,四禅八定,你们都知道的,不过正式在玄奘法师《瑜伽师地论》,尤其修“安那般那”,你配合,原有的老修行们同新修行,新修持的人在这个地方下午起真正要留意了,要静下来,好好用心呢,或者有一点帮忙,不要认为你那一点禅,人家问我是不是学禅宗。我说,对埃真的啊,你是禅宗大师。我说,不错埃我是那个“馋”,这个馋,嘴馋的“馋”,看到什么都要吃这个馋。大师啊,爱吃嘛。真的禅,你要注意四禅八定,非要作到不可,谈禅说道,那是狂禅。在《楞严经》上有个名称叫“干慧”,天干的干,没有水,干干的智慧,为什么叫干慧呢?没有“定”水来润它,这个种子不能发芽,就是干慧,不是“乾”慧,一颗种子一样,下在土地里头,没有水没有雨水干的,这个种子永远起不了作用叫干慧,所以必须要功夫做到,你的佛学好,禅的文学好,你没有真正的修持都是干慧,在禅宗也叫狂慧,乱跑的,你必须要功夫实证到,功夫就是定水,你智慧的种子碰到功夫证得,那才是真正佛法,那功夫的证得就是四禅八定,像你们佛学院讲了又讲,四禅八定,真正哪一个,把理解……把四禅八定的概念理解,完全搞清楚,然后有一点点功夫做到,我常常说,这个时代,你还不要说初果、四果大阿罗汉,有一个人能够初禅达到了,得到一个初果罗汉就不得了,当然,要成佛也容易哦,不过我那么讲,讲得严肃一点,使你们觉得不要太容易,像我今天,乱七八糟,这几天告诉你们,你们也要注意古人两句话,“莫将容易得”,你不要看到我什么都给你们,剥的干干净净都裸体,剥了给你们看剥了以后,还要它肥皂刷一下,还要刮皮,剥得干干净净给你们弄清楚,“莫将容易得,反做等闲看”。不要当成随随便便,应该有非常珍贵、稀奇、难得之想,你或者得到作用,所以儒家叫我们,孔子叫我们“敬”,“恭敬”的“敬”,大家看了儒家的“敬”,看到人就拿起来拜一拜,敬个礼那个是外相,敬者,就是恭敬自己,尊重自己,莫将容易得,反做等闲看。那就是不敬,要自己敬,恭敬人家你以为别人还得到什么好处,实际上是敬重了你自己,自己得到好处。那么我们今天下午开始,把四禅八定作功夫这个道理的原理,配合现代的观念,或者是科学的方法,应该好好地研究了。佛法经常有一句话,要定,修定与修慧,定是属于修福德资粮的一个重要的法门,可是我们对这个名词要搞清楚,还不是福报,是福德。所以当时佛法翻成中国文字、中国文化,每一个字的翻译不像现代人这样麻胡,我们晓得鸠摩罗什法师是印度人,他到中国来要把佛经翻过来太难了,他到中国来,先学了……很快的时间,他的聪明智慧特别,学会了中文,他发现我们中国文字,世界上真难的文字,没有拼音的、没有字母,他一个外国人,要把中文、外文翻成中文,尤其是佛法,他先创立了注音字母,用华严字母翻过来,把它建立了,所以我们真正今天用的国语的注音字母,用到现在所用的罗马拼音,等等这些方法,根源从他开始的,所以他那个时候建立了拼音的方法,把中国字,可以用音韵拼拢来,你不认识这个字怎么读法就懂得,因此这种方法留下来,我们翻开旧的字典来看,譬如清朝,康煕时代作的康熙字典,每个字的下面他注的那两个字的反切,其实两个字的意思,“切”字就是拼音,“反”就是相反的拼拢来,就是拼音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旧字典上看某某字,什么事情的“反”那两个字的反,譬如它举个字“窟窿”,反,假使两个字音是“窟窿”窟窿咚,一定是这个字读“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叫做反切,“反”原来叫做“反”,后来隋炀帝把它改了,不用反,用切字,隋炀帝最怕天下人对他造反,所以他反字不用,可是我们唐朝以后,留下来两个字都用,那个字,那两个字的反切。这个鸠摩罗什法师,所以这个他创立了这个翻译,再改翻这个文字,当然他是最了不起的人,我们后世今天能够看到所有的佛经,譬如大家习惯念的金刚经这些经典,比较文字通的维摩经,很美的,都是他翻的,可以说他一个人来了以后,影响了中国文化一两千年,而历史,人类历史不要说,中国历史最有名的,为了一个智慧学问好的人,一个国家出二十万大军打一个国家,消灭了一个国家,他的要求是什么,就是请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就是请鸠摩罗什过来,因为他当时过来,还停留在西北边境,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南北朝的时候很乱,地方各路的诸侯,就是各路的领袖们,纷纷割据,各人都是自己称王,大概他们……。
所以我们一提到他都很感谢他,可是他的人很奇怪的,他的历史同龙树菩萨一样更奇怪,他妈妈是个宰相的千金小姐在印度,不是宰相千金小姐是一个公主,他的父亲呢,是印度另外一个国家的宰相,他做了宰相以后,想想没有意思,向皇帝要求不做了,出家当和尚去修道,修道修得好好的,修道出了家,同你们诸位一样,不像有个妙老,当时他没有碰到妙老,出家印度的规矩,没有庙子不像南普陀,到处……,出家就是叫化子一样到处化缘,所谓化缘那是好听,就是到处讨饭吃,要饭,他一个宰相之尊下来以后出家,到处托钵沿门托钵要饭,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境,因为在自己国家讨饭方便,大家晓得他是宰相出家的,这个不好,他另外向北走,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丢掉他的身份。他长得很漂亮,和尚长得漂亮很危险的,结果到了这个国家,这个公主看到了,那么漂亮的和尚,这个就告诉他的哥哥,是皇帝,我非嫁给他不可,皇帝说,人家是出家人,你不要乱讲,你要逼我嫁,我要嫁,就是爱他,结果皇帝就把他找来,拜托你,还俗,我的妹妹要嫁给你。他说,不行啊,这个我是出家人。我知道你的历史情报都有了,你是那边国家的宰相,现在我的这个妹妹看上你了,这个时候大概……,公安、警察、特务啊都把他包围了,你也跑不掉了,要讨也讨,不讨也讨,就是要讨了,他逼得没有办法就结婚了,结婚了以后,这个公主就怀孕了,一怀孕了以后就变了,这个公主智慧特别高,对于言语的天才,外文自然都会了,奇怪有了这个孩子以后,生了,生下来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相貌特别,那么当时有些印度跟我们中国一样,跑江湖的,特异功能的多得很,有看相算命的,一看到这个孩子,不得了这个孩子,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与人不同,所谓三十二相,统一全世界的帝王,如果不做皇帝,做转轮圣王,我们学佛的人注意,以为出了家,不关心国家天下政治,佛再三推崇转轮圣王,治世把天下社会治安定了的真的帝王,领导人,同佛的功德是一样,所以转轮圣王有四种,统治全世界的转轮圣王只有上古有叫金轮圣王,分,金、银、铜、铁四种转轮王,转轮这个意思就把一个历史、一个时代扭过来,叫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要具备七宝,七种宝贝,七宝里头第一个是太太宝,所以太太是活宝,你们诸位有家室的太太,要女宝,要贤德的女人,帮助丈夫的,第一宝就是女宝。第二是藏宝,藏宝就是财政部长,管经济、财经的,就是我们现在要财经的发展,能够理财的,管钱的,调度经济最重要,藏宝。还有嘛,要大元帅,军事会打仗的,除了这三位以外,其他的都是太空船、这个火箭、核子炮等等,要这样的七宝。所以你看这个世界安定从古到今,有个好的女性辅助,多重要,女宝,藏宝,藏,就是管财经的,所以转轮圣王造成了一个历史时代的安定,天下太平,人人都自由安定的,安居乐业的这个世界,他这个治世的帝王的功德同佛是一样的,不过释迦牟尼佛不干这个事出家了。
现在鸠摩罗什生下来,这个相士一看不得了,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种相好,比佛差了一点,不过如果他要做干政治做皇帝的话,他也是造成一个一个方面一个国家的太平,但是看来他不干,看这个孩子的相,出家了,等于第二个释迦牟尼佛,可是呢,很难,这个人,要出家也难,有桃花劫,有女离子爱他的太多了,三十二岁以前不犯戒,不破女色的戒,他会成第二个佛,这一关过不去呢,就不能成第二个释迦牟尼佛一样,但是他会影响人类文化,一个大时代,也等于佛的功德 ,这么一个孩子就是鸠摩罗什,爸爸是宰相,又是和尚还俗,他的历史特别,妈妈是公主,然后,差不多几岁,五、六岁的时候,对不起,这位妈妈这位公主要出家了,要去到万石莲寺,要去当尼姑去了,这个给丈夫来商量,丈夫说不行,我好好的当和尚你偏要把我弄得还俗,结婚,现在结了婚有孩子你要去出家,不干。这妈妈说,你不干,对不起我干了,不听这一套,出家了,就是勉强去出家的,这一下那位丈夫没有再出家了,下文没有看见。她就出家了,带著鸠摩罗什,把他头也剃光了,做个小和尚带在身边,到底是母性的爱,母亲的爱,带在身边,出了家,一样,公主也好,不公主也好,也到处要饭,沿门托钵化缘,他带到这个孩子,所谓钵就是饭碗,很大的,有大钵,什么这个印度的规矩,饭、米、菜、红包拿来,都放在这个里头,端著这个碗就叫做钵,钵就是饭碗没有什么特别,不过名称两样,他妈妈自己出去化缘,带著鸠摩罗什孩子,印度的规矩,然后把这个钵就放在孩子头上,印度人不像我们这样背包,什么你到云南一带看看,贵州很多,不是挑在肩膀上都拿这个头顶著,他就把钵放在这个儿子头上,跟著一路走,你看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夫蛮好从小练好,这个头一放上钵,将来打坐起来从小头就很正了,大家头上要摆一个东西,这个孩子一路跟著妈妈,这个妈妈发现不对,在国内带孩子化缘出家太容易了,大家一看公主来了,公主师父来了,大家都出来供养,这个不好,占便宜,他就带著鸠摩罗什法师慢慢走,一路下来,就向北方走了,离开自己的国家,使人家不认得他是公主,所以到了新疆这一带,所谓到过天山上,天山有个罗汉得道的人,一看他,这个比丘尼带一个小和尚来,这个得道的罗汉就合掌,太恭敬他,这个孩子不得了,讲法同那看相讲的一样,三十二岁不破戒,第二个佛,这一代的第二个教主,不过了这一关嘛,名流万古,影响后代人太大,所以他在当时新疆这一带,过了甘肃到西北这一带,分了好几个小国家,他妈妈带到就在这边,他妈妈没有带他到中国来,有一天,七、八岁的时候,鸠摩罗什法师跟著妈妈化缘,头上顶著钵,他突然一想,我个子那么小,妈妈把那么重的一个钵放在我头上,怎么走路那么轻松、那么自在,他想说那么重,这一想不得了,碰,重起来了,头一摇钵掉下来,东西都倒了。妈妈问他,你怎么搞的,你本来都好好的,突然今天怎么搞的。他说妈妈啊,心动了。怎么心动了,他说原来啊,头上你那么重放在我上面我没有心,我也没想,所以没有关系,今天我一想,我那么小,怎么头顶,顶那么一个重都没有事走得很轻松,完了,心一动了。七、八岁哦。所以心的力量有这样大,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少年的故事。
后来他当然跟著妈妈,当年的教育,尤其是印度,东方的文化,印度的,统统在佛的这个声光教育之下,所以称之佛教,这个教呢,不是今天的庙子宗教的教了,是佛的教化,教育系统之下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同孔子一样,并不想当现在给人家捧得当教主,那他才不干呢,当皇帝味道比这个好啊,为什么捧成教主,那是后来弟子们把他捧出来的,他才不干。所以他一、二十岁,学问修持到了很高境界,言语,各种言语也懂了很多了,跟著妈妈到处在国际上跑,当时的国际不像今天的世界,当时什么美国、英国,英国还在“阴”的地方呢,美国连美都看不到,都是荒凉的,文化在东方中国印度这一带,埃及这一带,人类文明最顶盛的时候。所以他到二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跟这些每个西北边境这些国家,每个帝王都捧他的,鸠摩罗什法师。我们中国呢,这个时候就是四分五裂,在西北的称王的是秦王,不是秦始皇,他用到秦始皇那个“秦”,秦就是“支那”,外国人叫惯了支那、支那,现在变成支那这是中国话,跟闽南话“ㄘㄚㄋㄚ\”,就是小偷了,差不多了,那个又不对了。秦王叫苻坚,苻坚就晓得鸠摩罗什法师,学问道德修养声望太大了,在西北另外一个国家,派吕光带二十万大军到西北部去你给我……,他的任务,二十万部队,拿现在讲,带好大一个部队去,海、陆、空都派上了,由你指挥,到西北的任务,请一个有学问的这位和尚鸠摩罗什来,所以吕光一路带兵就到那边,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在西北被另外一个国家的国一不肯放,吕光说你不放人,消灭了这个国家,可是吕光请到了鸠摩罗什法师,用武力消灭,你看历史上为了请一个法师,所谓法师一个大学者大修养的人,二十万大军消灭了一个国家,这个人类历史上没有第二件事,你看多么尊重知识,多么尊重文化,一个事,看到这个历史非常有趣的时代,是真很了不起的时代,可是他请到了鸠摩罗什,吕光呢,不回来了,为什么,苻坚已经亡掉了,后秦姚兴当皇帝了,西北,不是苻坚了,姚兴,苻坚称前秦,这个姚兴当皇帝称历史上后秦,这两个前后秦,同秦始皇那秦呢,秦始皇我们如果要把他分别起来,那是老祖宗的秦了,这个距离又太远。姚兴的时候,因为苻坚亡了,吕光就不回来了,自己在西凉就是凉州,甘肃一带自己称王了,把鸠摩罗什法师就软禁在那里不准出国了,他不过不像苻坚那么尊重他,可是对他也不错,不过他被软禁在那里,这个时候也不过二、三十左右,等到后秦的姚兴起来,又把这个吕光的西凉消灭了,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我们西安长安来,开翻译院,翻译佛经,姚兴对他是非常恭敬,这个都比玄奘法师时代早,所以我们所有看到的佛经,金刚经、维摩经、翻得很美、很漂亮,他来了以后,就开始组织翻译院,那个时代一直到唐宋之间,我们中国这四、五百年的对文化的交流,是佛学哲学的这些问题是最高的,现在是科学,历史时代转变的不同,你要晓得他的翻译的文字翻译佛经,开始就组织了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的力量,把天下的才子,出家、在家的都集中了,所以当时有名的道安法师,道安下面四个弟子,僧肇、僧叡等等,都是第一流的人,那个时候是第一流人出家,这是新的一种学问修养,所以人才很多,可是在翻译佛经,有时候,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组织是科学的,民主的,后来玄奘法师也照这个办法,他用原文叽哩咕噜念一句,然后这些懂外文的跟到翻成中文一句,当时也没有黑板嘛,就写出来,然后几百人就开会,同意这样翻吗,这个外文跟中文,这个意义完全对了没有,鸠摩罗什法师自己主持,他也把中国文字变成拼音,使大家懂,很多外国的也参加,为了一个字的商量准确的程度,为了一个字有时候几百人讨论了好几天都决定不了。
我们讲了这些故事是告诉大家,年轻一辈子的法师们,在家居士们,求学问、读书要有古人这一种精神,不是麻麻胡胡,大家认识几个中国字,倒转来,都会爬的,以为自己还是读书人,知识分子,对不住,你差远了,要这样的,我们要懂自己的历史懂自己的文明的重要。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在这个时候呢,这个姚兴这个皇帝,恭敬他的不得了,然后他也到中年了,皇帝做了怪想了,这位姚兴,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做皇帝的,所谓胡人,我们文化里头凡是那些胡椒啦、胡琴啦,都是西域传过来,都外国人、番茄啦,有个番字,有个胡字的都是外来文化过来的,现在嘛,加一个字,胡字、番字、洋字,这都是外来文化跟中国文化综合起来的,这一个文化文明,这个所以我讲到这里又插过来了,吩咐你们出家同学们,又插了,插开了,我插过来,你们将来出去做师父的做法师,讲戒律,讲经给人家听,譬如随便一个居士皈依你做徒弟就要受戒,受这个八关斋的戒,受沙弥戒、八关斋戒,八关斋有一条,起码的,皈依佛示以后,最后一条戒不算是很严重的戒,不坐高广大床。一个受了佛的教育以后,这还没有出家哦,还没有正式当沙弥,先要学会这个规矩,不坐高广大床,不坐,不坐在上面,这个大家都知道,你们知道,很多居士们,学佛学了这个,高,高的床不睡了,宽的床也不睡了,我说为什么。我们受了戒的。我说,那一条戒?起码的八关斋戒。那我说你平常。他说,我现在啊,自己弄了一片小小的木板放在地下睡觉。我说,这是佛的教育。对呀,不坐高广大床。对我当年也听过这些法师受戒的师父们都是那么教。千错万错,错得一蹋糊涂的错,就是文化不通,文字不通,我说你晓得什么叫床?告诉你床嘛,睡觉的。我说错了,(古代)椅子叫床。那有这个事。我说,你要晓得我们在唐朝以前,中国的文化,席地而坐,没有床、没有椅子的,你到日本现在看,日本的那个榻榻米,就是我们的文化,唐朝的,由上古到唐朝保留,这个在日本看到了,中国人这个椅子是开始那里来的,外国传过来的,原来不叫椅子叫胡床,所以出家的人坐椅子呢,原来叫做绳床,一条绳子编的,绳子编的,就是坐屁股的地方,现在等于籐椅一样,用绳子编的叫绳床,那么这个胡床,绳床就是椅子,开始来也不是这样,这样靠起来,这个样子的,开始呢,尤其出家人,为了方便坐椅子,绳子编起来这样折合拢来叫交椅,我们现在叫交椅,交通的交,椅子的椅,椅子就是椅靠,唐朝以后才慢慢我们用椅子了,用胡床习惯了就变成椅子,那么我们这个唐以前我们民族文化席地而坐,就到日本去保留去了,我们大家通通坐椅子,所以,不坐高广大床,高的椅子,位置高的,还要用一个踏凳上去脚还要踏脚的,高椅子,大椅子,给老年人,给祖宗、给祖父,皇帝、大官们坐在上面的,所以叫你学佛出家先学谦虚,不要每个地方自己冒充大了不起,坐在上面去,是这个意思,不坐高广大床,先学会谦虚,不要学会傲慢,是这个样子的。不坐,现在后世不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文化,就是一学了佛,大床高的、宽的都不能睡了,谁说的,这个叫青蛙跳井,是禅,什么是青蛙跳井,扑通,不通,不懂,不懂嘛,所以你们以后,要做师父的,把戒律很多地方误讲错讲了,都要研究过,修证过,不是这么一回事,不坐高广大床。
为什么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做功夫,有个道理的,都要慢慢弄通啊,这个插过来讲完了,顺便告诉你。所以你看到达赖坐床大典,西藏还是用胡人的文化,坐床大典,什么叫“坐床大典”,你说班禅达赖真的爬到床上去坐,就是北方人坐炕坐在炕床,炕床也是胡人传过来的,坐床大典,就是等于说,皇帝登位,就是登位,我们中文就叫做登位,所以叫坐床,是这个意思,所以不坐高广大床,就是不把自己推到那个最上位,最高贵的位置上,学谦虚,这一段是插进来的话。刚才讲到那里怎么爬到椅子上去,讲到鸠摩罗什法师,他在那里受姚兴的尊敬,这位皇帝,对这位师父、法师尊敬得不得了,忽然发了一个奇怪的想,这要叫我们朱医师研究他的头脑了,等于现在人把爱因斯坦死了以后这个脑袋拿来研究,爱因斯坦怎么那么高智慧那么聪明,这个脑神经一定有特别一条线,线路的。所以姚秦这位皇帝就跟鸠摩罗什法师商量,师父啊,你也到中年了,快到四十左右啰,那么高的智慧,你是特别一个种,你死了以后怎么办,对不起我看你的种子要留下来,一定要他留种子下来,这个聪明种子“优生学”,一定要把后代聪明的要留下聪明啊,就派了自己的宫女十二个都给他做太太,要留种子,鸠摩罗什法师……我出家的人,不能干。不行。这个时候还只三十二岁,非留种子不可,皇帝硬强迫派了十二个宫女把它包围起来,做他的太太,就要留他聪明种子,这人类历史上也是稀奇古怪一件大事,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就没办法了,所以这一生不是现代佛,就被那个罗汉、看相的都看对了,就是那一关,他也不是自己要破戒,就过不了,所以鸠摩罗什,皇帝派了十二个宫女给他做太太服侍他,当然有夫妇的关系啰,跟他出家这些徒弟们大家也依样画葫芦,照他那个样子,也可以讨太太,鸠摩罗什法师一看这个不得了,你们这些年轻出家的跟我这样学啊,我又不是自己要的,没有办法,鸠摩罗什法师有一天在翻译院把一些年轻出家的要讨太太的和尚找来,他开了特别的联欢会议招待,每个人前面摆个碗请大家吃面,然后大家很高兴,结果拿出来每一个碗里头,都是缝衣服的针,吃面,大家吃啊,诸位请啦。这个怎么吃啊,缝衣服的针到喉咙穿到死的,他说你们不吃啊,好,我吃,他都吃掉了,所以有名的历史故事叫罗什吞针,你看他是怎么搞的,这个针啊他都吃下去,肠胃也没有穿了,这是什么特异功能,什么功夫啊,有名的故事叫做罗什吞针。然后告诉大家他吃完了,你们都要讨太太学我吗,你一碗的这个面会吃得下去再来,第二步他下命令从此不准,大家就不敢了,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的故事。
- 上一篇:获得幸福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认识
- 下一篇:禅心与经语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