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思想 >

禅是什么学问

  1、禅是生命之学

  何以见得禅是生命之学?因为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生死苦乐的问题:生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来?死后也不知道究竟到哪个地方去?苦乐完全不能自主。今天你的环境好一点,上司、朋友、同事都歌颂你很了不起、很伟大、很受尊敬,你感觉食欲大开,万有引力对你好像减轻了作用,飘飘然要飞起来了似地;假如有个人骂你,说你不是人,修养不够、品德不好、工作不认真、不能构成工作需要、是个多余的人,就感觉地心引力对你加倍,心情沉重,食欲没有了,胃口也倒了,觉也睡不著,走路好像两条腿特别重,生死苦乐何尝操纵在你自己手里?

  禅,就是要了解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要发掘出生命的基因,永恒不变的那个因素是什么?要把捉到自己生命的永恒相,要发掘出来自己原本的心,最初是个什么形态?要求证出何以光明解脱佛祖烦恼愚昧的众生是平等的?如何是自他不二?我和你明明是两个人,我要掏你口袋的钱,你会向派出所报案,为何称为自他不二?这些都是生命的问题,生命本质的问题。

  2、禅是穷理尽性之学

  什么是穷理尽性?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家都自命为真理大师,说他发掘了真理;有的说是心,有的说是物,有的说是一元,有的说是二元,有的说宇宙是原子堆积的,有的说宇宙是四大组合的。每一家都从本体论,说宇宙是什么?然后说宇宙论,宇宙的法则、规律是什么?然后说认识论,用什么方法才能正确的认识真理呢?用思想方法;然后就是人生论、人生观,而且每个派系都有一套。难道真理果真有这么多吗?只有悟禅的人,才能肯决这些都不是真理,这些只是真理的表象、局部,都只是真理之海的一个泡沫,并不等于真理。

  真实的都是原本的,原本既没有银河系,当然也没有地球,道理从哪里来呢?道理从人来,没有人哪里有什么道理啊!人从哪里来呢?说法很多,这里姑且不论。总而言之,禅学不是哲学家讲的哲学,也不止于科学家讲的科学,而是说科学从哪里来?哲学从哪里来?一切理、一切事的源头是什么?要直溯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到根源以后,就是真理之王,就是法王,也就是见性成佛。说来很容易,做起来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3、禅是宗教的灵魂,文学艺术的生命

  禅是宗教的灵魂,文学和艺术的生命。这话怎么讲?如果没有禅,自己和信仰的教主便成为对立,我崇拜你,你很伟大,我很渺小,请你救我,一定是如此。真理是绝对的,当它变成两个的时候,已经不是真理了。如果宗教没有禅的精神,宗教只是形式、是崇拜偶像、是迷信的;而禅尽管它是宗教的,它却是宗教的灵魂。布大说佛法的运转,有三个时期:第一是正法时期五百年,这五百年没有偶像。当初大家纪念布大,只摆一个狮子座空著,说是佛的位置;拿菩提树枝插在旁边,纪念布大成道在菩提树下,并没有什么偶像。第二是像法时期一千年,大家思念佛,就用泥塑、木雕、金装、铜铸做个佛像。第三是末法时期,时间较长,有一万年,这一万年以后呢?连佛的名字也听不到了,当然就没有佛法了。

  何以如此?因为众生的心是在沉溺、堕落、悬浮,并没有升华,不可能越来越净化,但是人定可以胜天,这也许是各位成立禅学会的目的吧!

  宗教若是没有禅,宗教只是个偶像,没有灵魂,是迷信的,是被崇拜的。而艺术、文学没有禅,便只是一个躯壳,只是线条、颜色的组合,只是个观念游戏罢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极高明而又道中庸,但是到了宋、明都已经衰退。而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光芒万丈的时候是唐、宋时期;尤其是唐朝,何以光芒万丈?由于它注入禅的思想,注入了禅的精神!

  我们可以说,从宋到明的儒家大学者,没有一个没有参过禅,没有一个不会打坐。我们也知道,如果没有王阳明,儒家精神到明朝就已经中断、没落了。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有很多人说王阳明不是禅,那是从表象看他不是禅;但是想一想,自从孔、孟以后的程、朱、陆、王,除了王阳明以外,谁曾悟过道呀?只有王阳明悟过道,悟了个什么道呢?你打死他,他也说不出来。王阳明是参禅的,他把‘致良知’拿来做为参话头的主题,取代话头,用‘知行合一’来解释、取代解行相应。所谓解行相应:佛法讲究你理解多少,就做多少,要求实行,并不专求理解;理解很重要,因为不理解就无从实行,实行也不正确,但是你光理解不实行,理解就没有价值、没有作用了。

  以上是讲禅对文化的价值。

  (三)禅学的指标──穷理、研几

  禅既然是生命之学,一切理、一切事、一切众生的根源,那么我们学禅有什么指标呢?我觉得有副对联写得很好,‘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追究万事万物从哪里来,这非常契合学禅的旨趣。一切事、一切理从哪里发生的?而你若看到一切事、一切理的发生之处,你就揭开了宇宙的最大秘密,你就摸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底牌,你就是个得胜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你心意没动,离开想念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心态呢?这是很重要的。佛法非常重视恢复自己原本的心。本心,哲学家也非常重视,因为真理是原来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各位只听说谁创造了电动车或机器人,听说谁创造了真理没有?真理不能创造,只能发现。因此,这副对联对学禅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一切事物从哪里开始发生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你心意刚要萌动以前是个什么样子?一切想念从哪里来?你再进一层发掘就会发现生命的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也就是生命的永恒相,把捉到生命的永恒相,就不再堕入轮回,就不会有无常,你就赢得了永恒。

  布大初转法,看到众生愚昧、执著,布法,没有办法教导他们,只好对他们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四法印,说符合这四句话就是正法,否则就不是正法。

  所谓苦,人生就是苦。人生至少有八种苦:

  爱别离──恩爱的人要离开。

  怨憎会──讨厌的人总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你要求什么东西不一定能求到,求到以后欲望又升高了,认为这个没什么,和小孩子一样,买个小汽车,玩了两三天又要小飞机,把小汽车丢掉了,买了小飞机他就满足了吗?那绝对是靠不住的。所以求不得也是人的苦处。

  五阴炽盛──有病的人固然苦,没有情侣也很苦,精神旺盛到睡不著觉,思惟旺盛到非常敏锐锋利,体力旺盛到不打人、挨两拳也很舒服;加上生、老、病、死,就是人生八苦

  我们要想摆脱这些苦,就必须发掘出真我,使真实的自我抬头,自然就恢复了原本的自在解脱。

  (四)学禅的宝典──金刚经六祖坛经

  学禅有两本最宝贵的典籍,要学禅你一定要把这两本典籍,读得滚瓜烂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刚经;金刚经的可贵是‘无住’两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什么叫无住呢?就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让任何事物缠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无住彻底了解、体会以后,对禅就不感觉陌生了。

  读金刚经,不是每个字都要求解,依文解义不是受持金刚经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刚经,从头到尾要读诵出声,声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时可以一口气念三遍,念完了把经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有什么觉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认为心外还有道理,这不是外道吗?外道并不是个坏名词,所谓外道只能说他认为心外还有道理可求。佛法讲觉、讲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觉受。你把念完经的觉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后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么时候?保持到赶都赶不走,然后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后一个‘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觉得有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细法执,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个地方了。所以菩萨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萨感觉到这个境界不错,很高兴,执著这个境界,他就很难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为止。若一念回心,不执著,不把玩光景,然后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进。所以受持金刚经不能执著正受,而是要使金刚心抬头作主。

  金刚心是刀枪不入、八风不动的,人若真正以金刚心抬头做主的话,一切得失、毁誉、称讥、利衰来了,根本不动摇,既不影响情绪、心理,也不影响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尽管数十年寒暑很短,却有很多人觉得很漫长、很真实,那么这个漫长的人生对你来说便形成一种惩罚;因为你既不安祥,也不自在。你去追求刺激,刺激过后更空虚;你去寻找欢乐,欢乐过后就是寂寞;你要制造高潮,纵然你制造成功,高潮过去就是低潮;你要想突出,恰巧你周围是在出现缺陷,周围要是没有缺陷,你怎么能突出?所以追求相对的东西,都不永恒,也都不真实,只有绝对的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另一本是六祖坛经。我们看指月录、五灯会元、禅语录,一句也看不懂。‘什么是佛?’‘麻三斤。’‘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树子。’什么意思啊?不懂!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六祖坛经来的。六祖坛经那么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钻那些不懂的。其实这些你看不懂的东西很浅,极浅!只要你入禅,你就会看得会心微笑。有的时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亲切,不会有什么枯燥、格格不入的感受。所以六祖坛经是五家七宗的根源。

  很多人看六祖坛经,说我会了,其实只是会讲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说什么,六祖又说什么,讲得好像都没有遗漏嘛!但是你若问他一句‘什么是烦恼即菩提?’他却答不出来;这在经上明明讲‘前念著相即烦恼,后念离相即菩提’啊!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用这个心,就直截了当的成佛了岂不太好!请问这是个什么心呀?他也答不出来。你要他背,他也的确会背,但为什么答不出来?经上明明写的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你只要将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找出,恢复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

  为什么那么浅、那么近,他没有发觉?而且会背,却不会答;你问他下句,他不会用上句来答你。这就是障!什么叫做‘障’?业障。业障并不是罪大恶极,业障是业务所形成的惯性。我们从生到现在,生活的习惯、意识的习惯形成惯性,也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惰性,很难改变。所以他不适应新的见解、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性。

  读六祖坛经不但要会背,而且要一句一句的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问,一定要彻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坛经都明白的时候,你就发现所有的五灯会元、碧岩集、祖堂录……都是幼稚园的教材,都没什么难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