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思想 >

不离第一义,唯论世俗谛

  钟清渠兄既然引证《六祖坛经》,在下也就再与您从《六祖坛经》开始探讨。据在下查阅,您所引证的“解脱知见香”,它完整的一段应为:“来诸善知识,此事应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师曰: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

  知见香……”

  六祖说法,不离自性,这里说得很清楚,是自性五分法身香。五香皆由自性出,五香也各归自性。他们不是一种次第关系,而是均在本质上同一自性的关系。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理解,但其中有“定香”、“慧香”之说,而在“定慧品”中,六祖慧能即明说:“定慧等学”,不知可否作为印证。

  因此,在下对您得出的“悟后起修”说也不敢苟同。拙见以为,只有“感后起修”、“疑后起修”。如慧能云:“若悟自性,自身等佛”。而不悟自性,则只能认为是对非自性的诸现象有所感。最基本、最通俗的就是感慨生命无常;进而有所疑,即疑这无常的生命诸现象是否就是生命的本质、是否就是生命的真相;再进而就是有所信,即对先圣所揭示的生命本质有所信;但此时的信,是由疑非而生,并非实信;如能进而有所行、有所悟,亲证本来,同时也就生起实信。所以,依在下妄测,似应为:感后生疑,疑后生信,信后生行,行后生悟,悟后而生实信。

  从上面大家可以看到,我好象偷换了一个概念,即把“自性”偷换成了“生命本质”。那么,这两个概念是否能相通呢?拙见以为,“自性”即自在之性(也即佛心佛性、如来性,本来面目、不二性、等等),所谓自在,就是非他在,也就是不依赖于一切相对关系和相对条件的本质存在。所以自在之性就是无所依恃、无可毁坏之性,也就是在上篇拙文中,在下所称的生命存在的本质基础。

  这样看来,自性又是一种“实性”,亦如六祖慧能所说:“不二之性,是名实性”。那么它与“空性说”又是否矛盾呢?(不知这是否有点象历史上的“空”、“有”之争。)拙见以为,“实性”、“空性”乃“自性”的一体两面。我们来看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得阿……”这就很清楚,照见五蕴皆空而无所得即为“空性”;“得阿……”即为“实性”。所以,他们的关系似乎是:悟“空性”而自见“实性”,“得”“实性”而自悟“空性”。

  其实,既名“不二”,又何来“空”、“实”呢?这里还是来看看《六祖坛经》的回答:师(即六祖慧能)见诸宗问难,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悯)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舍。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