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时疼痛怎么克服
身体上的疼痛
没有人会喜欢痛,但人人总会在某些时候有一些,这是人生普遍体验之一,而且,在禅修之中,痛一定会以某种形态出现的。处理痛的过程可分两步:第一,如果可能的话,把痛完全消除,或把它减至最低;第二,假使仍有痛残留不散,就把它作为禅修的对象来处理。第一步是从身体上着手,痛也许来自某种疾病,例如:头痛、发烧、损伤、或是别的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在你开始禅坐之前,最好先采用常规的医疗,例如:吃药、涂点药膏、或使用惯常的方法。此外,有些疼痛是与特定的坐姿有关的,如果你从未试过长时间在地上盘腿而坐,那就需要一段适应期了。少许不舒服是会有的,那几乎是无法避免。针对身体不同地方的疼痛,可有不同的特别缓解方法,例如:若痛在小腿,可检查一下你的裤子,如果它是太紧或太厚,那可能是问题所在,试换一条裤子看看;坐垫也要检查一下,它应在压扁后有三寸高左右;
如果疼痛在腰部周围,就要解松你的腰带;疼痛若在后腰下部,你的坐姿可能有些不对,如懒散地坐着一定不会舒服的,要挺直身子来坐,不宜太紧张或太僵硬,但要保持脊椎正直;
颈部或后背的疼痛有几个来源,首先是不正当的手部姿势,你的双手应舒适地放在你大腿区域的上部,不可把它们拉近到你的腰部,放松你的手臂和颈部肌肉,头部不可向前垂下,要保持头部平正,且与脊椎垂直地排成一线。
如上述般调整之后,你也许还有些疼痛残留未散,那么,就要试行第二步了,即把疼痛作为你的禅修对象。不要突然起身,也不要激动,只须专心地观察着它。当疼痛变得剧烈时,你会发觉,你的注意力已被它从气息(原本的禅修对象)拉到它那里去了,不可还击,只须让注意力轻易地滑动至那简单感觉之上,然后全然地进入那疼痛之中,不可阻挠那时的体验,要探索那个时候的感受,要超越你的逃避反应,还要进入那感受之中,体验着那感受里面的单纯感觉。
你会发现两样东西:第一样是单纯的感觉── 疼痛本身,第二样是你对那感觉的抵抗。抵抗反应有部分属心理、有部分属生理,例如:围绕疼痛区域的肌肉紧张属生理那部分,放松那里的肌肉,将它们逐一地彻底放松,也许此步骤本身已把疼痛大大减轻。接着便可处理心理上的抗拒了,就像你有生理上的紧张一样,你也会有心理上的紧张,你会在心理上压制疼痛的感觉,努力把它从意识之中排挤出去。此种排挤是一种无言的「我不喜欢这种感受」或「走开」的态度,此心微妙细致,你若认真视察就能发现,找到它后就把它一并放松。
最后那部分是较难捉摸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作精密的描述,最好的掌握方法可能是用类比法。试检查一下你处理紧张肌肉的办法,然后转用于心理(精神)上的领域。佛教认为身心是紧密联系的,此联系的紧密程度令很多人皆察觉不到此过程有两个步骤,对他们来说,放松身体即放松内心,放松内心即放松身体,因此,他们体验到的身心放松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无论如何,要全然放下,让觉知心慢慢地超越你自己竖立的障碍(内心的抗拒)── 一种自我与别人的距离感,一条「自我」与「疼痛」的分界线,若能销毁那障碍,间隔即可消失。你要慢慢潜入波涛汹涌的感觉之海里面,与疼痛融合为一,你变成感觉本身,观察着它的减退与流动,跟着,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它不再干扰你,烦恼亦在瞬间消失,只有痛的感受本身,没有「我」在受伤害,你结果便从疼痛中得到解脱。
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开始时,你可战胜小痛但输给大痛,像其他技艺一样,它会随着练习而进步的,你越多练习就越能应付更强大的疼痛。请充分了解,这里不是鼓吹「自虐或苦行」,这是一种「觉察力」的锻炼,不是「施虐狂(Sadism)」的行为。如果疼痛变得非常剧烈难忍,请尽管移动身体,但要缓慢且专心地去做,留意观察你的动作,看看移动时是怎么样的感受,留心观察那动作对疼痛的效应,并且注意着疼痛的减轻。不过,可不要移动得太多,因为,移动得越少,则越容易保持充分的静观。初学者有时会说,他们在疼痛时无法保持静观;其实这种困难是由于误解所致,这些学员以为静观是有别于疼痛感受的东西,这是不对的。静观从来就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总是要有对象的,任何对象皆可,疼痛是一种心态,你是可以像静观呼吸一样来静观疼痛的。
第四章所述的规则适用于任何心态,对于疼痛也不例外。不过必须小心,静观感觉时不要过犹不及,不要加油添醋,不要有所遗漏,更不可以概念、图像、或散漫无关的思想等弄脏那纯粹的感受经验。要保持觉知于当下与疼痛之中,这样才不会遗漏它的开始与结束。疼痛若不能被清楚地观照(静观),就会生起恐惧、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反应;若能被适当地观照,那些反应就不会生起,而只有感觉本身── 单纯的能量。一旦你学懂这种处理疼痛的方法,就可以把这方法推广,应用到你人生的其他方面,你可用于任何不适意的感觉,事实上,适用于疼痛的方法,对焦虑或长期的抑郁症也是有效的。这是人生最有用、最可普及的技巧之一,我们称之为「忍耐」。(德宝法师)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