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妙语禅心
广州光孝寺,在唐代称法性寺。唐代诗人李群玉游法性寺,写下一首《法性寺六祖戒坛》诗,阐发佛家经义,赞颂他的同时代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
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
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阳),其父受贬谪流放岭南,在新州(今广东新兴)安了家。惠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3岁丧父,家境贫苦,自小失学,靠卖柴糊口和抚养母亲。其后,到了湖北黄梅东山寺出家,拜于禅宗五祖弘忍门下。惠能虽不识一字,却自得心法,为弘忍赏识,秘授衣钵,嘱以南返暂作隐晦,待时行化。为了逃避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派人追截,惠能回岭南之后,在怀集、四会一带埋名隐伏了16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法性寺为岭南名刹,四方高僧云集。这日,正值住持印宗法师升座讲经,座前佛幡迎风飘扬,座中僧众以此为题,议论纷纷。有说“幡是无情,因风而动”;有说“风幡俱无情,如何得动”;又有说“因缘和合故,合动”。惠能杂于众僧之中,见他们争议不已,言不及义,便插嘴说:“不是风动,也非幡动,是你们心动”。妙语一出乎众议。印宗闻惠能所说颇得玄机,料想必有来历,便延请至上席,询问深义,觉所答皆言简理当,十分叹服。印宗早已闻说弘忍衣法南来,证实眼前这位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之后,欢喜赞叹,愿事为师。次日,集众于寺内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请名德智光律师为惠能授具足戒。印宗煞有介事地提到南朝刘宋时,有梵僧求那罗跋陀三藏在此寺建戒坛,预谶:“后当有肉身菩萨受戒于此”。又说南梁有梵僧智药三藏航海来自西天竺,持来菩提树一株,植于戒坛前,同时立碑云:“吾过后一百六十年,当有肉身菩萨来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既然有此种种神奇先兆,众僧岂能不服?惠能公开了禅宗六祖身份,就在菩提树下为僧众讲禅。受戒之后不足1年,他忆恋当年南返过岭时曾经小住讲佛的韶州宝林寺(今曲江华林寺),印宗与众人挽留不住,只好依依相送。
说来也巧,被誉为中国介绍教禅宗始祖的达摩高僧,传说从西域初来,就曾在法性寺弘传禅法,200多年之后,禅宗六祖惠能又在此开示禅门。,光孝寺在佛教禅宗中有显赫地位,当然是沾了达摩、惠能的光了。现今寺门楹联免不了对此炫耀一番:
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
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现时光孝寺内,与纪念惠能有关的文物还真不少。有奉祀惠能的六祖殿、专以纪念风幡孰动这场争议而命名的风幡堂以及六祖剃发处的瘗发塔,还有元代刻制的双面分别为达摩、惠能像之石碑。惠能落发其下的菩提树,清代被台风吹倒而枯死,所幸此树曾分枝植于韶关南华寺,因从南华寺分取小枝补植于六祖剃发处,如今,已是根深叶茂的百年老树了。
惠能圆寂之后,真身被迎往曹溪宝林寺即南华寺。广州市内的六榕寺也专设有六祖堂,供奉的是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塑铸的六祖铜像,这是一尊仿照六祖真身的塑像,神态凝肃,形象逼真,是一件成功的艺术佳作,六榕寺以此像为镇寺之宝,至今犹保存完好。
- 上一篇:打坐时疼痛怎么克服
- 下一篇:焚烧纸钱对亡灵有用吗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