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公案之《一字关》
“无”这是中国唐代赵州和尚(778—897)的一个“无”字公案。有一天,一个僧人来到赵州和尚处,问赵州:“狗子有无佛性?”赵州答:“无!”于是,这个“无”便成了一个问题。《涅槃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成佛的本心、本性。可赵州和尚却回答说狗无佛性。赵州回答的这个“无”绝非“有无”意义上的无,在超越“有无”的地方,有“无”的真意。
在《无门关》第一则、《从容录》第十八则中,都有这个公案的记载。对于禅宗的修行人来说,这个“无”字公案是最初的公案,无论什么人都是极为难解的。这个公案不允许任何语言说明,唯有努力修行达到“无”字三昧才可明了,除此,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悟透。那是究竟意义上的空无,既不能用口来说,也不可在心里琢磨。通常,我们都有心、有分别心、有面对这个世界的分别妄想。为了放下那些分别,将那些妄想截断,赵州和尚在此挥出了“无”字宝剑,以此斩去我们的分别。所以,达到“无”字三昧的究竟地,狗子也无,佛性也无,提问的僧人也无,回答问题的赵州也无,僧人头顶的天也无,赵州脚踩的地也无。在无的天地问无的问题,在无的世界说无的佛法。那其中,究竟意义上的“无”便无条件地显现出来,“妙有”的灵活作用的珍贵也会随之显现。茶事也是如此。无的茶室、无的主人、无的客人、无的茶。这样的境界里,禅茶的真正意义便会显现。梦有写着“梦”字的挂轴,还有将“梦”字写得大大的,在旁边写上“应作如是观”,也有不少添写上有关“梦”的和歌。但是,这个“梦”字不是单纯的睡眠中的那种梦。如果从广义上来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的人生都是一场梦。即《金刚经》中所说: 一切有为法 如露亦如电 如梦幻泡影 应作如是观如此,将一切观作梦,才知道什么是梦。
在梦的世界看梦 梦是梦 看不见梦的梦 知是梦如果更进一步地说到这“梦”的真正意义,就是离开这世间中的是非善恶、迷悟得失,抛开损益、善恶、爱憎的对立世界,睁开那觉悟的慧眼,看这世界的本来模样。白隐禅师(1685—1768)在《毒语心经》中有“邯郸枕上新尊贵,又入南柯纳税祖”的偈子。意思是说,蜀地的庐生在邯郸看见五十年的荣华梦,广陵的淳于梦于棼中来到了槐安国,成了南柯郡的郡守,虽然得到了一时的荣华,从梦中醒来再看,才知原本是个妄想。这偈子告诫我们快快从梦中醒来,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喝这个“喝”字,出自临济宗祖师临济禅师(?—867)的“喝”字公案。临济禅师有“四喝”,即《临济录》所记载的:“师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做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总而言之,这四喝是临济禅师接济学人的手段,临济秘藏的宗旨便充满这四喝之中。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它的灵活作用是将修行者的分别妄想以及全部的理由都从根本上一刀两断地斩去。有时一喝,如雄狮猎物一般,猫着身子,就要飞腾而起的气势。有时一喝,如在黑夜中要寻找什么时,用竹竿探出一般。这第二喝和第三喝,不论面对的修行者是凡是圣,都是当头一击,是考出真伪的一喝。有时一喝,不做一喝用。但这是无做之做,也可说是向上的楔子。虽然这一喝不能用语言加以说明,临济禅师还是向那僧问:“你如何理解这四喝?”被临济禅师这么一问,那僧猛地红着脸无话可说了。临济禅师于是便一喝飞出。这一喝,该是四喝中的哪一喝呢?实参实究的应该集中在这一点上。无论如何,临济的宗旨是以机锋深浅为主要着眼点,在于不让对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那是奉献全部生命意义的问答。所以,充满活机。但是,最后的向上一喝,如响在宁静的林子,不能不说是“无做之做”。从“喝”的字义上来说,是用叱吒的声音呵斥敌人般地向修行者大喝一声,令其惊醒,不要犹豫徘徊,以示警告。这一声喝破,最好理解为将至今的一切妄想分别一扫而光,进入真正真空无相的精神境界。
因此,茶人也是如此。从一进入茶室开始,就应该将世间的所有得失是非一扫而光,真正地做到无念无想,和茶事融为一体。这样,便能够知道这“喝”的意义了。关这是“云门关”这则公案中的“关”,出自《碧岩录》第八则、《从容录》第七十一则、《槐安国语》第二十五则。实际上,在公案中,这也是最后的牢关,大德寺的开山祖师大灯国师、妙心寺的开山祖师无相大师,都是非常费力突破的。《碧岩录》载: “翠岩夏末示众云:‘一夏以来,为兄弟说话。看翠岩眉毛在么?’保福云:‘作贼人心虚。’长庆云:‘生也。’
云门云:‘关!’” 这是唐代雪峰义存禅师(822—908)的弟子翠岩、保福、长庆和云门四人,各自表达自己见识的公案。在这里,夏末是指禅宗所规定的九十天夏安居的终日。夏安居是在夏日九十天间,大家集中在一定的地方修行。在夏安居的最后一天,翠岩和尚说:“九十天以来,为大家做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应该说的本来之法却没说,说的尽是些没有意思的法。为此,作为法罚,我的眉毛脱落了吧?怎么样,我的眉毛还有吗?”他这么一问,保福说:“作贼的家伙,说谎可要当心啊。”长庆说:“生了,生了!”最后,云门说:“关!”这个“关”是什么意思呢?查看有关“关”的公案,自古以来是指难关中的难关。现在,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呀!呀!翠岩、保福、长庆,你们三人做了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是些怪谈,狗屁不通。”于是,一个“关”字将他们都“啪”地锁定了。来呀,能通过的通过去给我看。云门以这样的气势挡在三个人的面前,如同一个“关”字。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这样的情形,恐怕我也不被允许通过这道关门吧!那么,茶道也有一道关门吧!作为最后的牢关,这定是要超越又不被超越的难处。且说要茶师学习茶事,尽了自己的所知,所体验过的和所学习过的都已变得无用。
最后,只剩下在自身上用功,来面对这道“关”的时候了。在这里,要求人必须大死一番,要想搪塞过关是不被通过的。默这个“默”字出自《维摩经》中的《入不二法门品》:“维摩一默,犹如雷吼。”怎样才是入不二法门?有三十二位菩萨说了各种各样进入绝对不二觉悟境地的法门。
例如如何解决生灭问题,如何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地等。那都不过是大家依靠语言来表达不二法门而已。被称为智慧的文殊菩萨则认为无言无语、无示无识为不二法门,那是用我们的语言所不能说明的。但是,文殊菩萨不过也是借助了语言来解释这一不可言说的法门。最后,文殊菩萨反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则默然无言,一句话也不说。文殊为此大为叹服,称道:“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就是维摩诘的“一默”。这个公案在《碧岩录》的第八十四则中也有记载。从通俗的角度来看,虽然可以认为这一默是“沉默”的意思。但是,这一默中,却表现着巨大的动的作用,这是这个公案最精彩的地方。语言的回答可以穷尽,而保持沉默则非浅显义理。在沉默之中,反而充分地表达出了那深奥的意义。又如梁武帝请傅大士(497—569)讲《金刚经》。傅大士上坐之后,挥手于案上,什么也没说,便下了座。这是《碧岩录》第六十七则的一个公案。这也是依“默”的意义,充分结束了《金刚经》的讲义。
还有,禅机中虽然有很多“如何是佛”的问题,回答却是因人而异。圆悟禅师的回答:“口是祸门。”其实,不回答反而更好,历代祖师因为对学人有着殷切之心,不惜毁誉地降入第二义门,在当时随机应答。而第一义门便在“默”中。法本是不可言说的。对于不立文字的禅宗来说,一个“默”字最能够表达其宗旨。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