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七日谈之泥中莲花
如今之阿乾,已可称茶人,礼仪只是茶人向世人展示道的手段。如月十日,谈谈泥中莲花。
泥中莲花,出自《本朝参禅录》的一个故事。江户末期,萨摩久志良村一户农家的庄稼汉,他年纪轻轻就到大坂做徒工,历数十年,于五十三岁出家,号无三。多年的困苦生活使其勤修佛法,被尊崇为高僧。于是,岛津家延请他回福昌寺当住持,并施以相当高的迎接礼。喜好萨摩勇猛民风的无三大和尚以完全武士的身份位临晋三仪式。见到此景,另一以武士出身的僧人非常嫉妒便挑唆当地的奉行刁难他。奉行道:“如何是久志良村之庄稼汉?”,无三禅师镇定如恒,不卑不亢的高声回答:“泥中之莲花。”
这里,无三禅师借用周敦颐《爱莲说》之义:“出淤泥而不染,濯青炼而不妖”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展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和独特的不卑不亢。
泥中莲花,是面对困难时的镇定,如卡耐基成功之道里讲的“威利三原则”。只有不慌不忙,才能发现微弱的曙光。经历天正十三年关白茶席和十五年的北野大茶会,利休对茶禅一味的理解更加深刻。后期的茶道、茶风趋向自然、淳朴。但是,日子也越发艰难,身为天下人秀吉,在对茶和道的理解和修行上始终无法超越这位普通的老者,不断的运用权力来宣泄遗憾和嫉恨。在延请亲藩的茶席上,他竟要求利休在平底盘子里插花。这种小人得志的做法,实际上是要使利休蒙羞。但,茶人并未惊讶也未害怕,只简单的拿起花枝,撕下花瓣、花朵如抹面般揉搓,撒向盘中,最后将无花的枝头斜放在飘满花碎的水盘。“落樱缤纷”和“莫待无花空折枝”是我对这件事的感叹。利休取胜,因为他处事不惊,不卑不亢,如泥中的莲花不乱心性。
泥中莲花,从容不迫,也是武士和谋者的修行之道。陆奥的大名伊达稙宗为了取得有利的地位并巩固,委托中野宗时为其孙辉宗到山形城去向最上义守求娶一时无二的名女义姬,希望借助二家合力,可以镇慑附近的大内、二阶堂、芦名、佐竹、大崎和田村几家。但,当时最上家的实力比伊达还强,从利益上说服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宗时却谋事成功。在杀肃的环境里,义守接连问宗时若干问题,说客宗时从容应答,并逐一分析二家联手的好处和利害。促使两家联姻,后来出生的长子就是任仙台宰相的独眼龙伊达正宗。于劣势中,要取得最好的结果,首先需要的就是冷静。
泥中莲花,遇到问题时谋定而后动。前时,我以“窃国”的姿态轻视众人,而今川家众不是作答激进就是不屑一顾。公艺能把问题分成两段,对我批评他的性格弱点不以为忤,反而称谢,又用同样的道理质问我的才能和威信,这,就是不卑不亢。
泥中莲花,并不需要讲太多,同样的事情不断的发生在古今中外,昨天明天。
阿乾,如月十一日,就是明天,我们谈谈见色明心。现在,如果你没有感到烦闷,就已具备了茶人所需的耐心。
茶道相济。
- 上一篇:禅茶茶艺(十二道)
- 下一篇:禅茶原无一相 何惹杯盏起尘埃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