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如来禅与祖师禅

  那么仰山说香严只会如来禅,不会祖师禅,又是什么用意呢?

  按前文所说,沩山闻香严“一击忘所知”的悟道偈后,已经首肯香严彻悟了。仰山因为香严平时聪明灵利,恐他所作偈颂是意识分别知解所得,不是证悟现量境界,所以亲自前去勘验。当香严作“去年贫,未是贫”一偈时,仰山认为香严是从渐修门中次第修证而来,见地是不彻底的,故说他只会如来禅。当香严更作“我有一机,瞬目视伊”时,仰山方才认可香严见处,于是改口说他会祖师禅了。在这里,仰山以从渐修门次第入道的禅法,名为如来禅;将达摩门下辗转相传“顿悟自心本来清净”的禅法,名为祖师禅。故仰山将如来禅置于祖师禅之下,使如来禅原先的定义发生了变化。明白仰山的意旨,就不会有是非之争了。

  现在举一则公案,以帮助读者对仰山所说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差别作进一步的理解。据《五灯会元》卷七所载:德山宣鉴禅师(780~865),是四川简阳一带人,幼年即出家,受戒后精究律藏,通贯性相诸经旨趣,常讲《金刚经》,时人称为周金刚。后来他听说南方禅席盛行,很气愤地说:“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挑着所著的《青龙疏钞》【《青龙疏》,系唐代长安青龙寺沙门道氤奉唐玄宗之诏所作《金刚经》之疏注,全称《御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宣演》,凡六卷。《青龙疏钞》是宣鉴禅师对《青龙疏》的进一步阐释。】径往南来。

  一日,德山行至湖南澧阳路上,向一婆子买油饼点心。婆子指着担子问:“这个是什么文字?”答:“《青龙疏钞》。”又问讲什么经,答讲《金刚经》。婆子说:“我有一问,你若答得出,布施供养你点心;如果答不出来,请到别处去化缘。《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要点那个心?”德山一听不知该如何应答,遂在婆子的点拨下,前去参访附近的龙潭崇信禅师。

  德山到了龙潭,径直来到法堂上,说:“长久向往龙潭,及至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禅师欠身道:“你亲自来到龙潭。”德山一听,又不知如何回答,遂留下来虚心参学。

  一天晚上,德山侍立在龙潭身边,龙潭道:“夜深了,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德山道了一声珍重,便往外走。刚踏出门,却又缩回来,说:“外面黑。”龙潭点了一支纸烛,递给德山。德山刚伸手去接,龙潭忽然将纸烛吹灭。德山于一瞬间豁然大悟,连忙伏身礼拜。龙潭问:“你见到个什么?”德山说:“从今以后,再不怀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了!”第二天,龙潭升座,对众人说:“众中有个汉子,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去建立我之法道。”德山搬出《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这句话大意是说:穷尽玄思言辩,来探求佛法真谛,如一根毫毛置于太虚空里;竭尽世间的枢纽机关(聪明学问),以探求实相妙理,似一滴水投于巨壑中。】说完,便点火将《疏钞》烧掉。

  德山未参龙潭之前,虽精研三藏,而不识玄旨,拟“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去,即同仰山所指的如来禅;及因龙潭吹灯而发明心地,方悟此心超出言教外,即是顿悟自性的祖师禅。六祖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原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唐·法海:《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页中。】这是对仰山所指如来禅与祖师禅差别的最好定义。

  2.问:有人说从菩提达摩到五祖弘忍属于籍教悟宗的如来禅;从六祖慧能下三至四代是从如来禅到祖师禅过渡期;五家分灯后,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并以机锋、棒喝为主要教化方法的才是祖师禅。这样理解正确吗?

  答:这是某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根据禅宗在不同年代所展现的禅法风格所作出的划分。笔者认为这是从“相”上来认识禅宗,《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开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如来禅、祖师禅就都不存在了,禅宗岂不是要断灭啦?把“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的禅宗,从现象上去作划分,等于说离开了波浪就说没有水一样,是错误的见解。祖师禅的真实内涵,还应从沩仰父子的禅法思想去认识最为亲切。

  如,沩山对仰山说:“吾以镜智为宗要,出三种生。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楞严经》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想生,即能思之心杂乱。相生,即所思之境历然。微细流注,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在。”【《人天眼目》卷之四,《大正藏》第48册,第321页中。】据沩山所示,如果定义籍教悟宗的是如来禅,那么借《楞严经》印证心地的沩仰禅法即属如来禅。沩仰禅法若定义为如来禅,那什么又是祖师禅呢?

  其次,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出处,最早见于一卷本《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之《拈花品》中。该品经文两次出现了“世尊拈花”的内容,第一次专谈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义。第二次拈花,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得因缘证,今日付属摩诃迦叶。【见《卍新续藏》第1册,第442页下。】

  紧接着世尊又付嘱迦叶说:

  迦叶当知,汝所付属八万藏经,是诸教者,是即乘一心器也。譬如世间牛车马车,是为诸法乘之渡于道路器也。所有教经亦复如是。汝能奉持。

  正因为八万大乘藏经是承载“一心性”的器皿之故,如来在付嘱摩诃迦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正法眼藏之同时,又嘱咐迦叶护持流通八万藏经。其后,迦叶尊者又因大梵天王问教传与心传的关系,而回复说:“若有学人,谓诸教理与此心理有所差别,是即外道天魔所说。非唯不知诸大乘经所说之理,亦不知我受一心理。若知心理,应知教理,一理无差。”这就是灵山会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完整思想。

  一如“灵山拈花”宗教并传之宗旨,达摩祖师在传付慧可大师心法的同时,又付四卷《楞伽经》以印证心地。到五祖、六祖皆大力提倡以《金刚经》印心,六祖说:“宗通及说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楞伽经》亦说:“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见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大正藏》第16册,第503页上。】于此能见佛祖心灯相传,无二之道。譬如车之双轨并驾齐驱,方能行远,宗与教并行,方是正法源远流长之道。独轮则非特技者不能行,亦不能远行,故非正法源远流长之道。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祖师禅,正确认识宗门与教下的关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