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与祖师禅
再说仰山听香严说什么去年贫、今年贫的,摇摇头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梦都没有梦到。”香严于是又作一颂: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听了这首偈颂,方才点头认可,于是回去向沩山报告说:“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了。”
这样看来祖师禅的见地主要就反映在这第三首偈颂里了。现在先来解读“我有一机,瞬目视伊”一句的意思。机,即机关,与永嘉《证道歌》“唤取机关木人问”之“机关”二字同义,喻指六根之性,亦即佛性。这句话字面句意思是说:我有一个机关,扬眉瞬目之间就见到它。直白一点说,我在扬眉瞬目之间,当下就见到自己六根中不动的自性,也就是佛性了。若用《楞严经》中的一段偈颂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亲切不过了。经云: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大正藏》第19册,第130页上。】
经文大意是说,譬如魔术师制作了各种男女形象的木偶人,在临时搭建的棚架上演木偶戏,虽然见到木偶人表演各种惟妙惟肖的动作,但要依一机关来回抽动线条才行,息了机关,一切都归于寂然了。我人的六根也是如此,原依一精明之心体(喻机关),分成六根见、闻、嗅、尝、觉、知之用,若能从一根门返本归元,则六用之差别都不能成。在这里《楞严经》为学人指出一条用功办道最直截了当的下手处,那就是从六根中选择一个根门作“返本归源”的功夫,念念回光返照一精明之心体,熏习功深,复本归源,六用之差别都不能成,所有的前尘垢染应念消灭,还成圆明净妙的真性。这就是香严“我有一机,瞬目视伊”的见地及做功夫下手处!这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祖师禅!
再来解读“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某人(意指仰山)不解我方才所说之意,就别唤做有主沙弥。“有主沙弥”,在这里是特指仰山为沙弥时去参访沩山的一段公案,据《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所载:
(仰山)后参沩山,沩山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云:“有主。”沩山云:“主在甚么处?”师从西过东立。沩山异之。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云:“以思【思:原意为思维,在这里应是“智慧观照”的意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前后盘桓十五载。【见《大正藏》第47册,第582页中。】
这则公案是对祖师禅见地的最亲切诠释,现在逐段进行剖析。先解读“有主沙弥”的意思。沙弥,是指在佛法中依剃度师出家受过十戒的男子。通常情况下,沙弥都依止剃度师而安住,听从剃度师之教导,学习规矩威仪、背诵佛经等,不能离开师父单独远行,故名有主沙弥。如果是私自出家或剃度师已经往生者,则名为无主沙弥。沩山问仰山:“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这句问话一语双关,既是问仰山剃度师父是谁,独自出来参学是什么道理?同时也是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内在的自性主人公?仰山回答:“我是有主沙弥。”这句答话也是一语双关,既回答自己有剃度师,是离开师父出来参学,也回答自己识得自性主人公。沩山进一步勘问:“主在什么地方?”仰山从西侧走到东侧,站立不动。沩山一见,便知这沙弥与众不同,于是对他非常重视。
为什么仰山从西侧走到东侧,沩山便知他与众不同呢?借引临济义玄禅师的开示来作解答,禅师示众:“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见《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497页上。】大意是说心法虽没有形象可见,但可以通过六根的作用觉知心性的存在,表现在脚上就是可以来回运动奔走。所以仰山从西侧走到东侧,是在告诉沩山指挥这色身来回走动的,就是他的自性主人公,得到了沩山的认可。同时,读者还可以比较一下,临济这段开示和上文所引《楞严经》的偈文是多么的一致,又临济三句之第三句“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有人”即源自上段偈文,临济心法无疑是从《楞严》脱化而出,这是很多禅者没有注意到的。
仰山又问:“怎样才是法身真佛安住之处呢?”仰山这一问的意思是说,我虽然领悟了参禅要依“自性主人公”起修的道理,但功夫做到究竟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沩山回答说:“用智慧去观照没有起思维分别以前的寂妙心体,返观心体灵光独耀无有穷尽,时节因缘成熟,能观照之心亦灭尽无余,犹如波浪息灭还归于本源心海,一切诸法当体空寂,性相常住不动,一切因缘所生之有为事相与不生不灭之理体平等无别,法身真佛如如,常住诸法空寂舍。”仰山于言下顿时领悟玄旨,从此执侍于沩山坐下,前后盘桓达十五年之久。
香严举这则公案,仰山一听立马放手,知道香严已经悟彻,乐呵呵回去向沩山报告说“闲师弟会祖师禅”了。
五、祖佛分亲疏
此后,香严悟道的公案开始盛行于禅林间,诸方禅人浩浩坐地商量,或说如来禅浅、祖师禅深,如来禅有次第、祖师禅无次第,或说两者根本没有差别,今天禅和子们聚在一起时,还在重复论议这个话题。当代学者方立天先生在《如来禅与祖师禅》【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期。】一文中,还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梳理佛教文献,概括出两种禅法的主要含义。笔者综合诸方辩论的焦点,将以设问的方式,分三点来论述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关系。
1.问:如来禅与祖师禅,到底是分不分家呢?
答:《沩山禅师语录》在记载香严悟道的公案下,附有几则评论,今择录如下:长庆慧棱(854~932)云:“一时坐却。”云居清锡【清锡禅师:法眼文益禅师(885~958)法嗣,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云:“众中商量,如来禅浅,祖师禅深,只如香严,当时何不问如何是祖师禅?若置此一问,何处有也?”径山宗杲(1089~1163)云:“沩山晚年好则剧,教得遮一棚肉傀儡,直是可爱。且作么生是可爱处?面面相看手脚动,争知语话在他人?”【《沩山语录》所载之引文与原文稍有差异,今改用大慧杲之原话,见宗杲著《正法眼藏》卷第二之下。】宗杲禅师的意思是说,沩山老人晚年好手段,教出了一帮木偶一样的弟子,可爱极了!如何可爱法?面面相看手脚动,指高划低,怎知语话权掌握在他人手里?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先贤多不认为有所谓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差别,强分亲疏是可笑的。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