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如来禅与祖师禅

  3.问:祖师禅顿悟之后,还存在渐修的过程吗?

  答:这个问题请沩山老人回答最亲切。沩山上堂,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不?”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77页中。】。《沩山警策》亦说,学人顿悟自心后,履践玄途,“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沩山的开示和《楞严经》“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的思想完全一致。故初学之人切不可空腹高心,而顿捐断惑修进过程,悟与未悟,功夫到不到家,还得依教理印证“自解作活计”始得。

  又,据《从容庵录·仰山心境》载:仰山昔年僧堂前三昧次,夜半不见山河大地,寺宇人物,以至己身,全同空界。明晨举似大沩,沩曰:“我在百丈时得此境,乃是融通妄想销明之功。汝向后说法有人过者,无有是处。”万松道:“非仰山不证,非沩山不识。《楞严经》云:‘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此又见沩仰父子妙契佛心也。”【见《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二,《大正藏》第48册,第248页中。】从这则公案不但看出沩山、仰山在顿悟后还存在断惑修进的过程,而且沩仰父子是以十卷《楞严经》来印证心地,足见倡导祖师禅者的心地功夫一一皆从教中流出。

  又在一卷本《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之《月轮品》中,佛告诉摩诃迦叶:七佛所说没有异路,诸佛成道也没有异法,只有这个见性成佛的知见,见自己“一心形相性理”,即名成佛。初发心见性之人,现在虽然还没成就佛身,因为他知道自性本来是佛,我今授记“此人来世,是不久当成果满佛”。然后佛又对大梵天王说:就像世间月亮,有晦月(三十)、朔月(初一)、弦月(初八)、望月(十五)之分。凡夫众生,有自性而不知,如同三十之月,人们不说有月亮。初发心者,刚刚见自性本体,如同初一之月,有一分光了。菩萨道大修行人,智慧与妄心都有(根本智已得,后得智未全),如同初八弦月,半白半黑。圣人智慧圆满,如同十五之月,圆满光亮。随即说偈言:

  凡夫未知见,暗如晦月轮。

  地前诸菩萨,光如朔月等。

  地中大菩萨,明如弦月成。

  地上觉菩萨,圆如望月满。

  《问佛决疑经》的这段开示,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禅宗之修证是否存在断惑之次第,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六、归结

  综合前述,仰山是以达摩门下辗转相传的“顿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如来清净禅,名为祖师禅;以从渐修门次第入道的禅法,名为如来禅,故仰山将如来禅置于祖师禅之下,使如来禅原先的定义发生了变化。悟明此理,一切是非之争辩即都寝息了。现在更对祖师禅的见地、行处及证悟境界作个简要的归结。

  在见地上,祖师禅主张顿悟本来清净的心体,亦即六根中不动之自性(佛性)为功夫下手处。如达摩大师的弟子波罗提尊者释佛性义:“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见《五灯会元》卷第一《菩提达磨大师者》。】如永嘉“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临济“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有人”及“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香严“我有一机,瞬目视伊”、仰山“有主沙弥”等,虽言语千般都是换汤不换药,矛头直指六根门头不动之自性即是佛性,论教理即是《楞严经》所指之“一精明心”。又如《金刚经》以一段世尊日常的托钵乞食作为开端,可以说是对佛性义最为形象的“不立文字”的解释。世尊日常饮食生活,无非就是搭衣、持钵、入城、乞食、吃饭、收衣钵、洗脚、坐禅,与寻常比丘一般,就内里一点不同处,知之者稀。一天,忽被须菩提勘破,乃叹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故而殷勤请法,发起金刚般若圣教流传的大事因缘。行文到此,忽悟五祖弘忍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见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行由第一》。】之要旨。掷笔出门,见一僧问赵州:“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未?”僧曰:“吃粥了。”师曰:“洗钵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在行处上,主张顿悟的祖师禅,亦不废悟后起修“净除现业流识”的过程,如前第三设问中已做回答。再如南岳怀让,参曹溪六祖大师,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见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机缘第七》。】又如永嘉《证道歌》“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又如禅宗五家之临济三句,沩仰三种生,洞山五位,云门“光不透脱、法身亦有两般病”,法眼“理在顿明、事须渐证”等,都说到顿悟本心之后,进一步“净除现业流识”的功夫,此不再一一具体细述,学者检索相关资料便知。

  在证处上,始倡祖师禅的沩仰禅法以“镜智为宗要”,且引《楞严经》“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为教证。故祖师禅的证处,即是楞严会上解除三空之后,入无生法忍位,登圆教初住位菩萨的境界。祖师禅之修证当以悟入无生法忍位,为一期方便修证之毕功。如前马祖所说:“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也是以无生法忍位为究竟。宗门常讲“末后一句始到牢关”,这牢关即堕在楞严俱空之境界,透出牢关即无生法忍位,与楞严会上观音大士把手并行,方是得大自在人。

  以上洋洋洒洒万余字,举略从菩提达摩到五家分宗时期的主要禅宗人物思想。又以剖析沩仰宗人的禅法思想为核心,阐述祖师禅的见地、行处及证处,并对仰山所提出的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一为梳理自身对禅宗思想的系统认识,二为释答学人疑问,三为酬《广东佛教》达亮法师之邀,故有此文之作。希望读者临文有所裨益,是为盼!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