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法演禅师诗偈中的禅趣

  法演禅师常居深山,过着清淡、贫寒的苦行生活。但他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他写的《山居》和《自贻》诗,正记述和表达了其生活情形和精神境界。如《山居》诗:

床是柴棚席是茅,

枕头葛怛半中凹。

霜天索寞人投宿,

睡到天明手脚文。

  对常人而言,见道后的禅师生活、精神境界是不可知的谜,幽居在深山的生活更鲜为人知。在这里,法演禅师以白描的方式,向人们作了一番展示。其实禅师的生活与守山的老农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同样是那么清淡、贫寒。但艰苦是修行人的优良传统,艰苦才能磨炼人的意志,甘于清贫,才能安贫乐道,乐道才能其乐无穷。因此法演禅师又在《自贻》诗中又写道:「白云堆里古家风,万里霜天月色同。林下水边人罕到,方知吾道乐无穷。」

  法演写的山居诗很多。山居不仅保持禅家的“古家风”,更重要的是坚持修持,对自己的行、住、坐、卧,应极讲究,要维护僧人的自我形象,佛教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教化众生。由于这是以身作则的大事,所以称之为“四威仪”。而法演禅师通过他所写的这四首《山中四成仪》的诗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禅师的那种既平淡又活泼的精神世界和山居生活。

《行》

山中行携篮,

采蕨称幽情。

牧童唱罢胡茄曲,

子规枝上一声声。

  这是一幅白描的“春山采蕨图”。“行”不是外出散步,而是去“采蕨”、去劳作。但在劳作中很有“幽闲情趣”,听罢牧童唱过了《胡笳曲》,接着欣赏“子规”(杜鹃鸟)美妙的叫声。这样的情致,更显得生机盎然。充分表现了劳作时的欢快、达观的心情。

《住》

山中住万迭,

千重谁伴侣?

纵使知音特地来,

云深必定无寻处。

  唐代著名诗僧贾岛曾写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篇,可是贾岛是客,是由外联想到内;而法演禅师是主人,由内而联想到外……出家人居住的最佳选择是深山,须翻越“千重山”,穿过“万迭云”。知音来访,也无处可寻。禅家为什么要选择深山修行呢?目的是为了排除世俗的纷扰,便于专心修持,保持“白云堆处古家风”的传统风范。

《坐》

山中坐月夜,

霜天寒雁过。

炉炎拨尽未成眠,

报晓灵禽清耳朵。

  禅师自然要坐禅,并常常以坐代卧,日日都坐,四时都坐,不过这里所描写的只是“秋坐”。秋夜坐禅是心灵与宇宙交流的最佳时光。秋高气爽,星月皎洁,太虚澄澈,万籁诸寂。阵阵的寒雁从霜天飞过,不知不觉坐到“灵禽报晓”,耳目为之一新,以迎接黎明的到来。

《卧》

山中卧一片

清光高鉴我。

但得身心到处闲,

多年布衲从教破。

  “住”的是千重山,万迭云,那么“卧”的地方也自然就是这里了。可这又是多么大的“一片”啊!禅师们四大皆空,内外澄彻,无睡无醒,清光高鉴,无论行、住、坐、卧都是与禅心打成一片的,与万事万物打成一片的。这样的“清光”真是无所不照,无所不“鉴”啊!心洁白安然,衲衣破了任它去罢,对身心毫无影响,把心灵融化于宇宙中。

  法演虽说在偏僻的深山修行,但他常到城市邑中去走走、看看、坐坐。他不认为“世俗红尘”能使人受到污染,“净土”倒是可以感化“世俗”的。如他写的《邑中州座偈》,很明确地说明这一点:

白云相送出山来,

满眼红尘拨不开。

莫谓城中无好事,

一尘一刹一楼台。

  这是一首境趣极高的偈颂,有些出家人为了躲避万丈红尘,所以步人万仞深山。但是真正的禅师却认为人间亦是“道场”。“莫谓城市无好事”一句写得非常好,使人对世俗红尘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认为“世俗红尘”就是“罪恶深渊”,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一尘一刹”既是红尘也是净土。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法演禅师的行化正是这一思想的实践。正由于这样的原因,法演禅师结识和团结了一大批士大夫群体,与他们的感情都非常深厚,正如他在《寄旧知》诗中说:「隔阔多年未足疏,结交岂在频相见。从教山下路崎岖,万里蟾光都一片。」他写给士大夫朋友的诗大致分两方面内容,一是记述彼此深厚情谊的思念,二是规劝身任官职士大夫朋友要淡薄功名利禄,看破红尘是非,修行身心,求大福分。如《送黄景纯》:

秋云秋水两依依,

塞雁声声渡翠微。

多向洞庭青草岸,

楚天空阔不知归。

  黄景纯是法演禅师的好友,官迁湖南之时,法演写此诗相送。“依依”和“声声”道出了禅师与朋友的离别之情,而后两句则是禅师希望朋友外面天地广阔,一定要大有作为才不辜负之大好人生。这虽是首送别诗,可禅师牢牢把握住了愁怨和激昂,失意和得意的情凋转动,极其得体。

  又如《送朱大卿》诗:

但得心闲到处闲,

莫拘城市与溪山。

是非名利浑如梦,

正眼观看一瞬间。

  古人云“身安为富,心安为贵”,身心得闲,那是有大福分、大修养的人才得以享受的。人们求道,归根到底是在万丈红尘中得个“闲”字。而禅宗修行,贵在心字,安则不动,故不论城市和山林,不论在家与出家。而对于是非名利,能不能看得破,是心“闲”与否的尺度之一。禅师在这里奉劝人们忘名利、甘淡薄,身心安闲,定会得大自在。

  从以上所列举的禅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法演禅师的禅法是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的,是活泼而自然的,只要你心在于禅,则处处都是真如法相,连行住坐卧都离不了禅。法演禅师自证悟后,前后开法四十佘年,使杨歧派禅法大盛,座下弟子最著名的有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等三人,时称“三佛”。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诗喻禅、以禅人诗,并以此来弘扬佛法,度化众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