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诗僧们所创作的“曹溪诗”
南华禅寺位于广东韶关境内,是中国南宗禅的发祥地。自从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住锡南华禅寺之后,禅宗顿悟禅法得到大力弘扬,很多禅门学徒从四方云集南华求法。由于南华禅寺毗邻曹溪,因而后人都将惠能所传的顿悟禅法称为‘曹溪禅”,“曹溪”也因此成为南宗禅的代称,于是在禅门中便流传有“天下禅宗,皆本曹溪”之说。
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包括诗僧)创作了许多与“曹溪”相关的诗。这些“曹溪诗”从不同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曹溪道场的留恋,对惠能禅师的追思,以及对曹溪顿悟禅法的体悟。
一、张乔《赠初上人》
张乔是唐代著名诗人,安徽池州人,生卒年不详。张乔是唐懿宗咸通年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并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张乔隐居九华山以至终老。
张乔曾作有《赠初上人》诗,赞颂初上人修行禅院环境的优美,以及上人禅法的高深。
诗云:
竹色覆禅栖,幽禽绕院啼。
空门无去住,行客自东西。
井气春来歇,庭枝雪后低。
相看念山水,尽日话曹溪。
初上人居住在竹林环抱的山中,这里环境十分幽静。在幽静雅致的环境中,山中的鸟雀环绕着禅院啼鸣听得尤为清晰。在初上人的禅院中,常会有一些行人礼佛游赏,求法问道。大雪过后的禅院中,树枝都被大雪压弯了枝头。诗人前来拜望初上人,两人―见如故,言谈十分投缘。他们先是谈论禅院四周山水之胜,·然后谈论曹溪顿悟禅法。两人论道谈禅甚是欢悦。
本诗先描写环境之胜,然后转入对初上人禅法的赞叹。“尽日话曹溪”中的“曹溪”,并非指南宗顿悟禅法的发源地曹溪,而是专指禅宗六祖惠能所创立的南宗顿悟禅法。
二、贯休《题曹溪祖师堂》
贯休(823―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贯休的诗冠绝群芳,受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贯休于唐亡之后人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有《禅月集》传世。贯休作有《题曹溪祖师堂》诗。
诗云:
皎洁曹溪月,嵯峨七宝林。
空传智药记,岂见祖禅心。
信衣非苎麻,白云无知音。
大哉双峰溪,万古青沉沉。
本诗是贯休大师到曹溪宝林寺拜谒六祖真身之后所作。诗既描写了曹溪宝林寺优美庄严的环境,也叙述了宝林寺的发展历史。表达了对祖师道场永远兴旺发达的良好祝愿。
“皎洁曹溪月,嵯峨七宝林。”这两句描述了曹溪宝林寺夜晚环境的幽静。夜晚月光皎洁,映照着曹溪水,水中映出月亮的影子。寺旁的宝林山山势峻拔,林木茂盛。这种清净优雅的环境,的确是禅子理想的修道场所。
“空传智药记,岂见祖禅心。”贯休在朝拜六祖惠能禅师真身时,回想起祖师往昔对祖师道场所做的贡献,不禁感叹如今物是人非,令人深悟世事无常之苦。“智药”,即梵僧“智药三藏”。他曾于南朝天监元年(502)率领弟子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在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之,觉此水甘美异常,于是溯源至曹溪。智药三藏见山川奇秀,流水潺潺,于是对徒众说: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170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后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请,并敕额“宝林寺”。“祖禅心”指惠能大师所传的顿悟禅法。贯休感叹智药三藏和惠能禅师如今都已远离我们,我们只有空自回想智药三藏的预言和惠能禅师传禅的往事。
“信衣非苎麻,白云无知音。大哉双峰溪,万古青沉沉。”贯休又想到当年惠能禅师曾在此传扬禅法,诸多禅门弟子从曹溪走出,各自弘化一方。可是,如今由于时日的更迭,以心印心的心法却少有知音来继承7。唯有万古流淌不绝的曹溪水,让我们看到未来的顿悟禅法将会在曹溪宝林寺不断发扬光大。
三、郑谷《宿澄泉兰若》
郑谷(851―910)是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江西宜春人。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风格清新通俗,多写景咏物,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曾与许棠、张乔等人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今已散佚,存有《云台编》。郑谷也作有与曹溪相关的诗,他的《宿澄泉兰若》即是。
诗云:
山半古招提,空林雪月迷。
乱流分石上,斜汉在松西。
云集寒庵宿,猿先晓磬啼。
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
这首诗是郑谷夜晚投宿澄泉兰若所作。兰若为寺院的别称,一般指远离俗尘的修道场所。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寺景,兰若位于半山之中,夜晚月光映照下的雪景,更显幽静清冷。山间的清泉静静地在石头上流淌,远在松树西边的银河清晰可见。
“云集寒庵宿,猿先晓磬啼”两句,描写诗人与其他来兰若参访的人在此留宿,猿猴久在山中居住,似乎知道僧众早课时间已到,每当要做早课前便提前发出呜叫。
“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这两句是本诗的核心内容。诗人认为,当一个人的内心清净无染之时,即能明心见性。若人明见清净自性,当下即是曹溪,用不着再踏破芒鞋,行脚参访了。诗句中的“曹溪”,是指曹溪宝林当场。
四、许浑《盈上人》
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生卒年月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今江苏镇江)人。许浑的诗以五七律最为有名。他的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认为他的诗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许浑曾作有多首涉及‘曹溪”的诗,《盈上人》即其中之―。
诗云:
月沉霜已凝,无梦竟寒灯。
寄世何殊客,修身未到僧。
二毛梳上雪,双泪枕前冰。
借问曹溪路,山多路几层。
这首诗是许浑去亲近盈上人,并在上人禅院留宿时所作。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在盈上人禅院难以人眠。在无眠的夜晚,诗人思绪万千,在暗中赞叹盈上人德行的基础上,又感叹人生的无常和道业的难成。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个月明星稀的深秋,投宿盈上人兰若,到深夜时分也难以人眠,只有寒灯伴随着诗人度过漫漫长夜。诗人由盈上人高深的佛法造诣,;油然生起赞叹之晴。又想到自己像一个寄居浮世中的过客,虽然也在修道,却从来没有达到像盈上人那样心远尘世,专注修道。
“二毛梳上雪,双泪枕前冰。”诗人想着自己已经满头白发,可能在世的时间已经不多,而道业却没有成就,禁不住在深夜中双泪横流。诗人的泪水,既是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叹息,也是功业难就、道业难成的感叹。
“借问曹溪路,山多路几层。”诗中的“曹溪路”是指惠能禅师南宗禅的别称,这里借指明心见性。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感叹:修禅的路是如此遥远,不知道自己到何时才能明心见性呢。
五、紫柏大师《渡曹溪一绝》
明末四大高僧之―的紫柏真可大师(1543―1603),俗姓沉,法名达观,中年后改名为真可,号紫柏老人,后世尊称他为紫柏尊者。紫柏真可大师通达经律论三藏,对佛教具有极深的造诣。不仅如此,还是一位著名的诗僧。他一生写了大量佛教诗,描写梵刹之景,表达对修学的体悟。他曾创作有《渡曹溪一绝》。
诗云:
踏来空翠几千重,曲折曹溪锁梵宫。
欲问岭南传底事,青山白鸟水声中。
本诗是紫柏真可大师参谒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时所作。宝林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弘扬南宗禅法的道场,惠能禅师圆寂后,肉身―直供奉在六祖殿中。诗在描绘宝林寺外观风景的同时,用极其生动而含蓄的比喻手法,对惠能所传的顿悟禅法作了深刻的解析。
“踏来空翠几千重,曲折曹溪锁梵宫。”这两句诗描写了曹溪宝林山山岭重重,风景苍翠而又空寂。在这林木茂盛的宝林山麓,宝林古刹巍然屹立。曲折婉转的曹溪水像锁一样从宝林寺前流过。“梵宫”,指佛寺中的各殿堂,这里指宝林古寺。诗中的“曹溪”则是指宝林寺前的曹溪河。
“欲问岭南传底事,青山白鸟水声中。”紫柏真可大师以设问的口吻,自问惠能禅师在曹溪传扬什么禅法,然后自答说惠能禅师所传的法,都在青山、白鸟和绿水之中。这两句诗意谓,不要问惠能禅师在曹溪弘传什么禅法,每个人的佛性都在自己心中,不须外求,常于自然中而见白本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山、绿树、鸟语花香,都能够成为一个禅者悟道的助缘。这正是真可大师所言“青山白鸟水声中”的深意所在。“岭南”,代指惠能,惠能是岭南新洲人。
- 上一篇:【禅诗浅释】韩大伯之《悟道偈》
- 下一篇:六个方面带你认识禅宗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