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谈心的秘密(二)
二.心住何处难寻找,心是什么难捉摸
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住所,知道自己住在某某路几号几楼,只要循着住址去找,便很容易找到户口所在。但是我们的心究竟住在哪里里呢?却没有几人明白。有的人以为心就住在形骸里面,其实不然,有时候我们人明明坐在这里,而心却跑到千里以外去了。在《楞严经》里描述阿难尊者七处征心的事,我们的心究竟在身体之内?或者在身体之外?或者在内外之间?心虽然没有确定的场所,很难寻找,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把它找到。心是什么?心究竟在思考些什么?认识自己的人,固然能够了然明白,不认识自己的人,也要设法洞悉心的真相。
唐宪宗时代,从西天印度来了一位大耳三藏法师。大耳和尚道行高深,具有他心通,皇帝便派遣南阳慧忠国师去试验他的神通,慧忠国师见了大耳三藏,开门见山便说:
‘听说你有他心通,能洞悉他人心中的动态去向,那么你倒说说老僧此刻的心在哪里里?’
大耳三藏看了国师一眼,不假思索就说:
‘哟呵!你是堂堂一国的国师,怎么跑到西川去看龙舟竞渡呢?’
‘那么此时我的心又到了哪里里?’
‘和尚怎么又跑到天津桥上看人弄猴狲呢?’
‘你再瞧瞧我的心现在究竟在何处呢?’
大耳三藏再度进入禅定之中来观看国师的心,但是任他如何的观照,都无法知道国师的去处,慧忠国师于是喝斥道:
‘你这种他心通不能透过性体,从根本去认识我们的心,充其量只不过是野狐禅的伎俩罢了!’
我们的心一会儿西川,一会儿东壠,南北奔窜,究竟安住在何处呢?大略归纳起来,我们的心就住在以下三个地方:
(一)心住在五欲六尘
人心最难驾驭的就是五欲尘劳,心之所以漂泊不定,即发端于对五欲六尘的追逐。佛经上有所谓十二处的说法,指的就是六根六尘,六根攀缘六尘,产生种种的执取造作,痛苦于焉形成。《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由因缘和合而成,只是一种形相的假合,没有实体自性,但是我们的心愚闇不明,终日在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盘桓,眼喜爱美色,耳喜听佳音,鼻喜闻香味,舌喜尝肴膳……而这外界的六尘千变万化,难以把握,心也只有跟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荡不安了。如果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把心从根境的虚幻之中超拔出来,自然能享受大自在。
(二)心住在天堂地狱
当我们翻开电话簿查阅某人的通讯处时,可以发现到地址有分布于都市乡村之别,不仅人的住处有热闹喧哗的都市与幽静僻远的乡村之分,就是人心的住所也有天堂与地狱的不同。当我们清晨起身,鸟鸣于窗,花香飘室,精神为之一爽,此时心如晴空明镜,纤尘不染,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愉悦。但是吃饭的时候,看到菜肴不合口味,便生怨憎,倘若有人又对我们出言不逊,就更加愤懑难平,此时心就掉进大热地狱,受瞋火煎迫。我们的心刹那间,忽而逍遥于天堂,忽而沦落于地狱,上上下下,载浮载沈,好不痛苦,究其原因,完全是由于一念无明所成。如果能够善护心念,便能常住天堂,获大快乐。
(三)心住在十法界、一念之间
天台宗说:“一念三千,百界千如。”心就住在十法界之中,所谓十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种迷悟境界,而每一法界各具十法界,是为百界;每一界又各具十种事理,即为千如;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一一具有千如,合为三千。
有一句话:“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我们的心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奔窜,我们的心在宽阔浩瀚的法界中奔驰,如果没有一个依止凭借的地方,如何能安定下来呢?那么我们的心究竟要系止于何处呢?迷乱、觉悟与否,就在我们一念之间。天台家说只要我们稍一动念,包罗万象的三千大千世界诸法,就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譬如饥便思食,寒即欲衣。而有些人不能摄护正念,任凭妄心浮动,看到别人华厦轿车,便嫌自己屋子简陋,车子破旧,甚至铤而走险,作奸犯科,这一切都导源于一念之差。
从前有一个人和乡人逃难来到了外地,不巧当地又碰到兵荒马乱,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城堡。数日来寸米未进,正在饥饿难当的时候,忽然看到一片果园,大家争先恐后摘取果实来充饥,只有此人纹风不动地坐在树下,有人于是问他:
‘你怎么不摘果子吃呢?难道你不饿吗?’
‘这果园有主人,我虽然饥肠辘辘,怎么可以偷吃有主之物呢?’
‘唉哟!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管他什么主人不主人的,也许这家的主人也逃难去了呢?’
‘这园子的主人虽然逃难去了,但是我不能欺骗心中的主人。’
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毁于一念的无明,而铸下终身的憾恨。我们成圣成凡与否,就端看我们如何摄持正念,时时与正道相应,而不逐尘随浪,忘失本心。
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电脑虽然能够收纳各种方程序,说明千变万化的事事物物,但是却无法臆度出我们这颗变幻莫测的心。那么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呢?在佛经里谈论心的地方不胜枚举,我仅举出十种来说明:
1.心如猿猴难控制
古人形容心说“心猿意马”,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2.心如电光刹那间
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寰宇,毫无障碍。譬如动念想去欧、美游览,心中马上浮现欧、美的景致,彷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甚至电光也比不上。
3.心如野鹿逐声色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极尽其所能,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4.心如盗贼劫功德
根据经上的描写,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白璧染瑕。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身受苦
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剪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所谓罪业深重是就形相而言,彷佛真实存在,但是就其本体而言,一切诸法皆空无自性,因此罪业也是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空,不是永远如此无法改变,只要挚诚恳切忏悔,便可去除。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骸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情同袍泽。
6.心如僮仆诸恼使
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逐,产生种种的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智能失去清明,使我们的心灵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7.心如国王能行令
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8.心如泉水流不尽
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心中的活水就像解冻的长江黄河,汨汨不绝地流着。当世界的能源一旦短缺,人们便向深山开采矿产,或向海洋探取资源,甚至开发太阳能,但是人们往往忘了我们心中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活泉,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能源泉,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9.心如画师描彩画
《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手握彩笔,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相随心转”,就是此意。
过去欧洲有一位艺术家,要画一幅耶稣的画像,由于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代表着神圣的形象,应该画得庄严肃穆,因此这位画家便四处寻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儿,千寻万觅,终于找到了模特儿,并且完成了这幅千古佳作,受到举世的赞扬。过了几年,有人提议光有这幅唯妙唯肖的耶稣画像还不够,不能显现耶稣的伟大,如果再画一张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面貌长得像魔鬼的人要到哪里里去寻找呢?最后只好到监狱找一个面相凶恶的囚犯为对象。当画家为他画像时,这个囚犯突然掩面哭泣起来,画家就问他说:
‘你怎么哭了呢?’
‘我是触景伤情,忍不住悲伤才哭的。’
‘你有什么哀情吗?’
‘几年前我也曾经当你的模特儿,想不到数年后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却完全两样!’原来这个囚犯就是充当耶稣画像的模特儿,画家听了大吃一惊说:
‘你的像貌怎么变得如此凶狠可怕呢?’
原来这位囚犯当时得了这笔奖金,吃喝嫖赌,做尽坏事,甚至以身触法,坐进牢狱,相貌也因此变凶恶了。
有人说心如其面,我们心是善的话,面貌自然慈祥可亲,我们的心是恶的话,自然面目可憎可怕了,不知道握住彩笔的各位,要为自己画出如何美丽的心相图画?
10.心如虚空大无边
心的本体本来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万物,包并天地。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找不到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么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荫一切众生。
金碧峰禅师世寿已尽,阎罗王派遣鬼卒来捉拿他,奈何禅师在甚深禅定之中,捉拿他不得,鬼卒于是偷走禅师最为喜爱的钵,引诱禅师出定,禅师终于彻悟贪着的可怖,把钵摔破,并且说了一首偈语说: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虚空无形无相而无所不相,不是有漏世间的锁链所能锁得住的,一个人如果能把身心提升如虚空那样辽阔无阂,还有什么能奈何得了自己呢?
- 上一篇:《星云大师讲演集》-谈心的秘密(三)
- 下一篇:《星云大师讲演集》-谈心的秘密(一)
-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
- 慧能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 普化禅师振铃入棺而逝的故事
- 人的欲望像个无底的黑洞
- 禅者的榜样
- 经常拒绝一些因缘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一切
- 学习是人生的原动力、希望所在
- 心怀大众 胸怀法界
- 谨言慎行、摄身防意,不要让三业把「福报漏了」
- 对于苦乐都能舍的人,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 贫富在于懂不懂得知足,能不能在当下寻出清淡人生
- 生活在因缘里 彼此相依相助
- 世间的风动幡动,其实是心动罢了
- 修行是一种最纯净的心灵活动
- 亟亟地寻找快速解脱之道 不如在因缘里欢欢喜喜乘凉
- 愿力可大可小,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 生命还握在手心 人生就没有绝望
- 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
- 缺点需要有人点破
- 唯心相交,静行致远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