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千佛山白云禅师谈大悲法
千佛山方丈上白下云老禅师梵密师承有二:
一
梦殊头陀于大陆行脚时,曾于四川蒙山参访能海大师,大师暗中勘验行者,属意梦殊头陀。遂于1939年深冬,冒著严寒飞雪,跋山涉水,深入桃花江上游浮丘山的雷音寺,以强传逼授方式,将梵密中不传之密─曼殊室利十种无尽甚深大愿修法、文殊大威德怖畏金刚十三尊安善成就方便观诵修法、曼殊师利五字轮陀罗尼法、金刚瑜伽秘密平等成就四种无量吉祥胜心观身成佛大法,心授「衣钵真传」,赐字「宽一」,学法名「曼殊伽陀摩地沙怛婆耶」,金刚萨埵名「曼殊伽陀阿岚跋折那」,肯定诺言:「梵法止于宽一,黄密普渡有缘!」尔后,宽一(白云禅师),共结六年密夏于蒙山,精勤苦修!
二
1941年夏,梦殊头陀行脚泰北时,得识印度苦行僧「谶托那库玛」,历经四十九天,倾囊相授,学会大悲法、七种大手印法,及「阿利耶钵罗芷迪室婆那摩帝刹怛波」诸法,并赐号:曼殊伽陀摩帝刹怛波耶。
梵密之传授
早期,显密共法中的「大悲法」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云老禅师只针对门下出家弟子传授,直到1989年9月于千佛山菩提寺的观音法会上,始开放对在家信众传授。
大悲法
是显密共法,普及僧俗,如法行修,可得大利益;此法分三阶段,前二段,僧俗皆可学习,第三阶,基于戒律则仅限于出家僧尼。
大悲法的行修规定
有其限制,而且修法的时间较长。初阶段,每日行修时间必须在下午一时至十一时之间;自行法之日起,连续四十九天必须如仪轨所规定,不能中断:诵持大悲咒四十九遍,拜八十出相,用咒语持ㄧ百零八遍的咒心,及二十一遍大悲咒三密加持之观水;并得肯定于「瑞相」的展现,即能将一杯八分满的水观至溢满滚出,方能进入次阶段。
这种初阶段的行修,往往会经过一至两年,才能展现瑞相。虽然行修者如仪,四十九天从不间断,那也只是方便行者,偶尔因故不能行法;四十九天圆满之后,可以每月中断一或二日;否则,四十九天里,即使修法四十八天,也必须从头再来。
大悲水的妙用
云老禅师于1959年至1964年间,于高雄甲仙苦行住茅蓬时,刀耕火种,自耕自食,种植了好几甲的「甲仙芋仔」、姜、花生、果树,及旱稻,因不能喷洒农药,果树导致被虫嗜噬果实殆尽,只好将一壶水用大悲法三密(印、咒、观)加持观水至满溢后,再倒入大桶水中一起搅拌,以此水喷洒果树,所有虫类,皆立即远离。
此外,大悲法的修持到家的话,如遇有人喝农药中毒身亡者,全身具发黑,在一至七遍大悲咒中,即可令全身之毒退散,恢复原来的肤色,得以好死善终。
大悲法
是属于显教、密教的共法,或是密教中的显法,也是显教中的密法。
大悲法的传授,早期只是针对门下出家弟子而传;直至民国七十八年九月才公开对外传授。
大悲法共分三个阶位法,在家众,于第一阶位修学经过二至三年以后,若欲增上行修功德,可请求上师,授予第二阶位法。如系出家众,尚可行修第三阶位圆法(基于戒律故)。大悲法有其时间之限制,而且修法时间较长。如第一阶位法,须经七七日(四十九天),不得中断,四十九天圆满后,若因故不得已,可间断一至二日,以每月为一个阶段。行修时间为下午一时以后至十一时止。
通常一般学佛者,只知持大悲咒,不知此大悲法之殊胜;大悲法不仅要持大悲咒四十九遍,拜八十出相,用梵语持一0八遍的咒心,及二十一遍大悲咒三密加持之观水;若能将一杯八分满的水观至溢满出来,这表示真正的相应。其大悲水之疗效,可治癒百病。
云老禅师当年在高雄县甲仙乡住茅蓬时,曾种植一些果树,因不能喷洒农药,导致被虫噬囓果实;只好将一壶水用大悲法三密加持观水,不用多久,水果然满溢,再将此壶水倒入大桶水中去搅拌,然后喷洒在果树上,所有的虫类,皆立即远离,不再噬囓果实了。
此外,大悲法行修功夫到家的话,遇有人喝农药或中毒死亡者,其全身发黑的情况下,在一至七遍大悲咒中,即可令全身之毒退散,恢复原来的肤色,得以好死善终,这全赖行者之修养功夫而来论定了。
客问:修大悲法可须回向?有没有什么限制?
师答:修大悲法是自己的事,毋须回向。大悲法与观世音菩萨法门是显教中公开的密法,只要是三宝弟子都可以学,否则即为盗法,不正当且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
客问:修大悲法时,为何会想起过去许多悲苦之事?
师答:那是妄想杂念,不够清净故。正勤修学时要清净身口意,方能专心一意地修持。
客问:在观像时持咒心,观像就不易观清楚,怎么办?
师答:因为咒心不熟故,三业要收摄,利用三密而合一。凡所有法门均是帮助吾人调理思想,修养吾人之身、口、意,而大悲法只是其中之一。最重要的是运用思想、发挥智能,还要能融于生活之中。学佛是要学智能,懂得道理好修行,处事才能圆满,不仅不会伤害别人,还可以保护自己。
客问:修大悲法观菩萨相要如何观?
师答:观头面,以其正面为重点,不管观什么佛菩萨像必须是自己所喜欢的,这样才容易相应。
客问:师父,做大悲法中间一个小阶段忘了,可是做完之后才发觉,那会怎么样?
师答:那就不算,所以「大悲法」需要顾虑到自己有没有时间,如果时间不够,刚开始就不要把它当作是种修行,先把它当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忘了一点,少了一点或做错了都不要紧,可是若正式开始把它当修养就一点都不能马虎,而观世音菩萨法门就方便多了。
客问:修大悲法最后观水阶段,如果时间来不及,有没有关系?
师答:其实你不要把时间放在观水上,如果真正想要观水的话,可以把过程中的遍数减少,像持廿一遍的,可以持七遍;一○八遍的持四十九遍或廿一遍。只是凡关系到持咒的数目,有个条件,要就七遍、廿一遍、四十九遍或一○八遍,其它数不在内。只不过修大悲法,前四十九天最好不要改,要按照规定去做,一天也不能耽误。满四十九天之后,由于工作关系,难免时间上不能把握,有时耽误一两天,并没有关系。然而,这是一种方便,并非表示可以耽误,甚至有时间也不去做,就变成懈怠放逸了。切记前四十九天绝对不能少,也绝对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通常第一阶段,行修两、三年并不算长,菩提寺的出家众中,有人于第一阶段就曾修学过七、八年。
只是行修大悲法,刚开始可以采取学习的方式,等到完全熟悉,闭着眼睛都可以背了,那时,就可以正式开始修大悲法了。
客问:修持大悲法,在观水时,久了眼睛都会酸,是不是光线的关系?
师答:不是,可能是观水的杯子放得太高或放太低,必须以水平线为准才不会累;杯子的水不要装满,半杯水即可,以水的水平线(不是以杯子的水平)与自己的视线成平行,张开眼睛就看得见(不吃力),若往上看或向下看都会累,所以可能是摆的位置有问题。
有的时候把自己的姿势改一改,或者把放杯子的位置调整一下都可以。其实也不要太过执著,那只是训练的一种方法,如果一味的执著,一开始观就想到水会不会动,那就变成妄想杂念了。
客问:学了梵密再做大悲法或观世音菩萨法门有没有关系?
师答:没有关系,学梵密,显教的东西都不受限制,所要求的是不可以再去学其它的法,是指其它的密法而言,显教的法不在限制内。大悲法中只有最后四句咒心必须以梵文发音念,前面八十句不论用国语、台语、客家语、甚至用英语都没有关系,没有限制,而且也没有各式各样的要求;但是梵密就有一定的仪轨,有各式各样的要求与限制。
客问:什么是大悲出相?有人说持念大悲咒得与观世音菩萨相应,就叫大悲出相?
师答:有关大悲出相这部经籍是中国人作的,以大悲咒为中心,为了让不识字的人好学习,于是以相显示修养的方法,不是相应不相应的问题。其中八十位,即八十句咒语,真正咒心是末后四句。每一句咒语有其意义、有一菩萨或神的图象,那只是假设一个相,而表示依于咒语显现某种力量,切莫以相为依据,而后在一个相一个意义上打转,那只是适合于修养的一种方法,所以说,以咒语来显出其相上的力量叫出相,不是执著于相。
它是假设一个相,因为密宗讲究依于相而起修;比方修曼陀罗法或用什么方法,能够突破;出离即突破之意,可是要有相才能出离,所以才涉及到「相」。这是依于佛法中法要方式而得,先设计一些相,然后依于咒语出离其相,不要执著其相,但若连这些都没有,就会造成只会背咒语而已,但要突破、要出离,则必须依于「有」。
客问:修大悲法时,要不要依于图象作观想?
师答:不需要,念咒语看一眼即可。好比一些聚会场合,与人初识,即使有人一定要拉拉手,你不会刻意去记他是什么样子,可是你会听到他讲了些什么,这是人的一种分别心,也是习气使然。一些法门便是配合人的习气而设,教人怎样慢慢离习气而清净,最后有显道的机会,这是种方法,所以叫法仪。
介绍佛陀的道理方法也一样,一般只是照文字或以自己意识去解经文,抓不到法要,结果都是分别计较,如果能把握住法要就不同;一部六祖坛经,可以讲得很好,也会讲得一文不值,可以讲得让人对释迦牟尼佛都可以不在意,就看你怎么去讲,可是所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从你思想表现上得到利益,而不是起分别。
客问:请问行修观世音菩萨法门是否须回向?
师答:做观世音菩萨法门一定要回向,以前来菩提寺学大悲法,一定要皈依三宝,才够资格学习。只是念大悲咒或是别人教你,抑或没有皈依三宝勉强学了,在佛法中叫做盗法(偷盗佛法),这不会有成就的。
- 白云禅师:无明的突破是否牵涉所知障?
- 白云禅师:如何理解“与生死有关,与道相应”?
- 白云禅师:“法”是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 白云禅师:福德与功德有何差别?
- 白云禅师:“舍”的究竟意义是什么?
- 白云禅师:同体大悲之“同体”是否指去掉那个“我”?
- 白云禅师:什么是空空、有空?
- 白云禅师:什么是无余?
- 白云禅师:“法相假立”的法义是什么?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白云禅师:如何觉悟自我
- 白云禅师:语言的尊严
-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
- 白云禅师:最善巧的方便就在身边
- 白云禅师:何必在别人的情绪中悲欢
- 白云禅师:如何才是修行
- 白云禅师:菩萨行道与现实生活
- 白云禅师:认识佛教与佛法
- 白云禅师:禅宗面面观
- 白云禅师:佛法的智慧论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无明的突破是否牵涉所知障?
- 白云禅师:福德与功德有何差别?
- 白云禅师:“法相假立”的法义是什么?
- 证严法师:善是什么?
- 一诚法师:为什么嗔心“第一难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师:善的标准是什么?
- 弘一法师/庆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如瑞法师: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白云禅师]无明的突破是否牵涉所知障?
- [普洱茶]生茶、熟茶存多长时间适合喝?
- [禅宗典藏]《禅苑清规》规定如何繁复琐碎?
- [哲理故事]放下、看开,人生自会快乐
- [佛经故事]三重楼喻的原文与翻译
- [佛与人生]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
- [佛学常识]舍利弗尊者为什么号称智慧第一?
- [白云禅师]如何理解“与生死有关,与道相应”?
- [绿茶]六安瓜片的传说故事
- [禅宗文化]洪州禅地位如何?
- [哲理故事]别让自己的心背上沉重的包袱
- [佛经故事]叹父德行喻的原文与翻译
- [佛与人生]如何分辨“需要”与“想要”?
- [佛学常识]出家做和尚有年龄的限制吗?
- [白云禅师]“法”是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 [禅茶]中国茶道盛于宋代的原因
- [禅宗文化]禅宗在唐代兴盛有哪些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