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禅宗在唐代兴盛有哪些社会原因?

\

禅宗在唐代兴盛有哪些社会原因?

  禅宗从唐代中后期到五代迅速兴盛是与其修行日益接近现实生活有关。自东汉末期,经魏、晋、南北朝而到初唐之际,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到禅宗五祖的研究传播,应该说已经完全成为中国的佛学。

  初唐之际,从印度传来的和本土的佛学大家,不断讲论学理,编写一系列翻译解释佛教经典的著作,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饱和状态,但是他们的理论研究、佛法演讲与修行实证的目的有相背离的趋势。这个时候达摩大师在梁武帝时代传来禅宗的修证法门已历传将近百年,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法门已渐渐普遍为人所知,而且禅宗认为:修行中一切都随自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平常心是道”,吃饭穿衣、耕田种地便是说法,便是悟道,便可解脱

  禅宗这种理论摆脱了印度佛教的外来宗教形式对于宗教偶像崇拜、经典崇拜和轨仪、修持等等也不予提倡,要求人们解脱只能去现实生活中寻找,因此就更易于在整个社会普及。同时,这种禅学概念吸引了广大知识阶层的注意。所以到六祖慧能与他的师兄神秀时期,所推行的简化归纳的禅道便自然而然应运而兴,乐为人所接受,就此趋之若鹜,一跃而成为中国佛学的中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