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在唐代兴盛有哪些社会原因?
禅宗在唐代兴盛有哪些社会原因?
禅宗从唐代中后期到五代迅速兴盛是与其修行日益接近现实生活有关。自东汉末期,经魏、晋、南北朝而到初唐之际,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到禅宗五祖的研究传播,应该说已经完全成为中国的佛学。
初唐之际,从印度传来的和本土的佛学大家,不断讲论学理,编写一系列翻译解释佛教经典的著作,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饱和状态,但是他们的理论研究、佛法演讲与修行实证的目的有相背离的趋势。这个时候达摩大师在梁武帝时代传来禅宗的修证法门已历传将近百年,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法门已渐渐普遍为人所知,而且禅宗认为:修行中一切都随自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平常心是道”,吃饭穿衣、耕田种地便是说法,便是悟道,便可解脱。
禅宗这种理论摆脱了印度佛教的外来宗教形式对于宗教偶像崇拜、经典崇拜和轨仪、修持等等也不予提倡,要求人们解脱只能去现实生活中寻找,因此就更易于在整个社会普及。同时,这种禅学概念吸引了广大知识阶层的注意。所以到六祖慧能与他的师兄神秀时期,所推行的简化归纳的禅道便自然而然应运而兴,乐为人所接受,就此趋之若鹜,一跃而成为中国佛学的中心。
- 上一篇:哪位禅师开了文字禅风气的先河?
- 下一篇:神会对禅宗的贡献如何?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何谓“北宗禅”?
- 何谓“南宗禅”?
- 是谁把神会封为禅宗七祖?
- 陶渊明《饮酒》的禅意
- 寒山《欲得安身处》的禅意
- 寒山《重岩我卜居》的禅意
- 神秀《身是菩提树》的禅意
- 百丈怀海为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慧能《佛法在世间》的禅意
- 农禅制度如何适应了小农经济?
- 寒山《嗔是心中火》
- 无名尼《悟道诗》的禅意
- 祖钦禅师《山居》的禅意
- 王维《过香积寺》的禅意
- 慧能《菩提本无树》的禅意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禅意
- 寒山《吾心似秋月》的禅意
- 丛林之中“天下为公”体现在哪?
- 守安《南台静坐》的禅意
- 清规之下僧人每日应怎样行住坐卧?
- 为什么有的禅堂里不供佛像?
- 王安石《游钟山》的禅意
- 从哪条路可以走出山?随流去
- 沙弥夜游
- 憨山禅师怎样论述三教融会?
- 高与远,无德禅师开示学僧
- 一喝有多重,苏东坡与承皓禅师
- 南阳慧忠国师说心与性
- 自伞自度,参禅学道要靠自己
- 文殊现身,文喜禅师与文殊菩萨的公案
- 到了龙潭
- 不能代替,开善道谦禅师的公案
- 惟宽禅师说我不是众生
- 我也可以为你忙,佛光禅师和克契禅僧的公案
- 云居晓舜禅师“古镜未磨”公案
- 杨歧派如何得名,有何主张?
- 还好有我在,云岩禅师和道悟禅师的公案
- 佛祖!佛祖!
- 佛陀叫黑指婆罗门放下什么?
- 不信是真谛,南阳慧忠国师的公案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最新更新
- [哲理故事]豁达乐观,快乐常在
- [佛经故事]山羌偷官库喻的原文与翻译
- [佛与人生]有福不享是傻瓜吗?
- [佛学常识]短期出家需要受持什么戒律?
- [白云禅师]福德与功德有何差别?
- [华严经]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
- [乌龙茶]“三坑两涧”指什么?
- [禅宗文化]何谓“北宗禅”?
- [哲理故事]找到所喜,才真的找到快乐
- [佛经故事]认人为兄喻的原文与翻译
- [佛与人生]工作如何不手忙脚乱?
- [佛学常识]佛教徒必须出家吗?
- [白云禅师]“舍”的究竟意义是什么?
- [普洱茶]普洱茶属于黑茶吗?
- [禅宗文化]何谓“南宗禅”?
- [哲理故事]常释怀,才能真的快乐
- [佛经故事]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的原文与翻译